巴拿马运河水闸:面试官手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8:25:07
《面试官手记》
 第一部分 第1节:推荐序 条条大路通罗马(1)    合资基金公司HR:早实习,早规划,选择适合的岗位,切莫过于学生气或太世故;避免娇骄二气和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培养表达沟通力和条理性。    证券公司HR:面试时一定要注意形象及基本社交礼仪;要树立自信心,表达要流畅,不要过分渲染实习经历,我公司一般很少将实习看成工作经验;要对应聘公司及岗位有必要了解。    上市银行部门经理:做好从底层干起的准备,做好职业规划,注意自我修养的提升;了解金融市场的用人需求,并适当调低个人期望值。    大型国企战略发展部经理:要客观认识自己,提高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明确应聘岗位基本条件与专业要求,要让面试官感到你的诚信度(具有做出承诺的能力),对自身发展要有长远规划。    美国某软件巨头公司HR:要更多了解企业和行业本身,侧重于职业发展而不是过分关注薪资待遇;专业技能与英语一定要过硬;切莫眼高手低,盲目求职。    民营企业HR总监:建议看看华为的“写给新员工的信”,要踏实认真、不断追求进步;不轻易走捷径,不走旁门左道;多沟通总结学习,虚心向前辈请教,不骄不躁;不触犯职业道德原则性问题。    国际药企HR总监:锲而不舍,有积极进取心和责任心,并保持平和心态;大胆好学,耐心实践;认清自己,定位准确。    五星级酒店HR经理:忘掉大学生身份,真正从心底认可“从基层做起”,将学习方法由多年习惯的听课式转化为观察与自我总结式;要注意面试时的精神状态,切莫给人留下爱钻营的印象;了解职场待人接物基本原则,尽可能迅速地转换学生与职业人的角色。    美国知名公关公司中国部HR总监:在面试前要充分了解应聘企业及相关职位,学习必要的面试方法,注意面试时的仪态仪表;学会脚踏实地,不眼高手低,提高英语能力。    房地产外企HR总监:对应聘行业要有必要了解,并对自身情况有正确认识,求职态度要明确,不能自卑,更不可过于自信。    某上市金融集团HR:提前规划,早行动;有明确求职方向,比如可从行业、公司排名考虑选择应聘企业;要对自身有客观认识和定位,不能定位过高,要甘愿从基层做起。切莫以消极心态求职,对职业或公司选择盲目无标准。第一部分 第2节:推荐序 条条大路通罗马(2)    推荐序    条条大路通罗马    如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年趋紧,越来越多的同学因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心急如焚,这多少跟自己不重视求职方略有关。其实大家不如先静下心来反思一下,在求职这件事上有没有切合实际?有没有换位思考?有没有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的决心?很多毕业生往往一味看重求职结果,反而忽略了应有的求职方略。    我从1998年起每年都到北大、清华、交大、复旦等高校举办公益求职技巧讲座,十余年来对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困惑颇有感触。通过讲座,使许多同学在求职方法、offer质量方面得到改进,还和北大、清华的就业中心主任合著了求职技巧工具书《无领到白领》,使更多的同学得到了帮助。    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些想法。许多同学志存高远很好,但不要目空一切,对工作“挑三拣四”。在有明确的行业目标的前提下,沉着冷静地思考自己目前能够得到的最理想的工作是哪些?或者觉得不理想但能接受的是哪些?或者虽然不想接受但若没有更好的工作是否应该先有个工作尽快就业?    十余年前,不少大学毕业生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往往是普通的职员岗位,但经过锤炼打拼,有些人现已贵为政界要人、金融巨子、IT精英。这些人当年毫不嫌弃那些不起眼的工作,因为他们充分了解就业环境的现实性以及自身的个性特长,设定长远职业目标,通过多年努力,大家到头来会发现,“条条大路通罗马”实为箴言。    衷心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这本《面试官手记》得到更多启发,在总结别人的经验教训时,走出更切合自己的职业征途。    许国庆*    2009年12月于北京第一部分 第3节:面试官的话(1)    面试官的话    某国际著名IT公司创始人一直将选拔最优秀人才视为其最大的工作成就。在他看来,应聘者与生俱来的聪明才智和自信心比后天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更为重要。这也是该公司选拔人才的重要考核点。    很多优秀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均有其“选才价值观”,有的会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技能,有的则更青睐于其待人接物能力,还有的会将性格视为重中之重。虽然各企业选才标准千差万别,但在其各具特色的招聘标准中又存在共性。作为一名应聘者,在应聘前要做足的功课就是“知己知彼”,即了解各行业的选才价值观和面试官的选才基本标准。    专业并非最重要选才标准    首先以金融行业为例,尽管专业知识常被视为此行业的从业必备条件,但纵观该行业各公司的招聘方式,人际交往和社交礼仪似乎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花旗银行的面试过程就具一定代表性。有次银行通知应聘者前来终面,正值午饭时间,应聘者便被请到“银行家俱乐部”与花旗高管们共进午餐。    用花旗HR的话说,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不仅可以直接考察应聘者的社交礼仪、交流表达能力,更能间接了解其社会资源情况和对金融行业的了解程度。试想,若对银行业缺乏了解,应聘者该如何与共餐的银行管理层人士找到共同话题?而应聘者即使对银行业很了解,如果缺乏起码的就餐礼仪,甚至没见过多少“世面”,一遇这种场合便紧张过度,又怎能入银行高管的“法眼”?可见,一个看似平常甚至有些“优待”式的面试场合,其实暗藏“玄机”,不经意间已将银行业的各种基本招聘条件都概括其中。若你不了解该银行的选才价值观,就是手执各种从业资格证书,却很难在餐桌上与银行家顺畅交流,也只能惨遭淘汰。    上述几方面是金融机构重点考察的能力。不仅在花旗,国内某著名金融集团HR部门也侧重于对应届生进行人际交往和沟通表达力的考察;而且民生银行和泰达荷银基金公司均明确表示最看重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包括责任心、沟通表达力、人际交往力、反应判断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总之,与人们平常想象的不同,各金融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考察并非重点,反而更看重求职者的内在素质和外在礼仪。    而很多行业与金融业的选才标准都有相似之处。还是那句话,专业并不是最重要的,其重点考核的是应聘者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逻辑思维及吃苦精神。吃苦精神对于咨询业从业人员尤其重要,众所周知,无论是麦肯锡还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这些国际著名咨询机构的工作量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因此这些企业会对应聘者提出特别的招聘要求。而在面试现场,他们也会有意考察此方面。比如,一家著名咨询公司在一面时,直到午饭时间仍不结束面试,而是告知应聘者,公司老板将与其谈话,以考验应聘者的反应。应聘者若出现反感情绪,便会暴露出耐性不足的缺点,当即被淘汰;而到了二面阶段,公司首先会请应聘者针对某一话题准备相应的PPT,并就PPT内容与公司VP进行一对一交流。上午的面试结束后,公司又“临时”提出下午还要用同样的内容再以英文与VP进行交流。这两轮面试明显是要考验应聘者的耐性与应变力,更能对其是否接受繁重劳动做出判断。应聘者若表现出些许不满,你讲得再好也会失去这一工作机会。    面试强度及淘汰率均高    像咨询业这种高强度面试在很多企业均广泛流行,当然形式会有所不同。比如上述的那家著名IT公司,它招收的每位员工均要通过艰苦的多轮面试,并面对数位专业考官的“刁难”。而与金融、咨询等行业相似的是,这家公司不会过多考察应聘者的具体专业知识或从业经验(尤其对应届大学生而言),而是重点考核其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日常行为习惯,也就是HR经理们常说的“基本素质”。即使是考察专业知识,考官们也不会很直接提出问题,而是精心设计一些情景问题,并故意漏掉某些关键信息,以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足够专业能力发现问题,还是粗心大意忽略了遗漏信息。考官们甚至还以一些看似“无厘头”的奇怪问题考察应聘者如何解决问题、是否具备创新能力及沉着应对能力,等等。几轮面试下来,面试官团队中始终会有一位总考官全程跟踪整个过程,此人精通企业文化,并要保证招到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合格人员,此人还拥有一票否决权,以便保持高标准的招聘。第一部分 第4节:面试官的话(2)    还有像旅游航空服务业、金融业也经常要采用“海选”方式招人。如港龙航空招收“空姐”时,常常要在数千人里选出100名左右,淘汰率非常高。其招聘手法经常是在一面时通过对应聘者基本素养的考察,大量淘汰到只剩下不到千人,之后在二面时通过集体面试(通常20人一组),让大家分组讨论、畅所欲言,HR会在这一过程中首先淘汰掉那些过于自信或过于自卑、沟通不畅、声音不悦耳的候选者;到了三面,候选者将只剩下三四百人,考官会将她们分为5人一组,并考察其服务礼仪,从中留下一半左右人选。最后再反复筛选,挑出100人左右。像这种几百比一的高淘汰率的面试如今在各行业都普遍存在。    还有很多公司,尤其是500强企业,常常圈定招聘范围,比如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往往仅限于在名校“设点”,甚至细分到具体专业。即使这样,其招收的应届生也十分有限。大部分新进员工则是通过网络、内部推荐和猎头招到的。很多HR经理反映,尽管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招聘,吸引来很多应届毕业生,但真正满意的不多。因此为提高效率,不少公司更愿意通过内部推荐或猎头公司招收有经验的成熟员工。有些公司甚至不惜重金在行业内“挖角”,以求寻找到行业内有才华的人。    可以想象,这就是为什么众多应届毕业生“海投”之后总是石沉大海,为谋得一职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了。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体现在扩招中,更体现在各行业的招聘习惯上。    应届生的常见问题    高淘汰率让面试官无法用过多时间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去留,只要应聘者一有不符合其基本标准之处,面试官就会立即动用生杀大权。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其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更加突出,也是面试官很反感的问题。    比如,大多数HR都会反映应届生普遍存在眼高手低、求职意向不太明确的问题,针对目前“80后”毕业生,不少HR坦言一些学生在求职态度上问题较多,如过分注重自我,心态浮躁、工作不踏实,缺乏长远职业规划而只重眼前利益等。    那么面试官往往最先淘汰哪些人员呢?像IT等专业要求较高的行业常常会以专业笔试筛除不过关者(一般包括IT相关技术和英语的考核)。而其他行业目前的趋势则更看重面试,有些公司,尤其是偏重于招聘销售、客服人员的公司会省去笔试,直接采用多轮面试方式(有些甚至设有五轮面试),因此沟通表达力差的应聘者会首当其冲被淘汰。再有,注重沟通交流能力的咨询及金融服务业却很反感夸夸其谈又缺乏行动力的人,并十分注重应聘者的工作态度和社交礼仪,一旦这几方面不符合要求,会立即遭淘汰。而应聘者若在面试官前说不清应聘岗位和相关招聘要求,基本都会当场落选。    其实招聘本身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很多优秀企业往往十分重视招聘工作,并从招聘团队的接待人员开始,便贯穿对公司品牌形象的展示,以吸引优秀人才加盟。尽管毕业生求职市场因“僧”多“粥”少,导致很多同学无暇顾及对招聘方的选择,但从长远职业发展来看,到一家拥有向上的企业文化并懂得尊重应聘者的优秀公司工作,会使你的职场生涯受益匪浅。第一部分 第5节:前言(1)    前言    随着扩招“后时代”的来临,每年大学毕业生都以数百万计递增:2008年559万、2009年610万、2010年预计达630余万……“求职难”问题迫在眉睫,它牵动着学生和家长的每一根神经。    近年来受各大金融机构、IT通信公司的委托,我们中金天润商务公司专业面试团队集中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部分海归学子进行面试,足迹遍及京、沪、港、渝等中国一线城市和各大高校,面试总人数达万余人,成功为受托公司招聘到近千人。    通过与应届大学生、研究生、海归学子的深入交流、调研,我们深深地感到很多初出茅庐的求职学生因缺乏必要的职业规划和社会经验,加之校园生活与职场形态的严重脱钩,海外游学与国内现实的迥然有别,导致其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屡尝“败果”,步入社会的第一步即显露青涩,心理上备受煎熬。    为了帮助广大毕业生顺利渡过求职“难关”,我们以自身丰富的招聘经验为依托,以真实而典型的个案为线索,追踪人物,寻找原因,积淀经验,遍访职场人士,写成本书。以求为难以驾驭求职“课题”的毕业生们提供专业而实用的求职参考,同时也为正在寻找人才,招聘“80后”、“90后”的HR们勾勒出从校园走出来的毕业生的求职心态谱,并探究毕业生们的困惑和追求。    本书力图在深度与广度上兼顾,个性与共性中相融,归纳整理了近年来毕业生求职的第一手资料,既有成功求职的经验可借鉴学习,也有各种不相同的“走麦城”故事醍醐灌顶。最重要的是,无论成败,每个案例都辅以面试官的分析、点评,我们还邀请了各行各业的HR总监对毕业生求职难指点迷津,并由专业的职业规划师为读者进行个性心理的梳理,供毕业生及各行各业求职者参考。    聪明的求职者们,除了“面经”、“笔经”,我们更需要正确的求职“心经”,即毕业生的心理准备、面试者的心情调理、面试官的心绪把握及职场达人的内心素养。    我们衷心希望本书不仅能为应届毕业生的成功求职开启一扇窗,迎来一缕阳光,更能为在校生及学生家长提供有益的参考,提前为成功求职做好准备;为在职者提供有意义的参照,为职业生涯指明正确的方向。    红石    2009年11月第一部分 第6节:前言(2)    热门行业HR经理的应聘建议    推荐序(许国庆)面试官的话    前言    第1部分失落篇    第1章落败的牛津高材生    职业目标“断点”带来的求职尴尬/2    关键词:牛津海归、金融危机、投行无门、亲和力差、主动性差    第2章彷徨的IT生    IT业需要又“红”又“专”人才/9    关键词:IT人、抢饭碗、印度公司、裁员风、程序员、项目经理、高级技工    第3章国贸生的一声叹息    “万金油”与“人无我有”的差距/18    关键词:国贸专业、万金油、转行、压力、跟单员    第4章“没人疼”的法本生    要让HR看到你的个人价值/26    关键词:法律、前途、患得患失、珠三角、打杂、农信社    第5章“独木舟”上的师范生    定向求学不一定能定向就业/35    关键词:师范生、思想政治、专场招聘、遭冷眼、避风港、转型    第6章不知天高地厚的金融“80后”    职业态度决定一切/44    关键词:国际金融、一张白纸、鲜花事件、大事小事、从头做起、苟且而生    第7章难攻的酒店业金字招牌    学校的金字招牌不是职场“必胜客”/52    关键词:五星酒店、旅游管理、前厅服务、大堂经理、外事职高    第8章职场里的北京“剩女”    求职需要适当的危机感/58    关键词:北京女生、网络招聘、介绍工作、家长、亲友、北漂同学    第9章完美女性的职场冷遇    职场需要的是“合适人才”/65    关键词:完美简历、人气调查、外联、|福哇小說@下載站|客户经理、联合国译员    第10章拨开房产业的“迷雾”    打入房地产业你够“老到”吗/71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危机、地产公司、开发商、代理商、跑盘、薪资、前途、走入房地产迷雾    第2部分成功篇    第11章三本生的春天    自信加坚持,可以弥补一切差距/82    关键词:三本生、会计、面试失败、主动应战、基层柜员、未来目标    第12章二流硕士求职路    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对手/91    关键词:二流硕士、金融专业、进京实习、留京决心、租房、teamleader、破釜沉舟、志在必得    第13章大专生的“村官”之路    高情商助你上青云/103    关键词:大专生、村官、回城、街道办、公务员    第14章二流本科生的500强之路    学会在“圈子文化”中生存/111    关键词:市场营销、二流院校、500强、名校校园招聘会、主动争取、第一部分 第7节:前言(3).福哇txt小说.    实习、转正机会    第15章北大生的凤凰涅    磨难是“天之骄子”的就业良药/118    关键词:北大、出国、500强、被裁、无业游民、银行柜员、小公司、名企、CBD、高级白领    第16章走出学校名气的误区    没有金字招牌就一定要有金字简历/125    关键词:联大、礼仪、奥运志愿者、专业训练    第17章小语种生的“大满贯”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是求职法宝/134    关键词:小语种、孤岛、外企、央企、外交官    第18章传媒菜鸟升级记    实习是职场预备校/142    关键词:西南、广告公司、进京、中关村、市场调查、实习、客户助理    第19章管理生的成长之路    化弱势为优势便有了成功的一半/151    关键词:长跑、搬桌子、农村生源、金融培训生    第20章突破“医学之路”    冷门生更需放宽眼界/157    关键词:医学专业、扩招、三甲医院、著名药企、出路    后记第一部分 第8节:第1章 落败的牛津高材生(1)    第1章落败的牛津高材生    职业目标“断点”带来的求职尴尬    小金,北京女孩,有骄人的学历表:从北京某市属重点中学毕业,考入全国高校排名Top10的综合院校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后又拿到英国牛津大学金融专业offer;2008年10月小金以牛津金融硕士毕业生的身份回国求职,直到2009年7月,小金的工作仍没有着落……    关键词    牛津海归、金融危机、投行无门、亲和力差、主动性差    求职者自述    我是去年10月毕业回国求职的,因我毕业于牛津金融专业,最初的设想就是加入国际著名投行。不过,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很快打消了我这个念头,全班十几名内地学生中,只有一人因拥有投行工作经历而顺利进入一家著名投行的香港分公司。其余的人除了选择在国内投行谋职,就是像我这样“海投”简历,但我们大多还是选择金融行业。    我初期求职时很自信,但寄出的简历过百,得到的面试机会并不多,更别提拿到offer了。求职经历很不顺畅,但我也说不出自己到底哪里有问题?回忆起来,有几次面试经历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外地文凭遭白眼    一次是去某外资金融机构面试。那时我刚回国,比较看重在外企找工作,而且这家外企的名气很大,我自认为学历过硬,又得到了面试机会,便欣然前往,自觉有七八分成功的把握。    面试我的是这家公司的HR主管,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士。她拿起我的简历劈头就问:“你怎么在外地上的大学?”    我一听就懵了,不知她是何意,赶忙解释:“因为这所学校很好。”    HR主管不以为然,继续道:“北京小孩很少去外地念书的,你是高考成绩不好才选择外地学校吧?”    我当时很生气,我所上的大学毕竟也是众人皆知的全国名校,她这样知名企业的HR怎么会连这个都不知道?于是我反驳:“其实正因我学习成绩好,才有资格考到这所学校。”    HR主管还是不认同:“不会吧?你即使考不上北大、清华,北理工也总比这所学校强吧?”    我彻底惊呆了,不过还是跟她解释了好久。令我奇怪的是,她一直不问我上牛津的事。后来我听好友说,因为现在海归学历鱼龙混杂,HR经理没有统一判断依据,所以一般遇到海归都要看他们在国内的求学经历。    在这家公司的面试不了了之,整个面试过程中,HR主管基本都在纠缠于我为何选择外地学校,总共不到10分钟就结束了面试。让我想不通的是,自己难道还输在了本科报考的是外地高校上了?    没料到,这样的对话并非只此一家,后来我又在数家外企面试中遇到同样的质疑。还好,他们倒没对我的牛津学历产生什么怀疑,不过据我所知,有同学毕业于美国常青藤名校康奈尔大学,但很多外企HR经理居然不知其为何校。    海归反而没优势    在外企求职的失败,让我的自信心备受打击,随即我便开始扩大择业面,并尝试应聘一些国有金融机构,比如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这些国有企业的HR倒是没再质疑我的本科学历,但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次我的牛津学历又成为绊脚石。    2009年年初我得到一家大型国有银行的面试机会,因为怕再被质疑我的本科院校的水平和名气,我特意在简历上附了说明,“这是一所全国重点“211工程”院校,排名前五……”我觉得那家银行的主面试官是一位典型的国有企业人事干部,在一排面试官中,他直截了当告诉我:“我们银行一般不招海归应届生,如果你是清华、北大毕业来的,我们还可以考虑。”    这又当头给我一闷棍,早先打好的腹稿被突如其来的问题扰乱了,我只好解释:“其实牛津跟清华、北大也没什么区别。如果我有幸加入贵行,一定会为贵行做出不小贡献。”我当时的确是这么想的,依我的学历和能力,如果顺利获得这份工作,我会尽全力做好它。    谁知这位人事经理颇不以为然道:“牛津毕业的又能怎样?来我们这里的名校生多了,我们不在乎多你一个还是少你一个,你来不来对我们也不会产生多大影响。”    他的话很伤人自尊,我从小到大都没遇到过这种场面,应该说,找工作使我颇感疲累的一大原因就是,我会不时受到各种意想不到的精神打击。我当时就想,这样的单位还是不来的好,因为他们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
|福哇www.fval.cn小说|
第一部分 第9节:第1章 落败的牛津高材生(2)    我的面试机会就这样一个个溜走了,有质疑我学历的;还有嫌我身高不足160cm的;更有人认为我是女生,没工作经历也没实习经历。这段时间我的自信心备受打击,想起来,唯有中国银行的面试才让我重新找回些自信。我过五关、斩六将,通过中行的笔试和面试,才得以进入中行国际业务部的“终面”。虽然这次也没拿到offer,但我内心还能接受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据我所知,中行国际业务部的岗位确实是非常抢手的;另一方面,他们在面试中起码没有质疑我的本科院校和牛津学历,而且,我还在一系列笔试和面试中感到他们的专业精神和对应聘者的尊重。另外,我想还有一个原因,中行等一些国有企业2009年按国家政策,重点招录了不少奥运志愿者,我又没这方面经历,因此被淘汰也心服口服了。    求职者旁白    我的简历可谓“海投”,甚至连肯德基餐厅的管理岗位都投过,对一些消费品、传媒业的岗位,简历95%石沉大海。大半年来我参加过的面试也有十几次了,一次次扫兴而归,至今仍没有工作线索,如果再给我一次从头再来的机会,我要做到下面几点。    1.一定要广泛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机会    我最初只看重投行的职位,直到屡屡碰壁才想到要扩大就业面,因此错过了最佳求职期。我从一回国就拒绝父母的帮助,因为我觉得,自己在英国时都可以一人独闯北爱尔兰,我也能像西方青年那样主宰自己的生活。可现实情况是,我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关系的社会中生存。好友笑称我不寻求父母帮助就是“求职态度不端正”,现在我深切感受到这句话很在理。    2.要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虽然是应届生身份,但HR一样看重应聘者社会工作能力,哪怕是我看来一些微不足道的实践经历也足以令其眼前一亮。不管你只当了三天学生会干事,还是做过五天社会调查,尽量在你的简历里把这份工作经历夸大,当然不要说谎。    3.不要因海归身份洋洋自得,更不要以名校海归而自大,因为海归在本土职场上已无优势可言    这可能是我求职近一年来的最大感受,大家都以为海归特别是名校海归属于“皇帝女儿不愁嫁”,即使找不到工作也是一时,早晚会“嫁出去”。可我发现,跟我同病相怜的海归不在少数,而与本土毕业生相比,我们的竞争力越来越弱:学历上的风光已不再;语言优势在本土企业基本等于零;又无本土院校毕业生的校园网、职前培训和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某种程度上讲,我们更像“弃儿”。    面试官点评    小金所讲述的求职失败经历中凸显出以下几大问题。第一部分 第10节:第1章 落败的牛津高材生(3)    1.职业目标出现断点    小金从报读本科起就明确了今后的职业意向,出国深造后更加细化了其专业目标:金融学投资银行方向。这一求学路径非常清晰,可以说这为小金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可惜天有不测风云,在小金毕业之际遭遇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小金一直以来锁定的择业方    向—投资银行受到重创,投行裁人已是普遍现象,哪里还来得及招纳新员工呢?这个不幸的事件也重创了小金的职业规划,并且完全打乱了小金的心态,可以说这时候的小金不仅面临重新选择和规划职业的再思考,而且小金一直以来顺风顺水的心绪也被搅乱了套。作为一名毫无投行从业经验的应届生,进入投行机会渺茫,但此时小金并未及时调整职业目标,直到连续遇挫后,才被迫选择其他金融行业。这种目标断点令她在求职过程中准备不充分,求职主动性也不及当初,对于自己未来到底从事何种工作亦无明确规划。    2.自身定位不切实际    由于理想的职业目标无法实现,小金被迫调整其求职意向,但对自身定位并未做出及时调整。国内名校到牛津硕士的不凡经历使其在求职之初难以“平常心”面对求职。因此无论应对面试提问还是选择行业都或多或少有些不切实际,缺乏对自身的明确认识和脚踏实地的精神。小金从中学到大学再到国际顶尖名校牛津大学,一直是一帆风顺,受过的打击和挫折极少。但在求职伊始,或者说在脱离校园之后,她遇到的都与她想象的不同,心理落差极大,自信心遭到重挫,因受外界因素干扰心态不平衡甚至被“精神打击”搞得一团乱,再投简历再去面试都是随波逐流,这时的小金已完全没有了“自身定位”,所以她甚至向肯德基投简历。这种情绪和心态反映到小金的求职经历中,就会给她“减分”。因此,小金在离开校园前或求职之初需要接受一些职业规划辅导,甚至是心理辅导。|福哇小說http://www.fval.cn|    3.缺乏基本面试技巧    不善于揣摩面试官问题。小金述说屡遭人事经理对其学历的质疑,乍听起来这些面试官的行为令人匪夷所思,其实是她对于面试官提问的理解出现偏差。作为一名合格的面试官,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的提问很少会对表面问题进行纠缠,其背后的深意是,面试官欲通过应聘者的陈述考察其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及其性格特点。以小金被外企HR“逼问”为何要到外地念大学为例,这位面试官其实是想通过小金的解释了解其当初选择大学的过程,以考察其决策力,再通过其叙述考察组织语言能力,同时这一问题的提出有一定挑战性,面试官试图通过“打压”小金的“气势”,考察其现场应变力和个性特点。显然,小金的回答与表现过于“针锋相对”,甚至陷入对这一问题的深度纠缠中。    4.个性冷漠是其在面试中的败笔    以笔者和小金的接触中可见,小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冷漠”,虽然和她交谈超过半小时后,笔者就改变了这种观感,但在金融行业的面试中,大多数公司至多留给应聘者十分钟时间表现自己,小金显然未很好把握住这十分钟。她的“冷漠”也许才是她真正的绊脚石,而银行、保险等金融行业的入门工作基本都要和客户打交道,待人热情、平易近人、有亲和力几乎是每家金融机构用人的基本要求。    5.小金的求职风格过于低调    这一点从其简历包装就能看出,小金未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和经历,甚至在社会实践一栏中以空白示人,其实小金也一直在课余时间做义工,但这种不凡经历被小金看成与职业无关的事情。她在自我叙述时,坦言在校时很少参加学校活动并喜欢谦虚低调的做人风格,这种个性描述在做同学、朋友时是受人欢迎的,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谦虚低调的表现有时反映出来的是不求上进、没有工作激情。当HR只给你十分钟的时间展现自己时,你只有使尽浑身解数充分发挥你的潜能,恰到好处地表现你的优势和优点。有些低调、有些自我、又有些冷漠的小金显然在九个月的应聘过程中遮掩了自己的优胜之处,让HR看不到她牛津学历背后是否有较好的判断力、表达力和进取心。第二部分 第11节:第2章 彷徨的IT生(1)    第2章彷徨的IT生    IT业需要又“红”又“专”的人才    小岳一年前毕业于某知名工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后几经挫折,终于在一所外资背景的科技公司找到一份程序员工作,但不到一年工夫,他便欲转行,却又不知到底该做什么?    关键词    IT人、抢饭碗、印度公司、裁员风、程序员、项目经理、高级技工    求职者自述    每到10月,我都会莫名地紧张。两年前的10月,我开始找工作,一年前的10月我差点被裁员,而今年(2009年)10月,我正打算离开这家公司。    我当初考大学时,IT专业还很热门,能考到这所大学在我们省也算出类拔萃了,但我没想到做IT这行竟如此艰辛。    僧多粥少    先说说当初我找工作的情况吧。前年(2007年)我的求职旅程并不平坦,像我们学计算机专业的,通常做软件设计,也就是程序员工作。很多用人单位都招程序员,因此它的职位空缺也相对较多,导致不少其他专业的工科学生跟我们学计算机的“抢饭碗”。    2007年9月刚开学时,校园招聘还没全面展开,我就抓住这个空闲恶补了一下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包括C语言、数据结构、网络应用基础等,然后就准备简历。我的求职意向是500强公司或国内著名高科技企业如联想、华为等,求职地则以北京、深圳为主,所以一开始投简历对一些中小型公司并不太重视,只不过想谋求一些笔试和面试机会,锻炼一下自己。第二部分 第12节:第2章 彷徨的IT生(2)    很快我的“美梦”便破碎了,我幻想的500强及国内名企大多连笔试机会都没给我。因为竞争太激烈了,我原以为凭自己的专业技术完全能找到理想工作,留在北京或去深圳几乎“十拿九稳”,但现在想想,我太高估IT行业的就业前景了。    前期我只接到江苏一家高科技企业的面试通知,我记得当初参加过这家公司的宣讲会,[www.Fval.cn]感觉他们还是很有诚意,宣讲会一结束就当场笔试。笔试仍吸引来众多学通信的牛人。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摆脱不了通信专业学生的“纠缠”,入行后才有了了解,原来2007年全球通信业正经历并购高潮,很多企业被收购甚至倒闭,即使有幸生存下来,也多半在裁员。如此景况使得通信生不得不另辟蹊径,又由于我们这两个行业的学生基本可以兼容,通信生势必会成为我们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不过那时我并不知道这些行业情况,甚至对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也没有深入研究。当天笔试时,一看到不少其他专业的牛人在场,就感到紧张,好在跟旁边的牛人同学“互通有无”,才顺利通过笔试关。不过很奇怪的是,我这位“无私奉献”答案的牛人同学反倒没通过笔试。    我对江苏的IT业不太了解,那次去面试也有些敷衍。我记得那次面试是在一家宾馆进行的,竞争者差不多十几人,因为公司规模不大,面试官也没几个,除一位人事经理,就是一位技术负责人了。两人跟我聊了很多,从大学生活、职业目标到我对行业的看法、对他们公司的了解,因为大家年龄相仿,很快这场面试就变成年轻人间的闲聊(我是这么感觉的),我本身又不太想去江苏工作,更十分放松,当然我在面试现场并未明确表示自己不想去江苏。    尽管那次面试气氛良好,我自认为发挥得也不错,但最终没有拿到offer。我想,两位精明的面试官应该是看出我内心的想法了。    我得到的第二个面试机会来自平安保险总部。这很符合我的职业目标:国内名企,工作地点在深圳。这次遇到的竞争者更多,全国各地知名工科高校生基本都来了。我还算很顺利地通过笔试(感觉非IT企业的笔试更简单实用,可能因为IT并非其主营业务)。随后迎来两轮面试。第一场是技术面试,由两位技术人员负责考核,听师兄说过,遇到技术官时,你必须敢于和他就技术问题高谈阔论,并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到那个时候面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面试了,而是同行间的技术交流,而能和业内牛人一起探讨技术问题不仅有利于提高你的专业水平,更能充分展现你的实力,成功率会大大增加。于是我如法炮制,很快便跟两位高手展开技术论战,并顺利过关。
.福哇txt小说.
第二部分 第13节:第2章 彷徨的IT生(3)    第二轮面试是由平安保险某部门boss和其两位副手担任面试官。据我同学讲,这三位的问题都十分刁钻,回答时一定小心,否则很容易让人抓了把柄。    面试现场boss提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参加我们的宣讲会没有?”我如实答复。他又问:“那当时我们三人谁在场?”这问题一下把我难住了,事隔这么多天,我怎么记得起来?我只好继续如实回答:“对不起,记不太清楚了。”    我感觉那位boss有些不爽,现在想来,大概他是要考察我对这家企业的应聘诚意吧。    现场气氛开始变得紧张,后来这位boss又提出数个相当尖锐的问题,都让我感到不知所措。潜意识里我也觉得我的平安之旅要到此结束了,果然我被拒了。    不过平安并非IT企业,心理上我对这次失败还是能够承受的。很快我就迎来求职高峰期:百度、腾讯、华为、联想等业内著名企业纷纷向我投来橄榄枝,但遗憾的是,只有华为给了我面试机会。    众所周知,华为可是IT业的招聘大户,虽然传说那里的工作十分辛苦,不过眼看毕业期临近,自己手里还没有像样的offer,我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我申请的职位是华为的研发部,因为对于我这样学技术的学生来说,能够做技术研发是我曾经的职业理想。我很顺利地通过笔试,进入到面试阶段,但当我听说华为总共有五次面试时,便感觉自己又没太大希望了。果不其然,研发部主要是招收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部门,面试难度对于我这样的本科生可想而知,我败在技术官的一道很难的C语言题目上。正当我准备知难而退时,那面试官又把我叫住,用英语问了我几句,大概他感觉我回答得还不错,又有英语六级证书在手,便问道:“你其实并不适合搞纯技术的工作,愿不愿意到国际市场部试试啊?”    这还是我第一次听人说我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人不适合搞技术,虽然这话很不受用,我还是充满好奇地问道:“那是什么工作?”    “海外市场开发,也有一些技术支持方面的工作,我们很需要既懂技术,又有一定外语交流能力的人,当然这个部门的技术要求比研发部要低一些,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你愿不愿考虑一下?”    “那要外派吧?”可我打心眼里不想外派,一是我对饮食很挑剔,二是我不想跟家人和朋友离得太远。    “我们现在巴西和南非的分公司需要人。”    我坚决地摇摇头。    后来我了解到,华为这样的全球电信供应商基本都是针对第三世界国家进行市场开发的,在外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不是一般人可以胜任得了的。最主要是,它提供给我的不是技术方面的工作,这有悖于我的初衷。第二部分 第14节:第2章 彷徨的IT生(4)    在华为求职失败后,我感到身心俱疲,又心急如焚,以致有病乱投医,去了很多跟IT业不相关的公司应聘,结果当然可想而知。我开始感到IT专业的求职前途越来越窄,工作机会少,竞争者却众多。    最后我终于放弃了不切实际的幻想,签了一家印度IT企业的在华合资公司。我了解到这家公司的母公司具有一定实力,况且印度IT技术又处国际领先地位。不管怎样,我终于圆了技术之梦,求职的煎熬也算告一段落。    裁员风吹    不过好景不长。进入这家印度企业没多久,我便意识到很多问题:首先这家印度公司并不像它当初吹嘘的那样强大,只不过是一家善于资本运作的美国母公司刚刚收购的小资产而已。正因是收购而来,母公司似乎并不关心这家公司的技术创新和业务发展,而是一心要进一步包装它,以便将来卖个好价钱。    而印度公司特有的管理混乱我也颇多感受:比如因时差问题(印度比北京时间晚两个半小时),几乎每天我们都要等到下班时间过了以后跟他们交流工作,因为印度同事普遍工作效率不高,一般上午10点前找不到他们,下午又迟迟不来办公室;而上报到印度总部的报告常常要耽搁很长时间才能获批。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也有外资公司的通病:中国人,特别是搞技术的中国人很难在公司里谋得很大上升空间。我刚去上班时,被安排在一个外包项目组里,项目组成员都是中国人,包括项目经理和工程师。做到项目经理也就基本到头了,因为这家公司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都是印度派来的。    很快,组里的项目经理辞职了,并跳槽到一家著名国企任市场总监。这令我颇感震惊。组里的人一起给他送行时,这位项目经理发表了一番对IT业的感言:“要说IT行业的发展,国内还就北京最成气候,哪儿也没中关村这样的环境啊,在这里能学到很多东西。”    “那你为什么还要离开?”我不禁问道。    “不是在这里混不下去了,是再待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了。我现在已经看到我未来5年的样子,可我马上就35岁的人了,再不干出点儿模样,就该被扫地出门了……”他这番话给了我不小的触动,我突然意识到IT业就是吃青春饭,放眼四周的同事,像我的项目经理这样年龄的已寥寥无几,可他不过三十四五,位至项目经理已算发展的很不错了,但在这之上他还能做什么?而就一名纯技术人员而言,30岁恐怕都是高龄了。那我该怎么办?    从那天起,我开始暗暗思考自己的职业发展。但由于目标不明确,一时半会儿也没有找到更合适的机会。就在此时,岂料到现有的职位差一点儿不保。第二部分 第15节:第2章 彷徨的IT生(5)    2008年“十一”之前,公司上层开始不动声色地找人谈话,我们项目组里就有被“请喝茶”的,“喝茶”后不久便走了,后来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以致有几个项目组因客户合同到期,全体走人。我平生第一次领略到什么叫做裁员风暴。    后来有传言称,像我们这样刚毕业的,往往不会顺利通过试用期便被裁员(虽然劳动合同法规定试用期一个月,但公司总是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延长我们的试用期,这也是心照不宣的事实,毕竟现在是买方市场)。听到这消息时,我头都大了,没想到几个月辛辛苦苦的工作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沮丧的同时我开始认清形势,首先了解项目组与外包客户的合同情况,是否马上到期。还好,我们这个项目组是为新签单的一个客户成立的,那个客户最近又因连续并购,带来不少项目,以致我们这个组就是天天加班都有干不完的活。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开始有了底,不过我知道即使业务再多,也不一定能保住饭碗,组里曾开掉过人,说明公司裁员也并不全看业务需求。    很快“灾祸”就降到我头上,在一个工作日,公司人事部特地打电话给我,让我去开会,说是“新来的人全都参加”。可等我到了人事部,发现加上我不过三四个人。人事总监开门见山便道:“最近我们在河北有个新项目,要组班子,有没有人想去呀?”    几乎没人回应,大家心知肚明,这是裁员的一计:你若想去,暂时能保住工作;若拒绝,也许明天就被扫地出门。    可那时我别无选择,因为我连北京户口都没有,又没做好跳槽的准备,再说我也考虑过,对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凭着不到三个月的工作经历和被裁掉的身份,能到哪里找工作去?于是我憋了好久,闷闷地说:“我去!”    我在河北的项目组一直做到2009年夏初,虽然远离北京,条件艰苦些,但我已不像当年拒绝华为时那样挑三拣四了,同时也有意识地积累了不少技术专业知识,毕竟我不可能在这里久留,得为自己的下一步做准备。    今年6月末时,我原来组里的项目经理找到我,说还想让我回组,因为觉得跟我合作很愉快。众所周知,技术人员在项目组里跟经理都是容易闹别扭的,而我从一进组就是新人,那位项目经理自然把我当成他的培养对象。没想到我那不广的人际关系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要不然我一结束河北的项目又得面临去留的问题。    回京之后,我又开始了一轮新的求职大战。从华为到联想、思科、IBM……直到今天,我已参加了不下十次面试,但始终没遇到心仪的职位,也许是有这家印度公司作参照物,我对IT业的憧憬不像当初那般强烈了。而这轮求职下来,我突然发现自己跟当初毕业时选择的求职目标没什么不同,但自身又切实感受到IT业就业前景的深刻变化。继续做技术吗?那我30岁以后怎么办?转型做其他行业?我还能做什么呢?又有什么优势可言?第二部分 第16节:第2章 彷徨的IT生(6)    前不久,有旧同事找我,让我加入他新公司的项目组,我仔细问了下职位和公司性质,发现跟现在的公司大同小异,|福哇www.fval.c n小说|便回绝了。现在我觉得很彷徨,内心想换个职位试试,但现实又给我套上了IT人的框框。我实在不敢想30岁以后的事,怕一直这样下去,有一天我会真的被淘汰。    求职者旁白    1.不要把IT业看成职业热门    不知从何时起,媒体大肆宣传IT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从业者“一夜成名”的种种奇迹。以至于我们这一代很多选择理工科的学生纷纷以投身IT业为荣。谁知“一入侯门深似海”,很多IT企业的弊病和这个行业的竞争残酷性是我们身临其间才能切身感受到的。    2.很多IT公司真正想招的是高级技工    不管你出师名门还是硕士生、博士生,你学的既然是纯技术专业,就要把自己当做“技工”看待。在IT公司,其实搞技术的就是“工人”,不管你真正的头衔是什么。而真正能到达金字塔尖的技术人员全世界也没几个,所以要不就安心接受现实,要不就趁早转行。    3.做IT是需要好体力的    做IT干的是体力活,天天加班,压力巨大,好在我们都年轻,但我们不能指望人到中年还能有这么好的体力。    面试官点评    小岳从学习到工作,投身IT业已有五年多,很好地见证了IT高等教育及求职现状,并道出IT从业者的两难选择。而从职业规划角度看,报读IT专业的学生的确需注意以下几点问题。    1.IT业的市场供求    早在20世纪初新经济泡沫破裂之后就有调查显示,随着IT技术的高速发展,IT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竞争愈加激烈,IT企业对人才的苛求度提高。一方面一些纯技术职位比如程序员、系统分析师、数据库管理员及项目经理存在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各企业裁员越加频繁,导致大量IT人才相对过剩。而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到来,越来越多缺乏工作经验、期望值过高或学历不够的IT人更难寻到合适的工作。    2.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期许    正因为市场出现一定程度的供过于求,用人单位对IT人才的要求已发生质变:不仅需要其在某一领域的专业性,还要求其具有社会通才的基本素质。以现在IT业急缺的项目经理为例,其不仅要具有一定行业工作经验和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更需要具有很强的团队领导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甚至是危机处理能力。换言之,市场需要IT人不仅具有一定技术专业知识,更要有市场、营销、公关、管理甚至财务知识。    3.IT人的求职心态    尽管当前职场现实颇为残酷,但IT人应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放弃固有保守的求职思路,比如只想搞纯技术工作;当然也不能全盘否定自己的职业选择,比如转型到和IT业毫不相关的工作中。对于刚毕业的IT专业大学生,可以采取“骑驴找马”的方式,先在IT行业内留下来,主动接触相关的工作,并且积极参加一些专业技能培训,尽可能多地汲取其他技能(如公关交流、营销策划、管理等),待积累到一定工作经验后再考虑谋求更好的发展,甚至重新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第二部分 第17节:第3章 国贸生的一声叹息(1)    第3章国贸生的一声叹息    “万金油”与“人无我有”的差距    小琳毕业于北京一所二类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因金融危机造成外贸行业普遍不景气,导致其连续试工不果,直到毕业之后才在亲友的一家贸易企业找到工作。小琳用“一声叹息”诠释国贸生找工作的诸多无奈,她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经历给在校国贸生和即将报考国贸专业的同学一点启示……    关键词    国贸专业、万金油、转行、压力、跟单员    求职者自述    我上班刚刚一个多月,在表哥开的一家小型贸易公司做跟单员。很多同学都说我算幸运了,起码有这样的家庭关系承接自己。而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改了行,更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至今找不到工作。因为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太多了,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外贸不幸成为受冲击最大的行业,国贸生“报国无门”便成为不争的事实。    无序转行    从2008年开始找工作时,我就发现就业形势越来越不妙,我曾参加过一次外贸行业的招聘会,几乎所有招聘单位都众口一词:不要应届生!    我追问:“我没有薪资要求,也不需要解决户口,能不能先给个实习机会?”    答曰:“我们裁人还来不及呢,哪儿有那么多实习岗位?再说,你有工作经验吗?会跟单吗?上学学过?我们这里的跟单员都没读过国贸专业!英语怎样?能跟老外直接沟通吗?过六级了?这里一大把过六级的,你要是过了专八我们倒可以考虑考虑……”    就这样我被蹦了回来,回到家便暗下决心:“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我还不是非找你外贸不可!”    于是我开始走入更为汹涌的人才市场。从市场营销到人力资源、保险证券、公关传媒……不可否认,很多公司给了我面试机会。但最终我没拿到一个offer,而几乎每家公司面试我时都会提同样的问题:“你学国际贸易的?那为什么来我们公司应聘呢?”    “我……”很多时候我都有些结巴,因为我也解释不清,总不能明说“外贸公司不要我”吧?    这几次面试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次,正是这两次面试使我开始对自己当年的专业选择和未来的求职方向有所反省。    第一次是去一家大型纸业集团应聘人力资源培训专员。我投简历时,发现这家企业未对|福哇小說@下載站|专业和毕业院校做特别要求,便觉得有戏。不久我果真接到笔试通知,去参加考试时,发现几乎所有竞争者都是人力资源科班出身,恐怕人力资源专业也是人满为患。不过笔试题目并不太专业,要求写一篇议论文,有关此次经济危机和当前就业形势的。这个可是我感同身受的经历,于是洋洋洒洒写开去,近2000字,40分钟内交卷。第二部分 第18节:第3章 国贸生的一声叹息(2)    很快我就得到面试机会,当时跟我同来的也都是人力资源专业的学生。这回我倒不怕了,感觉他们这专业与国贸有所不同,不需要太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只要基础条件达标即可。面试官共三人,官职最大的一位是该集团人力总监,他手里拿着我笔试时写的文章道:“你文笔很好,当初怎么没想过应聘文字岗位方面的工作啊?”    “哦,我比较喜欢和人打交道。”面试前我也做过一些准备,了解到面试官喜欢“误导”应聘者以窥其真实求职目的,所以我特别强调了对人事管理工作的兴趣。    “那你当初为什么不报考人力资源,去学国际贸易呢?”面试官又问。    这问题颇为针锋相对,还好我事前有所准备,于是我回答:“国贸专业是我在不了解它的情况下自认为比较感兴趣的专业,但通过四年的学习,我感觉自己更愿意从事跟人事管理有关的工作。”    “可我从你的简历里感觉你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有些兴趣的,你看你在大三考了商贸英语证书、参加过报关员考试,又兼读市场营销专业,这些我看不出半点跟人力资源的相关性,反而和你学的国贸专业有密切联系。”    “哦,我是直到今年才开始意识到应该转转行了。当然行业不景气也是原因之一。”我觉自己有些理亏,不如当初就实话实说。    “那我倒建议你应聘我们的商贸部,这个部门现在正缺市场专员,我看跟你所学有一定关联。”旁边一位面试官道。    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市场专员是做什么的?”    “其实就是售后服务,或者叫客服。”    我暗中觉得不妥,认为客服不过是接接电话,听顾客发发牢骚的简单而又劳神的工作,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而我本来就已放弃了自己的专业,选择踏入一个未知领域,不能又被人随便安排到这样一个不入流的行当吧?于是我为难地告诉面试官:“我原以为您这里是招人事专员,所以才来的。”    当时我就是一门心思不想当客服。面试官听我如此反应,便没再为难我。但那位人力资源总监最后点评道:“不知你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决心做人力资源,其实从你个人情况看,你还是适合贸易市场方面的工作。”    我听完他的话,感觉脑子很乱,其实我一直没想好自己应该做什么工作,只不过因为工作一时难找,这个职位正好空缺,所以才来应聘。但我不能说出我的真实想法,只是觉得应该在面试官面前表现出我想得到这份工作的坚定决心。    现在想想,我其实错过了一个很不错的工作机会。工作以后我才意识到,任何一个新人进入一家企业都需要一块敲门砖,一旦进去了,便会比现在有更多机会选择喜欢的岗位。而我当初拒绝这个机会,其实等于拒绝了一条路。第二部分 第19节:第3章 国贸生的一声叹息(3)    压力难解    我的第二次面试机会来自于一家房地产企业。它也是我迄今接受面试次数最多的一家企业。这家企业虽然最终拒绝了我,却给我留下了细致、务实、充满人性的良好印象。    我记得面试一共经历四轮:首轮面试主要是简历筛选,但要求应聘者用英语向面试官做简要陈述。这其实很考验人,虽然我英语过了六级,但直到面试才发现我的实践能力不强,我的发音连自己听着都觉得汗颜。但我还有一点不太明白,为什么他们招收市场策划人员,还要用英语考察?    还好,难听的发音并未阻碍我进入下一轮。二面时我明显感到气氛越加郑重,面试官不仅包括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更有专业人力资源顾问在现场进行测试,还有该公司的一些高管也在场,每个面试室都有五位面试官,他们先做企业文化介绍,包括用人理念策略,企业发展回顾和前景展望等,接下来就是让每个人进行三分钟主题演讲。我当时心里很没底,知道同来的竞争者基本都是名校出身,但既来之则安之,我把这个主题演讲定位在事先准备的个人情况介绍上,又融入了对该企业的认识,并从企业文化与个人发展角度展开演讲。我知道我肯定不是讲得最好的,但从面试官反应看,他们还算满意。    接着是心理素质测评,以模拟营销的方式进行。应聘者分成小组,每组获得一份流动资金和相应物品到其他组推销,并在规定时间内考察各组推销业绩,业绩最高组获胜。不得不说,我在这一轮测试中开始有些力不从心。首先我的专业不是市场营销,另外我也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和组员互动时自然难以成为主力。    心理测试后便是最后一轮压力面试。其具体形式是每个人进场接受五位面试官“拷问”,问题都是比较刁钻的。比如我遇到的问题是:“跟你同组的都是北大、人大毕业的,你怎么看你的学校?”“你现在手里是不是一个offer都没有?”“如果我们拒绝了你,你认为自己哪里出了问题?”说真的,这些问题写在字面上是容易让人理性对答的,但在当时的场景下,当五双阅人无数的眼睛齐刷刷扫向你的脸时,还真让人有些招架不住。而且我发现,在那种情况下,很难为自己找什么说辞,只能一五一十地回答,比如关于offer的问题,我承认是没拿到任何一个。紧接着他们就问,若他拒了我,我会觉自己哪方面有问题?当时我就有种感觉,他们会拒绝我!    茫然无门    我真的被拒绝了。这之后,我越来越感到心急火燎,又开始赶场各种招聘会。但“对不起,我们不招没经验的毕业生”仍是我最常听到的反馈。还有让我等通知的,等到最后就都杳无音信。几乎每场招聘会我都会去,甚至还遇到几家证券保险企业的招聘,在此也想说说我的感受。第二部分 第20节:第3章 国贸生的一声叹息(4)    有家很有名气的保险公司在招聘广告里写明是招收文秘(我后来基本是什么职位都投),可等我经过面试得到肯定答复后,他们又告诉我所有应届生必须先下基层,从营销员做起,期限是两年左右。可营销员连正式身份都没有,我怎么能甘心呢?    证券公司也有类似情况,说好是某职位招聘,但合格后又跟你谈做营销,待遇只有提成和底薪。    更有一些公司一上来就让你实习,却迟迟不说录用的事,很明显是在找廉价劳动力。那段时间我真的灰心丧气了,所以表哥提议我去他那家小贸易公司上班时,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而一年前,他让我去暑期实习我都懒得去呢。    这大概就是求职带给我的改变。表哥问我想做什么职位,我不假思索地说:“就从跟单员开始干吧!”我看出他有些吃惊。    公司里带我的人也是应届毕业生,还是南方一所二流大学的国贸专业毕业生。我感到很吃惊,问表哥,才知真是他招聘来的。我问他为什么招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国贸生,他说因为这位同学几乎每个寒暑假都有实习经历,兼职还做些外贸生意,我想起四年来我的每个假期都在应付各种证书考试、上各种学习班和游山玩水中度过了。虽然安排得满满当当,却没为我的简历增加什么亮点。    不管怎么说,有了这一连串失败的经历,我才得以真正投入外贸行业的基础工作中,如今不能说我有什么远大理想,但起码有了基本的职业目标,它让我看到了人生的方向。    求职者旁白    1.不管有多少特例,现在的外贸公司还是要有工作经验的    此为应届国贸生工作难找之主因。应聘外贸公司者何其多,学习这个专业的人又是何其多,你不到应聘现场是感受不到的。如今各大院校几乎都开设国际贸易、外贸英语专业。学这些专业的人这么多,但用人单位只要有工作经验的,谁都不愿去接收没经验的应届生,而在该行业中处于失业状态的也很多。    2.学好外贸英语,提高语言表达力    如今国贸生的专业优势恐怕就体现在商务英语方面了,一定要学好英语,最好还要有纯正的发音。再就是练就高超的语言表达力,谁叫我们国贸生“先天不足”呢,只能靠这些“后天”的才能来补充。    3.不了解国贸专业的行情,就不要“染指”其中    看到很多小师弟、小师妹又背着大包小包来国贸专业报道,我真想劝劝大家,如果你是因为喜欢涉外行业,不如专门学外语;如果你喜欢做生意,不如直接学市场营销;如果你喜欢经济,那就学金融、保险或经济学。总之,国际贸易专业的设置实在有些不伦不类,我直到现在也表述不清它的真正含义。    面试官点评    小琳的求职经历固然曲折,但她最终还是如愿以偿进入外贸行业。而对于广大国际贸易及相关专业(包括外贸英语、国际商务等)毕业生来说,像小琳这样幸运的并不多,其求职“死角”却多少与小琳雷同,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求职存在盲目性    无论在高校还是人才市场,我们经常遇到很多相似的求职者,当初报读的是国际贸易这样的“万金油”专业(类似的还有工商管理、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却很少为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做提前规划;一进入求职阶段,又迫不及待地想要找到第一份工作,虽然有人甚至出师名门,但一样因为专业竞争力不强而不得不为一份不起眼的工作苦苦等待。对于这类毕业生,盲目性是其最大特征,看着人才市场拥挤的长龙,他们往往放弃职业梦想,抱着一种“只要有人要我,就签!”的态度,急于求成。其实求职是人生大事,尤其对于应届生而言,任何一份职业的选择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并成为人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你当初是盲目报考“万金油”专业的,请你在择业阶段一定为自己做下规划,切莫再盲从下去。    2.缺乏专业实践    外贸行业的职业特性决定对从业人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而很多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求学期间往往忽视未来职业发展目标,除过分注重英语等工具型科目的学习外,很少在社会实践中针对外贸行业进行热身。这样一来,本来就人满为患的国贸专业毕业生在外贸行业求职时便很难以经验取胜,无法和在职人员竞争;又因所学专业广而不精,更无法在其他行业中脱颖而出,以至于求职无门者越来越多。所以,对于国贸生来说,从你报考这门专业之初,便应主动沉浸到外贸的行业氛围中来,即使你最终无法顺利进入外贸行业,凭借你的实践和技能,也足以在其他行业确立“人无我有”的职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