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d out about:玉器入门知识大汇总累积篇6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0 04:14:19
 

玉器入门知识大汇总累积篇6:

——转网友韦抡铧资料《玉器入门知识大汇总》(九)

     玉带板
  
       玉带是镶玉片的革带,在服饰上用玉带,肇始于唐代。唐代以玉带入官服,用以标志官阶的高低,因而带上的玉板(称为带板)均有一定之规。镶在带两端的圆角矩形带板叫“铊(獭)尾”,中间的方形或长方形带板叫“銙”,有的铸有孔或附环,用以悬挂物件。唐代根据带板的数目来称带,如“十三銙带”。 



  唐至元玉带板
  唐代玉带板,銙多制成方形,其雕琢方法多采用压地隐起的方法,图案边缘用细而短的密集阴刻线整齐排列雕刻,然后自边缘向内缓缓凹下,使中部纹饰凸起,与边缘同高,再用较粗的阴刻线勾勒出轮廓,有如浅浮雕。唐代带板一般都较厚,有的带板还镶以金边,或以玉为缘,内嵌珍珠及红、绿、兰三色宝石。带板素面的较少,一般均为浅浮雕人物、花鸟、动物纹饰。带板上的图案以西域胡人形象最具特色,人物高鼻深日,着装奇异。据载,此类玉带板应属西域产品或中土仿品。
  宋、辽、金、元四朝皆雕造玉带板,在此期玉雕中占有重要地位。带挎或方或矩,制作规整,四角方正,面底同大,与唐代已明显不同。带板上雕刻的纹饰以云龙、花草、人物、鸟虫为主,尤其辽金更用具有山林情趣的自然场景入画,所刻UJ林熊鹿、花鸟鱼水风格写实,自然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唐代盛行的西域题材纹饰已经不见,宋代㈩现了道装人物带板。如江西上饶南宋建炎四年(1130)赵仲湮墓的即是典型。在雕刻技法上,此时期多采用深层镂雕方法来琢刻纹饰,所刻花鸟云龙,数层叠压成立体状,细部用细阴线勾勒,花草叶脉也能刻得井然有序。带板的形制在这个时期也发生了变化,带挎除原有的方形、长方形外,新出现了桃形銙。元代带銙还新出现了四角内凹成海棠瓢状形的。



 


       玉人物带板
      
       长5厘米
       估 价:RMB 10000—15000
       成交价:RMB 11000



 



       白玉雕花鸟带板
      
       6.8×0.7厘米
       估 价:RMB 8000
       成交价:RMB 8000

       镂雕花鸟纹。两朵绽放的花居于中间,花瓣饱满,花蕊竟秀,极富生机。上部雕一回首凤鸟,贻然自得,颇显悠闲。刻工精细,玲珑剔透。


  明代玉带板
  明代玉带板数量较多,近年来考古发掘于墓葬中的整套带板也不少。现今传世品的玉带板,大多是零散的带銙和铊尾。带銙由长方形、桃心形、竖条形组成,另外还有委角长方形和方形带銙。装饰分素面、透雕、镶嵌宝石三种形式,所雕纹饰同元代相比有了较大的变化,早期仍有元代遗风,以云龙纹为主。明中期带有吉祥寓意的图案开始流行,带板上的纹饰几乎全部转为吉祥题材,如松鹤、麒麟、三羊、百狩等。
  明代玉带板早期的雕刻多是立体的深层镂空,可以看出明显的元代手法。明中期出现了分层镂雕的琢法,先用减地法留出上层图案,在降低的地子上再镂雕底层图案。这种风格与同期的雕漆特点相一致,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但也失去了宋元时期自然写实、生动逼真的特点,成为一种程式化的、呆板的图案化纹饰。此期玉雕的刀法也变得硬直险峻。江西南城明益王朱祐槟墓的玉带板可作为此时的典型代表。明晚期在雕工上呈现出粗犷简略的风格,与早期有所不同。玉带多数为20銙,图案虽有定制,但颇为灵活。
  明代玉带板的边框比元代玉带板窄,纹饰以龙纹为多,此时期还出现了婴戏图纹饰的玉带板。明代最具特色的雕琢技法是先减地留出主题纹饰,在降低的地上透雕所需辅助纹饰,然后再加工主题纹饰,使得整体纹饰起伏感很强。 



 



       青玉一路连科带板
      
       v 6.9×4.5厘米
       估 价:RMB 12000
       成交价:RMB 12000

       每块带板上均雕鹿纹,莲花,谐音一路连科,寓意连连中举。


 



       白玉透雕风纹带板
      
       7×1厘米
       估 价:RMB 12000

       带板边框琢连珠纹,中间镂雕凤鸟。为明代典型带饰。

 

 



       白玉透雕云龙纹带板
      
       6.5×0.8厘米
       估 价:RMB 10000

       带板近正方形,镂雕花卉为地纹,上面雕一行龙。“花下压花”是朗代镂雕技艺的一大特点。


 



        银镶白玉雕龙纹带板(十块)
       
        12.5×8厘米;6×5厘米
        估 价:RMB 80000

       每块玉板均以腾龙为主题纹饰,全部采用浮雕技法,外镶银框,:士观气魄,显示了佩戴者高贵的身份地位。



  附:皇帝御带
  以短粗阴线及压地隐起法雕刻胡人吹奏形象,系唐代玉带板的典型之作。佩系玉带是古代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严格的规定,以带板的质地、纹饰、块数不同,来表示品级的高低。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前蜀帝王建墓的盘龙纹玉带,是目前所仅见的唐、五代时期完整的成套玉带,也是前蜀帝王建的随身御带,可谓无价之宝。它由7块方形带板与1块圭形铊尾板组成,带板及铊尾皆扁体,玉质洁白温润,每块板上均碾琢龙纹图案,具有浮雕效果。龙头回望,双目圆睁,炯炯有神;龙身蜷曲,在云中盘旋;四肢健硕,龙爪刚劲有力。龙的神态生动,为研究中国龙纹的演变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铊尾背面有阴刻楷书118字,记载永平五年(915),前蜀帝后宫失火,玉料也在其中,然经烈焰烧后依然“温润洁白异常”,王建深为赞叹,命玉工制成“大带”,并记述“夫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向非圣德所感,则何以臻此焉,谨记”,来表达自己对此带的珍爱。    刚卯、严卯和司南佩
  
       刚卯、严卯最早见于《汉书礼仪志》、《汉书王莽传》及《后汉书舆服志》上。刚卯、严卯得名于开首铭文:“正月刚卯”、“疾日严卯”,除此之外,两者的鉴定要点是完全一致的。刚卯、严卯是汉代用以驱除疫鬼的祥佩玉,正方柱体,中心贯孔,以穿系赤、青、白、黄四种颜色的丝带。刚卯因涉嫌有“强刘”之意(卯字为刘字的假借字),王莽新朝时曾一度废止,东汉时又恢复使用。
  汉代刚卯、严卯均作小方柱形,上下穿孔贯通,四面有铭,一般每面8字,共32字,也有第一面10字,余面共8字的。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殳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在“正月刚卯”4宇下有的加“既央”两字。严卯文为“疾日严卯,帝令夔化,慎尔周伏,化兹灵殳,既正既直,既觚既方,庶疫刚瘅,莫我敢当。”文字的意思是乞求神灵保佑,辟除不祥。字体为汉录,笔道直硬,推测是用利器反复刻划上的。刚卯、严卯除玉制的外,还有其他质料的,如金、铜等。明清两代,刚卯,严卯亦有仿古、伪古作品,所仿制的除四方柱形体外,还有六棱、八棱体。铭文系用砣子砣成,与汉代作品有差别。
  司南佩的造型为两长方柱相联体,顶部有一勺,底部为盘形,中间束腰,在凹槽处有横穿孔,可穿带佩挂。司南佩最早在汉代的墓葬中,玉质洁白。宋代有仿品出现,玉质多带桂花色泌、牛毛纹等,但器的各部与汉代相比刻划的过渡自然。明代的司南佩,边缘锋利,线条较硬,呈工字形或圆柱形,抛光技术较好,玻璃光感很强。到了清代,一改传统的顶部勺形,有的似鸟形,有的是方形,器腰间的凹槽较深,器体的棱角圆滑,光泽较好。有穿孔的可做佩饰,没有穿孔的则作为陈设品了。梅玉用质地酥松之玉材制成古器,然后以浓重乌梅水煮上一昼夜,玉质松处被滚水搜空,宛如水激之痕,再以提油法染色,仿冒古玉受水浸蚀者。



 



       青玉刚卯
       
       长2.8厘米
       估 价:RMB 6000

       玉刚(严)卯流行于西汉晚期至东汉,当时称“双卯”。此刚卯青玉质,正方体,每面阴刻直书8字铭文,中心贯孔系佩绳,当为明代仿汉制品。


 



       白玉司南佩
        
       2.5×2.8厘米
      估 价:RMB 8000-10000

      白玉略泛黄,由两长方柱体相连构成,顶—勺,底下圈足,古代用于指南或占卜吉凶。



 



       白玉司南佩
       
       高2.8厘米
       估 价:RMB 11000

       白玉制成,造型虽仿汉,但缺乏灵透、协美之精韵。
    玉觿
  
       玉觿为角形玉器,造型可能来 源于兽牙。原始社会有佩带兽牙的习 俗,后来以玉仿之,遂有玉觿之形。
  玉觿于商代流行,其后历西周、春秋战国,至汉而不衰,汉以后消失。玉觿除用于佩带装饰的功能外,古人还以此作解系绳结的工具。因此尽管各代玉觿造型变化繁复,却总不离上端粗大,下端尖锐的基本特征。同时,佩带玉觿被认为具有解决困难的能力,是一个人聪颖智慧的表现。
  新石器时代玉觿于江苏省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墓葬中,呈扁平角状,两端以透雕技法镂出丫形花纹等,器边亦作凹凸起伏的变化。商。西周玉觿造型简洁,多作牙形,上端穿孔,下首尖锐,觿身琢简略纹饰。西周玉觿颇似月牙形,器内饰龙纹、人纹等。龙纹觿柄部为龙首,龙身弯曲,上饰卷云纹,尾部饰三角纹,颔下、尾端各钻一小孔。春秋战国时玉觿的形制发生了巨大变化,今所见这一时期的玉觿均处理成龙、虎、兽、鸟形象。动物的头部为上端,尾部琢成锐角,身体弯曲成自然的曲线,透雕结合隐起的运用使其动物形象变化多端,且相当生动。
  汉代玉觿趋简化,多数呈细长牙状和宽三角形,纹饰主要有绞丝纹、勾云纹,水平不及战国。西汉早期玉觿与战国相近,一种作“s”形龙纹,身出尖卷状装饰,尾为锥形,身、尾饰云纹,并刻出轮廓线;另一种呈弯月形,一端琢出龙首,一端似锥状,身饰云纹,有轮廓线,耳部穿孔。西汉中、晚期和东汉玉觿皆为弯月形,但与早期不同。中期玉觿有的宽端作龙首,背上方透雕出缠枝的蟠螭、凤鸟等。也有在器上仅用阴线琢出兽首、云纹躯身的,头部钻一孔。晚期玉觿宽端一般透雕作回首的龙形或凤形。




 



        青玉龙首纹觿
        商晚期

        青玉质,表面灰黄沁。扁平形,作兽牙,兽角状,如弯月形,刀工朴拙有力。


 



       白玉觿
       清中期
       长13厘米
       估 价:RMB 50000—70000

       玉材洁白无暇。柄端雕镂一兽,觿身呈流线形弯曲,别致灵巧。


 



       白玉角觿
       清中期
       高10.5厘米
       估 价:RMB 35000—50000

       因材施工,纹饰繁复,造型奇特    玉笄
  
       远古时代山顶洞人已有用玉石、牙角装饰身体的意识。商代时玉首饰已占据首要地位,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战国。到了隋唐,贵妇人更重视妆饰,大量使用玉簪钗、玉步摇、玉插梳,此时期还出现了贵金属与玉复合的金(或银)镶玉首饰,这种风气一直传承到明清时期。
  笄是古人用来簪发和连冠用的饰物,后世称为“簪”。《说文》:“笄,簪也”。玉笄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商代玉笄制作有了较大的进步,殷墟妇好墓的夔龙首玉笄,头部扁平,雕成夔龙形,大钩喙,短尾上卷,用勾撤法琢出“臣”字眼,笄杆光滑平素,整个器形典雅。古朴。商以后直至宋代玉笄数量不多,形制无大的变化,自汉代始笄首普遍加以装饰,笄身仍主要呈光素圆柱。宋代玉笄雕造趋于精致,首部花纹比例加大,多雕鸟兽、花草形。明清两代玉笄制作最精。明代有长短两种,短粗的是男子用来持冠的,细长的则是女子簪发用。明代精致者常见刻有“陆子冈”款,明清玉笄尺寸一般长在15厘米以下,略短于商周时期的笄。

 

 



       玉笄
       
       8.8×0.9厘米
       本件造型呈菱形锥状;顶部有凹槽玄纹,玉身分为三节,以便于横穿绳时固定绳位之用。菱形的制作较少见。质地为青玉带苍斑,转呈深青色,其中顶部受沁为暗红深咖啡色。




 



       黄玉笄
      
       8.5×0.8厘米
       估 价:RMB 4000

       黄玉质,作扁圆长条形,上粗下细,通身光素无纹。

                                                               

       白玉凤首笄
       
       长10.8厘米
       估 价:RMB 4000—6000

       白玉质,笄身细长,笄头透雕一凤首。 

                                                                                      



      玉分心
      
       9×6厘米
      估 价:RMB 12000

   其造型若群峰并峙的山岳,其中主峰最高,两侧略低,下视如笔架山。正面中间浮雕一端坐的仙人,身著宽袖大袍,仪态安祥,左右为肋侍弟子,四周衬以鹤鹿灵芝等吉祥纹饰。玉分心的内侧平素,略有横向圆弧,便于在狄髻上镶嵌。

 

  
             玉挑心
       
       长11.7厘米
       估 价:RMB 12000

  用上等白玉做成花叶、花瓣形托底,花瓣、花叶各自形成深槽,尾部做成榫形柄,与定陵的佛像挑心风格近似,可惜托底上的镶嵌物已脱落,但仍不失为一件俏丽的艺术佳作。

  附:玉挑心与玉分心
  
       所谓玉挑心、玉分心都是明代的首饰名。最早定名时把握不准,曾叫“白玉簪子”、“白玉嵌片”等,经过查证文献及和近年明代墓葬实物比对,最后改定为玉挑心和五分心。原来明代流行银丝编成的头罩,也叫狄髻,俗称狄鼓,是已婚女刁女的正装,家居外出时均可佩戴,死后还可以随葬。狄髻是在银丝发鼓正面嵌玉挑心,后面嵌玉分心,明时已形成定制。挑心、分心也有金质的、银质的,也有鎏金银镶玉的,也有搭配红蓝宝石的,甚是讲究。玉挑心、玉分心这一称谓,在当前收藏界不被人熟悉和认知,但它确是明代贵妇人重要的玉首饰,通过以上实物介绍,再参照相关文献和实物,大致可以了解它的功能、佩戴方法、插嵌部位以及组合关系,从而对明代妇女妆饰有更清晰的认识。
    玉杖首
  
       手杖是老年人辅助步引的得力工具,品种众多,造型丰富。材料有红木、花梨木、白蜡木、枫木、罗汉竹,方竹、橡竹及藜藤、鹤骨。杖首嵌以玉饰,称玉杖首。
  玉杖首品种很多,有龙首纹、云龙纹、羊首纹、马首纹、鹅首纹、鸠鸟纹,雕刻精细、生动,富有寓意。据文献载,汉高祖时就以鸠杖赐予老人。赐玉杖目的是祝愿老人健康长寿,饮食不噎。广西汉墓曾发现一件玉杖首,料为黄色,龙形,龙张口露齿,耳后抿,颌下似有须,颈部刻细鳞片,龙身呈索状。以龙头图案作为装饰的手杖,唐、宋、元时都有制作。明清时,玉杖首品种更加丰富、普遍。

 

 

 

       墨玉云龙纹杖首
      
       6×3厘米
       估 价:RMB 15000

       圆雕。玉呈黑色,少部呈灰色。以减地手法雕云龙纹,粗犷奔放。  
                                                                                        

       墨玉马头杖首
       
      长6厘米
      估 价:RMB 16000—25000

      圆雕。玉呈黑色,均匀油涧。张嘴,似嘶鸣状,生动鲜活。刀工精细,神态毕现。
 

 



       青玉羊头杖首
       
       长6厘米
       估 价:RMB 10000

       圆雕,玉质莹润。阴线刻圆眼,嘴微开,温顺乖巧。
 

 



       白玉鹅首形鸠杖首
       20世纪
       长9厘米
       估 价:RMB 15000—20000

       圆雕鹅首,长喙,圆眼外凸,玉质白中带黑斑。以鹅首做杖首,寓吉祥长寿意。

   附:高年授杖的由来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高尚美德。历史上,关于我国古代尊老活动的最早记载见于《礼记·月令》,文中提出每年的仲秋之月,“养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由周代倡导的高年授杖一事,一直延续到两汉以后,并且有了进一步的改善。汉初,规定80岁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享受,成帝建始年间,降到?o岁。每年秋季,由地方的县、道政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举行授杖礼,给老人授杖。汉时还颁布了诏书,规定授杖老人,不但允许“出入官府、郎弟(第)”,还准许“行驰道旁道”。驰道是天子驰走马车之路,绝对禁止其他人行走。即使是皇帝的儿子,也同样在严禁之列。诏书明确提出严禁对高年老人擅自征召、系拘,也不准欺殴辱骂,如有人敢违反,将被处死。东汉王杖诏书中曾记载了一件关于地方小吏殴辱王杖者案件:汝南地区云阳自水亭长张熬,殴辱了授杖者,还拉他去修治道路。在当时,这是一件非同小可的事情。汝南太守都无法判决,上报廷尉,汉代廷尉相当于现今的最高法院院长,却也不能决断,只好奏闻皇帝。皇帝的回答很简单:还议什么,弃市!弃市是古代公开执行死刑。判处弃市,用意告诫臣民要尊敬老人。对于给高年老人赐的王杖,诏书要求地方官吏及时给予整修。 
     玉具剑
  
       在剑柄与剑鞘上镶嵌的玉饰,我们称之为玉剑饰;饰玉的剑称作玉具剑。一柄完整的玉具剑由4个玉饰物组成,它们分别是剑首、剑格、剑琉、剑秘。
  剑首一般称为玉镡,最早的实物于春秋晚期的墓葬中。战国时剑首圆而薄,中央饰有涡纹,外缘有弦纹、云纹、卧蚕纹等装饰。汉剑首较战国厚度变小,正面凹塌,背面有一个圈槽,圈内有2到3个斜穿孔,光素无纹,正面比背面的直径略大,形成斜坡状。
  剑格也称护手,在剑饰中数量最少。它是镶嵌于剑柄与剑身交接处的玉质饰物,正视略成长方形,中部逐渐凸起一脊,侧视为菱形断面,穿孔有长方形、椭圆形和菱形。剑格的两面均琢有纹饰,如兽面纹、卷云纹、几何纹。浮雕的螭纹等。也有的剑格通体光素无纹。
  剑璏(wei)是镶嵌于剑鞘上,供穿带佩系之用。璏俗称文带。璏在几种剑饰中占的比例最大,以汉代和传世的数量最多。璏嵌于剑鞘中央,正视为长方形,其上雕琢云纹、兽面纹、螭虎纹等纹饰。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带穿过,可固定剑于腰带上。目前所见最早的玉剑璏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剑璏体积较战国加大,下面的孔高于前代,孔的上壁厚于下壁。剑璏表面用勾撤法起边挖地雕出边框,并琢有螭虎纹和兽面纹,制作细腻,磨制光滑。宋代以后出现一些仿品。
  玉珌是安在剑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战国秦汉时期。战国剑珌直身、体圆、较厚,早期光素无纹。战国晚期,出现了琢有兽面纹和卷云纹的剑珌。汉代剑珌器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或梯形,纹饰以螭纹为主,采用浮雕或透雕的技法雕琢,磨制细腻,抛光极好。




 



       青玉云矩纹剑首
       战国
       长3.5厘米
       估 价:RMB 15000




 



       青玉剑格与剑珌
       战国
       长4.7厘米
       估 价:RMB 15000


 



       白玉剑珌
      
      长7.7厘米
      估 价:RMB 30000--40000
      白玉局部有沁色,长方形,两端下垂内卷。一侧有贯孔,孔内拉丝纹,器面压地隐起龙纹,阴刻线细若游丝,毛雕痕迹显著,为东汉剑饰。


 



       白玉剑首与剑璏
      
       估 价:RMB 15000—35000

 



       白玉雕螭虎纹剑璏
      
       长8.8厘米
       估 价:RMB 20000—22000
       玉质洁白,正面浮雕一螭虎纹。螭虎纹是汉代很常见的装饰题材,其形近似于壁虎而长颈,约盛行于战国后期,此件为明代仿制品。

                                                                               

       白玉云纹剑璏
      
       13.3×3.5×1.4厘米
       估 价:RMB 15000

       上端雕一兽面,中线上刻如意头形云纹,两侧对称布置丁字形相交的勾云纹,这种图案华丽而富变化的纹饰是剑饰中常见的装饰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