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纳州的大学:良好自控力让宝宝人际关系更“吃得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22:53

良好自控力让宝宝人际关系更“吃得开”

  经常有妈妈说宝宝总是爱打小伙伴,爱与人争抢玩具,结果导致小伙伴们都不喜欢和宝宝玩了。其实这是因为宝宝的自控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从而影响了宝宝的人际关系。

  妈妈不让宝宝饭前吃零食,宝宝也知道,但当他看到香喷喷的点心和甜甜的巧克力时,禁不住美味的诱惑,趁妈妈不在家就拿来吃了,到吃饭时就不能好好吃饭了。

  宝宝去了医院,在路上,他答应妈妈看病时不哭。但当医生把听诊器放在他的前胸时,他又哇地哭了出来。

  宝宝的这些行为都说明,他们并非有意和大人过不去,而是缺乏控制自己的能力。

  自控力是一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对于宝宝来说,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神经纤维尚未全部髓鞘化,传递的神经行动容易泛化,不够准确,因此会常表现出自控能力比较弱。

  宝宝自控能力发展的三个阶段

  外部控制阶段(0~2岁)

  这一阶段的宝宝本身缺乏独立判断能力、易冲动,常常是为了成人的要求、为了获得奖励或逃避惩罚而产生或抑制某种行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宝宝关心的往往是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在其心目中有重要地位的他人对自己的赞许或否定。

  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过渡阶段(2岁后)

  此阶段的宝宝由受外在力量控制逐渐转向受内在规则或道德力量的控制。会考虑到不好的行为可能会伤及他人,并引起内疚,从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此阶段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外部控制还占有一定比重。

  自我控制阶段(4岁后)

  在此阶段,宝宝已经形成了内部的准则,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判断来形成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够自己监控自己的行为,并通过自身的调控而克服自己内心的冲动,开始表现出合宜的社会行为。

  分阶段培养,效果更明显

  0~1岁:发展自我控制的第一步

  对于1岁前的宝宝来说,由于大脑皮质的抑制机能还很不成熟,兴奋过程占优势,因而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冲动性,以前强调过的事情再次发生时,他未必会遵从规则。

  专家建议:

  告诉宝宝哪些可以做,而不是哪些不可以:对外界进行试探和触摸是宝宝的本能,或许有些行为在大人看来是不对的,但是在宝宝1岁前,他们是不可能立即就明白哪些行为是错误的,然后记住。对他们来说,任何规定和说教也都是不起作用的。所以爸妈首先要引导宝宝知道哪些是可以做的,而不是大声训斥他们的过错。这时候,安全的环境和耐心的引导,是教育宝宝的最重要的条件。

  父母冷静的情绪:面对一个无法沟通,动不动就嚎啕大哭的婴儿,绝大多数爸妈都会深感沮丧、烦恼,甚至大发脾气。直接把这些感受表现出来并不是明智之举,父母应先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妨在心里先默数到10,或者先深呼吸,让心情平稳下来。记住,只有父母安静下来,宝宝才能有安全感。

  1~2岁:“叛逆期”的界限设定和自我控制学习

  当宝宝快1岁的时候,开始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之后进一步能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分开来。这时候的宝宝开始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同时自我意识的觉醒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和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了一种新奇的“自豪”之感。然而这种强烈的自我意识的存在、探索的热情高涨,常常和各样的行为规范产生激烈的冲突,这时候的宝宝开始经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叛逆期”。

  专家建议:

  以身作则: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模式,尤其是在紧急情况下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方式,给宝宝一个学习的样板。比如,告诉宝宝:“妈妈找不到钥匙了,妈妈也感觉很生气,来,让我们一起深呼吸,一起来找找看。”这样克制情绪、有效的处理危机的方式,日后会成为宝宝效法的一个模式。

  延迟满足:宝宝在2岁后,就应该接受“延迟满足”和“适当不满足”的教育。经常性的即时满足,对宝宝有害无益,而“超前满足”则是愚蠢而浪费的举动。“延迟满足”的目的在于训练宝宝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学会忍耐。

  2~3岁:主动的自我控制学习

  宝宝大约2~3岁的时候,随着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宝宝已经能够理解“等一等”的含义了,但因为他们自我调节能力有限且对于延迟满足的策略掌握不足,所以遇到需要等待的情况时经常会表现出不耐烦。另外,因为双向沟通中语言的复杂,宝宝会出现一些无法表达的情况和误解,会出现打伙伴、争抢玩具和大声哭闹等情况。

  专家建议:

  转移注意力:忽视宝宝的哭闹,若无其事地提供给宝宝意想不到的选择,比如,问他是否愿意参与到游戏里面来,或者指给他看窗外的小鸟。当宝宝情绪稳定下来后,再理智的解决问题。

  事先提出警告:准备胡乱踢球的宝宝应该被告知:要不就和爸爸一起你一脚我一脚来玩游戏,要不就把球踢飞,游戏结束。家长提出警告的时候,口气要严肃但是温和。告诉宝宝他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同时需承受选择带来的后果。

  教育保持一致性:如果乱丢玩具的宝宝发现每次的捣乱行为带来的就是没收,那么他就知道不再乱丢玩具了。如果这个规定一直在变化,宝宝就无法遵守,也无法发展自我控制能力。

  营造一个安全空间:在家里给宝宝安置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宝宝可以不受干扰地完全放松自己。可以在这个角落放一些软垫子、绒毛玩具和宝宝喜欢的书籍。和宝宝一起设计好这个空间后,告诉他,如果他感到情绪低落或者激动,就可以去那个安全地带“冷静冷静”。告诉宝宝,愤怒、难过和沮丧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尖叫和打人等举动是不对的。而这个安全地带就是宝宝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缓冲地段。

  3个音乐小游戏,帮助宝宝建立自控能力。

  游戏1:开汽车

  适合年龄:1.5~3岁

  游戏目标:在音乐的起、停中训练宝贝的注意力,锻炼宝贝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

  游戏准备:音乐CD、音乐播放器(音乐可由家长自行挑选。也可参考如下音乐:如《莫扎特效应》系列里的《小星星变奏曲》、《D大调嬉游曲》等)。

  游戏玩法:

  1.父母进行音乐的播放与停止控制。

  2.父母带着宝贝模仿汽车司机,做出开汽车的动作,宝贝跟随在父母的身后,也做模仿汽车司机的动作。

  3.音乐响起时,父母就领着宝贝在音乐声中做出开汽车的动作,且前进;音乐停下来时,父母就领着宝贝刹车并蹲下;音乐响起,继续开车。

  4.让宝贝自己跟着音乐的起、停做出开汽车和刹车并蹲下的动作。

  游戏2:奇妙的小鼓

  适合年龄:1.5~3岁

  游戏目标:在声音的起、停中锻炼宝贝的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同时还可以锻炼宝贝的自主控制能力。

  游戏准备:小鼓、鼓槌(或者用塑料脸盆、桶充当鼓;筷子一双充当鼓槌)。

  游戏玩法:

  1.把小鼓放在地上(把塑料盆或者塑料桶底朝上,口朝下放在地上)。

  2.父母拿着鼓槌或筷子敲击小鼓或塑料盆(桶)。

  3.当敲击小鼓(或塑料桶、塑料盆)的声音响起时,父母就带着宝贝开始走动,敲击的声音一停下来,父母就带着宝贝停下来。

  4.让父母敲鼓,宝贝自己根据声音的起、停来做出走动和停止的动作。

  5.可让宝贝试着敲鼓,父母根据宝贝的鼓声的起、停而做出相应的动作。

  游戏3:小白兔与乌龟

  适合年龄:1.5~3岁

  游戏目标:训练宝贝能进行迅速的快、慢交替的反应力及控制能力,并能根据形象的小动物进行快、慢交替的表演。

  游戏准备:小鼓、鼓槌(或者塑料桶、盆、筷子一双)。

  游戏玩法:

  1.把小鼓放在地面上(或者塑料盆、塑料桶口朝下底朝上放在地上)。

  2.父母其中一人控制小鼓的敲击速度。

  3.另一人领着宝贝做动物的模仿,当鼓声敲击很快时,便领着宝贝模仿小白兔跑动;当鼓声敲击很慢时,便领着宝贝模仿乌龟做慢慢爬行的样子。

  4.父母继续控制鼓声的快、慢变化,让宝贝自己根据鼓声的快、慢变化,迅速做出变化小动物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