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放香梅哥伦布广场:埃及《纳尔迈权标头》即纪念“黄帝娶雷祖”的历史文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48:46

 

       (图片说明):我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和考证出它的真实历史意义的学者。这一文物出

    土于埃及南方古城希拉康坡力的一座早期的王陵之中,距今有五千多年历史了。虽然现在埃

    及学家称这件世界上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为——《纳尔迈权标头》,而实际上,它正是

    国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梦寐以求的,揭开中国历史文化起源于埃及的,纪念

    “黄帝娶雷祖”的历史文物。但遗憾得很,时至今日,中国学者还是对这一纪念“黄帝娶雷

    祖”的历史文物缺乏正确认识和研究!而在后面,我有惊心动魄的专题考证结论贡献给你欣

    赏,敬请光临

 

   世界最伟大的历史考古发观之七

         ——埃及《纳尔迈权标头》即纪念“黄帝娶雷祖”的历史文物

               ——“中埃”两国文献文物十-处吻合的地方

 

                                作者:赵自强

第一:我们从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中知道:黄帝“北逐荤粥”。然而,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它再清楚不过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历史事实,这就是,黄帝统-中国的战争,是从埃及南方的埃塞俄比亚一带进攻北方的埃及的。因为,“荤粥”一名,从语言学和训诂学上来讲,其实,就是标准的“埃及”国名的音译。

我们追根溯源还发现:“荤粥”、“埃及”、“希拉康坡力”,这三个名称,其实,原本是纪念中国伟大的人文初祖“伏羲”而得名。换言之,“荤粥”、“埃及”、“希拉康坡力”和“伏羲”,这四个地名、国名和人名,原本是-个意义。这也就是说,“伏羲”和“黄帝”的活动中心在“埃及”。甚至可以说,“伏羲”和“黄帝”是生活在“埃及”的“埃及人”。

关于这一事实,宫玉海先生在《“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一书中反复说过五六次:“古埃及人,为伏羲氏时代居于南方的赫胥”(1)。这就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埃及”、“希拉康坡力”确实是由“伏羲”、或“赫胥”,这两个人名转化而成的国名和地名。这就尤如今天中国各地的“中山路”-样,它都是为了纪念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而取名。

第二:我们根据原苏联格拉德舍夫斯基教授在《古代东方史》一书中说的:埃及统一之后,最初的一个文献说:“南方人曾多次对北部进行军事行动,以便用武力巩固统一”。然而,埃及的这段史料,恰恰又与中国三部古典文献记载的事实不谋而合。

 

   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太平御览》卷79引《帝王世纪》中看到:

   黃帝……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2)。

   《大戴礼·五帝德》又云:

    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3)。

   《史记·五帝本纪》又云: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4)。

 

我们从“中埃”两国遗存的文献文物上看到,也从前面研究的一系列成果中看到,黄帝原本是统治非洲“南面”埃塞俄比亚——“昆仑山”一帶的皇帝;神农(赤帝、炎帝)是统治非洲“北面”埃及(冀州)一带的皇帝;黄帝曾经“三”次从南方进攻北方的神农,最后才攻克和战胜了他,并获得了统一中国的胜利。

所以,原苏联格拉德舍夫斯基教授说的:“南方人曾多次对北部进行军事行动”,正是指,南方的黄帝,曾三次进攻北方的炎帝。现在,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埃”两国的这段历史资料在这里得到了互相应证。因而可以说,“中埃”两国这段历史是一致的统一的真实的!

第三:黄帝战胜蚩尤之后,上下埃及虽然得到了初步的统一。但是,蚩尤的族人和旧部,非常仇恨黄帝的新生政权,经常纠合起来造反叛乱。这就使得黄帝的政权很不稳定。故《太平御览》卷79引《龙鱼河图》云:“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当时的形势还是非常紧张的。在这种情形下,黄帝不得不率领他的“师兵”和“营卫”,经常在“荤粥”、“釜山”、“涿鹿”,这三个城“邑”之间来回驻防,以镇压当地的暴“乱”。甚至黄帝女儿的娘子军,也驻扎在埃及,不能复上昆仑山(埃塞俄比亚)。

然而,这是不是历史事实呢?关于这一点,我们又从阿·尼·格拉德舍夫斯基所著的《古代东方史》一书中,看到一些相同的研究成果。他在书中说:“在统一后,最初的几十年,埃及的首都是希拉康坡力(即伏羲故都),以后是阿比多斯(即底比斯)……最后是白城(孟斐斯)。为了在北方巩固政权,在那里建筑了‘上埃及’人的住民地,这个措施是必要的,因为北方在很长时期里,不断爆发大规模的暴动”。

这样一来,我们也就看到鲜明的对代材料了。这些新的资料更清楚的告诉我们,“中埃”两国的这些史料是完全统一的。

例如,黄帝驻防和作过都城的“涿鹿”、“釜山”、“荤粥”,这三个城“邑”,正和《古代东方史》所述的“那尔迈”曾在“希拉康坡力(伏羲故都),阿比多斯(底比斯),白城(孟斐斯)”,这三个城市做过都城的事实不谋而合。并且当时的形势也描写得一样紧张,很明显,“北方在很长时期里,不断爆发大规模的暴动”,又被“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的记载所印证了!因此可见,“中埃”两国这段历史资料,在这里又得到了充分的吻合!

第四:当黄帝把政权稳定之后,立即就进行兴修水利和恢复生产的建设工作。关于这-事实,《史记》是这样记载的:黄帝“披山通道,为尝宁居……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勤心力耳目”。而这里的“披山通道”,就是开通陆路,“旁罗……水波土石”,即整治江河水路,包括挖沟筑堤,建筑灌溉系统等等。关于这-点,《山海经·大荒北经》亦云:“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这意思就说得更明白了:想跟我到埃及去的,黄帝命令他们和应龙一齐向北走。到埃及之后,先要除去水患,疏通江河水道,修筑沟渠系统。

然而,中国历史文献中的这些不启眼的记载,恰恰又被《古代东方史》中的研究成果映证了。据原苏联格拉德舍夫斯基教授研究说:“美尼斯统一埃及后,把北埃及大量的军事奴隶……有4万7千人。被大量用于修建灌溉工程上,从埃及统一时起修建灌溉工程就具有很大的规模,(这也是)统一埃及的统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当我们把“中埃”两国关于“黄帝”和“纳尔迈”的这段历史资料放到一起来进行比较时,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中埃”两国这些相同的史料,在这里再次得到了吻合。

第五:黄帝在统一中国之后,也就是统一上下埃及之后,为了进一步稳定北方的局势,改善民族关系,他除了恢复、发展生产,大搞建设之外,还采取了一项十分理智的修好和亲政策,娶了一位北方的姑娘为妻,这就是“雷祖”。据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

然而,这是不是真实的历史事实呢?过去,我们一直找不到证据证明这个问题,也就对这种说法半信半疑。现在,我们看到了直接证明这一事件的文物——《纳尔迈权标头》,并且李政先生在《神秘的古代东方》一书中还对它作了具体的解释,他说:“在《纳尔迈权标头》浮雕画面上,纳尔迈头戴红冠,手执象征王权的权标。在他的前面,刻画着一位公主乘轿的形象。埃及学家指出,这很可能反映的是一位北方公主远嫁纳尔迈的情形,这一婚姻很可能表明了北方对南方的归顺”。

我们看到,《纳尔迈权标头》对“黄帝娶嫘祖”,这是多么有历史意义的证据哬!而最重要的是,这-证据出自埃及文物上,这可以说是铁证如山了。因为它从来没有被人篡政过,并且文物上的画面形象逼真,一看就能叫人明明白白。

因为,在《纳尔迈权标头》上雕刻了“一位姑娘坐在轿子里”,而她对面却坐着一位名叫:“纳尔迈”皇帝。“纳尔迈”坐在九级台阶上的宫殿里,手执权标,头戴王冠。恰恰这些在中国历史文献中都未记载过,这就补充了中国历史文献记事的不足。这就更加显现了文物证史的重要性!

从这里使我们可以看到,确切的用“中埃”两国文献文物比较研究中国上古历史是多么的重要!这就象我们在为“连环图”配写说明书,它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历史的了解,而且使历史显得更客观、更形象、更真实!

我们可以说,这是“中埃”两国文献文物吻合的第五个证据。

 


                                清 康熙万寿图局部 黄流苏屋轿
                       清《乾隆八旬万寿庆典图》第二卷局部黄流苏屋轿

 


                               清 佚名 大阅图局部 黄屋轿

 
                                     清 大驾卤薄图局部

 

第六:我们都知道,“轿子”是中国嫁娶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宫庭文化和民族风俗的独特标志。但是,谁知道“轿子”的源头在那里呢?文物中的形像是怎样的呢?它的诞生时间究竟有多长呢?关于这些基本问题,恐怕中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没有-个人能正确的回答得出来,甚至学者们从来也没有想象到过,它最早的物质形像,恰恰雕刻在5100年前的埃及《納尔迈权标头》上,并放在久远的埃及早期法老的陵墓里面!

当我指出了这个+分重要的“轿子”历史问题之后,我想,中国明智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或许从此会重视和研究这顶“轿子”的来源了!

而我们还必须知道,中国的“轿子”文化,这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这属于中国人的“专利”产品,“外国”学者就是看到这种东西,恐怕也说不清它的名字。

然而,我们今天却大开了眼界,忽然从5100年前的埃及文物上看到了中国最古老的“轿子”形象,这就确凿的证明了一个客观事实:这就是,埃及的“轿子”文化,正是孔子、屈原、司马迁……以及中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日夜都在寻找的中国失踪的“炎黄文化”的源头。换言之,这就是中国文化之根!由此,我们可以断定,埃及就是中国历史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

现在,我们可以说了,埃及文物中雕刻的“轿子”,这正是“中埃”两国文献文物吻合的第六个确凿的证据。

然而,在这里说到这顶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轿子”,这就使我不能不多唠叨几句。坦诚的说来,只要有点灵犀、有点智慧、有点分辨和创造能力的中国学者,他只要看到埃及文物上雕刻了中国文化标志性的遗产——“轿子”,就应当立刻想到,这就是中华文明之根啊!同时,他还应当想到,在埃及文物上找到中国这一最早的文化证据,也就等于在埃及找到了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故乡!但非常遗憾,两千年前,司马迁因历史和科学的局限,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出了“中华文化本土起源说”的错误理论,由于他的权威形像和错误理论,在中国学者脑海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这就把中国人的灵犀、智慧和创造能力都框定了,埋没了,扼杀了!这就造成了北大、清华和科学院的顶尖精英,看到埃及文物上雕刻了标志中国文化的“轿子”,也不闻不问,无动于衷!请想一想,司马迁的“中华文化本土起源说”究竟给中国人带来了什么东西?其实,那是一把屠杀创造发明的刀,那是一个断人智慧的魔,那是革命思想的紧箍咒,那是新观念的牢狱,那是正确理念的绊脚石,那是中国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思想中的最大障碍物!这也就是说,我们不揭露、批判、抛弃司马迁的“中华文化本土起源说”的错误理论,我们就没有办法正确的进行研究中国和世界上古历史的工作!

第七:然而,更加重要、更加直接、更加有意义的事实是,我国历史文献《山海经》云:“黄帝妻雷祖”。《路史》云:“黄帝元妃傫祖”。《史记》和《云笈七竿》云:“黄帝娶嫘祖”。很明显,中国古代的“雷”、“傫”、“嫘”三字,是同音同意的关系,并且是可以相互通用的假字。这也就是说,黄帝第一夫人的名字,确实呌做:“雷祖”!

而教学者们没有意料到的是,有诸多中国古典文献记载的,“黄帝”之妻叫“嫘祖”的名字,这一极其重要的历史事实,恰恰又被埃及学家发现的,埃及历史上开国法老夫人的名字证明了。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从《简明历史事件辞典》中得知:“近代埃及学家把第一王朝的建立确定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并将美尼斯(又称:米恩)其人,与有若干考古证据的纳尔迈视为一人。根据《纳尔迈调色板》和《纳尔迈权标头》上的图刻资料,纳尔迈确曾征服过三角洲地区,并可能娶过当地一位公主,名叫:‘涅伊提·霍特普’”(5)。

而问题是,“涅伊提·霍特普”,这个多音节的名义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宫玉海先生-句著名的话来解释,这就是,“语言是活化石”。

因为中国语言,曾是世界的官方语言,也就是古代世界的“普通话”。因为这一事实存在,所以我们今天用语言学和训诂学来解决这个问题依然有效。

这也就是说,这个埃及公主的名称,“涅伊提·霍特普”,其实,就是黄帝之妻“雷祖”的慢读,或标准的音译。因为“普”“祖”两字,古代是音同字通的假字,所以两名是音训关系。这也就是说,乘坐在轿子里的“涅伊提·霍特普”,无疑就是黃帝之妻“雷祖”了。

看到这里,聪明的网友不看下去也知道,“中埃”两国历史上,黄帝之妻“雷祖”的名字,又和纳尔迈之妻“涅伊提·霍特普”的名字,在这里又得了圆满的统一。这是“中埃”两国历史文化,第七个吻合的地方。

 

 

 

尚穆王

 

2.jpg

  

尚敬王

 

6.jpg

7.jpg

  

 第八:我们从《纳尔迈权标头》的左下角上,以及其它埃及文物上,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画面,即两个身体矮小的男子,两手各撑一把大羽扇的形象。

然而,我们切莫忽视这一极有历史意义的形像和事实。因为在中国宫庭文化中,也反映了这一客观情形,只不过在中国宫庭文化中,站在古帝身后撑着大羽扇的却是两名漂亮的宫女。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帝皇身后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过去我们不知其意其源,今天我们看到,它最早的形像出自5100年前的纳尔迈时代,物证就藏在早期埃及法老的陵墓之中!

然而,“大羽扇”文化的原始含意,述说了怎样-段历史变迁呢?想毕,经过前面一系列的比较考证之后,大家都能猜想到一二了。

因为,埃及是地处炎热的撒哈拉沙漠中的-个国家,这里长年干早酷热,一年四季的气温都在摄氏20度之上,而最炎热的时候,是中午时分,太阳直射在地上,这时室內的温度可以达到摄氏35-40度,最炎热的记录是摄氏55度。而在沙漠中的室外温度,最高达到过摄氏70多度,如果把鸡蛋放在沙石上烘烤,不要40分钟就可以烤熟

由于埃及法老每天都生活在这种炎热的气候之中,环境逼迫,所以法老每天都按排几名侍者,在其身后用“大羽扇”为其扇风纳凉。可见,“大羽扇”是埃及法老一件必备的纳凉工具。而生活正是艺术的源泉,古代埃及艺人,就把法老与“大羽扇”的关系描述和雕刻了下来,所以,在很多埃及早王朝的文物和壁画上,都雕刻了侍者持大羽扇站在法老身后的形像。

但是,后来中国国都因战争曾几经迁移,逐步从炎热的埃及迁到了温带地区的中国。然而,古帝在迁都之后,还是走到那里把它带到那里,尽管两地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古帝还是“习惯性”的继承着这一黄帝时期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使这种传统的纳凉工具流传至今。

我们都知道,在现在的中国,既使是夏天,气温也没有埃及秋天那么炎热,而冬春两季,几乎就用不着“大羽扇”了。这样看来,中国古代宫女站在皇帝身后手举“大羽扇”的传统制度,实际上,在很多时间里,仅仅是一种无为的罢设,或装饰品,因为“大羽扇”取风纳凉的作用,早已丢失了许多。但是,这一祖传的值得尊重和纪念的,黄帝时代传承下来的宫庭文化遗产,却在中国代代相传,一直沿用了几千年,直到明清时代才逐渐消失。

而极其遗憾的是,中国考古學家却在中国先秦墓葬中,以及后来的其它文化遗址中,从来也未发现过一件这样的历史文物可以证明,这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相反的是,中国这种独有的“宫庭大羽扇文化”早就广泛的雕刻在《纳尔迈权标头》和其它埃及文物上。

这也就是说,我们从埃及《纳尔迈权标头》上,再次看到了中国独有的“宫庭大羽扇文化”之根在埃及,它也是5100年前黄帝时代的产物!换言之,“埃及大羽扇文化”,确凿的证明了“中埃”两国历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同祖文化。

由于,“埃及大羽扇文化”起源于5100年前,而中国的“大羽扇文化”相对较晚,我们从时间上看到,中国“宫庭大羽扇文化”,确实是从埃及发源、演变,再随战争的人流从埃及带过来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埃及法老的“大羽扇”文化,为我们证明中国宫庭“大羽扇”文化起源于埃及的事实,又留下了一件不可低毁的确凿物证。这可以算是,“中埃”两国历史文化,第八个完全吻合的地方。

 

 

            

                         
 

                                                                    奥西里斯 
                       

           (阿蒙神教的标志和基督教的十字架,都是古埃及“权标头”的“简体”和“变体”)

第九:我们从《纳尔迈权标头》这一文物画面上还看到,那尔迈手执一物,中国埃及学家常常误称它为:“权标头”。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长期以来的“权标头”的说法,是一种误解。据我20年的研究经验告诉我,埃及古帝手上真正掌握的“权标头”,其实,是-种有圆环的铁棍状的东西,这也就是后来古帝“杖杖”的前身。

关于这-事实,我们经常从埃及壁画、面罩和神像上看到,埃及法老的标准形象是:一手紧握有环的“权标头”,而另一手却紧握“塵”,并将二物交叉放在胸前。例如,埃及法老图坦卡蒙的金面罩上是这-形像,在埃及阿布辛贝勒神庙中的神象,也是这-标准的形像!

这也就是说,“权标头”和“塵”,确实是两件埃及法老大权在握的标志性物证。但是,我们看到,《纳尔迈权标头》上雕刻的,纳尔迈手上拿着的这件东西,却是一件无环有须的东西。如果说,这是“权标头”,那么,纳尔迈就应当抓住那个圆环,这件东西就不会坠下那须须。其实,这件东西的正名应该称:“塵”,即一件拍打灰尘的工具,而非有环的“权标头”。

关于“塵”,这种其貌不扬,却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文物,中国古人对它有三种不同的称呼。一称“麈”,这是皇帝的专称;二称:“拂尘”,这是人们的共称;三称:“云帚”,这是道家、佛家和埃及祭司和僧侣的称谓。

我们看到印度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她手中就持有“云帚”。同时,我们还看到道士、太监手中也持有“云帚”。事实上,这种“拂尘”文化早在五千年前的埃及文化中就产生了:如埃及帝陵里的古帝画像、木乃伊、神庙僧侣的塑像等等文物上都可见“云帚”的形象。

因此,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云帚”文化,究竟是从中国流传到埃及去的呢?还是从埃及流传到中国来的呢?它们之间的血缘关系,谁是根?谁是梢呢?关于这些重要问题,其实,5000年前的埃及古人,早就把有关“拂尘”的这一答案,广泛的雕刻在文物上了。相反,这一文物的证据,却在中国考古中没有找到过。

然而,“拂尘”文化为什么5100年前会出现在古埃及呢?关于这个问题,这是因为,那时埃及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它还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都所在地。所以埃及人流,那时成天是车水马龙,络绎不绝。请你想一想,在埃及炎热干旱的沙漠地区,人行马奔,尘土飞扬,时刻都要拍打身上的灰尘,手上没有“拂尘”行吗?

后来,中国国都从埃及迁至耶路撒冷,再经巴比伦、印度,逐步迁至潮湿少尘的中国之后,但中国传统的皇权标志——“拂尘”,还是不抛不弃,-直随着中国国都迁移。尽管这一除尘工具在中国皇宫中流传了几千年,既使它失去了拍灰除尘的本来意义,但是,中国古帝还是尊守古制,把这一具有纪念故乡意义的“祖传国宝”放在身边,交给太监管理。

但很遗憾,中国古帝和太监,却不知道,这是黄帝时代的文化遗产。因此,也就不明白“拂尘”的原始含义和出处。再说中国道士,他们祖先从埃及祭司和僧侣手里也继承了“云帚”,这一文化遗产。虽然,“中埃”两国的“拂尘”在制作材料和编织形状上小有差別,-是用布条编织,另一是用马尾制做,但其大体模样和作用则是完全相同的。今天,我们从“中埃”两国这种同祖共源的文物上,又看到了中国文化起源于埃及的历史事实。这可以算是,“中埃”两国历史文化,第九个完全吻合的地方。

第十:其次,我们从《纳尔迈权标头》上还看到,该文物上有和《那尔迈调色板》中相同的雕刻图案,这就是,四位打着不同的飞禽旗帜的矮小人物形象。他们手持的这四面旗帜的顶上都站立着一只飞禽的模型。而我们看到的这一画面,正好和我国古籍《山海经·大荒东经》中的“使四鸟”,以及《列子·黄帝》记载的:“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的后半句史料,简直可以说吻合得天衣无缝!

这也就是说:《列子》记载的“旗帜”上的“四鸟”,完全被《纳尔迈权标头》和《纳尔迈调色板》上雕刻的“旗帜”和“四鸟”画面印证了!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发表的博客:《世界最伟大的历史考古发现,埃及《纳尔迈调色板》即纪念“黄帝蚩尤之战”的历史文物》一文中做了具体研究,这里就不再赘述了。而这正是,“中埃”两国历史文化,第十个完全吻合的地方。

 

           

 

第十一:我们再从“中埃”两国文献文物记载的,古帝头上戴冠冕的形像上来看问题。我们看到,在《那尔迈权标头》上雕刻着“那尔迈”头戴下埃及的平顶的形像。这幅画面反映了“那尔迈”统一了上下埃及,已经成了埃及皇帝的史实。

下面,我们再来看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与冠冕的关系。我们应当注意到,“那尔迈”头上戴的“红冠”,其造型和我国唐宋以来古帝所戴皇冠的造型惟妙惟肖,异曲同工。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不难看到,我国历史文献明确的记载了这一重要事实,例如,《世本·作篇》就明确的记载说:

 

    黄帝作旃,黄帝作冕旒。

 

然而,这里的“冕”是什么意思呢?据《辞海》云:“冕,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后来专指帝王的礼帽或王冠”。

 

    又据《竹书纪年》云:

     黃帝轩辕氏元年,初制冕、服。

    《太平御览》卷686引《说文》云:

    冕,大夫以上冠,邃延垂旒纯纩。昔者黃帝初作冕。

    《三礼图》云:

     黃帝戴黃冕。

    《山海经·中山经》云:

     祈,璆冕舞。

    《淮南子·主术训》云: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

    高诱注:

     “冕,王者也”。

 

然而,“冕旒”又是什么东西呢?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冕旒,即天子的礼帽和礼帽前后的玉串”。从这里我们又看到,“中埃”两国5000年前的古帝,都有戴“冠”的习俗和仪式,因而这一史实,再一次证明了“中埃”两国文化是同祖共源的血缘关系。同时,我们也再一次看到,中国历史文献确实就象解释埃及历史文物的说明书!这可以说是,“中埃”两国历史文化,第十一个完全吻合的地方。

综上所考,我从以上11个方面,全面比较研究了“中埃”两国文献文物中这些相同的史料,以及事件和人名等等问题,从而发现了中国历史文献和埃及历史文物,在以上11个方面是完全-致的和吻合的。这一伟大的研究成果,再次揭示了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黄帝”,其实,就是埃及历史学家所说的“纳尔迈”;中国历史文献记载的“雷祖”,其实,就是埃及历史学家所说的“涅伊提·霍特普”。这也就是说,《纳尔迈权标头》,确确实实是划时代的标志性的纪念“黄帝娶雷祖”的中国历史文物。

而过去,我们-直认为,男婚女嫁,骑马座轿,这是中国民间风俗,而万万没有想到,这在中国已经具有5100年的历史了,原来这一风俗,是从黃帝时代流传下来的国俗!我们从《纳尔迈权标头》上还看到,中国皇帝身后宫女所举的两把大羽扇,以及太监、道士手中的拂尘,这两种代表中国宫庭文化的最重要的遗产,原来都是源于5100年前的埃及《纳尔迈权标头》上的!

最后,我要说的是,我通过对:

    《世界最伟大的历史考古发现,埃及《纳尔迈调色板》即纪念“黄帝蚩尤之战”的历史文物》

    《伟大的发现:埃及“战场调色板”即纪念“炎黄之战”的历史文物》

    (805)《伟大的发现:西王母石窟在埃塞俄比亚》

    (715)《伟大的发现:中国最早的“帝”字出自埃及文物》

    (补246)《揭开夏帝不出逃到克里特岛之谜》

这一系列课题的比较研究,终于用自己个人的资金和精力,胜利的完成了中国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研究了11年而未完成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寻找黄帝工程》。这一用“中埃”兩国文献文物证据比较研究出来的伟大成果,确凿的证明了:“中国文化埃及起源说”是客观真理,而司马迁的“中国文化本土起源说”则是他主观臆断的谬误。这也就是说,中国上古历史和世界上古历史必须推倒重写!

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已经非常幸运的接触到了现代社科知识中的最高机密和学术成果!我希望你们比我们更上一层楼,比我们这一代人更聪明!更有创造精神和开拓勇气!这样中国科学才能发展,民族才能昌盛,社会才能进步啊!

注释:

(1)宫玉海著《山海经与世界文化之谜》第131、18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3)夏剑钦、黃巽斋校《太平御览》第1册,第612、613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4)(汉)司马迁著《史记·五帝本纪》第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5)刘宗绪、郭澎编《简明历史事件辞典》第339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附录:中外埃及学家

据原苏联历史学家阿·尼·格拉德舍夫斯基在《古代东方史》一书中说:

按历史学家马涅陀的记载,……埃及统一后最初的一个文献说,南方人(黄帝族人)曾屡次(三战)对北部进行军事行动,以便用武力巩固统一。例如,在一种史料中说:在北部抢夺40万头牛,142万头小牲畜和12万俘虏……在统一后最初几十年,埃及的首都是希拉康坡力城,以后是阿比多斯。早在美尼斯时代,在北部埃及的领土上就修建了城堡,“白墙”。这个城堡应该在北方保障南方的政权。后来“白城堡”成为埃及的首都——孟斐斯。为了在北方巩固政权,在那里建筑了“上埃及”人的住民地。这个措施是必要的,因为北方在很长时期里,不断爆发大规模的暴动。我们从一些史料中得知,在镇压北方人暴动时,把北埃及俘虏作为奴隶的有4万7千人。变为奴隶的大量军队俘虏都用在修建灌溉工程上,从埃及统一时起,修建灌溉工程就具有很大的规模。统一埃及的统治者,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在整个尼罗河流域的范围修建灌溉工程(1)。

李政先生在《神秘的古代东方》一书中又说:

纳尔迈权标头、纳尔迈调色板和利比亚贡赋调色板在希拉康坡里发现。在纳尔迈权标头上,纳尔迈头戴红冠,手执象征权利的权标。在他的前面,刻画着一位公主乘轿的形象,埃及学家们指出,这很可能反映的是一位北方公主远嫁纳尔迈的情形,这一婚姻很可能表明了北方对南方的归顺(2)。

冯克诚、田晓娜在主编的《世界通史》一书中说:

那尔迈权标头刻画了那尔迈王戴着红冠坐在一个高立在九阶梯上的殿堂中。在他的对面一乘轿子中坐着一个女人。这个场面表明被俘获的北方公主,或许配给胜利的王。这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征服者企图以北方的公主作为他的配偶使他的地位合法化。在图刻的中下部的一组象形文字符号表示俘获的12万人,40万头公牛和142万2千头山羊。在那尔迈人物对面的上一部分,刻画了与那尔迈调色板上同样的四个同盟的州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