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路线图:肉眼鉴定和田籽料的学习心得?[图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1:40:57

学习肉眼鉴定和田籽料,应有认识和田玉和其相似玉石的一般知识。本文要说明的是真假籽的鉴定问题。

最近我在向网上老师和在向身边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深切感到他们在鉴定籽料时,能把书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籽料本身的特点入手去区分假籽,也即认识籽料本身的感悟。这里我只是总结一下,以期能得到博友的指正,若有错与老师的水平无关,只能代表我的表达的能力。

肉眼鉴定和田籽料可从以下几点如手:

一。看其形:

籽料是河水冲积物,不断地冲蚀搬运使它经历了棱角(山料),次棱角,次圆(水料)到浑圆状,这也是名字的由来,由于经过长期磨蚀,这种浑圆的曲度非常自然,若有棱角或因此影响浑园弧度转换的话,则可初判是磨光料。这是因为磨光料因磨蚀时间短,磨蚀环境与籽料不同而留下的只是“短促”的痕迹,甚至表面尚留刻痕,尤其是在不易磨蚀的边侧常留杂乱的线迹。
二。观其色:

和田玉有着“精光内酝”的美,我承认籽料放置一段时间,盘磨前后的光泽是有差异的,但其显示的是表皮“均匀”的柔光,且不同视角是一致的。而磨光料要么在不易磨的地方出现光泽差异,要么被磨成“贼光”。

如果分析原因,我的理解:籽料的光泽是磨蚀和内在氧化长期作用的结果,而磨光料只经过短暂的磨蚀其表面没经历之后的氧化,也即没经时间“消光”的过程。联想玉器的打磨就好理解啦。
       三。盯印痕:
             (1)“汗毛孔”:是分布在籽料表面类似人皮肤汗毛的小孔,它是内质氧化铁氧化的通道,其孔内扁平,坑型自然,坑内光泽低于坑外(仍在继续氧化的原因),直观好似“鸡蛋皮”。若以喷沙模仿则坑布均匀;以点陀做假则坑内和坑壁都有机器磨蚀的光亮。
记着:“汗毛孔”是鉴定籽料的重要因素之一。

(2)“磕碰坑”:是籽料在水中搬运过程中挤碰的产物。其坑形凹凸不一,但非常自然,且坑内有光泽,其亮度往往好于其它部位(那是它在搬运磨蚀时,更能得大颗粒间夹细颗粒“打磨”的原因)。再者其与坑围过度自然,若有人为痕迹,则为磨光料。







      (3)裂纹:和田玉的纤维交织结构在搬运磕碰时,留在籽料表面的多呈弧形向一侧倾斜,人们俗称“指甲”纹。

直视其裂口深处一侧呈不规则的散开形(或像扫把)。加上籽料色皮,似“水草”像迹。

四。查皮色:

虽说好籽无皮,那是好籽质细虽持续氧化,但经不断的磨蚀---搬运不易留存氧化皮层的原因。大部分籽料皮色也是鉴定籽料的特征之一,籽料皮色自然,当转动角度时,皮色与外围边界一体,光泽一致。若在其皮色表面具有不同氧化期的色阶差异以及色点(有老师称其“菊花钉”)分布,则是籽料无异。

五。润手感:

籽料往往因汗毛孔的原因,手感虽也光滑,但有粒状粘稠的感觉;而磨光料上手过于圆滑,似有那不住的感觉。

以上鉴定特征是和田玉籽料源于成因所固有的特征,象人的面孔一样具有排外性。先总结一点,还得多接触并不断学习才能“熟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