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c g310说明书:上海花园洋房散步路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0:06:05
 上海花园洋房散步路线   ★★★還舊樓主2012年2月11日轉自《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这是一条我们非常喜欢的散步路线:从淮海路,转弯进入思南路,......淮海路通常让人觉得有点兴奋,又有些疲惫,连绵不断的商铺,车水马龙的街道,摩肩接踵的行人。而从淮海路这支主干道分叉出来的思南路却显得格外宁静、安谧。只要拐过街口,细窄的马路上,梧桐树突然茂盛起来,春夏时节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仿佛一张巨大的隔音网,将身后的喧嚣和嘈杂全部滤去了。越往里去,越安静。隔着花园的栅栏,大片浓绿的植物中,一幢幢小洋房中透出温婉的灯火,既真切又遥远。每次走在这条小路上,一切仿佛突然放慢了脚步,感觉的触角异常灵敏,心情总是不由自主地舒展开来。

    岁月在这里仿佛停滞了,这片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老法租界街区,一如往昔的沉静,只是悄悄地爬上墙头的老藤和台阶旁的陈年青苔暗示着它们曾经历经沧桑,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都蕴藏着无数悲喜的人间故事。

    如果以思南路为中心点辐射开去,方圆一公里内,你会发现这片街区拥有相当数量的独立式花园洋房,这些洋房的花园大都在100-300平方左右,而多个花园所形成的共享绿化空间令寸土寸金的上海人惊羡不已,这是上海人称之为“上只角”的高尚地段。

    这片高尚的街区是法租界在上海第三次扩张时逐渐建造起来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初,上海经济飞速发展,上海的外侨和中国富豪都积累了相当的财富,并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一掷千金地大肆建造豪宅。上海20年代的《海关十年报告》中这样写道:“1920年前的八年里,法租界共有欧洲人住宅432幢,而1920年和1921年两年里就建造了552幢。”这一街区的良好居住环境还得益于当时的法租界公董局的诸多城市建设条例,他们详细规定:“在霞飞路、辣斐德路、金神父路、吕班路之间一些区域只允许建造西式房屋,并规定吕班路(重庆南路)以西不准设立甲类营业的住宅区。”还规定,拟建造的房屋都必须符合规定的类型,有卫生和暖气等设备。法国人将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引进中国,其时,自来水、煤气、电和电话、交通道路、下水道等,标志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市政设施相继建成。他们从公共利益出发,对建筑前景作了充满浪漫主义的展望。
    如今,我们漫步在这一街区,仍然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这片完全西化的高级住宅区的尊贵之处,它的北面有古军营改建的法国公园,也就是今天的复兴公园,南有天主教伯多禄教堂,震旦大学(今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和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东有法国学堂(今科学会堂)和法国总会(今天的花园饭店),而与摩登的购物天堂淮海路商业街仅几百米之遥。因此,《海关十年报告》这样总结“法租界的西区是上海唯一经过精心设计的住宅区。”

    思南路周边的花园洋房样式极其丰富多采,汇聚了上海近代住宅建筑的各种类型,有英国式、美国式、法国式、俄式、德式以及现代式和中西合璧式。我们以建于1921年的思南路义品村为例,它是由23幢法国式的独立花园洋房构成,和早期的一味追求占地面积大、房子尺度大、讲究豪华气派的大型花园住宅相比(如,瑞金二路上的马立斯花园,也就是今天的瑞金宾馆),义品村住宅的单体规模、档次,并非是当时最大最考究的,但以群体形成的环境,尤其是共享的绿化空间却是极为独特的,就是和之后出现的花园里弄相比也胜出一筹。

    进义品村73号住宅,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也叫周公馆,它是一幢三层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外墙以水泥拉毛装饰,红瓦屋顶,红色百叶窗,简洁而大气。一楼有厨房、卫生间、浴室、佣人房、储存室等,二楼是大起居室,宽敞的餐厅,还有一间主卧室,三楼有三个卧室,其中的两间带卫生间。住宅前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南向花园,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沿着花园周边种着一些郁郁葱葱的树木,使花园显得与世隔绝。据说当年周恩来最喜欢在晚饭后坐在大塔松下的藤椅里和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研究布置工作。
    到了三十年代这一地区人口激增,有钱阶层大多看上这块精心设计的高尚住宅区。为迎合人们的居住需求,在地皮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这一街区除了独立式花园外,还建造了联立联排式的花园洋房。虽然花园小了,房子的规模小了,但生活的舒适度一点没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厨房、卫生间、佣人房、主卧房、客房、阳台、小花园和汽车间一应俱全,深受当时中产阶级的青睐。

    在翻查资料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一街区里名人故居和名人寓所数不胜数,从思南路71号周公馆出来,思南路87号为梅兰芳寓所,思南路61号为时任中华民国的江西都督李烈钧住宅,他的东邻是曾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的程潜,而思南路61号则是身居国民政府要职薛笃弼的寓所。从思南路拐到皋兰路,皋兰路1号为张学良故居,皋兰路18号是当年名闻上海滩的商界领袖人物虞洽卿住宅。这条路上还有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寓所。

    如果从思南路拐弯到更短更幽静的香山路。你可以看见香山路7号,挂着孙中山故居牌子的花园洋房。这是中先生生前最后居住的寓所,他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等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短短的香山路上,还居住过原国民党的立法院长孙科,共产党高官胡厥文,而和思南路相交的南昌路和复兴中路上,更是名人荟萃。既有政界要人,如“国民党元老重臣”吴稚晖、叶楚伧的寓所、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进步人士杨杏佛、何香凝、柳亚子,也有文化艺术界泰斗级的人物,如刘海粟、林风眠、赵丹等等。这些历史名人以他们精彩的人生故事滋养着这片城区,使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传奇色彩。

        多少年来,这里的生活场景总是处惊不乱的沉静、安详,它那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高贵气息吸引着我们。当我们漫步在这片街区,无论是攀上山墙的青藤,还是飘飘扬扬的梧桐花雨,抑或是夕阳下鲜艳的建筑轮廓,路灯下建筑拉长的身影,总会令我们有一点心动,一点惊喜。 點擊進入更多閲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