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ld music awards:货币杂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01:56:16

   孔窥孔方    

——货币杂谈

这是一个关于钱的故事。最早的物物交换让人们的经济活动必须承担高昂的成本:比如一个刚刚采得一窝蜂蜜的人想要换取一柄石斧,那他就必须找到那个有石斧的人,而偏巧有石斧的人想要的是山鸡,那就得先找捕了山鸡的人,而有山鸡的人碰巧不需要蜂蜜,他想要一把长矛,而有长矛的人又想要独木舟……于是一次交换的完成就变得相当困难。  古人对大海怀有敬畏和崇拜,加之当时潜水相当困难,所以来自海中的东西也就格外珍贵,特别是那五光十色的贝类,勾起了人们极大的占有欲,另外贝壳本身就是装饰品,因此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得到它。于是有人开始用贝壳来换取其他物品,几乎所有人都愿意接受,于是最早的货币就产生了。纤巧美丽的贝壳成为历史上第一种严格意义上的货币,它同时具有了交换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功能,于是人类进入了有钱的时代。今天代表财富的许多字眼都带有“贝”部,足见贝币在货币史上的重要地位;使用贝壳作为货币几乎是世界性的,西非加纳1991年发行的20塞地钢币还铸有货贝图案,而加纳货币单位塞地在当地语中即“贝壳”之意。    

自然界提供的贝壳很快就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变得短缺,于是各种仿制的贝壳开始出现。在中国,从商代起政府开始介入,用青铜铸造铜贝,这些铜贝规格统一,易于保存,更重要的是政府采用法律的手段保障它的权威地位,应该说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制式钱币。

春秋战国,诸侯列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钱币,成为我国早期货币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当时的货币形式和人民的经济、农业和军事密切相关,如郑国的布币实际上就是形式化的铲子;齐国的刀币则是手工业者工具的反映;吴国兵器制造业兴盛,由此又诞生了吴国的戈币;此时唯有秦国的圜钱形状可人,圆孔圆形,可能是来源于礼天的玉璧,现代钱币学者普遍认为,使用圆形货币的部落比较发达、文明,如果以此说来,秦灭六国应是必然。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圜钱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发明了一种暗合天圆地方的新钱——方孔圆形的半两钱,秦半两奠定了中国两千年来制钱的形制。半两钱除了蕴含着朴素的哲学思想,还具有特殊的实用价值——当时的铜钱采用模具浇铸成型,脱模后需要打磨毛边,此时把一根方形铜棍穿过方孔,则数十枚甚至上百枚铜钱可以轻松同时打磨,何其简洁!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货币进入了记重货币时期,但是到了西汉初年半两却遭遇了危机:当时流通的半两钱既有官铸,也有私铸,良莠不齐,多不足重,信用较低,于是汉武帝于元狩五年(公元18年)开始铸行五铢钱,这成为中国最长寿的制钱,此后东汉、隋朝、魏晋各朝都铸行五铢,一直沿用到唐代,历时近七、八百年。    中国记重钱币直到唐代才画上了句号。唐代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铸行的开元通宝是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标志着中国制钱从铢两制进入了宝泉制。开元通宝采用方孔圆轮,正面钱文按照上下右左顺序排列“开元通宝”,这就是此后中国一千多年里钱币称为“通宝”和“元宝”的缘由。鉴于唐帝国之强盛旷古绝今,后世诸朝纷纷效仿开元通宝及后来的乾元重宝,于是便有各种各样的通宝、重宝历五代、宋元直抵明清,甚至清帝逊位之后的民国初年,还有方孔圆形的“民国通宝”问世,成为方孔圆钱最终的休止符。    从货币出现起,金属便突然具有了新的意义,金属具有诱人的光泽、易于分割保存,成为货币的首选材质,这其中最有名气的代表非金银莫属。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黄金铸币诞生在春秋时的楚国,这种整版的小型金币须切割称量使用;黄金货币最为兴盛的时期是西汉,当时黄金生产、冶炼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黄金流通创造了基本条件,西汉黄金铸币的形状主要有马蹄金、麟趾金、金饼等种类。汉代马蹄金铸造工艺异常精美,其工艺程度远甚通行之金饼;汉代黄金流通数量巨大,帝王赏赐动辄黄金上万斤,尽管西汉的黄金多指合金,却也可以推知汉代黄金存量之大。 除了黄金,在世界范围内,白银也曾长期作为主要货币流通,这主要得益于白银适中的价值和产量,在中国银两也是重要的交换媒介。古代中国白银的购买能力惊人,一两白银等值于制钱(铜钱)一千文(清末达一千五百文),区区几两纹银,可免去大量制钱交易之繁复,普通大众日常大多用钱,甚少用银,或只用碎银。从秦汉时期的“白金”直到民国二十二年废两改元,凡一千多年,各色形状各异的大中小型银锭始终和制钱并行,在中国货币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钱币忠实的记录了文明传播的足迹,自从中国文明远播海外,方孔圆钱和通宝也就不再是一国之钱、一国之通宝,我们从日本平安时代的“和同开珍”、古代高丽(今朝鲜)的“海东通宝”(公元1097)和安南(今越南)的“太平兴宝”(公元970)上,都不难找到中华古风之余韵。直到江户时代(1830-1844),日本的“宽永通宝”(公元)还以其隽永的文字被誉为东亚著名钱币之一,唐风东渐功不可没。 钱币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国钱币从春秋始,直至清末,始终采用模具浇铸,所用模具称钱范,其材质有石、陶、铁等,分正背两块,使用时合拢,浇入铜液,凝固后取出,切开打磨即可;而欧洲古代钱币,则多采用冲压法将图案压在钱币毛坯上,!中国的范铸法和西方最初的模压法在产量方面并无多大差异,但当罗马人开始新的尝试之后,情况就起了变化:为了供应大量的低值铜币,罗马人开始使用铸造法大量制造钱币毛坯(或许借鉴了中国的某些东西),然后用冲模连续冲击,形成图案,最后切割开来,就大功告成。这绝对可以看成是流水作业的雏形,相比中国绵延千年的范铸法,是否预示着大工业时代最终将从西方开始? 在世界古代货币体系中,金银铜是永恒的三重奏,中国的铁钱算是个例外,此外就是沙俄尼古拉一世时期(1825-1855)的白金币,18世纪早期俄国乌拉尔山脉发现白金矿以来,尼古拉一世便开始用白金铸币,这枚12卢布白金币正面是沙皇罗蒙诺夫家族的双头鹰族徽,至今仍光彩夺目。还有马来西亚的锡帽币也极富地方特色,马来西亚富含锡矿,在1864年左右发行的锡帽币中空平边,上面有马来文标识,每枚值墨西哥元四分,形似帽子,故而得名。 金银流通的时代,东西方都产生了称量金银的专门工具——天平,英国多佛尔曾出土过公元前6世纪的手持天平,有趣的是,这座天平的砝码竟是十四枚罗马钱币!这些钱币当时已经是有数百年历史的古董了,可见当时罗马钱币重量之精确。不同于西方的等臂天平,中国人用来称量金银的“天平”则截然不同,这种天平臂长可变,砝码只有一个,可以在臂上移动,通过臂上的刻度计重——体现了迥异于西方的华夏思维方式,这种小巧的秤(中国名为“戥子”)平时可以收在木匣之内,全重不过二两,可随身携带,令人惊叹。鉴于这些货币每次使用都要称量和检验纯度,还须切分,相当费时费力,于是一些商号店铺就开始在金银块上标注重量和纯度,以自身信誉保证其质量,后来这种事逐渐转由政府承担,于是就产生了金银铸币。    银质货币中,官铸银锭当然最为著名,中国银锭不同于西方冲模银币,这种铸造银锭由银匠手工制成,银液注入模具后匠人左右摇动模具以加速冷却,元宝形银锭奇巧的两翼即由此形成,更为绝妙的是,高纯度的银液会在银锭表面产生细腻如水的细丝,银锭的成色如何,一看丝纹便知,因此中国上等的银锭又称“纹银”,英文中称银锭为sycee,即是中文“细丝”的音译。当然仅凭丝纹只能判断表面银质,若要确定是否表里如一,就别无它法,只有剖开来看。于是有些国家的银锭就干脆留下切口,以表明内部并无包裹其他金属,以免在流通过程因反复检验而把银锭搞得千疮百孔。     北宋时期,一种新型的货币——纸币业已出现,这种时称“交子”的纸币开创了货币材质的新时代;待到元代纸币使用更加普遍,路远迢迢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不禁为大元朝通行天下的“纸片钱币”而惊诧不已。自元而后,明、清皆有纸币通行,但作为信用货币,尽管其故乡在中国,但纸币在古代中国的发展之路远不及在西方顺畅,中国历代纸币几乎无一例外毁于滥发,到最后连政府自己也对纸币失掉了信心。而欧洲早期纸币则似乎具有良好的信用保障,因此其金融业的发展也就尤为迅速。现在看来这种信用保证必须建立在稳定的财政状况上,否则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纸币形同废纸。国民政府时期的“法币”,贬值之严重世人皆知,“走过马路两三条,物价也要跳三跳”,时人戏称当时国内“百业凋敝,唯有印钞厂生意兴隆”。一九九三年,前南斯拉夫解体,经济动荡,第纳尔急剧贬值,面值却一涨再涨,最后竟发行了面值高达五百亿第纳尔的纸币,又一次昭示了纸币信用基础的脆弱性,成为一大奇观。    ]精美的钱币还常常作为饰品的一部分,这和金钱代表着财富有一定关系,而财富往往是幸福的前提。中国东汉的玉五铢,玲珑剔透,纯粹为贵族把玩之什物,公元2世纪罗马皇帝奥利里乌斯时代的金币就被焊在戒指上作为戒面,除了戒指,胸针、吊坠均可以寻见钱币的形象,最可一提的是巴勒斯坦的“钱冠”,这顶在婚礼上由新娘佩戴的饰物由多达数百枚各种质地的钱币缀成,固然奇美,对新娘的颈椎也是着实的考验。     钱币是盛世的见证,也是颓废的纪念。凝望开元通宝,昔日大唐盛世犹然眼前、赏玩郑和献金,可知永乐朝三宝太监下西洋之壮举,揣摩康熙、乾隆铜钱,当可想见清代鼎盛之状;相反,审视靖康通宝,可凭吊南宋沦亡之耻,抚摸崇祯通宝,不由慨叹明亡帝殁之恨,目及道光通宝,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历历在目……有些钱币还留下了深深的殖民地印记,铭刻着那片土地的苦难历程。南亚、非洲都留下了这种铸币屈辱的痕迹;英属多米尼加1723年流通的西班牙银币,上面被挖去一块心形破口,一方面标志这是殖民地货币,另一方面造成此银币的不足值,防止该币被输出殖民地,这枚残缺的银币令我想起了非洲黑奴身上那刺目的烙铁印。   赏玩一枚枚钱币,就如同面对一个个睿智的长者,他们有着许许多多让人慨叹的故事,因为,它们曾风尘仆仆的——走过那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