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花开正圆百度云:关于硬笔书法创新的几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06:49:58
        经历二十多年的硬笔书法热,创新已是摆在当代硬笔书家面前的头等大事。反思当今硬坛,“古典主义”之风盛行。硬笔书法作品几乎成了毛笔书法的“翻版”,硬笔的实用功能却正在书家们的“翻版作品”中弱化——学生们认不得,工作上用不得...时代的特征哪去了?社会的需要是什么?我们的创新该从哪儿突破?这都是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在这里,我把自己思考的几点体会发出来,希望引起当代硬笔书法家们的高度重视,以期通过理性的思考来指导硬笔书法创新的实践。

  (一)关于硬笔书法创新的涵义

古往今来的书学理论家,对书法创新有过不少精辟论述。其内容大体涵界三个方面:一是指在书法的形质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用笔、结体、章法上进行突破;二是指在审美意象中给人以新意;三是指创新的作品具有艺术生命力。这不仅指出了传统毛笔书法创新的要素,也同样适合于硬笔书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硬笔书法创新的基本涵义是:植根于书法传统并能推陈出新,反映时代风貌又引领审美潮流,符合汉字书法美学特质(即具有书写性)且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硬笔书法作品的创作就是硬笔书法创新。
在这里“书法传统”、“时代风貌”、“美学特质”是与硬笔书法创新关联度高的要素。

  (二)书法传统与硬笔书法创新

  书法传统是个开放式的概念,具有宽泛性和模糊性。过去讲书法传统,即认为是“二王”、颜柳欧赵、永字八法,或《兰亭序》、《祭侄稿》、《张迁碑》等书家书作。其实书法传统内容博大精深、范围宽广无际,层面丰富多彩。从书体上看,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行、草书以及由此派生和演变出来的无数书体风格都属传统范围。从书家上看,历代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当今有影响和没有影响的,身边搞专业和不搞专业的所有毛笔书家和硬笔书家,都是传统的传承者和体现者。从技法上看,历来探索形成的各种笔法、墨法、章法都属传统层面。从理论上看,古今书家学人留下的书学专著、书论文章也都属书法的传统范畴。

  传统是艺术创新的真正源泉。古今中外的艺术发展史,都证明了这一条基本规律。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是从古希腊和古罗马艺术中寻到了源泉。清代康有为、吴昌硕、于右任等大家,就是从传统碑学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书法艺术语言,成为独树一帜的大家。清以前大书法家也莫不如是:王羲之在跟随卫夫人学书多年之后,再游历名山大川,尽观无数名碑,才悟出新体;米芾三十岁以前“集古字”,遍临碑帖,自成一家;王铎“一天临帖,一天作书”,始终在传统中找营养。何绍基在论及板桥书法时,有一段话把书法的这种传承说得非常明确:“板桥字仿山谷,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山谷草法源于怀素,素师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外在不见起止之痕。”

  离开深厚的传统,不学习、研究和借鉴,想进行一种“全新的书法创造”,其实是痴人说梦。就象一个根本不了解中国书法的外国人,想创作出有新意的书法作品一样是可望不可及的。今天,我们看到不少硬笔书法爱好者,不好好从传统下力,凭空创新,求奇求怪,终是无缘之水、无本之木。

  传统的东西不一定都好。历史上就有不少被淘汰的书体,诸如“鬼书”、“仙书”、“鸟书”、“虫书”、“龙爪书”、“蝌蚪书”等等,是历史中的糟粕。今天我们以硬笔学习借鉴传统,必须有所扬弃。不能迷信传统,照抄照搬,搞简单的“拿来主义”。比如用钢笔直接临习雄强筋润的颜体楷书就不太合适;用硬笔(如竹笔之类)书写巨额榜书就不切实际;用钢笔在宣纸上创作就没有探索的必要;用钢笔临写刀刻斧凿、外方内圆的魏碑,就脱离了实用价值等等。而应当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代文明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作出有时代新意的作品。

  (三)时代风貌与硬笔书法创新

  “时代风貌”是硬笔书法创新的灵魂。时代大潮推动着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书法艺术也不例外。纵观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每一个微小的变化,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中国书法在书写材料、书写形式、书写方法以及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意识形态,以及民族的心理和精神状况,都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和影响。殷商时代,人们在占卜祭祀中创造了甲骨文;战国时期,七雄争霸,各国钟鼎篆籀不尽相同;秦始皇统一天下,令李斯创造了统一规范的小篆;“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之说,也道出了不同时代对书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是社会中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对书家的创作都会带来不同影响。正因如此,每个时代的书家都会有自己的创作追求。从前人作品中我们可以取其技法,却不可直取创作时表达心志的模式。同时前人的艺术精神、气格也是今天不可再现的。这是因为精神、气格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养、生活经历等各种复杂条件下自然形成的。历史的发展,书法艺术的精神气格随时代不同而变更其内涵。正由于此,现时代的不同人,也难以保持精神气格的一致性,学习前人书法旨在汲取经验、接受薰陶、增进学养,以便以本时代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下,结合自己的性情修养,创造自己的艺术。缺少个人的独立气格和深厚学养,即使执意临习,也只能得到前人书艺之外在形式,难得其精神内涵。

  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生活方式的丰富多彩和思想观念的活跃更新,各种艺术的相互渗透,都将对硬笔书法的发展和创新产生深远影响。硬笔书法创新,必须以把握时代的高效率、快节奏、多形式、大融合为基本特征,以体现时代的人文思想、审美情趣、价值取向为精神风貌,辅之以书家自身的学养、气格、心境,才能创造出反映时代气息、体现时代风貌、具有个性特点的硬笔书法艺术作品。

  (四)美学特质(即书写性)与硬笔书法创新

  美学特质实际上是指书法的本质。关于书法本质,理论界有几种不同观点:一种是强调“变”的观点,认为“书法实际上是线条的艺术”,不管通过什么方法,形成丰富的线条变化,这样的艺术形式就是书法。诸如“现代书法”、“无字书法”、“无标题书法”等等,就是在这种观点下创作形成的;一种是强调“守”的观点,认为“书法自古以来就是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对非毛笔书写的作品一概不承认,包括不承认“硬笔书法”等等。笔者认为,从本质上讲,书法是指以汉字作为创作本体、采用一定书写工具、通过书写完成并具有个性特征的艺术作品。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书法艺术的美学特质是建立在四个要素之上的,即“汉字”、“书写工具”、“书写”、“个性特征”。“四要素”缺一不可。离开汉字的书写方法不可能成为中国书法的,所以“汉字”是书法创作的前提。书写工具可以是毛笔、也可以是钢笔、圆珠笔等硬笔,“书写工具”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在“四要素”中,“书写”才是体现书法艺术本体特征的关键。而“个性特征”实际上是建立在书写基础之上的个性张扬和感情渲泻。因而我们可以看出,书写性的问题是硬笔书法创新的关键。下面来重点探讨:

  首先,“书写性”决定了书写必须符合规范,创造“新的书写规范”要注意方法。用硬笔进行创作,不论写什么书体,一定要符合前人“约定俗成的规范”,是篆书就要符合篆法,是草书就要符合草法,绝不能随心所欲,任意生造。这是指书写性的一般要求。然而,几千年的书法实践表明,要创造“新的书写规范”则要有独到的方法。如甲骨文的产生,是先人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中得到启迪,以象形、指事等方法创造了文字,这是“取法自然”法;如小篆的产生,是李斯搜集整理了当时包括秦国在内的七国文字,而通过“统一发布”的方式确立下来的,这是“搜集整理”法。再如创造隶书的程邈,是为了在书写速度上符合时代需要,删繁就简,变长为方,创造了隶书,这是“删繁就简”法。

  其次,“书写性”决定了在书写技法上必须具备一定高度,创新必须伴有高超的技法。书法家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掌握了高超的技法,其书写的作品具有一般人难以达到的高度。如果一个连基本技法都不懂的人就想进行书法创新,是不可思议的。技法包括笔法、墨法、章法等等。进行硬笔书法创新,就必须熟悉工具(笔墨纸)的性能,熟练掌握运笔、结字、章法安排等方面的技巧,并且至少在某个具体技法方面有独到之处,在运用技法表现个性书风方面有过人之处。只有建立在高超技巧上的创新才有份量和厚度。

  其三,“书写性”决定了作品的不可复制性,创新最忌“千人一面”。我们用硬笔进行创作,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随着创作者心境(欲求和激情)的变化,笔下流露出来的线条、结字、章法安排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没有这种激情和欲求,只能是一种工匠性、事务性劳动。大家知道,在复制和印刷技术没有发明以前,文字都是通过书刻的形式呈现的,然而大量的文字书写并没有产生有价值的书法作品,就是因为它“千人一面”,只能是一种技术性劳动。今天进行硬笔书法创新,就要注意整体书风上不要搞成是历代碑帖的“简单嫁接”或“纯正翻版”,局部书写上不要搞成“千人一面”。

  其四、“书写性”决定了“我”在书写中的地位,创新必须突现个性修养。任何作品都是由一个书写者完成的。不同的作者下笔都会流露出不同的“自我”。因而书法作品实际上是“我”的精神气格、学识修养的再现。傅山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我们要想在硬笔书法创新上有所建树,必须加强自己的学识修养和气格锤炼。与书法相关联的诗词、音乐、哲学、美学、历史等等,都要下功夫学习钻研;对书法审美格调产生重大影响的眼界、心胸、气度、人格、情操等等都要在生活中锤炼。有了学识修养和精神气格,创新才会有历史高度。

  (五)年龄与硬笔书法创新

  在有限的生命年限中,如何把握最佳时期进行书法创作,也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这里我列举一组古代书家创作名作时的年龄情况:

  王羲之四十七岁书《兰亭集序》;褚遂良四十五岁书《伊阙佛龛碑》,四十六岁书《孟法师碑》,五十七岁书《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四十四岁书《多宝塔》,四十九岁书《祭侄文稿》;六十三岁书《麻姑仙坛记》;李邕三十九岁书《有道先生叶国重碑》,四十二岁书《云麾将军李思训碑》,五十二岁书《岳麓寺碑》;怀素四十一岁书《怀素自叙帖》;柳公权四十六岁书《金刚经》,六十五岁书《神策军碑》;蔡襄四十岁书《谢赐御书诗》;苏东坡四十五岁书《寒食帖》;黄庭坚四十三岁书《绩熙殿奉敕和诗》;米芾三十七岁书《苕溪帖》与《蜀素帖》;郑板桥三十六岁书《四子书真迹》;康有为三十二岁著《广艺舟双楫》,并自创康体。

  上述十二位历代大书法家创作名作的年龄大多在三十几岁到四十几岁之间。如果有耐心,还可以考查出不少历代书法家类似如此。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年龄应该是书法艺术创新的最佳年龄。在这个年龄段以前,主要是刻苦学习,继承前人留下的优秀遗产,大量吸收各方面的营养,打牢创新的基础。今天我们进行硬笔书法创作,也要懂得这个年龄规律。现在有不少年轻的硬笔书法爱好者,还没涉猎三天硬笔书法,就想创新,必不能随心所愿。另有一些已经出名的书法家,到了最佳创新年龄,却又缺乏创新的激情,提前“走下坡路”。这都是要注意和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