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的体验1973中字:浚县中草药研究所中药的运用和注意事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31:42

中药的运用和注意事项

(一)配伍

 中药除少数药单独应用外,大多是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起来应用,这就叫做配伍。凡功用相近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协调,明显增强原有功效的,称为“相须”,如黄柏配知母。功用不相同的药物,配合后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疗效的,称为“相使”,如黄芪配茯苓。两种药物配合后,相互牵制,使原有功效降低或消失,称为“相恶”,如生姜恶黄芩。一种药物能抑制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称为“相畏”、“相杀”,如半夏畏生姜,绿豆杀巴豆毒。两药合用后,产生不良反应或剧毒作用,称“相反”,如半夏反乌头。相恶和相反属配伍禁忌。

(二)禁忌

关于单味药的用药禁忌将在下一节中分述,这里只介绍配伍禁忌、妊娠禁忌和服药禁忌。

1、配伍禁忌  古人提出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是:甘草反甘遂、芫花、大戟、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

              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

          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

          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

          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量怕五灵脂,

          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现代曾对十八反、十九畏做过一些研究,但未曾得出明确结论,临床配伍用药,对此必须采取审慎态度。

2、妊娠禁忌  凡能损害胎元,造成胎动不安,甚至流产的药物,均属妊娠用药禁忌。临床常分禁用和慎用两类。禁用,大多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子、大戟、芫花、甘遂、三棱、莪术、穿山甲、水蛭、虻虫等;慎用,包括活血、通经、祛瘀、通利、重镇及辛热类药物,如桃仁、红花、牛膝、王不留行、薏苡仁、冬葵子、代赭石、磁石、附子、肉桂等。禁用药物妊娠期中绝对不能使用;慎用药物可根据孕妇具体情况慎重选用,能避免的尽量不用,非用不可的亦要避免长期使用,以防了生事故。

3、服药禁忌  一般指报药的同时或治疗期间的饮食禁物,俗称“忌口”。大体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在服用某药的同时,要求不能进食某种食物,如同药物禁忌。例如:人参忌萝卜,地黄、蜂蜜忌葱,薄荷忌蟞肉,茯苓忌醋。二是在治疗期间要求忌食生冷、油腻、辛辣、不易消化及刺激性食物,以避免对病情产生不利影响。

(三)用量

         中药的用量,一般指干燥后的药材饮片,成人一日内汤剂服量。下节介绍的常用药,均有常用剂量,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药物剂量的大小,对疗效有直接影响。如病得而药轻,则药力不够,难以奏效;反之,病轻而药重,则又易损伤正气。因此掌握药物的剂量是十分重要的。一般来说,药物性质平和者,用量可大些;毒性药物,剂量应严格控制。质轻者量宜轻;质重者量宜重。单味药物用量宜重;复方中量宜轻。汤剂的用量一般比丸、散剂用量大。重病、急性病用量宜重;轻病、慢性病用量宜轻。体壮实者用量可重;虚弱者用量宜轻。儿童、老人一般比成人用量轻。同时,还应注意时令气候、地域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四)用法

       中药用法,有内服和外用之分。剂型除传统的汤、丸、散、膏、酒等外,目前还有片剂、冲剂、注射剂和气雾剂等,以适应临床的不同需要。中医最常用的是汤剂,应用汤剂尚须注意煎服法。

       1、煎药法   煎药的器皿宜用砂锅,忌用铁器。煎药前先用冷水将药浸泡20~30分钟,水量以淹没药物为度,然后煎煮。煎药应注意火候,质轻、气味芳香的药,宜武火急煎;质量或滋腻补益药,宜文火久煎。同时要注意某些药物煎煮的不同要求,如石膏、蟞甲、附子宜先煎;薄荷、砂仁、钩藤宜后下;滑石、车前子当包煎;人参、羚羊角宜另炖或加煎;动物性胶质药如阿胶等,可用药液或黄酒烊化(另蒸)后,和入药液中服,不可与其它饮片同煎。每剂药一般煎二次,滋补药可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250~300ml左右,早晚分服,亦可将各次药汁合并和匀,分次服用。

      2、服药法   包括服药时间和服药方法。

      服药时间应根据药性和病情而定。一般补益药多在饭前服,健胃药或对胃肠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可在饭后服,安神催眠药最好在睡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宜在晨起或睡前空腹服,妇科调经药可在经期前数日服,急性病可不拘时间,慢性病或服用丸、散等成药要有定时。无论饭前或饭后服用,都在间隔一小进左右为宜。

      服药方法,一般每日一剂,分2~3次煎服。急危重者,一天可煎服二、三剂,连续给药。病情较轻的慢性病,也可隔日一剂。普通汤剂宜温服;发散风寒药宜热服;有呕吐倾向的,宜少量多次服用;丸散等固体药剂,宜用温开水送服。

                       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凡能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解表药大多味辛,辛能发散,适用于邪在肌表,需要发汗的证候。如恶寒发热,头痛项强,一身疼痛,有汗或无汗,脉浮等外感表证。其中,有的兼有利尿退肿、止咳平喘、透疹、止痛等作用,故部分解表药尚可用于水肿、咳喘、麻疹初起疹出不畅、风湿痛,以及疮疡初期兼有表证者。

   使用解表药时,要注意:1、发汗不可过度,以微微汗出为宜,以防耗伤津气,甚至脱阴亡阳。夏季应用,宜减轻用量。对体虚多汗、失血、久患疮疡、吐泻的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亦宜慎用。2、解表药气味大多芳香,煎药时间不宜过久,以免有效成分挥发,降低药效。

   解表药根据药物性能和临床功效,又分辛温解表药和辛凉解表药两类。

   (一)辛温解表药有以下两个特点:

1、性味辛温,有发热风寒作用,适用于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等。

2、发汗力较强,应用时除遵守解表药的注意点外,凡热甚、阴虚阳亢及下虚上实者忌用。

                   麻黄  (附:麻黄根)

为麻黄科多年生长草本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的茎枝。阴干,切段。

【性味】辛、微苦、温。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1、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等表实证,常与桂枝、杏仁等同用。2、用于咳喘,常与杏仁同用。若肺热咳喘,配伍生石膏或黄芩、知母等;肺寒咳喘,与干姜、细辛、五味子等同用。

3、用于水肿,偏寒者常与防风、生姜等同用;偏热者可配伍石膏等。

【用量用法】1.5~10克。发汗宜生用,宣肺可密炙。

【禁忌】本品发汗力强,不宜过量使用。表虚自汗、肺虚咳喘、高血压及失眠患者慎用。

【附】麻黄根    为麻黄的根及根茎。味甘性平。作用与麻黄相反,为止汗药。用于体虚自汗、盗汗之证,常与黄芪、牡蛎等同用。用量6~10克。

【参考资料】本品含麻黄硷、少量挥发油等。麻黄硷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兴奋中枢神经,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作用。伪麻黄硷有利尿作用。所含挥发油有解热降温,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性味】辛、甘、温。【功效】发汗解肌,温阳利水,温经通络。

【主治】1、用于外感风寒表证,配伍麻黄治治疗表实无汗证;表虚有汗配伍白芍、生姜。2、用于阳虚气化不利,水湿停留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常与白术、猪苓、茯苓等同用。3、用于风寒湿痹,尤其适用于上肢关节疼痛,常与防风、附子等同用。寒凝所致痛经、经闭,常与当归、吴茱萸、芍药等同用。心阳不振,胸痹心痛,则配伍瓜蒌、薤白等。

【用量用法】3~10克。生用。  【禁忌】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吐衄、月经过多及孕妇均应慎用。【参考资料】本品含桂皮油,有发汗解热、解痉镇痛、健胃祛风、强心利尿作用。

                          

【功效】发汗解表,祛风疗疮,理血止血。【主治】1、用于外感表证。荆芥温而不燥,风寒、风热均可应用。风寒常与防风、苏叶、生姜等同用;风热常与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等同用。2、用于疮疡初起,常与金银花、连翘、白芷等同用;麻疹初期透发不畅及风疹、湿疹瘙痒,常配伍蝉蜕、葛根、牛蒡子等。3、用于出血证及产年血晕。如便血配地榆、槐花;鼻衄配黑山栀、茅根、藕节等。产后血晕,可单用本品6克,研未冲服,或随证与其它药配伍。【用量用法】3~10克。发表宜生用,止血宜炒炭。【禁忌】肝风内云烟、麻疹已透、疮疡已溃均忌用。【参考资料】本品含挥发油,主要为薄荷酮、柠檬烯。有促进汗腺分泌、解热的作用言;能增强皮肤血液循环,有利于皮肤病变组织的破坏和吸收。炒炭后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

                             (附:苏子、苏梗)

【功效】解表和中,得气安胎,解鱼蟹毒。【主治】1、用于风寒感冒兼有胸闷、恶心、呕吐等脾胃气滞证,常与防风、荆芥、藿香、陈皮等同用。2、用于妊娠恶阻呕吐及胎动不安,常与半夏、陈皮、砂仁等同用。3、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等,单用或配伍生姜用。

【用法用量】3~10克。生用。【禁忌】气虚或表虚者忌用。【附】苏梗  性味功效与苏叶大致相同,但苏叶长于发表散寒,苏梗善于行气宽中,可用于胸腹胀闷、胎动不安。苏子性味同苏叶。作用下气消痰、止咳平喘,用治咳逆痰喘,常与白芥子、莱菔子同用。

【参考资料】本品含紫苏醛等挥发油成份。有发汗解热作用;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等作用;对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功效】祛风解表,祛风胜湿,止痛,止痉。【主治】1、用于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常与荆芥、羌活、白芷等同用。2、用于破伤风,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常与全蝎、南星、白附子等同用。【用量用法】6~10克。生用。【禁用】阴虚火旺痛及血虚发痉忌用。

                         

【功效】发表散寒,温肺化痰,祛风止痛。【主治】1、用于外感风寒、头痛、全身骨节疼痛,常与荆芥、防风、羌活、川芎等同用。阳虚外感,恶寒发热,脉沉者,则配伍麻黄、附子。2、用于肺寒停饮,咳嗽气喘、痰多清稀,常与干姜、五味子、半夏、麻黄等同用。3、用于牙痛,属寒性常与白芷同用;属热性则配伍石膏。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常与当归、桂枝、防风等同用。【用量用法】1.5~3克。生用。【禁忌】阴虚火旺、干咳无痰、气虚多汗等禁用。本品反藜芦。【参考资料】本品含甲基丁香酚、左旋细辛素等挥发油。有解热镇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