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丸幼稚园人物:20111113之“鲁家滩—北车营”穿越游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47:34
20111113之“鲁家滩—北车营”穿越游记20111113之“鲁家滩——北车营”穿越游记(上)

20111113之“鲁家滩——北车营”穿越游记(中)
20111113之“鲁家滩——北车营”穿越游记(下)
游记路线涉及地方:鲁家滩(塔院遗址-徐氏定国公墓-娘娘庙/五道庙-食堂断华表石柱)—无名地—过街塔—高桥寺(广智禅寺)遗址—[“佛光普照”刻石]—(观音宝殿-环秀禅寺-轱辘井-石墩柱)—残塔基—东塔(谷积庵释迦牟尼舍利宝塔)—谷积庵—叶公墓—鞭塔(谷积山院塔)—张公墓—玲塔塔(般若禅寺寿塔)—[般若禅寺]—圆通殿—灵鹫禅寺(谷积山院/灵严禅寺)—北车营
苹果园地铁站乘931到鲁家滩西口下,往前路中有一座牌坊,此为潭柘寺环岛。向环岛左侧去往房山、涞源的柏油路(108国道)走,远远地就可看见一根通信高杆,那便是咱们此行的第一站——塔院。经鲁家滩桥后,转两道弯就可见右手路边有几株油松,通信杆就立于油松背不远处院中。过塔院桥后行至油松近前,这里自然就是塔院所在了。正如阿南史代老师书所说,“在乡下,古树往往构成风景的主体,而且很容易在水边见到。它们标示着古庙或是古墓曾经的位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4.jpg

据载,塔院为元明两代潭柘寺僧人的墓地,坐西朝东,西高东低,分三层台地。南北宽100米,东西长300米,中间有10米宽的东西走向的甬道。每层台地的甬道两侧各有一株古松,南北相对,宛如门户,三组古松东西相对,连成一线,构成了塔院的中心线。墓塔沿着甬道两侧横排,向南北两方排列,墓塔数量可达百座。在塔院北侧原有一座坐北朝南的小三合院,正房为佛殿,两相为僧舍,是看护塔院的僧人住所。
可惜如今塔已不存,只留下这一方“净土”和几株油松,周边已被农田包围。仔细看了看,这里的油松挂牌9株,其中一级1株,二级8株。但是奇怪得是中间竟然有断号,少了00952和00961,按说是不应该呀,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而恰有2株没有挂牌,难道是……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0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1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0.jpg

如果按照记载的规模,那么东边远处的两株油松似乎也应该沾亲带故,特别是南北相对更是吻合的很。穿过农田去看了看,这两株相比刚才那一片要稍微粗一些,而且均挂有一级牌。(注:前两张当时没照利落,图片为一周后补拍,那次去得要比这次早大约1个小时)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4.jpg

看罢塔院,沿公路返回。路经鲁家滩桥前右转沿河道岸边而行,走上两三分钟,右边有一条能通车辆的土路,与之相对的是河道岸边有一堤口且河道内有一砌盘槐树,咱们上土路,去此行的第二站——徐氏定国公墓。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6.jpg

有关徐氏定国公墓的介绍,特别是墓主的人考证,请拜阅这篇文章:
http://zhonggang.blog.artron.net/space.php?uid=527966&do=blog&id=705253
现原引全文如下:
门头沟区潭柘寺镇鲁家滩村西南有一处定国公墓地,在地图上标明为“徐增寿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门头沟区编写《门头沟区地名志》,分给我几个编写条目,其中就有“徐增寿墓”这个条目。我在北京市文物局的资料中心查找1958年普查表,从中找到了该表,并进行了复印。该表也标明此墓为“徐增寿墓”,于是我又从《明史?徐达传》中查到了有关徐增寿的简介,便没有再进行细致的研究,于是动手撰写了“徐增寿墓”的词条。
1997年,应潭柘寺镇鲁家滩村委会之邀,参与编写《鲁家滩》小册子时,对“徐增寿”墓地进行了实地考察。该墓地位于鲁家滩村西约1公里处,当地群众称之为“北楼”,系“碑楼”之谐音。据当地群众讲,墓地原来有华表、碑亭、石羊、石马、石文武官像等,但毁于“文革”之中,现仅存残石马及荫荫青松。在座谈走访中得知,村民高满囤家有一块方形的石碑,而且是从北楼那搬回来的,于是我来到高家,在其院内的做饭棚内见到了灶台旁用来搁放杂物的那块石碑,挪开杂物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块墓志铭,当即进行了捶拓。回来后对拓片进行了仔细研究,发现该墓志铭的主人是徐延德。徐延德“字用修,号敬斋,其先祖凤阳府凤阳县人”,生于“正德甲戌年(1514年)七月十一日”,“年十六即袭公爵”,曾任左军都督、神机营中军都督等职,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十二日逝, 享年“仅五十有四”,“隆庆戊辰年(1568年)正月初九日葬于阜成门外马鞍山祖茔之次”。我又到北京市文物局资料中心查找1958年普查表的详细资料,由于该资料中心刚刚搬完家,资料还没有进行整理,一时无法查找,该中心的孔老师给我找来一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的金石拓片图录,我从中找到了该墓地碑亭中所立的《定国公 徐氏神道碑文》的拓片,立即复印了回来。
回来后。我又重新对《明史?徐达传》进行了仔细的阅读,《明史?徐达传》中载:徐达“子四,辉祖、添福、膺绪、增寿”。“增寿以父任仕至左都督。建文帝疑燕王反,嘗以问增寿。增寿顿首曰:'燕王先帝同气,富贵已极,何故反。’及燕师起,数以京师虚实输于燕。帝觉之,未及问。比燕兵渡江,帝诏增寿诘之,不对,手剑斩之殿庑下。王入,抚尸哭。即位,追封武阳侯,谥忠愍。寻进封定国公,禄二千五百石。以其子景昌嗣。”我又翻检博物馆馆藏文物总账看看是否有关实物资料,没想到还真的找出一块“荣禄大夫上柱国定国公徐氏墓志铭”的残块,上载“……忠愍克肖中遇非命……命公嗣封。”墓主人于明“正统二年(1437年)六月十一日以疾卒于正寝……以卒之岁九月九日葬宛平县京西乡黄家台之原。”而《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中载:“正统二年七月乙未,以顺天府宛平县京西乡民地六十亩,造定国公徐景昌坟,命有司除其税粮。”而《定国公徐氏神道碑文》的拓片中载:我大明勋臣首称徐中山王达事载本传卒葬锺山……定国公讳增寿,姓徐氏,凤阳人,中山王次子也。从高皇帝征兒不花,累功授左都督。洪武末靖难,兵抵留都,增寿死焉。文皇帝以其乃心王室,功在社稷,而身膏锋镝,震悼甚于诸死事者,赐葬锺山。谥忠愍、追封定国公。带砺之盟爰及后裔,子景昌袭父爵。”墓志铭、神道碑、《明史》、《明实录》死者相互吻合,由此得知墓主人是徐景昌,而非徐增寿,因为徐增寿赐葬于锺山,所以说鲁家滩定国公家族墓地的第一位墓主是徐景昌。徐景昌,永乐二年(1404年)六月袭定国公爵,统领禁军从南京护驾至北京。永乐二十二年(1424),徐景昌因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不服朝教,屡被弹劾,明成祖朱棣无奈而削其公爵并停其职。洪熙元年仁宗又恢复其爵位。那么鲁家滩定国公墓地到底埋了几代定国公呢?据《定国公徐氏神道碑文》载:“文皇帝北都燕卒赐葬燕之马鞍山,追赠寿功也。景昌生显忠、显忠生永宁、永宁生世英、世英生光祚,凡五世皆统禁兵宿卫参枢务。卒葬马鞍山。”据《明史?功臣世表》载:第一代定国公是徐增寿、第二代是其子徐景昌、第三代是景昌子显忠、第四代是显忠子永宁、第五代是永宁子光祚、第六代是光祚子延德、第七代是延德子文璧、第八代是文璧子希□、第九代是希□子允祯。共传九代定国公。现已知徐景昌、徐显忠、徐永宁、徐光祚、徐延德五代定国公埋葬于此,徐文璧、徐希□、徐允祯、三代定国公是否埋于此,还有待于今后的研究发现。
通过一系列的广泛搜集资料,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研究考证,基本上弄清理顺了鲁家滩村定国公家族墓地的沿革,从而推翻了原定为“徐增寿墓”结论,我写出了《门头沟发现明代墓志铭》一文,发表在1998年9月30日的北京日报上,得到社会上的认可。此次的考察发现对我是一次深刻的教训,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搞学术研究并不是一项简单的事情,没有捷径可走,只有脚踏实地去实地考察。
笔者注:
1、“黄家台”为“鲁家滩”明朝初期名称,万历年间改称为鲁家滩
2、当地称墓地为“徐延昭墓”
另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载,“墓地坐西朝东,神道两侧原有自东向西排列的华表、碑亭、石羊、石虎、石马、石翁仲,其后为墓地。碑亭为砖砌方形重檐式,边长约6.1米,四面各有券门一个。东门上方镶石质匾额刻“明朝定国先绩”,亭中立“定国公徐氏神道碑文”碑,高2.62米、宽1.14米,赵志皋撰文,李言恭行书并篆额,徐文壁立”。“此墓曾出土两方墓志,分别为第二代定国公徐景昌和第六代定国公徐延昭的墓志。前者为“荣禄大夫上柱国定国公徐公墓志铭”,被门头沟博物馆所藏。后者存村民高满囤家,墓志为底,盖以丢失,铭石为大理石质,正方形,边长98厘米,厚15厘米,明文为楷书,满行52字,共45行,李春芳撰文,朱希忠篆,顾宪书,铭文边栏刻蔓草纹”。
现墓地尚存有几段原老围墙,其中西面远处山上一段为墓地后围墙,相对较长但也不完整。东面最先看到的有两段在一条南北线上,但两段中间已无。南边那个似乎也是,没过去确认,西边未留意。尽管如此,仍能看出当初墓地的大概规模。原墓地石件早已在特殊年代被打碎当了梯田石,今有幸还能看到一些残碎石件。听旁边住户说,原来有石猪,去年也被盗走了。(注:怎么还有石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2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3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0.jpg

找到上来时的土道,原路走回河道边。继续前行,到一个“S”弯时,下河道切至对岸。上来便是双岔口,顺左手方向走不多远,到岔口处迎面有1株侧柏,那里便是五道庙/娘娘庙所在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3.jpg

五道庙是为村中死难者报庙之用,村中人去世后,都要到这里给故去的人报到,以示领取去阎王殿的通行证。娘娘指得是送子娘娘,全称是“天仙圣母碧霞元君”,庙坐北朝南。据《北京门头沟村落文化志》载,“原有山门,是两进院落。外院正殿三间,中间供奉的是南海观音大士,左边是关圣帝君,右边是娘娘。每逢初一、十五,村中妇女进庙烧香上供,并插花。东西配殿各三间,东侧有一个里院。……正殿为硬山式,宽约12米,进深约5米。四角硬墙体。石板屋顶,压瓦垄,清水脊,两端有吻兽。民国22年立功德碑一方,通高1.9米,碑座高0.45米,碑额高0.47米,宽0.68米,碑额正面刻有《垒代万古》四个字,饰以“二龙戏珠”图案。背面刻有《万世芳名》四个大字,饰以云纹。记载着民国二十一年捐资修庙的上百村民姓名”。
进去转了转,果然停了一口馆材,真晦气!不过墙上的图案依稀可见,把角有一方碑,基本全被柴火挡住了。好在碑额上四个大字还能认清——“万世芳名”。由此也可以分别与五道庙和娘娘庙对上茬子。原来也就此庙问过一些村里人,上年纪的都说这里是五道庙或西庙,而一些中年人会说这里是娘娘庙。仅根据这几次的了解,个人认为这两座庙实际是一座庙,只不过是叫法不同罢了。奇怪得是娘娘庙主生,五道庙掌死,这两座庙居然能生死与共,也是够神奇的!今日庙早已破败多年,尚存的正殿和西配殿恐也难逃那红砖水泥的命运,还好有那1株二级古侧柏做为见证,向人们讲诉着那往日得生死轮回。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4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3.jpg

出娘娘庙左转前行,远远地便可看见四根石柱“一字排开”。看似四根,实际应是两根。有朋友说是华表截断而成,深表认同。究其由来,网上“公认”为徐氏定国公墓的原物,是在那特殊的年代里,被运到村中当了食堂的柱子。如此说来,这建筑就是当年的食堂了,后来似乎又做过仓库。想起了一句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一晃多少年过去了,岁月的打磨,风雨的洗礼,石柱也随之慢慢变老。我们不禁为之遭遇同情,不知道它何时才能荣归故里。不过离别总比残碎好,相比起那些被偷盗遗失的,这又应该算是十分幸运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6.jpg

注:一周后因故再走鲁家滩,这里已经开始破土建房了。问了一下,说大约10天左右应该就差不多了,特别又问到食堂和石柱,说是准备明年就拆。所以甭管靠不靠谱吧,要留全景的朋友要抓紧时间了。可是后来11月30日又去了一回,刚铺地基砖,显然,被晃点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7.jpg

上面说得这条线是从鲁家滩西口过来,可能有不少朋友会觉得前面这些阴气太重,那完全可以从鲁家滩东口下,这样还会省却不短的路程。路线是从苹果园地铁站乘931到鲁家滩东口(站名是鲁家滩村)下,下车过马路至对面,从车站旁的小巷进去,进巷口不远左手边有一公厕,可以在行途前先减轻一下负担。走过京郊的朋友都知道,像这类公厕,虽有其功能,却无其意境。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8.jpg

走至三岔路口,从右边绕到正对的这面墙后顺道而行。出口为丁字路口,右转继续顺道而行,再次出口依然是丁家路口,仍就右转而行。路顶头可见一座高墙,即为前面说过的食堂。转到对面,便于刚才那条路汇合了。看完石柱,还可以回手看看庙,没几步得道,或者先不往刚才那条路上转,直接继续往前,绕到庙边侧路上再往回兜,背着抱着一边沉,看您心情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5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4.jpg

路合一处,咱们接着往下说。石柱前方有1株二级古槐,喜欢古树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再往前走几步远,左手边有一条窄巷,进去顶头有一棵斜树,边上就是教堂,可以信仰释放一下。网上有朋友说教堂周日还会唱歌,故而特意赶到周日前来。由于要穿越,没太多待,只在外面听了会儿,好像是歌的旋律,但怎么听都是经的词。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69.jpg

回到刚才的路,顺着直走下去,便可通到去往沙石厂的大路。也可以继续穿巷子,从前面的路插到沙石厂的大路上,在村巷里走总比在灰土烟尘中走要好得多。方向吗,朝着右前方就好了。
上大路后右转,开始此次行最为担心的路段。为嘛?沙石厂呗!在经受考验之前,可以留意路边的这面牌子轻松一下。此段不时会有重型沙土车通过,也会有小轿车取路于此。每每过时,烟土灰尘四起。用尘土飞扬已不足以平民愤了,可以说是暴土扬尘,后来一路边走边想,又想起一个词叫遮天蔽日。不多说了,先来个轻量级的您看看,轻量级就是轻量级,不震撼,来个重量级的。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6.jpg

这回还不错,就遇上一辆重型的,算是老天开眼了。以前真有遇的多的时候,好吗,别提了。用一句名言说,那就是——“要了亲命了”!所以呀,郑重建议:如果您要走这条道,最好带上口罩。
三条大道走中央,急速通过沙石厂。转过弯去能看到一面警示牌,从警示牌前的岔路拐进去。道路又是一分为二,左侧微坡,右侧平缓。在左侧路旁石上还留有字迹,念什么,我不认识!每每过此,还都能看到右边那几棵树上有很多喜鹊、乌鸦在此盘踞。如果说刚才的庙用得是“生死与共”,那么这里就应该用“吉凶难测”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7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2.jpg

前面不远又有岔口,并可看到一处住户,顺住户旁这条大道走。半月前来,岔口边的柿子树上还有余存,今日已是干干净净了。再向前走,水漕、水井、废屋接踵而至,后面靠山则是一大一小的山洞,洞里要比外面凉上些许。其实在一个弯口之前,左手边也有一个,不过那个从来没有进去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7.jpg

继续前行,看到运柴的货车,后来从灵鹫禅寺往出走,也看到几辆这样的贷车,且挂着都是河北的牌子,要不知道真以为走到了河北了呢,哈哈!再前面的岔口要左转,以前也走过直行,那里顶头右侧一片碎石,左手有条靠山路,没太敢往深了走。继续向前,左手路边有一条上山的小路,诱惑很大,原来就因为好奇走过一遭,也赶上“点背”,一片植树,路路相通,老惦记穿林子走小路,又不想走回头路,最后走的自己愣都不认识了(当然,走回来还是没问题的)。好家伙,费老了劲才出来,苦不堪言啊! 正应了那句话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实在忍不住“有难同当”一下,附一张您看看这是哪?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8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1.jpg

行了,往事不堪回首,咱还接着说今儿这趟。顺路前行,不妨先来两张这两次的一个对比,感受一下季节的变化。继续往前走,在一个转弯处有一棵很漂亮的树,右手边又有一条上山的路,去向不详,许是荒山。再前面还能看到有1棵树上挂有“中南海——蓝色风尚”的环保牌。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7.jpg

再走上一会儿就需要做选择了,一条是阳关大道,一条就此上山,有道是“不走寻常路”吗,果断左转上山!(注:“阳关大道”按走向看应该也是上山的路,估计可能是白石处岔道紧边上的那一条,如果是,那或许要比左转上山这条省下许多路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8.jpg

由此开始进入爬坡路段,一路崎岖坎绊,蜿蜒盘旋。行速不宜过急,有谓“过犹不及”,途中偷眼山下,路已渐行渐远。大约10分钟左右,登至小山顶,走势也由陡转缓,平坦省力,并且还多了几分色彩。要是赶上时节合适,更是惬意得很。插播1张10月底的图片,只有等明年才能再看到这景了,但愿明年(2012)不是最后一次。远远见前方人影晃动,想必是“同道中人”,加快速度,赶将前去。路交于丁字口,右转便是诸多古迹的贯穿线,经驴友们的反复踩踏,现已是一条比较成熟的路线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09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5.jpg

走上百步左右,左边有一小岔口,那里就是咱前些天发帖询问的位置所在了。这次也拍了几张,轮廓要比上次清晰了不少。后来11月24日又一次去才发现,原来有的物件上有字,以前竟一直没注意,真是粗心,不该不该!拍回来也请各位上眼,或许背面也可能有字,但咱一个人折腾不过这个。另外,旁边地下还有一块,会不会是断的其余部分?此处究竟什么身份,什么讲究,尚不得知。或许正如网上朋友所言,疑似太监墓。还请各位老师指教,诚谢!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0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5.jpg

回到正路,接着往前走,途中便可看见远处的过街塔了,微微的倦意倾刻消失,于是加紧脚步。只是路上的草木长得有些严,免不了要左右开弓,东挡西杀。有时还要低头哈腰,稍不留神就会被乱剌扯扎,很是麻烦。走上一段距离,远山有两点凸起,左手边有一岔路,顺岔路过去便是高桥寺过街塔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1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1.jpg

在1989年出版的《北京名胜古迹辞典》中对其有如下描述:过街塔,下为券洞式台座,长宽均为4.2米,高3.02米,由石块砌成,券洞周边用青石料镶嵌,券洞高2.5米,宽2.2米。台上为藏式石塔,高4米余,下为方形基座,承托覆钵、相轮和石华盖盘,塔刹部分已残缺。塔身东部有石雕佛龛,内供石佛一尊,高0.31米,宽0.19米,雕刻精细,这种明代过街塔,在北京地区是仅存一座。
在2001出版的《北京百科全书?门头沟卷》中则有如下介绍:塔基坐西朝东,高3.22米,平面为正方形,四面为梯形,底部10米见方,上部4.44米见方,塔基东西开一券形拱洞,拱洞宽2.23米,高3.22米。从此塔形制看,当为过街塔,现残存的乃是弥座上的塔当是覆钵式。而今仅存塔基,高约0.20米,四边1.90米见方。此塔通高应在10米以上,加之建于岭上巧借山势,气势夺人。去高桥寺必经塔下拱洞,穿塔而过。塔上供奉有舍利。
至于网上所说的“台座边长4.2米,高3米,券洞高2.3米,宽2.2米。塔高4米,龛高0.46米,宽0.3米,佛像,石佛高0.31米,宽0.19米”。与《北京名胜古迹辞典》记载大致相当,略有出入,不知是实测过还是什么。
据说佛在塔上,塔在券洞上,凡从塔下经过的人,就算是向佛顶礼膜拜了。在1958年和1984年两次文物普查中因少有人知而被漏掉,1994年被贪财者炸毁,现已只剩台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7.jpg

在这里还遇到了刚才那支队伍的几个人,也捎手拍了两张!需要说明得是,这位站在塔顶的老师穿得红衣外罩上还写有摄影家协会。(好像前面是中国)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29.jpg

欣赏过后,又到了该做决定的时候了。一条线是往下走,可以去往观音宝殿、环秀禅寺,但会错过三塔两墓,除非再往回绕,才能面面俱到。另一条是沿着刚才的路线继续向前走三塔两墓,然后经圆通殿、灵鹫禅寺出山,则要与观音宝殿、环秀禅寺失之交臂。想了想,怕时间太紧,便选择了后者。回来没几天,听网上朋友说12日去观音宝殿看到后面的塔“倒”了,真是后悔不迭呀!于是,才有了19号再访谷积山。所以在此,要插上一段后来去观音宝殿、环秀禅寺的路途说明,权当是完善“游记”吧!
19号再来时,在此看到一位穿绿衣的老人坐在过街塔上,竟是上次在圆通殿相遇的那位老者。打了打招呼,老人也记得我,说到这来看看,然后便坐在那里,看神情似乎在想着什么。或许是和过街塔有关的故事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0.jpg

从过街塔前面这条路下山,去往远处砂石厂那个方向。顺着羊肠小道一路下降,开始还好,后面则不太平,路上尽是不规则碎石块,且土松地软(有前一天下雨的原因),险险崴外伤咱的左脚,好在反应够快。可叹咱那登山宝杖在一个巧劲、寸劲的神奇的作用力下,耳听得喀吧一声,断为两截,好不心疼。后将其置于过街塔之巅,那是后话。显然走这条路的人要少的多!不过后来24号再去的时候,看见有朋友从这条路走,照片就不上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1.jpg

好不容易穿林而出,其实看看时间,也就10分钟左右。出来后是碎石狼藉,向左直行而下,走左侧下沟土路,朝着那片砂石堆走。快至砂石堆时会经过住户门前,见“隐居”的山民正在打牌,真闲情也。再向前走,过砂石堆,离观音宝殿已不远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6.jpg

弯口之处,可见右前方高台之内的一座红墙建筑,那即是观音宝殿。在自己看过的有关该观音宝殿的介绍当中,当推“枫影斜渡”老师的“北京无梁殿的奇葩——广智禅寺的观音宝殿”,在此借用老师的一张图片(示意图),没打招呼,抱歉。全文请看:
http://bbs.oldbeijing.org/dispbbs_30_66515_64_next.html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8.jpg

不由分说,绕至正面。看上去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门锁了,也就没怎么拍。关键是后面的那座墓塔已是再也看不到了,可惜呀可惜!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3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8.jpg

沿着刚才来的路继续往前走,途经一弯道岔口,这时右转可去往环秀禅寺。若不右转再顺路前走,便可以看到标志性的石垒墩柱和轱辘井(耙犁井/耙了井),为了更直观一些,咱们决定辛苦一趟。(注:双石垒墩柱图为了清楚,是向回方向拍,前岔口处即是井的位置)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4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2.jpg

说到轱辘井,还有一则耙和尚的故事。咱也是道听途说,不过是归整了归整。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似乎是在乾隆年间,当时高桥寺香火旺盛,有一任寺庙住持道德沦丧,伙同几个淫僧在佛殿前暗设机关,见有单身漂亮女子进香,便将其翻入地下,运往三仙洞奸淫。后不知为何被朝廷所知。也有的说是朝廷所知是由于北京不生育的女性到高桥寺拜佛回来后就怀孕了,所以乾隆的一个皇妃听说后也来高桥寺拜佛,并将怀孕“真实原因”告知了乾隆。总之事情是被发现了,乾隆便派官员暗访并证实。官员有的说是刘罗锅,有的说是黄天霸。事情败露后,大臣问皇上怎么处置和尚,皇上念其是出家人就说:“罢了罢了”, 大臣以为是“耙了耙了”(可是历史上没有这种刑罚),然而官员深知皇命不可违,结果就把这些和尚在吕峪沟的一个平台上,把和尚身埋在地里,露一个头,用牛把和尚头耙了。遭此变故,高桥寺就此败落,后人称桃花寺。
行了,扯的有点远了,咱们赶紧回来吧。进到环秀禅寺的那个岔路,走不多时就可看到山门的遗迹。过山门沿左边一条小路上去就是环秀禅寺,有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不多说了,各位看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5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6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7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1.jpg

看看原来的环秀禅寺介绍吧:环秀禅寺位于房山区崇各庄乡小幼营村西,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坐南朝北,占地约3340平方米。正殿完好,正殿面阔12.3米,为3间无梁殿建筑。门、窗为白玉石发卷。券脸浮雕花卉、飞天、麒麟、人物等,形象逼真。青砖砌墙,殿内为穹隆顶,高7米。对面的墙壁上有券顶的佛龛3个,下设连通的须弥座。座和佛龛都是汉白玉石垒砌。座高1.1米,长6.3米。佛龛各高1.6米,直径1.3米、进深1.2米。殿前有月台,长8.5米,宽2.3米,高1米。其上矗立螭首龟趺碑记一座,为“敕建环秀禅寺碑记”。网上有朋友说听当地老人讲,老人在1958年北京玻璃厂采马牙石,住到寺里,当时寺保存完好,山门、正殿、配殿等都保存完好,老人最后一次到寺庙是1998年,也几乎保存还可以。再看看今日的景象,真是天地之别,可以说是“名存实亡”了!别了,环秀禅寺。转身离开,泪已悄然而出,想起了一首歌——“让我再看你一眼”,或许这真得是最后一眼了!
附“让我再看你一眼”歌词:
在分离的那一瞬间
让我轻轻说声再见
心中虽有万语千言
也不能表达我的情感
在这短短的一瞬间
让我再看你一眼
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不知何时回到你身边
让我再看你一眼
看你那流满泪水的脸
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要把你记在心间
在分离的那一瞬间
让我轻轻说声再见
心中虽有万语千言
也不能表达我的情感
在这短短的一瞬间
让我再看你一眼
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不知何时回到你身边
让我再看你一眼
看你那流满泪水的脸
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要把你记在心间
让我再看你一眼
看你那流满泪水的脸
让我再看你一眼
我要把你记在心间
',1)">媒体文件信息文件来源:http://vip.selld.com/mobase/admin/uploadFiles/8bfc8yq10051519356.mp3
您可以点击控件上的播放按钮在线播放。注意,播放此媒体文件存在一些风险。
附加说明:动网论坛系统禁止了该文件的自动播放功能。
由于该用户没有发表自动播放多媒体文件的权限或者该版面被设置成不支持多媒体播放。
插播完毕,书归正传,还是回到过街塔接茬说今天的这趟。从过街塔往回走的路有两条,一条是来时的正道,也就是这位老师走的这条路,不必多说。还有就是左边这条小路,可去往高桥。咱们左转而下,直奔高桥。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7.jpg

有一个下坡,过去就是高桥了。所谓“高桥”,其实桥并不高,只因跨涧悬空,故称高桥,距涧底大约30米上下的样子。桥体基本完整,望柱、栏板等也还好。网上是这样介绍的,“古石桥是建于明代还是元代,无法查证。古桥拱券是用青砖块按竖横竖的形式码砌而成,桥体主要是用石块砌成。石桥望柱为方形束腰柱头,上刻蒲扇叶纹图案,束腰部一圈连珠纹,在古石桥望柱中这样的石刻造型并不多见的。桥身两侧墙是用开凿并未细加工的扁石块,凸凹交错码砌的”。
由于几百年尘土的堆积,桥面上升1米有余,现已高过栏板,望柱也有大半埋于土中,桥上有一坑,真怕一步登空坠入涧下。此路虽是捷径,却是有一定的危险。不仅是眼前的危险,还有潜在的危险,谁知道何时会难以承受之重。没敢涉险,宁可舍近求远。不过话又说回来了,现在的桥又如何呢?(注:顺手来几张10月底拍的,可以对比一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8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5.jpg

前面那处不走下坡,往上走。钻出去是白色石壁,右边那条是从刚才过街塔往回直走那么过来的路,再往远走有一岔口,那一条猜测应当是上山处那条“阳关大道”。此时咱们自然要向左走了,一晃就可到一岔口,顶石墙左边有一条岔路,过去便是高桥寺遗址了。高桥寺为广智禅寺的俗称,因高桥而得名,记载不详。不过还是查到了一点点,“高桥寺,仅存遗址。遗留有条石,石雕残件。高桥寺坐西朝东,寺后有三座僧塔残基,寺左有石井一眼,井口约一尺半见方。寺左半山间尚有僧塔残基一座。寺前脚下的山峪来路有石桥一座跨绝涧间,便是“高桥”,高桥寺即由此得名。石桥顶部已残,石桥东端有山径于谷中蜿蜒通谷口”。
现已是一片残败荒破之景,其中提到的“寺左半山间尚有僧塔残基一座”后面会看到,可是提到的“寺后有三座僧塔残基”却没有找到,稍有遗憾。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19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0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0.jpg

注:这次只照了这一面,没往后面绕。好在10月底时来照了那面,特意翻出来,您看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1.jpg

曾经还听说过广智禅寺的“佛光普照”石刻,但自己没有找过。有关于此,请看这篇文章:
http://www.bjww.gov.cn/2010/9-14/1284452191000.html
在此原引全文如下:
我和几位文物爱好者,请书作“导游”,登山访古,健身乐心一举两得。据书上说:在门头沟区潭柘寺乡鲁家滩村南广智禅寺(当地人叫高桥寺)的后山绝壁上,面东曾有一处摩崖石刻,刻有一房多高的四个鎏金大字“佛光普照”,一进庙沟口就可见到“佛光普照”金光闪亮,在日朗天晴之时,在京城广安门城楼上都可看见这四个字。我们多次寻找不曾找到。在寻找“佛光普照”时,距山顶25米,离地面180米,山坳绝壁较平的大石面上意外地发现一处“佛”字石刻,“佛”字面向东,朝高桥寺方向,高60厘米,宽50厘米,双勾阴刻。字迹上留有白矾痕迹。据说这个“佛”字刻完后,在上面又用白矾粘上了一模一样鎏金的“佛”字,后来贪财者把鎏金的佛字偷走,只留下了“佛”字石刻和白矾的痕迹。“佛”字石刻没有落款,在“佛”字笔划之间刻有“万、王公”,“佛”字正下方刻有云纹,寓意佛坐在祥云里。“万、王公”是否就是万姓和王姓二位太监,“佛”字石刻是否是这二位“公公”所为,还是这二位“公公”捐制的鎏金“佛”字?这处“佛”字石刻显然不是书上所说的那处“一房多高的'佛光普照’四个鎏金大字”。(这处“佛”字石刻,是否误传为“佛光普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423.jpg

能找到这处“佛”字石刻,说来简单,找到它可不容易。山虽然不高,但没有上山的路,满山遍野的灌木,密密麻麻长满了枝叶,几乎没有插足之地,春、夏、秋灌木丛枝叶茂盛,像一堵堵墙无法穿行,只有叶落枝干的冬季方可上山寻找。即使是冬季,每登山一步都很艰难,我们5位文物爱好者(平均年龄60.6岁)花费4年多的时间寻找了十几次,每次都用六七个小时,有的剐破了羽绒服,有的划破了手脸。全凭我们对文物的酷爱和执著,才找到了“佛”字石刻。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2.jpg

看到“佛”字石刻后,我们的激动心情无法形容,同时高喊:“找到啦!”“我们终于找到佛字刻石啦!”不由自主地举起了相机留影纪念。回到家打开照片,惊奇地看到“佛”字的左下方有个穿着袈裟光头和尚的身影,正向“佛”朝拜。这个和尚的身影,当时我们几个人都没发现,是否由于看到了“佛”字石刻太激动了忽略了那个影子,还是什么原因?
这先留个念头,等有机会连同那“寺后三个残塔基”一起去找找,找到后再和各位分享。咱们回到岔路,从另外一条继续走,眨眼就能看见水槽、水井和散碎石件。咱们点到为止,真要说挨个拍,照片就有些多了,一是时间有点紧,二是电池未必能盯住劲。再走上一段,会看到一棵形态很优美的树,枝干尽情伸展,像是跳舞,又好似在欢迎人们的到来,一处非常生动的方位地标。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19.jpg

再往前走,有一块相对平整的空地,是相对平整,边上也是石堆,分南、北、脚下各照了一张,权且当作位置参考。就在这里, 便可看见远处一座山头的宝塔,那是鞭塔无疑。网上常说“首先映入眼睑的是东塔”,似乎先看到的应是鞭塔,然后才是东塔。要讲途经顺序,倒是东塔在前,鞭塔在后。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4.jpg

在去往东塔的路上,草丛之中有堆弃石,那其实是一座残塔基,相对三塔而言,它往往被人们忽略。不远有个斜石坡,要小心一些,从下往上拍了一张。继续向前,快至东塔前还能看见一些碎石件,沿路边上去的墙垒子里、地上都有。还是那句话,点到为止。过了此处不远,便来至了谷积山三塔之一的东塔。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2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0.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2.jpg

所谓东塔,应是以方位而言。全称似是谷积庵释迦牟尼舍利宝塔,又称和尚塔,建于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三月,谷积庵住庵比丘通善建。舍利宝塔为白石所砌覆体式塔,南向,通高10余米。塔基双层须弥座呈“亚”字形,以仰莲承托覆钵形塔身,束腰部分雕有各种花饰图案。塔身东西南北各开一龛,龛内各安一尊汉白玉坐佛,形制各有不同。南面一尊左手平伸,掌心向上,右手下垂抚膝;北面一尊掌心向上,右手平托左手于腹前;东面一尊右手斜上,抚于胸际,左手平伸,抚于小腹;西面一尊掌心向内,右手握左手于胸际。塔刹为十二重相伦,上覆圆形宝盖一顶,宝盖上叠立三颗宝珠,顶出一尖。舍利宝塔地宫入口南向,现已开敞,地宫四壁各由一块方石板砌成,正面石壁彩绘释迦涅磐图,图中佛祖释迦牟尼枕臂静卧,十八罗汉守护于身后,八位蹲侍于前,十位侍立于后,两侧是储佛。全图色彩鲜明,形象逼真,是明代壁画珍品。地宫东壁镌《宝塔记》记载此塔及所藏舍利的由来。塔地宫内原藏一铜塔,铜塔内放一水晶瓶,铜塔、水晶瓶为米汇施造,内存释迦矣尼真身舍利两粒。舍利乃真空禅师于天顺七年(1463年)云游到沧州时,东关善人王亨所献。本是沧州塔的遗物。隋文帝仁寿二年(602)于天下五十三州建塔,布舍利其中,沧州在其内。唐咸通十三年(872),曾重修沧州塔,至明代,沧州塔倾圯。隋仁寿安放于塔内四颗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遂到王亨手中。这四颗舍利二粒于谷积山谷积庵建塔藏之,另外二粒留在北京大慈恩寺慧云处供养。由此可知,东塔确为谷积庵附属建筑,可惜现地宫及龛内佛像均被盗!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碎石刻.jpg

以前来时还看见过有人在此拓碑,听那意思里面拓碑的人是“文物相关部门”的,拓碑却是个人行为,外面人的好像在琉璃厂有店铺。两人边拓边聊,说到了一些人、物、事,特别提到地宫内的琉璃瓶(水晶瓶)被盗,而盗瓶的人他们应该知道或是认识。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7.jpg

东塔边上的荒草中还有一断石碑,额头写有“舍利宝塔”,碑文字迹已是越发的模糊了。背面也是四个大字——檀越芳名,下面就是一排排的名字。正反面也分块拍过几张,但看着太累,拼着也麻烦,再说这照片已经不少了,还是等有功夫咱把能看到的碑文整理出来再给各位瞧瞧吧!今就先看几个“部分”吧!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39.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0.jpg

再往下去还有一块石头,有朋友说也是碑,但部分埋于土中,看着不太像碑,具体不详。从东塔往鞭塔走的路上,还有一处古迹往往被朋友们忽略,那就是“谷积庵”!自己也是后来才找到的,曾经也曾错过。本来想不进去拍了,估计也没什么变化,已经残房败迹了,还能怎么变化?也不想介绍了,因为既然那么多的人都错过了,那就让更多的人都错过吧,错过或许也算是一种别样的保护!可后来一想,已经这样了,还是说两句吧。
谷积庵,倾圯已久,现存明正统《敕赐谷积庵碑》一方,碑高1.42米,宽0.62米,碑文记此庵创建经过,落款“正统七年岁次靠壬戌正月十五日住持沙门行一立石”。谷积庵创建年代不详,明宣德乃是重建。山庵落成后,明英宗敕赐“谷积庵”额。谷积庵坐北朝南,前有钟鼓楼,山门内,正殿为毗卢殿,禅堂、厨库一应俱全。留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碑额中的“敕赐”两字,似乎这片“敕赐”的不少!至于位置就不详说了,寻找也是乐趣!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1.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2.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3.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4.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5.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6.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7.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8.jpg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49.jpg
360docimg_501_
360docimg_50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50.jpg
360docimg_503_
去鞭塔的路上还能看见远处的铃铛塔,中途路上会有小包凸起,那是地宫,称头灯的朋友可戴着下去玩玩,咱是穷人,过而不留。顺着往山头那条看似空的小路走,那里就是两太监墓之一的叶公墓。(注:好多朋友说成是华公墓)
360docimg_50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53.jpg
360docimg_505_
360docimg_50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54.jpg
360docimg_507_
360docimg_50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55.jpg
360docimg_509_
汽车之家论坛的“刁馋”老师对此有过这样的一段描写,<民间有句俗语:“京西三百七十寺,多是太监始建成”。至于谷积山诸寺与这两座太监墓有何关联,详情不知,但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天人合一的承建理念,使得这一组山上山下的建筑群,流光溢彩,相得益彰。 墓门顶端雕刻着精美的火焰珠,门框两侧雕有云朵、花卉和虫鸟图案。经实地验看,墓室门楣处隐约可见含有“叶公”字样的提款,有资料对墓室所属是这样描述的:“碟氏宗支内管太监公碟公之墓”。从残迹不难看出,此墓建造规格不低,有文称墓地后面原有一块九尺高的清朝皇帝赐的石碑,可见墓主人生前显赫的地位。可惜这座碑早已被砸碎,掩埋在因盗挖墓葬而掏出的渣土中,墓塔也只剩下一堆残砖碎石~>
经辩认,墓室门楣确有“叶公”二字,之前好像是内宦,其后有个之字,之墓吗还是什么?今断碑碑文已是模糊的很,实难看清,要是能找到完整的拓文就好了!不过自己瞎猜啊,这位叶姓太监会不会是叶景荣呢?之所以有此猜测,因为在前面东塔的碑文和山下圆通殿的碑文中均有提及此人,如此,那么合情合理。当然,这只是一已猜测,尚无佐证。还望各位朋友共同探讨!
360docimg_51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56.jpg
360docimg_511_
360docimg_51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57.jpg
360docimg_513_
360docimg_51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58.jpg
360docimg_515_
360docimg_51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59.jpg
360docimg_517_
360docimg_51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0.jpg
360docimg_519_
360docimg_52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1.jpg
360docimg_521_
360docimg_52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2.jpg
360docimg_523_
360docimg_52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3.jpg
360docimg_525_
接下来要去鞭塔,鞭塔在另外一个山头,前面有张图片已经基本把方位交代清了。鞭塔为谷积山院的遗迹,故而也被称作谷积山院塔。辽代,塔南向,六角形七级密檐砖塔,通高7米,砖结构。塔基为须弥座式。塔身中部有券门,可进塔内,为穹隆顶。塔门楣上原有铭文,但风化严重,字迹不清。其他五面开直棂假窗,并有仿木结构的砖斗拱,上为七层密檐,无刹。鞭塔极具形胜,所在山势如猛鹫振翅,其岗雄如鹫首,东西二岗远展如翅。鞭塔即镇于鹫首之上。现塔基损毁非常严重,随时都可能轰然塌毁。可都这样了,依然屹立不倒,真是不得不佩服古人,那像现在的什么高科技建筑呀?砖为典型的辽金沟纹砖,质地坚硬。因塔略显红褐色,故也称其为红塔。网上说“按规则,此塔也应是某位高僧的寿塔,但一直未见专文考证。”瞧这模样也确实靠谱,但具体不详。
360docimg_52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4.jpg
360docimg_527_
360docimg_52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5.jpg
360docimg_529_
360docimg_53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6.jpg
360docimg_531_
站到鞭塔前面平地,四外一览无余。东边有刚刚去过的东塔、叶公墓,西边有马上要去的张公墓、铃铛塔,山下有处院落,那是一会将要去的灵鹫禅寺。前面提到的那个团队也已在视线之中了,路上拍照花了不少时间,不过看起来落的并不远。下面一站就是西北方向不远处的平台那里,那就是两太监墓之一的张公墓。
360docimg_53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7.jpg
360docimg_533_
360docimg_53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8.jpg
360docimg_535_
360docimg_53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69.jpg
360docimg_537_
还是先来看一下张公墓的相关介绍:张公墓,建有汉白玉石制双门。上檐带门簪。门楣横书“内府供用库掌印南溪张公寿域”,四个门簪原皆刻有花纹,现均已无存。门环为一对兽头的浮雕,门后约四十米处,立有六陵石幢一通,上写“明皇乾清宫管事兼掌内府供应库印御马监太(不详)”。
也看过“天翔”老师(新浪)对此的介绍,其中有一些数字和形制的描述,部分摘记如下:墓地坐北向南,石匾长2米,宽50公分,石门内为椭圆形的墓地,占地约百平方米,宝顶无存。靠山砌的北墙呈半圆,高约2米,灰石结构。整个墓地均用黄土垫高1米许,为当地住户种地所为。
现六陵石幢已被放倒,并在当处挖有沟坑,看来是有人“慕名拜访”过。不过也有那么一点好处,那就是石幢上的字全显露出来了“明皇乾清宫管事兼掌内府供应库印御马监太监南溪张公之墓”!(注:11月30日再去时,石幢又被人翻了个,闲得!)
360docimg_53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0.jpg
360docimg_539_
360docimg_54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1.jpg
360docimg_541_
360docimg_54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2.jpg
360docimg_543_
360docimg_54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3.jpg
360docimg_545_
360docimg_54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4.jpg
360docimg_547_
360docimg_54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5.jpg
360docimg_549_
下一站自然就是铃铛塔了,三五分钟即可达。顺路前走不远左拐,过去便是。中间会看到右边侧路边上有住房,那是村民自搭的房屋,后因在山中见到熊、土豹子等,便离开了此处。铃铛塔为般若禅寺寿塔,创寺时建(般若禅寺创建于明正统年间),塔南向,八角形九层楼阁式,通体由汉白玉砌成。塔角每角系一铃铛,微风吹过,鸣声悠运。塔身内每层有回廊,可逐层攀上塔顶。塔大部分在七十年代被村民拆毁,仅存塔基和二层塔身。寿塔前为般若禅寺大字般若心经殿遗址。塔西北侧有碑一方,碑通高1.74米,宽0.75米,厚0.175米。篆额:“般若寺记”;题:《敕赐般若禅寺之记》。碑文记载了创寺经过与寺院规模。碑文落款:“正统十三年八月吉日本山住持沙门本之”。开山第一代住持为本之。
注:有朋友说是“高丽僧天湛大师的墓塔”,但有疑点
360docimg_55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6.jpg
360docimg_551_
360docimg_55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7.jpg
360docimg_553_
360docimg_55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8.jpg
360docimg_555_
360docimg_55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79.jpg
360docimg_557_
360docimg_55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0.jpg
360docimg_559_
刚刚提了般若禅寺,其实般若禅寺在谷积山也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只不过现在人们更熟悉的是三塔两墓、高桥寺、过街塔这些罢了。有关般若禅寺的介绍,咱还真查到一些:
般若禅寺 据明正统十三年(1448)《敕赐般若禅寺之记》考之,该寺创建于明正统年间,是继灵鹫禅寺之后,明人在谷积山创建的一座佛寺,寺落成后明英宗钦赐寺额。据载朝鲜僧适休来中国,云游至谷积山,与“恩礼超然居士”发起,在此地创建寺院。该寺规模宏大,殿阁洞塔,散布于绵延数里的岩壑峰谷间。寺中主殿为光大殿,殿内奉弥陀圣像,壁绘三十三祖。光大殿前建天王殿,外围金刚墙,中为圆通殿,殿内奉观音圣像,绘十八罗汉。圆通殿左为雨华室,右为正受堂。寺前,建钟楼和鼓楼。寺东之山岩香水竹林泉畔,建卧云轩,作为当寺住持居处。寺西之山岩建慈云洞,洞内奉观音石像一尊,洞之前建六角宝藏殿,殿内奉毗卢像。寺内还建有藏经殿,藏经殿之左右岩,设承恩、布应二堂。靠悬崖,立宜明殿,殿内奉释迦圣像、安大藏菩萨。寺之东建药师殿,起寿堂一座,塔前建大字般若禅寺遂废。般若禅寺遗址,在谷积山西北的山峪内,峪口北有石井一眼,此井是般若禅寺的遗物,即明正统创寺时于寺之南所凿石井。紧靠古井上方有一块台地,是般若禅寺主寺所在,已变成家田,遗迹皆无。西北不远处的山峪西壁有一由四件赭红色石料雕拼的圆形佛龛,龛内奉汉白玉观音坐像一尊。此洞原有汉白玉石门,上端有汉白玉石额,行楷题:“慈云洞”,此残额尚存于洞侧。慈云洞前有一块台地,为六角宝殿遗址。距峪口1公里,峪一分为二。左峪口东壁有石洞二,北洞纵深5米,洞口宽10米,洞内有汉白玉石刻匾额一方,长1.20米,宽0.49米,行楷题:“戒定惠”,左侧小字竖款:“光禄大夫柱国都总运闲居书”,此匾原镶于此洞后壁上方。南洞纵深约10米,宽5米。二洞前是般若禅寺宣明殿遗址,宣明殿当是依洞而建,原奉有释迦牟尼和大藏菩萨。右峪口西壁有石洞一,深且狭窄,与西峪口二洞一岩之隔。三洞所在为般若禅寺北界。般若禅寺主寺遗址稍前,峪口左侧岭下有井泉一眼,即《敕赐般若禅寺之记》所载的香水竹泉。泉侧乃是般若禅寺方丈——卧云轩遗址。居民小院内堆砌的许多条石和石雕残件,均为药师殿和般若禅寺其他殿宇的遗物。药师殿遗址东侧,一岭南延,此岭端,现残存寿塔一座,此为般若禅寺寿塔。(后面就是前面介绍铃铛塔的那段)
自己也曾根据这个去铃铛塔西北方向转过,看到过井、石碾、磨盘、三个大坑(估且称之为坑),感觉所载应该还要再往山深里走才能找到,但是没敢,总觉得里面有点惨人。有关般若禅寺咱就说这么多了。您要有机会再往山进深里走,劳烦分享一下所见所感。真要是能找到了,那天咱也豁出去一回。
360docimg_56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1.jpg
360docimg_561_
360docimg_56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2.jpg
360docimg_563_
360docimg_56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3.jpg
360docimg_565_
360docimg_56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4.jpg
360docimg_567_
360docimg_56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5.jpg
360docimg_569_
360docimg_57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6.jpg
360docimg_571_
360docimg_57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7.jpg
360docimg_573_
360docimg_57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8.jpg
360docimg_575_
360docimg_57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89.jpg
360docimg_577_
360docimg_57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0.jpg
360docimg_579_
360docimg_58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1.jpg
360docimg_581_
360docimg_58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2.jpg
360docimg_583_
东塔、鞭塔、铃铛塔被称为是谷积三塔,说来也有意思。按方位说,三塔分别称为东塔、中塔、西塔。按颜色分,三塔又可以称为是灰塔、红塔、白塔。按形式分,东塔为覆钵式、鞭塔为密檐式、铃铛塔为楼阁式。按归属分,东塔与谷积庵有关、鞭塔与灵鹫禅寺有关、铃铛塔与般若禅寺有关。由此,更加钦佩古人设计之精巧,真乃天工造物!
从铃铛塔往山下走分为左中右三条路,其中中路就是从铃铛塔后峭壁而下,有很多朋友都走过。可自己一般不走,基本是走左路或右路,而左右路相较,更多的是左路,也就是铃铛塔和鞭塔两峰之间的山沟而下。无论左路还是右路,都要回到铃铛塔与房屋的垂直角这里,然后从两边寻径而下。
刚才那个团队也要从左边下,正好顺路。走不远有一段不太好走的路,小心慢行也没有问题。那个团队在此照相,从后面“偷拍”了几张。再往前走点左手方向有条岔路,那是从张公墓边上的小道下来的,可以避过那段不好走的路。
360docimg_58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3.jpg
360docimg_585_
360docimg_58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4.jpg
360docimg_587_
360docimg_58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5.jpg
360docimg_589_
360docimg_59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6.jpg
360docimg_591_
360docimg_59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7.jpg
360docimg_593_
路上闲着也是闲着,又“偷拍”了几张。继续往下还会看到一棵树上也挂了中南海——蓝色风尚的环保牌“环保出行 珍爱健康”。本来还想划落几张风景,听前面有几位年轻女士想要方便一下,也就勿勿过去了。
360docimg_59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8.jpg
360docimg_595_
360docimg_59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299.jpg
360docimg_597_
360docimg_59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0.jpg
360docimg_599_
360docimg_60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1.jpg
360docimg_601_
路上经常会看到羊,自己就碰上过三回。留意左边山间平台空场处有一处建筑,那就是颇有名气的圆通殿。找条顺脚的道直接从土路切过去就好,还能体验一下悬梯的感觉,免得沿路走下去再往回折,何必呢?到了下面,回望高山,顿时会明白为什么叫做“谷积山”!
360docimg_60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2.jpg
360docimg_603_
360docimg_60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3.jpg
360docimg_605_
360docimg_60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4.jpg
360docimg_607_
圆通殿,谷积山小山坳北侧。为明西华门写字内使(后为门正)姚彪出资并募缘所建。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四月八日始建,代宗景泰五年(1454)四月八日落成,历时七年。据《护国圆通创建记》记载:进山门,左右有钟鼓楼,一井天王殿。再进圆通殿,左为伽蓝殿,右为祖师殿。圆通殿之后为毗卢殿。该寺周围山场四至:东至马喊岭,西至青龙坨,南至臭水湖,北至大岭分水岭。天顺元年(1457)十一月十七日,英宗皇帝降旨钦赐寺额,敕命僧人通悟住持。圆通寺已倾圯殆尽,只残存圆通殿一座。殿南向,六角形,外壁涂红色,造型别致,高3.90米,周16.50米。汉白玉券门石额镌:“圆通殿”。殿顶为攒尖式,已残。圆通寺内有一整块巨石雕刻的盘龙藻井。殿左右,各竖一碑,螭首龟趺,十分高大。左为明英宗《圣旨》碑,天顺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明朝礼部所立。碑通高3.13米,宽0.94米,厚0.31米。碑额篆:“圣旨”,碑文述因礼部乞请,英宗为圆通寺钦赐额名并敕准通悟住持事。后附该寺四至。右开开山第一代住持通悟所立《敕赐圆通寺创建记》碑,碑大小与《圣旨》碑相同。文述圆通寺创建始末、规模,及英宗赐额事。落款:“成化十一年岁次乙未三月吉日开山第一代住持通悟”。圆通寺与灵鹫禅寺、谷积庵、般若禅寺同属明英宗敕赐寺院。圆通寺的出现,标志明代谷积山佛教进入空前鼎盛时期。从谷积庵始建,到圆通寺落成,历三帝,二十二载,在皇帝和朝臣乃至外国僧侣的参与下,明人于谷积山中累兴土木,从未间断,谷积山俨然成为佛国法海。
注:
1、为了看着清楚,咱这照片还得倒着往回放。
2、查得资料上说是“外壁涂红色”,怎么改成白的了?
3、在佛教中“圆通”是观音三十二名号之一
360docimg_60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5.jpg
360docimg_609_
360docimg_61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6.jpg
360docimg_611_
360docimg_61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7.jpg
360docimg_613_
360docimg_61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8.jpg
360docimg_615_
360docimg_61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09.jpg
360docimg_617_
360docimg_61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0.jpg
360docimg_619_
360docimg_62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1.jpg
360docimg_621_
360docimg_62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2.jpg
360docimg_623_
360docimg_62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3.jpg
360docimg_625_
360docimg_62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4.jpg
360docimg_627_
360docimg_62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5.jpg
360docimg_629_
360docimg_63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6.jpg
360docimg_631_
360docimg_63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7.jpg
360docimg_633_
360docimg_63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8.jpg
360docimg_635_
360docimg_63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19.jpg
360docimg_637_
360docimg_63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0.jpg
360docimg_639_
再往下走,看见有人席地而睡,还抓拍了一张喜鹊啄柿子,有一个小岔口,出去往回是一条去圆通殿平整的路,其实刚才从上面直接往过切也挺平整的,哈哈!继续走下去还有一处建筑,那里是灵鹫禅寺。
360docimg_64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1.jpg
360docimg_641_
360docimg_64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2.jpg
360docimg_643_
360docimg_64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3.jpg
360docimg_645_
灵鹫禅寺,现谷积山中历史最久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据辽大康七年(1081)《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院读藏经之记》碑记载,该寺创建时间不晚于唐代。辽代时名为谷积山院,元顺帝敕赐寺名为“灵严禅寺”,灵鹫禅寺是明正统以后的名称。
谷积山院住持兴善崇胜司空在大师怀本,出资从刻经坊刻《契丹大藏经》一部。良乡县绣户,南吕村人(今房山南召乡南吕村)张文绚与妻田氏,将县北公村别墅一所、田地园林约六七顷施于谷积山院,自大康四年(1078)四月十五日始,于谷积山院请众僧侣诵读《契丹大藏经》,年读一藏,周而复始。山院住持兴善崇胜司空大师怀木,还在当地结“华严七处九会千人邑会”。历金至元代,谷积山院依然声闻朝野。元末顺帝元统至元年间(1333~1340),谷积山院一度败落,中贵人张氏曾到谷积山院,见“诸佛像悉委草莽”。至正六年(1346)春,荣禄大夫、资正院使高龙普出资重修寺院,重建毗卢殿、罗汉堂、禅室、宾次、钟楼、斋厨等,并于寺左前方凿井一眼,深103尺。翌年春三月十五日,新寺落成,举办华严大法会,燃灯十万,饭僧千人。寺落成之初,仅有一僧留守。华严大会以后,寺内集僧百人。元顺帝下旨令高丽僧天湛住持,封天湛为海印圆明通教长老大师。敕赐寺名:“灵严禅寺”。高丽僧任灵严寺住持,是该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北京地区佛教史上也有其重要意义,反映了元代宗教发展的开放势态。出资建寺的资政院使高龙普,于至正元年(1341)四五月间,曾与匠作院使申党住施钱千余缗,资助高丽僧人慧月修缮云居寺石经山华严堂,并补刻了堂内的五块经版。明代正统元年(1436),灵严禅寺已废,明廷官员陈某与刘普虚、白觉志、王德正等人出资重修。历时三年,于正统四年初竣工。明代建寺没有承袭元代旧寺,而是再创寺院。时首建普光明殿,依次建天王殿、伽蓝殿、师堂、方丈、禅堂、积香殿、僧纺、山门等,于山门内、天王殿前建碑幢二阁,山门外寺院左手小山包上建钟楼,右手台地建鼓楼。正统四年春,明英宗特赐额:灵鹫禅寺,命金台沙门行寿住持。此后,灵严禅寺更名灵鹫禅寺。
现存的灵鹫禅寺为明正统年间所建。寺坐北朝南,二进殿宇。山门尚存,高3.3米,灰筒瓦调大脊歇山顶无梁殿,前檐为汉白玉发券过堂门,石额镌:“菩提道场”。门宽1.84米,高2.20米。台基高0.97米,台阶五级。山门内左右有二龛,原奉哼哈二将,已失。一进殿面阔九间。正中三间为天王殿,殿顶已圯,汉白玉券门,左右各开一汉白玉石券窗。殿后壁开汉白玉券门穿堂南而过,石额镌:“灵鹫禅寺”。天王殿左右原有配殿三间,已圯,1997年复建,改北向殿。天王殿左右配殿前,明人所建碑幢二阁亦圯,西侧仅存明正统四年碑一方。方首龟趺,龟趺座长1.81米,高0.70米;碑通高2.46米,宽0.94米,厚0.22米;碑首高1.01米,宽0.80米,厚0.26米。篆额:“敕赐灵鹫禅寺”,碑题《敕赐灵鹫禅寺记》。该碑记述明正统年间创建灵鹫禅寺及英宗赐寺额事。二进殿面阔三间,14.6米,高3.50米。单檐歇山顶前檐汉白玉券门,高3.12米, 宽2.14米,厚0.23米。石额镌:“普光明殿”。门左右自下而上各浮雕三宝瓶,衔叠而上如塔状,瓶口两侧各浮雕一枝破蕾初发的雏莲,浮雕上部为一朵仰莲承托的火焰。门顶券形部分均匀地浮雕着九个环状法轮,法轮环内各雕开莲一朵。其间浮雕串串垂珠璎旒。殿内竖汉白玉通天柱二,通过二横梁承托着殿顶,正位释迦牟尼神像已失,左右殿壁佛龛密布,原奉十八罗汉和千佛,今仅存龛位。东配殿面阔三间已圯。东配殿南山与一进殿之间东向开一便门,门内存正统五年《敕赐灵鹫禅寺兴建记》碑一方。方首龟趺,龟趺座长1.22米,高0.35米;碑通高1.61米,宽0.70米,厚0.15米。篆额“敕赐灵鹫禅寺兴建记”,碑题与碑额同。碑文内容与同年二月十五日所立《敕赐灵鹫禅寺记》碑略同。东便外右手门墩有小石狮一尊。正统时所建鼓楼久已倾圯,钟楼尚立于寺院东侧的山包上。寺院其他建筑均已元存。东便门前十余米处有井一眼,据碑文记载:凿石百尺有五,深三十五米灵鹫禅寺外,此井为元代灵严禅寺的遗物,即元代至正六年重修寺院时所凿之井,历六百余年保存至今。普光明殿后,有辽代和元代碑竖于左右,螭首龟趺,背北面南。辽大康碑,高2.45米,宽0.94米,厚0.33米。篆额“大辽析津府良乡县张君于谷积山读藏经记”,题同。此碑既是褒扬碑又是契约碑,碑文记述大康四年,良乡绣户张文绚与妻田氏布施别墅、田地、园林、请谷积山院僧众诵读《契丹大藏经》的史实。此碑碑阴楷书碑额:“师德华严华七处九会千人邑会之碑”。碑文记载了谷积山院辽大康年该寺结千人邑事。元碑,为元至正碑,高2.44米,宽0.94米,厚0.21米。篆额“大元敕赐灵严寺碑”,碑题:“大元敕赐上万谷积山灵严禅寺碑”。碑文记载了元顺帝至正六年、七年,荣禄大夫资正院使高龙普建寺、设华严大会事。辽金元时的谷积山院或灵严禅寺在二碑以北,明人重建寺院时将寺址前移至现在的位置,故二碑落于寺后,于灵鹫寺左向,一峰高耸,上竖一塔,俗称鞭塔,为辽代谷积山院遗迹。
注:正赶上当天有剧组在此拍摄,听说叫《战火西北狼》,那叫一个闹腾,没怎么细拍,就大概扫了一遍,各位将就看吧。
360docimg_64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4.jpg
360docimg_647_
360docimg_64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5.jpg
360docimg_649_
360docimg_65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6.jpg
360docimg_651_
360docimg_65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7.jpg
360docimg_653_
360docimg_65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8.jpg
360docimg_655_
360docimg_65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29.jpg
360docimg_657_
360docimg_65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0.jpg
360docimg_659_
360docimg_66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1.jpg
360docimg_661_
360docimg_66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2.jpg
360docimg_663_
360docimg_66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3.jpg
360docimg_665_
360docimg_66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4.jpg
360docimg_667_
360docimg_66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5.jpg
360docimg_669_
360docimg_67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6.jpg
360docimg_671_
360docimg_67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7.jpg
360docimg_673_
360docimg_67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8.jpg
360docimg_675_
360docimg_67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39.jpg
360docimg_677_
360docimg_67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0.jpg
360docimg_679_
360docimg_68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1.jpg
360docimg_681_
360docimg_68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2.jpg
360docimg_683_
360docimg_68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3.jpg
360docimg_685_
360docimg_68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4.jpg
360docimg_687_
360docimg_68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5.jpg
360docimg_689_
360docimg_69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6.jpg
360docimg_691_
360docimg_69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7.jpg
360docimg_693_
360docimg_69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8.jpg
360docimg_695_
360docimg_69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49.jpg
360docimg_697_
360docimg_69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0.jpg
360docimg_699_
360docimg_70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1.jpg
360docimg_701_
360docimg_70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2.jpg
360docimg_703_
360docimg_70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3.jpg
360docimg_705_
360docimg_70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4.jpg
360docimg_707_
360docimg_70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5.jpg
360docimg_709_
360docimg_71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6.jpg
360docimg_711_
360docimg_71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7.jpg
360docimg_713_
360docimg_71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8.jpg
360docimg_715_
360docimg_71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59.jpg
360docimg_717_
360docimg_71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60.jpg
360docimg_719_
往山下走就好说了,顺着水泥一路向前走就可以了。大概有10里左右,均速基本50分钟上下即可出去。途中会过一些砂石厂,通过时谨慎呼吸,还有就是常有运石车辆通过,小心避让,别的就没什么了。路上有不少柿子树,当时柿子也有不少,后来去柿子就少多了,不过也有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带家伙来倒腾点走,没人管。走到20分钟前后,路边石上有1个标记,不知道啥意思。可是按路途时间分析,从此标记到出去真差不多在6里地左右,这学问,深了,我都佩服我自己!
360docimg_72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61.jpg
360docimg_721_
出口是一个铁栅栏,看样子像是隧道啥得。两边均可出去,不过是一趟车的两个站而已。左边能看到北车营的村牌楼,感觉好像要远一些。自己从来都是走右边,见一棵粗壮的大槐树,后面有上公路的石阶,上公路到对边即是房36的车站,站名即是北车营。稍适休息,等车来就好了,出行前根据各自位置提前设计好返程路线(含备用路线),这是必需的。回城里的可以从这坐房36到良乡北关,大约30分钟,然后可以倒616、901、832什么的,岳各庄、六里桥、北京西站、天桥啥得全是交通枢纽,那坐上公交就和到家一样。行了,各位,就到这吧,最后一句——“祝各位好运”!
360docimg_722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62.jpg
360docimg_723_
360docimg_724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63.jpg
360docimg_725_
360docimg_726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64.jpg
360docimg_727_
360docimg_728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65.jpg
360docimg_729_
360docimg_730_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image366.jpg
360docimg_731_
后注:据说谷积山古洞众多,除“游记”中提到的“慈云洞”、“三仙洞”外,还有什么“藏经洞”、“藏佛洞”等等。神一样的“鲁丝”老师说过,“东塔边上还应该有个山洞,洞中有五尊没有佛头的佛,下山后,在灵鹫寺边上的坡上还应该有个和尚的宝顶和一个破钟楼,在灵鹫寺边上的田坝子上应该还隐藏着诸多小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