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心集团股票好不好:铸就偶像:漫谈企业员工社会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41:18

铸就偶像:漫谈企业员工社会化

推荐者:草梗 (积分 49980) | 原作者:SocialBeta1顶一下 收藏编辑导读:员工私生活公共化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这将是很多企业将要面临的问题,员工在社交网络上的一言一行可能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形象,玩的好的给品牌公司增值,玩儿的不好也有砸招牌的危险。你是如何看待员工社会化这件事情的,期待你的评论。

写在前面:企业“社会化”可以分为几大步骤,从完全不了解无从下手,到慢慢把营销,人力资源,销售等等部门嵌入社会化的框架,这是一个有序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的最后环节则是整个公司运作的社会化,包括员工的社会化。也许你的企业还未开始或刚刚开始社会化,但以下这篇文章同样适用于你,因为等到你走到 那一步再看,也许为时已晚。

I. 现象:私生活公共化

让我们先从大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八卦谈起好了。30年前,除了电视收音机报纸,人们是无法了解不在自己生活圈中出现的人物的,演员们唯一的形象投射就是他们的作品 - 是电视剧中的角色。演员孙松在出演80年 代家喻户晓的电视剧《渴望》中的大反派王沪生后,因为形象刻画太过成功,在现实生活中反遭路人骚扰,他真实的形象对于观众来说是缺失的。后来,有了各种综 艺节目和访谈,演员们角色之外的真实品行或多或少的从举手投足和各种细节处透露了出来,纵使再厉害的影后影帝,也无法做到将真实的的自己完全隐藏。人们在 评价一个名人时,除了他/她的作品,同时也将其私生活中的品行魅力考虑其中。

再后来的一切,博客,微博等等,只是加剧了这一趋势。越来越多人将自己的生活轨迹,细节,想法,观念公布出来,即便是有选择性的,也能大抵看出个人的端倪。如果说明星还有专业宣传团队在后台帮助精密塑造形象的话,私生活公共化的影响对于普通人来说更为直观也更可信。


II. 影响:员工私生活公共化对企业意味着什么?

企业的价值体现在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反过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也诉说着品牌的种种,这一点,过去现在将来都会是如此。然而不管我们愿意承认与否,员工的质素也开始成为我们评价一个品牌和公司的衡量指标。 “这么厉害的人,他/她选择的公司一定很不赖”有时会是这样;“有这样的员工,这家公司也好不到那里去。” 也可能是这样。 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谈到过,营销4P朝5P的过渡,第5个P就是People,放在今天这里,P则是指你的员工,在微博时代,在私生活公共化的时代,员工的影响也被放大。

员工微博形象的设立不光跟公司形象相关,他的影响将会延伸到合作伙伴选择,客户选择,以及企业招聘上。

 

III. 案例:视觉总监的个人魅力

@穷游网在我看来是做的比较好的。@悟空INTRAVEL 是穷游的视觉总监,他的微博绝大部分跟摄影和旅行相关,很符合穷游网本身的用户定位。不经意“泄露”的办公室点滴,即使加个班也加的幽默温暖,文艺范儿十足,让人对这个组织心生向往。网罗人气行者@谢谢和菜菜为爱走天下 以及与其的互动也是让电脑面前渴望旅行而不能的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穷游员工在路上# 的专栏更是把穷游员工推到了台前。

 

 

 

 

IV. 现状和隐患

企业“社会化”可以分为好几个步骤,从完全不了解,无从下手,到慢慢把营销,人力资源,销售等等部门嵌入社会化的框架是一个有序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最后环节则是整个公司运作的社会化,包括员工的社会化。@穷 游网 走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很超前了,当然这跟穷游网本身是论坛起家,已经具有很强社会性有关。其它传统行业的企业在社会化过程中大多还处于初期,员工对 社会化媒体的利用率也较低。当然企业难免担心,社会化媒体就像银币的两面,玩儿的好给品牌公司增值,玩儿的不好也有砸招牌的危险。然而从manpower的调查来看,由于员工社会化媒体使用不当造成的品牌损害很小。

Has your organization’s reputation ever been damaged by employees using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mericas – 11,000 employers from 9 countries from South and North Americas.
Asia Pacific – 7,700 employers from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EMEA – more then 16,000 employers from 16 countries of Europ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V. 大胆猜想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某些内容,也许大多数企业还未涉及,我不知道这会否对理解上产生困难。在私生活公共化的大背景下,未来消费者对社会化媒体会如何使 用?“度娘”这招会不会成为创造品牌话题和吸引人才的半真半假玩笑式的砝码?合作伙伴会不会在谈判之下悄悄关注合作方员工的微博生活?应聘者会不会除了听 校园宣讲会之外挖掘目标公司员工生活状态,并判断是否能从这个未来上司身上获得养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有意思的课题,当然我也只是抛出我的个别想 法,具体的消费者洞见还需通过专业的消费者网络行为研究得到。

写在后面的话:

将艺术家的私生活列入评价他塑造的艺术作品的标准,这样是否专业?一个是人格高尚,亲和力极强但是演技一般的演员;另一个则人品上不了台面,但演技 极佳。哪一个更能获得观众喜爱?或者说大家在考评他的影视作品时,是否真的能抛开他们无孔不入的泄露的私生活?在艺术领域,这是一个长久辩论的话题。放在 商业领域亦是如此,学术界一直对于目前很多商业行为持批判态度,比如我的老师Jim McGuigan和Graham Murdoch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dc2d390100qoqw.html) 。然而商业逻辑就是如此强大,你待见或不待见,他就在那里,并如火如荼的生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