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 j z z j j日本:追寻长春历史印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30:42
追寻长春历史印记

  

  1800年之前,长春诞生之前,我们这片土地究竟是谁的土地?长春这座城市的由来是怎样的?这些事件对长春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近日,资深电视人曹冬雁做客长春图书馆城市热读讲座课堂,为广大读者讲述了长春的由来、演变和在国史中的地位。作为百集城市历史纪录片《百年长春》的编导之一,曹冬雁以其独特的视角解读了我们今天生活的长春,为读者讲述了长春城市发展的历史特点,带读者寻找长春的历史印记。

  1800前长春是蒙古王公封地

  1800年之前,长春厅建立之前,长春诞生之前,我们这片土地究竟是谁的土地?大家可能比较容易回答,1800年正好是清朝嘉庆年间,肯定是清朝的土地了,那是没有说的了,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究竟谁在这里进行最直接的统治呢?对于这个问题,曹冬雁直接告诉读者,是蒙古王公,长春这个地方过去是蒙古人放马、放牧的地方,是他的封地。

  曹冬雁表示,吉林省的西部地区洮南一带,那些居民的保留的习惯都是蒙古民族的民俗。这一点,可以证明吉林这片土地过去确实是和蒙古民族有很大关系,而当时统治者就是蒙古王公郭尔罗斯扎萨克辅国公。明末,明朝和清朝决战阶段,皇太极开始打平壤,一直打到朝鲜,后又开始联合蒙古一些部落,最终把明朝推翻了。推翻之后论功行赏,就把一片土地,就是今天的前郭、长岭、农安的西北部等地分给了蒙古王公,那么长春的地面过去就是蒙古王公的一个封地。

  长春开始于柳条边外长春厅

  过去在自然交通地理时代,大家都讲一句名言就是“地理就是命运”。曹冬雁说,长春的位置用一句话概括,在那个年代来讲就是“柳条边外是长春”。所谓柳条边主要是指柳条边以西,以西算蒙古地区,边里算封禁地区,柳条边主要起封锁汉族人群进入东北东部的作用。曹冬雁笑言:“长春的今天和柳条边是有些渊源的,过去长春有个很出名的饺子馆叫老边饺子,这些名称都和柳条边有关。”

  曹冬雁告诉大家,由于柳条边的严格封禁,所以长春这个地方人很少。在整个长春地区,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近一百多年时间形成的居民点不过243处,汉族总人口只有几千人。后来,撕裂封禁第一人恭格喇布坦,为了争夺权势,将当年还是蒙古封地的长春进行了变卖。恭格喇布坦联合全国各地一些有钱人,他们买下一块地,分成不同的小块,卖给关内来开荒的农民或者租给他们。后来这件事被蒙古王公和朝廷发现,嘉庆帝派人查办此事,但那里已有流民2330户,开荒26万亩,很难驱逐。为了避免分裂,长春厅出现了。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行政单位。作为一个建制,后来发展为城市,我们的城市历史就从这里开始了。

  伪满时期为长春绿化打基础

  曹冬雁表示,长春厅的设立引起三个地名的变化,一个就是今天南关区的永春乡,是由原来的长春堡改名为永春。还有一个地方是新立城,新立城就是长春厅的所在位置。长春厅在新立城设立了25年,直到1825年,随着蒙地开荒的扩大,这个位置太偏南了,后将衙门迁到了今天长春103中学图书馆的位置。

  1889年,长春厅又升格为长春府,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日本关东军主持《大新京都市计划》,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谈到伪满时期的城市规划,曹冬雁说,长春首次大规模的规划完全于伪满时期,种种印记今天依然可见,长春完整记录了那个时代殖民主义的历史遗产。

  长春是全国知名的“森林城”。长春的城市绿化之所以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较大城市中森林绿化比较合理、科学的,主要是伪满时期打下的基础。因为树木和其他东西不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需要一定的生长期才能根深叶茂,成为实际的根源。伪满时期的园林、道路、广场绿化,都为当今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

  图为长春老照片,看看您能认出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