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王子尼洛觉醒图鉴:[转载]重读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作品(一)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30:25

    在书法创作中,册页是常用的一种形式。一般是将几张单页合装一册,有四开、六开、八开、十二开、十六开、二十四开等,尺幅一般较小。也有装成单片的,或几片合一。内容以各种不同的题材组成,有相关的,也有不相关的。册页多作小品,具有欣赏性和趣味性,而不必立足于深沉、严肃的主题。2008年,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览,共收到15000余件作品,经过层层遴选,共评出444件入展作品,其中包括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20名。本博集纳部分作品,与博友共赏。

 











































































































































































    册页,中国书画装裱体式之一。因画身不大,亦称“小品”,又称册叶,叶册。由一张张对折的硬纸板组成,可以左右或上下翻阅。册页有三种样式,一种是横式画心,裱成上下翻阅的,称为“推篷式”;一种是竖式画心,裱成左右翻折的,称为“蝴蝶式”;另一种裱成通折连成一体的,称为“经折式”(经摺式),较小的竖条称为“折子”;也有的裱成单片,称为“散装”。
  一般册页均取偶数,少则四开、八开,多则十二、十六、二十四开等,页数再多可分为两册,每本册页的前后各加素白副页(又称护页)两开或四开。一般都外镶边框,上下加檀木、楠木或宋锦裱装的硬壳板面做为封面和封底,收叠时成一部书状。这样无论是欣赏、携带,还是保藏都比较方便。
  一、源流
  起源于唐代,是为解决长卷翻看不便和散页保藏不便,受书籍装帧影响而产生的一种书画装裱形式。
  在唐以前,书籍、字画多数是卷轴,卷轴式书籍不便阅读,如果要读一卷书的最后一个章节的话,必先展舒到最后方可,费时费力。为了方便阅读,唐人便把横卷款式的书籍折叠起来,像折扇一样,前后再糊以较厚的纸作封面,起牢固作用。因唐代的书籍多为经书,故称为“经折式”册页。印刷术的发明又促进了这一款式的发展,后来又出现了“包背装”与“蝴蝶装”,一直延用至今。
  自唐时,即有人把长幅画卷切割、装裱成单幅叶子,又因叶子久翻易乱不便保存,进而装潢成册,人称为“页册”。自唐宋以来,各代的书画集藏者,将一些零散的单件式手札、团扇、折扇类书画小品,分门别类地集中改装成册页。现存的明清以前的原装册页,除了少数敦煌实物以外几乎未见。而明清以前的不少小幅书画原作,因明清人集装成册后,才使其得以留存至今。可见册页对于小幅书画原作的收藏保护之价值。到了明朝,册页开始成为时尚,故明清时的成本册页,多是预先装裱制作成册,后作书画。
  二、类别与制式
  册页的分类方法有两种,即样式和制式的分类。
  从样式上说,册页大体分为两类。一类为折叠式,另一类是活页式。折叠式册页上下表层装有硬壳封面,与此相连的页心为前后重复开合的相连叠体,其前后两面皆可有画;活页式册页较为简单,一般将单幅作品裱成单页,并以盒装。
  从制式上说,可分为集成册页和空白册页两类。集成册页是先有页心书画,后经装裱而成的册页;而空白册页则是先预制成的册页。从历史沿革可以推断,集成册页应是起源,且一直占据历史上的主流;而从当代的发展看,空白册页制式大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册页的画幅较小,直长者像小轴,横长者像小卷,也有许多近于正方形、正圆、椭圆、葫芦腰,以及拆下来的各种形状的扇面等集装成册。
  三、应用
  册页的内容丰富多样,无所不包。有整本成套的绘画或书法册,也有书画对半的,其中有山水册、人物册、花鸟册、杂画册,也有红楼梦人物册、梅兰竹菊册,更有碑帖、公文、奏折等等不一而足。到了当代,西学东渐,中国画受西洋素描写生影响,册页又成为一些国画家便携的写生本,可称之古为今用。现在的许多场合,又用做签名簿等。
  四、独具非凡魅力
  册页历来受到文雅之士厚爱,是与数千年传统文化笼罩下,文人士大夫人格普遍具有双重性的渊源有关。尽管儒释道三家经典思想影响国人看待世界、社会和人生的思维模式,但古代文人的生命观实质上则为“外儒内道”,即现实中入世和凡俗:看重名利和现实价值;理想中却期盼出世和超俗:寻求和构建满足自身灵性享乐的精神家园。而其尚美心灵和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往往寄托于绘画美感和诗文感怀。因此,册页所具备的将绘画、书法、诗词和题跋融为一炉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独特形制,历来被文人所喜也属必然。
  册页在功能上与手卷类同(供雅士案头赏玩之用),但略胜手卷一筹的魅力在于:册页画幅通常不足盈尺,善作册页者要比一般画家在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力上高出一筹,其在构图时虽仅截出大自然的一角半边,但匠心独运后,却能营造出使欣赏者有宽阔空灵之感,及丰富的想象空间,使画面充满丰盈的美感。真可谓一花一叶一世界。
  册页的典雅形式和审美效果的丰富性,远比独幅作品引人入胜。若由不同作者在同本册页中创作,彼此间会各擅其长,竞相斗艳;而如仅由一位作者独自创作,那他将会用十八般才艺施展于斯,每一开从题材内容、章法造型、设色和笔墨技巧等方面惨淡经营而求不同,以达到连续性观赏的艺术效果。
  册页常态为平压状,即使不断翻开合拢也不会影响其装裱和收藏效果,必要时还可将册页分散拆成单张镜片用于补壁之需。因其独具展赏方式的多样性,所以它在玩赏、收藏和增值上的潜力与其他形制的书画相比,也要更高一筹。
  五、创作颇具艰辛
  2004 年,由陆俨少创作的《杜甫诗意百开册页》以6930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创下当时全球中国书画拍卖的最高记录,一时间举世震惊。而此《百开册》,不仅汇集了陆俨少中年时缜密娟秀、灵气流溢的画风,而且有晚年变法后雄健苍润、简约浑厚之气象,不愧是淬数十载功力和心血创作的罕遇高品,其创作经历也颇为艰辛。
  陆氏对“杜甫诗意”情有独钟,其自述道:“我年十八岁,……独于杜诗有癖嗜。其他诸家皆读选本,独杜集通读一过”;“蜀中山水,江流湍急,山石危耸,云树飞瀑之苍茫溅泻,虽一丘一壑,无有不可观者,是皆造物精心构置,一经杜公品题,发为诗歌,二者皆天下至美无双,足相匹配”;“我秉性近杜,又八年抗战,流寓四川,与杜公九载巴蜀,天涯羁旅,忧国怀乡,出处相类,心情无二。故所创作,题材取杜为多。此杜甫诗意画册百开之所由作也”。由此可见,他早年即酷爱杜诗,其身世经历和人生感受又与杜甫相似,故使他对杜诗产生了强烈共鸣,进而敬重杜甫高尚的人格及对艺术“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执着精神,最终使得“杜甫诗意”成为他毕生最钟爱和擅长表现的创作体裁。
  艺术影响力甚广的书画册页,往往有着非同寻常的创作和流传经历,此《百开册》也概莫能外。 1962 年,陆俨少为纪念杜甫诞生1250 周年,尽数月之功完成一百开。而“文革”时期,《百开册》于上缴上海画院间被人窃去三十五开,后仅退还六十五开,旋即又曾被人索去其中十开,还为那人补画二开。1986年,被人窃去的那三十五开中十开,发现被黄君实购得。至此,《百开册》散落数处,使陆先生痛心疾首。后在王大山(荣宝斋经理)提议下,陆俨少索回了此前的十二开,并于1989年八十一岁时,在北京某处陆续补画三十余开,足成一百之数。然此册其后又流往海外多年,直至被翰海公司获悉藏在华人藏家手中。经过极力说服,终于使这件在中国画史上史无前例的鸿篇巨制,参拍后回归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