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埃德银行莱斯银行: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十)圣地能人――刘志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20:41:19

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十)圣地能人――刘志丹

(2011-06-07 09:36:23)转载 标签:

刘志丹

谢子长

徐海东

红二十六军

陕北红军

杂谈

分类: 军事国防 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十一)神行太保——…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十)圣地能人…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九)铁血儒将…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八)无衔元帅…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七)殉国名将…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六)碧血悲歌…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五)文武全才…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四)飞天骁将…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三)赤胆农王…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二)百劫将星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一) 军中智囊

 

十一位牺牲在建国前的中共无衔军事家(十)圣地能人――刘志丹

 

 

中文名: 刘志丹 别名: 刘景桂 刘子丹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地: 陕西省保安县(今志丹县) 出生日期: 1903年10月4日 逝世日期: 1936年4月14日

 

职业: 军人 毕业院校: 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 信仰: 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 创建陕北红军和陕甘宁根据地 代表作品: 《军事教育大纲》《政治工作训令》

 

 

 

 

 

 

圣地能人――刘志丹



刘志丹天生命大。就读黄埔军校,在停尸房捡回一条命;马鸿逵要杀他祭旗,他迎着刀口往上撞,收编了一个师;冯玉祥借刀杀人,将他甩给唐生智的军队捕杀,他死里逃生。陕甘宁三省军阀都怕这个兵运专家,他到哪个部队栖身,那里就“闹红”。

陕北人称刘志丹为孔明,流传着“有事难,找志丹”的民谚。他与路仰之竞争保安县团总之职,让地主老财出钱买票,让学生娃帮忙填票,填的都是“刘志丹”的名字。

刘志丹在党内也有过三起三落的经历。他的档案中,记载着多次警告、严重警告,甚至开除职务等处分。陕北红军指战员就怕上级派“钦差大臣”来,一来刘志丹就要受处分,刘志丹一受处分,根据地就打败仗。

刘志丹是陕北的“活地图”,哪一塬、哪一村人家多少、窑多少、锅多少,一清二楚。当地居民惊呼:“老刘咋比咱还知根底呢?”批评会,高岗高跷二郎腿,眼望天上,谁也不服,刘志丹一开口,高大麻子就低头。

徐海东一再叮嘱:“陕北红军救了我们,要搞好团结”,谁知转眼政治保卫局就拿刘志丹开刀。通讯员误将逮捕信交给刘志丹,刘志丹不避不逃,送货上门,自己走进看守所。

毛泽东踏上陕北土地后发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刀下留人”。周恩来痛斥戴季英:“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一个没有最好。”刘志丹送给救命恩人一双棉鞋,毛泽东舍不得穿。

 

1、圣地能人--刘志丹



"就我个人来说,奋斗到底就是奋斗到死。"刘志丹毫不含糊地说。

从入党的这一天开始,刘志丹给自己定下三条人生准则:"走最艰难的路,挑最重的担子,过最紧张的生活。"

刘志丹才思敏捷,富有激情,文笔灵动,而且能歌善舞。他是陕北第一个男扮女装的演员,上台演出,能让人不辨真假。按照刘志丹的气质和特长,可以选择走文学家和艺术家的道路,但李闯王金戈铁马、驰骋天下的雄姿时时在他脑海里闪现,他立志做一名军人。当党组织号召进步青年报考黄埔军校时,他第一个报名。此举遭到各方面的阻碍,学校不批准他退学,亲朋好友轮番上阵劝阻,他说:"古人云'虽有文事,必有武备',对付军阀,没有军队怎么行?"

1925年秋,刘志丹毅然辍学,绕道山西,经京津乘船南下到达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学习。由于水土不服,入校不久,他就染上重病,昏迷了几天。

医生看他人事不醒,以为他死了,说:"没救了,送太平间吧!"

他的同乡央求道:"再观察一天吧。"

医生怕疫病传染,说:"再观察一天可以,但不能放在宿舍里。"

刘志丹被送往到太平间观察。他命不该绝,硬是吊着一口气不断,在同乡的精心照料下康复了,投入了军校紧张而充实的学习、训练之中。

1926年秋,冯玉祥在绥远成立国民军联军,誓师参加国民革命,要求中共选派干部到他的部队工作。党组织考虑到刘志丹是陕北人,熟悉西北民情,遂派他前往冯部任总部组织科长。冯玉祥没想到中共会派一个二十三岁的年轻人来帮助工作,心里不痛快,见面就出难题;"我给你一个少将特使的名头,去收编马鸿逵。"

马鸿逵刀客出身,是直系军阀吴佩孚手下的一名军长,生性残暴,杀人不眨眼,他的部队被宁夏一带的老百姓称为"狼军"。为了表明对吴佩孚的忠心,马鸿逵已经连斩几批冯玉祥派来劝降的说客,这次又放出口风:"刘志丹要是敢来,杀他祭旗。"

刘志丹听到风声,毅然前往。在途中,他碰巧遇到马家军一个连长,分析形势:"广东革命政府开始北伐,已攻克汀泗桥,进逼武昌城,吴佩孚的军队正节节败退。目下,他的十万残部虽然围困着西安,但大多是土匪流氓。我冯帅已开始西进,西安之围指日可解。到那时,你家马司令得罪了冯帅,恐怕连你们这些下级军官也无葬身之地。"

那个连长边听边点头。

刘志丹见火候差不多了,作出一副起身的样子,说:"你去给马鸿逵报个信,把我刚才讲的话也说给他听听,告诉他,就说我看他心存不善,回陕西给冯帅复命去了。"

马鸿逵听了连长的汇报,觉得有理,两湖和陕西一带的战事确实如刘志丹所说的那样,吴佩孚大势已去。听说刘志丹要回陕西,马鸿逵急得直跺脚,质问是哪个王八蛋出的馊主意,要杀说客。发了一顿脾气后,他亲自赶往客栈迎接,设宴款待,表示愿意受编为国民军联军第四路军,盛邀刘志丹任该部党代表兼政治处长。刘志丹上任后,大抓军政训练,很快使这支乌合之众的家族武装面貌一新。11月,这支部队轻装锐进,突至西安外围,与冯玉祥的西进兵团会合,一战成名,打垮了吴佩孚所辖的"镇嵩军"十万之众,镇嵩军司令刘镇华率残部逃往豫西。

冯玉祥夸奖说:"马将军进军神速,治军有方啊!"

马鸿逵钦服地指着刘志丹,说:"哪里!哪里!还是冯帅派来的刘志丹治军有方!"

冯玉祥看到昔日桀骜不驯的马匪刀客温顺得像只兔子,不得不惊奇刘志丹的本事。

1927年春,冯玉祥又给刘志丹一个名衔"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总司令代表",派他单枪匹马去豫西收编刘镇华。刘镇华为人圆滑,人称"问题司令",他的口头禅是"这个嘛,还是个问题。"

刘镇华想继续观察形势,不愿意接受改编,但又怕得罪冯玉祥,日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大耍滑头,仍然说些:"革命嘛,是个问题,要革的。改编嘛,是个问题,要改的。"他拿出重金送给刘志丹,请他在总司令面前说些好话,请求稍缓时日。

"你的意思我明白,是想当墙头草,哪边占上风就往哪边倒。这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可惜你运用的不是时候。在你统率十万镇嵩军时为什么不严守中立?现在你的部队已经所剩无几,哪有资格讲中立!冯帅来一个旅就能把你活捉。他会容你玩花招?你给我钱有什么用?冯帅的为人你不知道?他什么时候饶过人!"刘志丹的几句话,凉到了刘镇华的心里。他知道刘志丹说的是实情,只好俯首听命。

自此之后,陕甘一带军阀争相延请刘志丹,服他是"能人"。

1927年6月,冯玉祥追随蒋介石反共。他珍惜刘志丹是个搞兵运的好手,想收为己用,派人做说服工作,提出只要刘志丹答应退出共产党,就委以重任,否则翻脸无情。刘志丹毫不畏惧,掷下一句话:"转告冯帅,要我头可以,要我退出共产党办不到!"

冯玉祥不想把事做得太绝,于是采取"礼送"共产党人出境的办法,将刘志丹等二十余名共产党员押送至河南武胜关,甩在湖北孝子店,听任等候在那里的唐生智部队兜捕。刘志丹好容易才逃脱敌人的暗算,回到陕北搞兵运。

刘志丹虽然后来被人们称为兵运专家,但他的道路可用"坎坷多难,九死一生"八个字形容:

 

2、不再走"借腹生子"的老路



--1928年春,刘志丹、唐澍、谢子长奉命来到共产党员许权中任旅长的部队工作。4月,中共陕西省委指示许权中旅开往高塘原参加渭华起义。许权中提出渭华一带地面狭窄,秦岭山区人烟稀少,物资缺乏,同时距公路较近,主张部队起义后向地势复杂、回旋空间更大的陕北转移。刘志丹当时任旅党委书记,缺少经验,只知执行省委决定,拒绝了许权中的建议。经过三个月的苦战,起义部队由一千五百余人打到二百余人,后来全军覆灭,唐澍的头被敌人砍下来悬挂在洛南城门上示众。刘志丹流下愧疚的眼泪,对着烈士的首级发誓要报仇雪恨。

--1929年秋,刘志丹、谢子长带着几十个人以"率部相投"的名义,与陇东庆阳清乡司令谭世林取得联系,后来又收编民团、散匪,发展到数百人。次年夏,收编的土匪周维奇在女色引诱下叛变,发动突然袭击,刘志丹只身逃往山上,东躲西藏,栖身在洞穴里,靠山泉野果充饥。十几天后,刘子丹与谢子长在永宁山会面了。两人蓬首垢面,身上的破棉衣都露出了肉,像野人一样。刘志丹苦笑道:"咱们可是做了一件大蠢事,引狼入室。"谢子长也直叹气:"这回倒了大霉,弄得倾家荡产了。"俩条汉子都不服输,约定揭竿再起。

--1931年春,刘志丹带领一部民团,与军阀苏雨生合作。苏雨生仰慕刘志丹的威名,想收归己用,委任他为补充团团长,驻防旬邑县职田镇。刘志丹采取借腹怀胎的办法,一面利用统战政策分化苏雨生的部队,一面搜集旧部,招收革命青年入伍,酝酿起义。起义计划被苏雨生发觉。他以开会为名,诱捕刘志丹,关入彬县监狱。

苏雨生亲自到监狱劝降:"只要你回心转意,不信共产党,你要做官,我保你有高官做;你要住家,高楼大厦任你挑,这不比你整天钻山沟,住破窑洞强得多吗?"



刘志丹闭目养神,根本不理睬。

苏雨生又说:"你不是已经失败过多次了吗?明知闹不成气候,还犯那犟劲干嘛?"

刘志丹反驳道:"你说的不对。我只是暂时遇到挫折,即使失败,也是军事上,政治上我们没有失败,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你要是真的觉得我们失败了,那就杀了我吧,看你有没有这个胆子。有句话,我说在前面,我头天死,你第二天亡。"

苏雨生还真把刘志丹判了死刑,但他就是不敢动手砍刘志丹的头。又过了七天,经地方名流杜赋丞营救,刘志丹获释出狱。

--1931年秋,谢子长、刘子丹利用关系打入暂编第十三师,担任该师骑兵第二旅正副旅长。他们利用当地风俗,与十八位旧军官结拜兄弟。刘志丹亲笔写下《金兰谱》:"我兄弟情投意合,结为金兰,在中国革命战线上共同奋斗,始终不渝,如有中途背盟离叛者,天诛地灭。"谁知仅过数月,该师师长陈硅璋为吞并日益壮大的第二旅,发动火并,刘志丹和谢子长只得星夜出走。

刘志丹与谢子长这对难兄难弟虽然四年五败,自嘲为常败将军,但是,陕甘宁三省军阀只要一听到他俩的名字就胆寒,像防鬼一样地惟恐刘、谢钻入自己的兵营,因为他们知道,刘志丹、谢子长是一对"不死鸟",他们在哪个部队栖身,就有办法在那里"闹红"。

屡战屡败的这对搭档也在抚摸自己流血的伤口。他们琢磨出一条教训,不能再走过去"借腹生子"的老路了,要自己树竿子、占山头。

谢子长说:"连土匪都可以占山为王,弄得军阀无可奈何,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揭竿为王?"

刘志丹从井冈山斗争的经验中得到启发:"陕甘地区先后举行了七十多次兵变,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就是军事运动没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没有建立革命根据地。如果我们像毛泽东同志那样,以山为依托,搞武装割据,建立根据地,再困难我们也有个家。"

从此,毛泽东便成为刘志丹心中的偶像,他四处寻找西北的"井冈山"。

陕北人称刘志丹为孔明,流传着"有事难,找志丹"的民谚。他与路仰之竞争保安县团总之职,让地主老财出钱买票,让学生娃帮忙填票,填的都是"刘志丹"的名字。

刘志丹足智多谋在陕北是出了名的,地主老财都说:"一尺之水可以看清,刘志丹的一寸之心看不透。"惟有保安县民团团总路仰之不以为然:"一个尕娃子能有多大心计?只要刘志丹敢回家,我定叫他无立足之地。"

保定是刘志丹的家乡,距离延安约二百余里,县内群山连绵,连年旱灾。路仰之把持保安县民团团总一职,与地主、恶霸相勾结,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经常带着团丁催款要捐,逼死许多善良百姓,人称"路阎王"。

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回到保安抓武装。一日,与路仰之狭路相逢。

"刘志丹,乡里乡亲的,我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在外面戴红帽子我管不着,但回到保安就要规规矩矩。如果让我查出你有越轨的行为,定叫你无容身之地。"路仰之杀气腾腾地威胁道。

"路仰之,牛皮不是吹的,终南山不是堆的。我俩谁能在保安城站住脚,一个月就可以见分晓。"刘志丹毫不示弱。

路仰之派团丁监视刘志丹。团丁回来报告,说刘志丹是个"懒汉",日上三竿才起床,天一抹黑就睡觉,没有异常举动。路仰之说声:"黄埔军校生也不过如此!"

路仰之高枕无忧地安稳了几天,开始感觉不妙。保安城的大街小巷议论纷纷:

"听说路阎王又派人下乡收捐,逼出人命了!"


 

3、刘志丹回来了

 

 

"路团总又盖房子又置地,算算,他一年要刮多少地皮!"

还有人说:"听说刘志丹回来了,要做团总了。这人军校出身,既懂军事又正直,他当团总老百姓就好活了。"

此后一段时间,保安城更加热闹。天天有人到县长衙门告路仰之的状,揭发他贪污公款、强抢民财、欺男霸女。一些正直的乡绅也找县长,要求改选民团。

改选民团,正是刘志丹的目的。他利用路仰之狂妄自大的心理,表面上无所作为,其实早已派地下党的同志分头到保安县城各家各户去串联,发动群众到县政府告状,同时动员地方乡绅以中立的方式提出改选的建议。

县长为平息事端,同意民选团总。当时,竞选团总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路仰之,一个是刘志丹。

挨了一闷棍的路仰之知道了"尕娃子"厉害,这回不敢托大。他召集手下,利用拉拢、威胁、收买等手法,大拉选票。白花花的银元抛出去了好几千,选票也捞了不少。投票之前,他还神秘地忙碌了一天,回来后气壮如牛地说:"老子这回要'尕娃子'输得无话可说。"

刘志丹和地下党的同志也抓紧时间做有选举权的乡绅和团董的工作。

选举那天,气氛十分紧张。选举会场设在县立高小的教室内,县长亲自监选,中立乡绅计票。

万事具备,县长正要宣布投票,路仰之突然起身发言:"外面还有十几个公民要求参加选举。"

围在教室外的十几个男女"公民"群起鼓噪:

"我们也有投票权!"

"我们要表达民意!"

"不让我们参加,投票就无效。"

这一突发事件使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些所谓的"公民",虽然衣服穿得光鲜,但嬉皮笑脸、流里流气,一见就是些地痞、混混。他们如果参选,可能会使本来略占上风的选情发生逆转。

地下党的同志乱了方寸,一些人坚决反对,教室内吵成一团。眼见选举就要泡汤,路仰之露出得意的笑容。这招十分阴损,他花钱请这些地痞来的目的就是搅局,让这些人参加选举,自己票数肯定超过刘志丹;不让这些人参加选举,选举就搞不成,自己仍然稳坐团总的宝座。

刘志丹站起身,轻轻地咳了一声,会场静了下来。

他首先问路仰之:"他们这些人识得字,会填票吗?"

"不识字,就不能参加投票,这是谁家的规定?"路仰之以为刘志丹要在投票资格上做文章,忙不迭地说:"找几个学生伢帮忙填票不就行了。"

"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刘志丹坐下,给在学校工作的地下党员王子宜递了一张纸条。

不一会,王子宜便带了几个学生进来。

待一切就绪后,县长宣布投票开始。那十几个地痞完全不识字,拿着选票让学生代填:"快帮我填,填路仰之路老爷"。学生接过他们的选票,写上"刘志丹"。

有个细心一点的地痞四处打量了一会,回来找填票的学生:"你给我填的是路老爷吗?为什么别人写的'路仰之'三个字跟你写的不一样?"

填票的学生不屑一顾:"你懂什么?这字写起来也有正楷与草书之别。写字好比生孩子,那能个个一样呢!听说过吗,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

生疑的地痞被训得一愣一愣地,只好投票了事。

选举结果出来,刘志丹以多数票当选为团总。路仰之百思不得其解,本来应该是票数接近的,怎么塞进了十几个人,自己的票不见长,刘志丹的票反而直线上升呢?

路仰之败了,不仅交出了团总的位子,而且颜面尽失,威风扫地。不久,他在保安城呆不下去,灰溜溜地迁到了外地。

刘志丹担任保安县团总后,立即整饬队伍,更换人员,在民团里建立党的组织,加强政治教育,改善团丁生活,使过去为非作歹的民团变成了党领导下的红色武装。

陕北群众称刘志丹为"活孔明",国民党军队将领都怕与刘志丹对阵,说他是个"人精"。

一次,游击队包围了地主围寨,一连几天强攻不下,于是请来"活孔明"。刘志丹叫人在围寨外挖了一条很深的坑道,坑道一直延伸到围寨下,随后在大白天将一口沉甸甸的大棺材装入坑道内,传话给围寨头目,告诉他棺材里装填的是火药,如果不投降就将围寨炸得底朝天。围寨头目吓得魂飞魄散,马上缴械。等他们当了俘虏,才发现这棺材里装的全是石头。消息传开,敌人知道刘志丹善于使诈。

不几日,还是这支游击队在攻打另一处地主围寨时碰到同样的问题,再次把刘志丹请来。刘志丹依旧吩咐挖坑道、运棺材、喊话劝降。这次敌人不上当,还嘲笑说:"你刘志丹真是能让石头棺材爆炸,我们叫你活神仙。"刘志丹命令"点火",围寨里的敌人还在一旁帮助数数:"一,二,三。""三"字刚出口,便听得"轰"地一声巨响,围寨炸上了天。这回刘志丹装的是真炸药。

陕北的地主曾经讨论过一个有趣的话题:"刘志丹的话到底能不能信?"有的说,"他是个人精,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又好装神弄鬼,信不得!"有的说,"他讲信用,讲交情,是条汉子。"讨论来讨论去,最后得出了一个"不惹他为妙"的结论。

与财主们的态度相反,陕北群众却很信奉刘志丹。当地流传着一句民谚:"有事难,找志丹。"有些老百姓连托人说媒、两口子闹别扭、姑嫂间拌嘴都来找刘志丹,刘志丹还能调解得令双方满意。陕北群众无论大人小孩都管刘志丹叫"老刘",说"老刘判事在理,服!"



 

 

4、常胜将军

 

刘志丹在党内有过三落三起的经历。他的档案中,记载着多次警告、严重警告,甚至开除职务等处分。陕北红军指战员就怕上级派"钦差大臣"来,一来刘志丹就要受处分,刘志丹一受处分,根据地就打败仗。

在中共将帅中,一生没有打过败仗的几乎没有。一些将领被誉为常胜将军,那是用来形容胜仗打得多。一般来讲,这些身经百战的传奇英雄,都经历过困境、逆境甚至绝境,都有败走麦城的难堪岁月。但是,像刘志丹这样在党内斗争中屡遭打击的并不多,像他那样三落三起,一次打击比一次打击大、一次复起比一次复起辉煌的人更不多见。

第一次起落发生在1932年夏。

那时,刘志丹与谢子长选择耀县的照金作为自己的"井冈山",建立起陕甘红军游击队,拥有近一千五百余人枪。这时,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杜衡派李艮来任政委。

李艮是个典型的白面书生,不懂军事,只知执行省委命令,一来就批评刘、谢等人执行"上山路线"和"逃跑主义",具有浓郁的"流寇意识"和"游击习气"。他另外组织一个秘密党委,排斥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的领导。这年秋天,他强令红军离开根据地,去固守只有几户人家的五倾塬。

刘志丹不同意脱离中心区,说:"这是砍掉脚跟走路。"

谢子长讽刺道:"你随便在地图上画上几条杠杠,真要走一趟,不掉脑袋也要拄双拐。"

李艮不顾他们的反对,指挥部队连打三仗,三战皆败,人员只剩下二百来人,红军不得不分散到深山老林里打游击。刘志丹亲赴西安向省委告状,杜衡听信李艮的一面之辞,根本不见他。

第二次起落是在1933年。

半年后,陕北红军就像滚雪球一样,积小胜为大胜,边打仗边整训队伍,很快又发展到二千人,改编为红二十六军。这时,上级撤回李艮,派来级别更高的"钦差大臣"--杜衡。他戴着两个头衔,一个是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另一个是中共中央北方局特派员。按战士们的说法,杜衡比李艮笑容多,下手狠。

他到根据地不久,就召开各种会议,指责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人犯了五项严重错误:"游击主义"、"梢山主义"(指只在山区打圈子)、"土匪主义"、"逃跑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宣布:"刘志丹、谢子长一律撤职!"

会场顿时骚动起来,一些干部嚷道:"处分太重了!党的政策也讲区别对待,难道两个人都该撤职?"

杜衡见众怒难犯,退一步说:"那就发挥民主,把两个人都送到上海临时受训。你们两人有啥话说?"

刘子丹黑着脸,坐着会场中央,将手插到腋下,丝毫没有检讨或认错的意思。"我保留自己的意见,要求向中央反映真实情况。"

杜衡回答得很干脆:"有什么问题,你们到上海后,可以就近向中央汇报。"

谢子长气得够呛,他看出来了,杜衡铁心要把自己和老刘搬掉。为了陕甘红军的前途,他决心舍卒保帅,缓缓地站起身来,清了一下嘶哑的喉咙,沉重地说:"特派员虽然撤了我的职,但我还是一名党员。我向党组织建议,将志丹留下。红军需要精通军事的指挥员!"

杜衡迫于多数指战员的呼声,作出让步,决定:开除谢子长的军籍,送上海受训,将刘志丹暂留部队以观后效。为了彻底清除刘、谢的影响,他还作出一个土规定:红二十六军干部必须从班长和战士中选举,经政委任命产生。这样一来,原来排以上干部全部剥夺了领导权。不久,他又提出部队不能总躲在山旮旯,应该南下商洛,开辟新区。

刘志丹尖刻地说:"这种主张,不过是寡妇梦见男人,空想,不切实,而且有害。以前李艮就主张过,结果是兵败人亡。"

杜衡气急败坏,粗暴地剥夺了他的发言权。

新官上任,杜衡这三把火削去了陕北红军视为"两头鹰"的刘、谢,打乱了部队的领导体制,抛弃了安身立命的根据地,其结果是红二十六军在开辟新区的行动中坠入敌军重围。杜衡被铺天盖地而来的敌人吓得失魂落魄,声音发颤:"这怎么得了!我要回去向省委汇报。"他丢开部队,独自开溜了,到西安不久就叛变了革命。刘志丹指挥部队分三路突围,最后悉遭失败,他只得率十几个人退入深山原始森林,绕山绕水地向照金方向撤退。

这一路凶险无比,国民党沿途张贴通缉令,派重兵分守大小集镇和隘口。由于饥饿,一天,刘志丹晕倒在山坡上,等到战友寻到他时,山坡上围着十几头狼,正跃跃欲食。又一次,他从一个险峻的高崖上滑下去,摔成重伤,加上遇到一场暴雨,冻得昏死过去。战士们轮流解开衣服,把他抱在怀里,硬是用体温捂暖他,将他从死亡的魔爪中抢了回来。小部队好容易下到山口遇到渭华起义时的一个大队长,却又被出卖,所幸刘志丹机灵,发现得早,掏出枪抵着叛徒逃出虎穴。经过四个月的逃亡,刘志丹带着九枝驳壳枪回到根据地。

当时,根据地已被敌人烧成一片废墟。许多人都心灰意冷了。刘志丹不信邪,他说:"天不能老是阴雨,总有个放晴的时候!"他召集旧部,从头干起,很快又重建了红二十六军,在陕甘边恢复了照金、南梁根据地。与此同时,谢子长也从上海回陕,在陕北一带建立了红二十七军。1935年10月,中共陕北特委派人请刘子丹到安定共商统一大计。


 

5、特委没人管,我们军队管

 

安定县西北的灯盏湾,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大山沟。自从在第一次反"围剿"斗争中负伤后,谢子长转移到这里隐蔽养伤。当时的医疗条件落后,谢子长胸部中弹,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疗,又染上了肺炎,病情更趋恶化。更为不幸的是,陕北特委中北方局代表认为谢子长一贯"右倾",处处刁难,不仅停止用药,还减少警卫人员,收缴武器装备。谢子长自知不久于人世,他渴望再见老搭档一面。

1935年1月20日,大雪飘飘,山沟积雪齐腰深,寒风凛冽,呵气成冰。谢子长昏睡在炕上,迷糊中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声音中透着酸楚和震惊:"怎么病成这个样子?"

谢子长睁开眼,看见刘志丹站在他炕前,百感交集,一时激动,刚喊一声"志丹",便禁不住嚎啕大哭起来。

刘志丹眼圈潮红。老谢是陕北响当当的硬汉子,两人搭档以来九死一生,何曾流过眼泪?他轻声安慰道:"有话慢慢说,我就是专程来看你的。"

刘志丹细心地用手捻捻铺盖,棉被又薄又小;翻翻屉子,只有一包食盐和几粒普通的药丸;瞅瞅房屋内外,只有一个警卫员,感到寒心。"你的警卫员呢?"

"人家给撤了。"谢子长摇摇头,示意不再说了。北方局代表炙手可热,他不愿老战友又陷进去。

刘志丹不管这些,吩咐身边的人:"特委现在没有人管老谢,我们军队来管。马上派一个警卫班来,保护老谢,跑跑腿,买点东西。红一团不是刚打了胜仗吗,叫他们赶紧送一些好药来,另外还要请一个好中医,带两床被子和两套衬衣来。"

刘志丹和谢子长就根据地第二次反"围剿"斗争深入地交换了意见。

2月5日,陕北特委与陕甘边特委举行联席会议,决定统一两地党政军领导。在讨论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人选时发生分歧。有的领导干部考虑到谢子长身负重伤,不能履行职责,主张由刘志丹当主席。

刘志丹坚决反对:"老谢是我的老大哥,也是北方代表派驻西北的军事特派员,应当选他当主席,我愿意做副手。即使他现在不能具体指挥,也可以就一些重大问题请示他。"

他的话斩钉截铁,没有商量的余地。在场的干部都被他们的深厚友情所感动,同意他的建议。

半个月谢子长病逝后,刘志丹继任军委主席。他指挥两地军民胜利粉碎了国民党第二次"围剿",将陕甘边区扩大到三十余县。

这块黄沙漫漫的土地,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起死回生的风水宝地。

第三次起伏发生在1935年与红二十五军会师之后。这次起伏的详情容下面再叙。

刘志丹是陕北的"活地图",哪一塬、哪一村人家多少、窑多少、锅多少,一清二楚。当地居民惊呼:"老刘咋比咱还知根底呢?"批评会,高岗跷着二郎腿,眼望天上,谁也不服。刘志丹一开口,高大麻子就低头。

无论对手,还是朋友,熟悉刘志丹的人都说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心定神闲,套用一句古诗,叫做"每逢大事有静气"。行军打仗也好,隐蔽埋伏也好,发动群众也好,在刘志丹那里都是信手拈来,随手而解,而且越是危急,他越是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他向指战员传授经验时说:"我遇事不慌,诀窍就在于我把咱陕北二十县的沟壑都装到心里。"

有人不信,想考考他。

一次,刘志丹到清涧县检查工作,行至华安寺时,问粮食部长吴台亮:"你知道附近的马家塔有多少人家?多少大窑?几口大锅?"吴台亮答不上来,反问刘志丹。刘志丹一五一十地说出来。吴台亮找当地的百姓核实,半点不差。吴台亮以为刘志丹有准备或者是碰巧蒙对了。

又一次,部队行军将经过邓家塔。吴台亮头一天派人叫来该村的贫农会会长,把多少户人家、多少人、多少窑、多少大锅细细地问了一遍,说:"我让你看一出好戏。"他把刘志丹叫来:"老刘,你知道邓家塔有多少人家,多少窑洞,多少大锅?"刘志丹知道这是在出题,笑了笑,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本瞧了瞧,说出了一串数字。这下把年过半百的贫农会会长吓了一跳:"我的老天爷呀,老刘咋比咱还知道根底呢?!"

当时任四十二师政委的高岗不以为然,暗地对人说:"老刘这是瞎用功,没啥用处。"刘志丹听说后,把大家召集起来,狠狠地训了他一顿:"高大麻子,我告诉你有啥用处。每到一处,了解人家有多少、青壮年有多少,就知道能征多少兵;了解窑洞有多少,就知道能住多少兵;了解大锅有多少,就知道吃一顿需要多少时间,行军里程如何安排。不仅要知道这些,还要了解每处的地形,知道哪里有山可以避险,哪里有壑可以藏兵,哪里有坳可以设伏,你懂吗?"

高岗在陕北是个人物。他魄力大,点子多,能力强,但就是毛病不少,而且不把谁放在眼里。有人给他起外号叫"高老二",意思是说老天第一他第二。

其实,高岗也怵人,他忌惮刘志丹。

陕北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军会师后,召开了著名的阎家洼子联席会议,其中的主要议题就是清算高岗的错误。

高岗因为临阵开溜和爱玩女人成为批评的对象。他却毫不在乎,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眼望天上,跷起二郎腿,不住地晃悠着身体。这下,引发了众怒,参加会议的干部轮番上阵,揭发他的问题:

"高岗表面上气壮如牛,其实非常胆小。这次袭击临镇,打到要紧的时候,他竟然擅自离开指挥岗位,以致战斗失利。我认为,要追究他的责任。"



 

6、提着七斤半干革命

 

"像临镇战斗这样事还不止一回,每到吃紧的时候,他就带头撤,溜得比兔子还快,一眨眼就不见人影了。"

"他的作风很成问题。临镇打了败仗,他还要吃鸡,管理员搞不到,他就煽了人家两耳光。"

"他还乱搞女人,问问他,究竟有多少个?"

主持人要高岗回答问题。高岗撇撇嘴,牛气十足地反驳道:"老子打仗多少年,装过几次熊包!哪一回不是提着七斤半干革命,人死(尸与求合成的半包围结构的字)朝天!打仗么,搞得赢就打,搞不赢就跑,这是军事常识。你们谁敢说战场上没有退过?至于女人嘛,就是那么回事,你情我愿就行了,我高岗没有强迫过谁。再说了,老子为革命舍得一身剐,她们慰劳一下,有什么!"

大伙肺都气炸了,但镇不住他。

刘志丹说话了:"高岗同志,你把手放在胸口想一想,刚才说的是人话么?"

刘志丹声音不大,但很严肃,掷地有声。

高岗紧张起来。

"你什么时候学会跷二郎腿了,姿势还怪好看的。"刘志丹目光像钉子一样地钉在高岗的腿上。

高岗开始还倔犟地晃悠着腿子,渐渐地感到不自在,越来越沉重,背上、额头上沁出了汗珠,终于晃不动,"咚"地落下来。

"你给我站起来。"刘志丹旱雷似地暴喝一声,高岗条件反射似地站了起来。

红军干部一见这种情景,心里叫绝:"乖乖,真是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刘志丹抽着小烟袋锅,语重心长地批评道:"老高,都是老伙计了,怎么还不明事理呢?好几次打仗,你都违反了军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谁指挥得了哇?至于作风方面,你也该收敛收敛了。我们要求战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去薅群众的鸡子吃,战士能服你吗?你一到驻地,就和女人粘乎,影响好吗?不要以为自己功劳大,就可以特殊,这样下去你会跌跟头的。"

高岗脸红一阵,白一阵,不敢抬头。

习仲勋等领导人也严厉地批评了高岗。会议决定撤销高岗的师政委职务,调到地方从事政府工作。这次会议以后,高岗果然收敛了许多。

刘志丹死后,高岗成为陕北红军的代表。他谁的坏话都说过,惟独不敢说刘志丹一句坏话。有人说,高岗一生只服三个人:毛泽东、刘志丹,还有林彪。





徐海东一再叮嘱:"陕北红军救了我们,要搞好团结",谁知转眼政治保卫局就拿刘志丹开刀。通讯员误将逮捕信交给刘志丹,刘志丹不避不逃,送货上门,自己走进看守所。

1935年9月,一支衣衫褴褛的部队,沿着陕西与甘肃边界的群山,艰难地向北跋涉,他们之中不断有人因饥饿而倒下。这支队伍就是从鄂豫皖突围长征的红二十五军,他们的领头人是被美国记者斯诺称为"中国罗宾汉"的徐海东。

红二十五军此行是奔着刘志丹和陕北苏区去的,他们已经绝粮多日,再也支撑不下去了。

9月9日,翻过永宁山,进入保安县,红二十五军终于见到前来迎接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和军委主席刘景范。

徐海东见面时眼噙着热泪,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可找到你们了!"

四天后,刘志丹赶到永平镇,带来大群牛羊、粮食、衣被和弹药。他与徐海东慕名已久,一见如故。

那天,刘志丹身着深蓝色军服,腰束皮带,挂着手枪,瘦削的个子显得挺拔、精神,很有风度。

"早就听说你是黄埔军校生,喝过几大桶墨水。"徐海东快人快语说:"我是个粗人,今后请你多包涵。"

刘志丹真挚地说:"同志,你客气呀!你们来了,陕北的革命力量就更壮大了。只是我们这里太穷……"

"穷好哇,"徐海东接过话,"我以前就是穷窑工。"

两人抢着说话,有说不完的话。这天晚上,刘志丹把铺盖卷搬到徐海东炕上,畅谈一夜。

两军会合后,合并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长兼参谋长。

这一任命宣布后,引起当地战士的许多议论,"扫榻相迎,主人变客人"等怪话也出现了。刘志丹立即给陕北指战员做工作:"天下红军都是一家人,我们好比是小弟弟,现在接来了大哥,将来还要接更多的哥哥,兄弟多了,小弟弟就不受欺负了,这难道不好吗?"

陕北红军的质朴和谦逊,也让一些红二十五军战士产生了自满的情绪。一天傍晚,徐海东路过军部手枪排时,听见两个战士对话:

"陕北红军哪有我们人多、枪好!"

"还要我们向他们学习哩!"

手枪排都是老兵,枪法好,侦察、通讯、冲锋样样在行,是全军著名的"老虎排"。这些"老虎"天不怕地不怕,就是在军团首长面前也敢发牢骚,讲怪话。他们对普通战士影响很大。

徐海东马上把手枪排排长叫来,骂道:"娘的,你带的都是什么兵?都是些忘恩负义的东西。"

手枪排排长被骂得昏头昏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徐海东把两个战士的对话又说了一遍,吩咐道:"回去,给我好好的整治那两个东西。你们的问题就是脑壳里有条'老子天下第一'的虫子,马上给我挖出来。你这个手枪排,要整不好,我就撤你的职!"

两军会合后,陕北根据地面临国民党第三次"围剿"。围绕作战目标,军团领导层发生分歧。大部分人主张避实就虚,先打杂牌军。大家都围在地图前,指指点点,惟有刘志丹坐在人群外,但他却像长了千里眼似的,能把地图上的城镇村庄和山川沟壑说得分毫不差。徐海东暗自叹服:"人说老刘是活地图,名不虚传。"



 

7、要的就是他们这股傲劲

 

徐海东很重视刘志丹的意见:"老刘,你说这仗怎么打?"

刘志丹的构思与众不同,他主张设伏打强敌东北军,原因是东北军厌战,人地两生,就像一个强壮的瞎子,而且一旦给予东北军以重创,就能取得全局的主动。

徐海东又问:"设伏地点呢?"

刘志丹说:"劳山。这是延安守敌进攻苏区的必经之路。"

徐海东一锤定音:"按老刘说的办!"

劳山是距离延安六十多里的一座山谷,一条公路像银色的带子蜿蜒于山谷之间,公路两旁密布着杂树、灌木和苍松翠柏。红十五军团七千余名战士带着三天的干粮埋伏在劳山的丛林中。

一连两天过去了,延安方向连只兔子也没有过来。徐海东有些心焦,瞥瞥刘志丹,仍旧是副气定神闲的样子,便捺住性子,再等下去。

第三天,日上三竿的时候,手枪排的侦察员赶来报告:"来了,来了,敌人排着四路纵队过来了。"

一听这消息,刘志丹和徐海东两个表情迥异。

刘志丹笑着开玩笑:"他们这是排队来参加追悼会。"

徐海东则气坏了:"什么,四路纵队!娘的,要的就是他们这股傲劲!"

不一会,装备精良的东北军第一一○师完全没有戒备地走进伏击圈,遭到十五军团的袭击、分割,转眼间就斩成蠕动的几段,三千余人全部被歼。

战斗结束后,军团首长巡视战场,经过一堆俘虏身边时,突然有个大个子俘虏走向前,朝刘志丹敬礼:"报告长官,我的枪是朝天放的!"

徐海东不解地问:"你为什么朝天放枪?"

这个俘虏很认真地说:"上次被俘时,刘长官说过,再遇见红军要枪口朝天。"

劳山战役后,厄运突然降到刘志丹身上。中共陕甘晋省委毫无根据地怀疑刘志丹"同国民党部队有秘密勾结","是白匪军官",派人送信给徐海东,下令十五军团逮捕刘志丹。

事有凑巧,刘志丹正有事到瓦窑堡,路上碰到一个骑兵通讯员。这个通讯员并不知道急信的内容,又认识副军团长,便将急信交给他。刘志丹拆开信,上面写着:

"刘志丹有通敌之重大嫌疑,立即秘密逮捕,武装押解至政治保卫局。"

刘志丹把急信交还给通讯员:"你把这封信送到军团部去,就说我自己到瓦窑堡去了。"

刘志丹明知情况对自己非常不利,甚至还可能有性命之忧,但他问心无愧,毅然策马前行,直接来到政治保卫局。政治保卫局局长戴季英立即将他扣押,关入一个黑暗、潮湿的窑洞内,接着又派人将刘志丹的妻子和五岁的女儿也抓进"劳改队"。

与刘志丹同时被抓的还有高岗、汪锋、杨森、张秀山、马文端、张仲良、张策等高级干部。

时值初冬,天气渐冷,刘志丹仍穿着单薄的军衣。政治保卫局的人不给被褥,不给饭吃。他晚上只能蜷缩在阴冷潮湿的地上,用少许干草盖在身上取暖,稍有动静,就会遭到哨兵的叱责。

沉浸在大捷喜悦之中的徐海东并不知情,还兴冲冲地到处找刘志丹,准备研究下一步的行动方案。突然接到通讯员送来的急信,接着又听到刘志丹被关押的消息,肺都气炸了,在电话里跟戴季英大吵起来。

"哪有自己送上门去的反革命?刘志丹如果有问题,早跑了,还会把头伸到铡刀里?"

"这恰恰说明他狡猾。"

徐海东指着光头骂秃子:"刘志丹算什么反革命?世上哪有这样革命的'反革命'。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既不上前线,又不去筹款,专靠在党内抓人当'英雄'?"

被徐海东讽刺为"肃反专家"的戴季英冷冷地回了一句:"我的工作就是抓人。你有意见找省委去!"

徐海东无法阻止"肃反"扩大化在苏区的蔓延。

陕甘边区县以上干部和红二十六军营以上干部大批被抓,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也身陷囹圄,一些县城听说"老刘"被抓出现"反水"现象,苏区处于严重危机之中。

关键时刻,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毛泽东挽救了刘志丹。

毛泽东踏上陕北土地后发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刀下留人"。周恩来痛斥戴季英:"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一个没有最好。"刘志丹送给救命恩人一双棉鞋,毛泽东舍不得穿。

毛泽东解放后常说:"陕北救了中央。"他是个重感情的人,一生都忘不了陕北苏区和刘志丹给精疲力尽的中央红军提供了一块落脚地。

1935年9月19日,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和军团长林彪随红二师部队进驻哈达铺。在这里,他们得到了一张国民党的《山西日报》,其中载有一条阎锡山的部队进攻陕北红军刘志丹的消息。聂荣臻说:"赶紧派骑兵把报纸给毛泽东同志送去,陕北还有个根据地哩!"

毛泽东接到报纸,马上召集团以上干部会议,高兴地说:"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喜讯,陕北还有块根据地,我们现在就找刘志丹去!"

经过七百余里的急行军,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进入陕北苏区后,当地游击队负责人张明科和红二十六军骑兵团政委龚逢春愤懑不平地向中央反映"肃反"扩大化的情况,并说"老刘"、"老习"随时都有可能被杀害。毛泽东发出"刀下留人"的指示,明令刘志丹等人的问题由中央直接审查。

11月3日,中央常委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人听取陕甘晋省委副书记郭洪涛和西北军委书记聂洪涛的汇报,察觉有问题。



 

8、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

 

毛泽东含蓄地批评道:"韭菜割了一荏又一荏,越割越长;人可不一样,割下脑袋就再也长不出了。"

中央决定成立一个由董必武任组长的五人小组负责处理。五人小组很快就查清了问题,当月释放了刘志丹等人。毛泽东的威信在陕北苏区一下就树立起来了,人民称他为"大救星"。

刘志丹获释后,首先来见周恩来。他进门敬礼,恭敬地说:"周副主席,我是你的学生,黄埔四期的。"

"我知道,我们是战友。你和陕北的同志受委屈了。"周恩来热情地话语拉近了二人的距离。

刘志丹欣慰地说:"中央来了,今后的事情就好办了。"

戴季英对释放刘志丹等人依然持反对态度,列举"事例"指证他们是"反革命"。

周恩来严厉地指着戴季英的鼻子说:"像刘志丹这样的'反革命',越多越好;像你这样的'真革命',没有最好。"他代表中央宣布撤销戴季英等人的职务。

劫后余生,刘志丹与徐海东重逢,眼里噙着泪花,激动得你捶我一拳,我捶你一拳,把胸部擂得山响,就是不知说什么。他俩一起去见毛泽东,碰见彭德怀也在那里。四人坐在铺炕上交谈起来。时值寒冬,警卫员看见首长们都蜷缩着身子,就大把大把地塞柴禾烧炕。一会炕暖了,彭德怀怕热,说:"莫烧了,莫烧了。"毛泽东怕冷,说:"烧罗!烧罗!"谈到半夜,炕上的席子、被子发烫,还有一块狗皮褥子烧着了。彭德怀一边扑火,一边气恼地说:"烧啊,烧啊,把老子都烧焦了!"毛泽东仍然笑着调侃道:"烧罗,烧罗!"

毛泽东的豁达大度和亲切、随和,令刘志丹心仪不已,他注意到数九寒冬,毛泽东还没穿上棉鞋,回家后对妻子说:"你赶快做一双棉窝窝鞋,里子要棉,帮子要深,鼻梁要高,底子要厚。你知道吗,毛主席要带着我们脚踏千山万水,指挥千军万马,创建一个新中国呢!"

为了把陕北军民,特别是干部团结到党中央周围,刘志丹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方面,他撰写了《三边事变的经验与教训》等文章,总结"肃反"扩大化的教训,批评那些犯了错误的人"不相信从土地革命中生长出来的红军,不相信从长期斗争中锻炼出来的干部,而表现了小资产阶级的极左主义与疯狂病";另一方面,他又挨个找受过整的同志谈心。他经常讲的两句话是:"党内历史问题不必性急,要相信党中央、毛主席会分清是非,作出正确结论。""过去的事都不要放在心上,这不是哪一个人的问题。要相信党中央毛主席会解决好,要听从党中央分配到各自岗位上去努力工作"。在他的影响下,陕北红军和中央红军团结得亲密无间。

周恩来深有感触地不止一次称赞刘志丹,说:"刘志丹同志对党忠贞不二,很谦虚,最守纪律,他是一个真正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共产党员。"

毛泽东很重视刘志丹的才干,分配他担任中央后方办事处副主任、红二十八军军长、瓦窑堡警备司令。1936年3月,刘志丹奉命率领红二十八军,从佳县以北出发,东渡黄河,楔入晋西地区,横扫沿途国民党军队。

4月上旬,红二十八军推进至山西临县白文镇,接到中央军委电报:

"为了配合红军进逼汾阳,威胁太原,并打通前方与陕北之联系,着令红二十八军即向离石以南黄河沿岸地区进击,并相机攻占中阳三交镇,牵制和调动敌人。"

三交镇是山西境内黄河的重要渡口,河对岸就是陕北根据地绥德县。该镇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阎锡山专门派一个加强团驻守,并在镇子里修筑了纵深防御工事。在动员大会上,刘志丹说:"这次战斗与河东部队的安危有关,每个共产党员要拿出最顽强的毅力来,狠狠地打击敌人,争取战斗的胜利。"

抵达三交镇后,刘志丹昼夜不眠,紧张地分析敌情,制订作战计划。看到他眼里布满血丝,军政委宋任穷劝他休息一会。

"没事。我有个习惯,枪声一响,睡意全消。"刘志丹仍然埋头工作。

4月14日,战斗打响。中午,宋任穷从前线回到指挥所,说一团进攻时遇阻。刘志丹请宋政委掌握全面情况,自己亲自到一团阵地观察。

在前沿,刘志丹伏在一个楞坎后,用望远镜冷静地观察敌我火力配置,发现部队遇阻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及时摧毁制高点上的一个碉堡,晋军用一挺重机关枪扼制住了前进的道路。

刘志丹吩咐作战参谋:"你去告诉一团团长,要他组织突击队,去消灭那个机枪火力点。另外再派几个战斗组,分路向敌人碉堡进攻。"

一团按照命令向碉堡发动进攻。刘志丹嫌楞坎前面的灌木碍眼,便站到就近的高坡上,观察战场形势。突然,碉堡内的重机关枪射过来一梭子弹,全打在刘志丹的胸口上。刘志丹当即昏迷。身边的同志紧急抢救,刘志丹苏醒过来,说了一句话:"让宋政委……指挥部队……赶快……消灭……敌人"。说完,就停止了呼吸。

刘志丹牺牲的那天,正是他三十三岁的生日。



噩耗传到东征军总部,毛泽东闻讯大惊。红军东征山西虽然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毛泽东那些日子始终抑郁不乐,为刘志丹之死而叹息。机要秘书叶子龙经常听到毛泽东自言自语:"多么骁勇善战的一位猛将啊!""刘志丹可是为党立了大功的好同志啊!"

据薄一波回忆,刘志丹死后,毛泽东曾经说过一段含义很深的话:

一个人死了开追悼会,群众的反映怎样,这就是衡量的一个标准。有些人高高在上,官位很大,称首长,好像老百姓都拥护他,其实这不能说明问题,要看最后的盖棺论定,要看开追悼会那天老百姓落不落泪。

真正的群众领袖,到开追悼会那天,老百姓会觉得他死了很可惜,至少不会觉得死了也好,可以省下小米。刘志丹同志死后,陕北的老百姓伤心得很,这说明他是真正的群众领袖。

陕北群众听说"老刘"牺牲了,无不悲痛痛哭。他的家乡人民为了永久地纪念他,把保安县改称志丹县。边区政府决定在县城城北一处高塬上为刘志丹修建陵园。群众们听说后,络绎不绝地送来东西。一位姓马的老汉送来八十多斤萝卜、二百多斤干柴。负责修建陵园的同志不收,他大发脾气:"南瓜、茄子哪样是没有种子生出来的?我不能忘掉人家的好处,忘了本。"

刘志丹陵园竣工后,毛泽东特地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同志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共产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和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他称刘志丹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曾经当过刘志丹老师的周恩来写下一首短诗,表达了对学生的赞许,这首诗在党内广泛流传:

上下五千年,

英雄万万千,

人民的英雄,

要数刘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