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k 收购:“鱼乐”、“渔乐”与“余乐” 浙江日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8 05:47:32

“鱼乐”、“渔乐”与“余乐”

  姚休

  凡到过杭州玉泉鱼乐园的人,都会对那里活泼游动的青鱼、红鲤鱼留下深刻印象。前些天,陪客人故地重游,走进幽静的玉泉鱼乐园,再次见到那些可爱的大青鱼、鲤鱼,顿时心情欢畅起来。坐在曲折回转的长廊上憩息,看着那清澈的水池里一波波鱼儿欢快悠然地游动,不禁联想起历史上著名的“鱼乐之辨”的典故。

  据《庄子·秋水》记载,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则充满哲学思辨意味的典故表明,庄子与惠子的辨锋焦点在于,惠子认为,人只能自知,不能他知;而庄子则认为人既可自知,又能感知他物。因为在庄子看来,人可以直接领会万物,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天人、万物是合一的,人能够对宇宙万物作出直接体验。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庄子根据鱼在水中悠然自得的游动之样态,得出“这是鱼儿的快乐”之结论。而针对惠子提出“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呢”的质疑,庄子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庄子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抓住争锋的焦点是鱼儿的快乐,从“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推断出“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也就是说,既然你问我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实际上你已承认我知道鱼儿的快乐以后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撇开玄奥的哲学思辨不谈,庄子说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在大千万象的自然界,鸟儿在欢叫、花儿在怒放、蝶儿在飞舞,动植物都是有着丰富而奇特感情的“生命精灵”,鱼儿之快乐也就“情乎理中”了。人作为万物之灵,具有感知万物的天性悟觉,否则,诗圣杜甫怎么能发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千古绝唱?又何谓苏东坡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惊世感叹?!由“人乐”而感知“鱼乐”,从“鱼乐”而传感“人乐”,当年庄子正是“在濠上观鱼”的抒情感怀而引发了一场载誉史册的“鱼乐之辨”,也由此揭示出“人物感应”、“人鱼同乐”这一充满东方文化智慧的哲理妙义。此后,明朝大书法家董其昌在玉泉鱼乐园大笔一挥,潇洒书写了“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的著名对联。这一名联已在鱼乐园静静地挂了几百年,与周边的景观交融一体、辉映成趣,成了杭州玉泉的一个著名标识和文化遗存。我想,这也许是对千年前两位先哲庄子和惠子“鱼乐思辨”的最佳诠释和由衷礼赞吧。

  由“鱼”想到“渔”,由“鱼乐”而及“渔乐”。“渔,捕鱼也。音鱼。”《说文解字》如是说。渔人即渔民也,“渔乐”的本意大概是指渔民捕鱼的快乐吧。渔民拉网捕鱼而感受“鱼满仓”的欢欣、渔翁钓到大鱼时所抒发的酣畅之乐,在古今一些书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生动表现,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渔乐”与“鱼乐”音同,又通借,所以人们从“渔之乐”也能感受到“鱼之乐”。在一些绘画作品里,我们往往能看到渔者与鱼儿的“同乐”场景,渔人溢于言表的快乐表情与鱼儿舞动尾巴的欢乐表现,被“定格”浓缩在画家所渲染创造出来的同一个画面意象上,激起人们强烈的艺术共鸣。

  我对表现“渔乐”或“鱼乐”的艺术品向有嗜好,因为我喜欢“渔者”和“鱼儿”那自由自在的欢乐生命状态。几年前搬新居,特意请著名书法家刘江先生用篆体书写“渔乐”两个大字,并在左旁加注行书小诗一首《千岛湖观渔》:“千岛湖中似镜平,渔船划破浪扩分,网收鱼跃银光闪,渔者心欢满库盈。”我精心装裱,用好木制成横披镜框,挂于家中客厅自赏。每当遇到烦心或苦恼的事情,我便会在“渔乐”两字前驻足片刻,静静感受甚至可以说是“汲取”从中散发出来的那弥漫着“快乐密码”的气息,因为那篆体书写的“渔”(通“鱼”)字犹如“左右挂在网上的两条鱼”,属象形字,十分生动、鲜活而传神。久而凝之,心情就会好许多,有时甚至会“酣畅”起来。

  最近到千岛湖开会,有幸目睹了“巨网捕鱼”那激动人心的场面,更是激活了我由“渔乐”、“鱼乐”而致“余乐”的“艺术意象”。随着巨幅鱼网的收紧,快乐的捕鱼者一字儿排开,喊着嘹亮的号子奋力拉网,无数条鱼儿欢快地蹦跳,场面十分壮观。特别是有许多充满蓬勃活力、浑身卯足劲的大鲤鱼,腾空跳起几米高,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时光虽已过去了很多天,但这一次“千岛湖观渔”的精彩场景却挥之不去:那碧波浩淼的湖面上,繁忙的渔船、劳作的渔民和满仓的鲜鱼,构成了一幅独特而鲜亮的艺术画面,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里。它不仅使我真切地观赏到“渔者的快乐”(“渔乐”),也使自己强烈地体验到“观者的快乐”(“余乐”),更使我对刘江先生书写的《千岛湖观渔》之诗意解读有了某种深刻而亲切的“实证体认”和“观照感悟”。总之,此时此刻,人是很快乐的,由“渔乐”而传递给“余乐”的轨迹似清晰可循。至于鱼儿是否快乐,我开始“欣然”而后又有点“茫然”。因为突然间想到这些活蹦欢跳的鱼儿或许不久将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肴,成为当地饭馆闻名遐迩的招牌菜,想到“刀俎鱼肉”那“痛苦甚至悲惨的结局”,心里不免有点凄楚和忧伤。呜呼!此乃“渔乐”而“鱼不乐”,“渔乐”亦“余不乐”也。由此想来,千年之前庄子在濠上观鱼引发的“鱼乐之辨”,它所描绘和追求的倒是一幅“鱼”、“人”同乐的和谐生态图景。若此,岂不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