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普生l565发传真步骤:我对EOS 7D之评价:大号DC而已 - 无忌论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1:05:24


昨天买了个7D,我对它的评价就是,画质还不如40D,追焦不如1D,高感不如5Dii,定点对焦很好用,机身功能性很好。

[2010-06-14 21:35 补充如下]

大家看清楚了,追焦不如1D、那是应该的、1D比7D高级!
高感不如5Dii、那也是应该的、5Dii也比7D高级么!

其实说的就是画质不如40D而已!一点幽默感没有。

[2010-06-14 23:46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0-06-13 22:19发表
100%截图 这可是原片 没有经过任何PS的,注意高光处的噪点,暗部有噪点可以理解,高光也有这个。。。!



2:40D拍了几万张RAW 无敌兔也拍了一万多张,马4也拍了2万多,每张图片都要在DPP和PS里处理,画质怎么样我自己不清楚么?别人怎么做的评测跟我没关系,我只说我的看法、7D拿到手目前也拍了700多张、画质怎么样看片就知道了!我只知道像适马24-70HSM能在蜂鸟秒杀佳能尼康蔡司的事情不是蜂鸟的专利!我只是个普通用户、没拿任何人和组织的好处、不存在任何利益!更没那个义务给谁说什么!我所说的只代表一个用户的看法。

下面是 “七夕星云” 提供的D90vs7D的对比图片

源文件下载地址: http://www.rayfile.com/zh-cn/files/4e5d6de3-9090-11df-a083-0015c55db73d/

引用: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0-07-19 19:32发表
D90 在NX2.2里面扩大到与7D相同的1800万像素大小,其它设置全部归零 直出,在ACDSEE里面100%截图。



7D DPP3.8直出 全部归零未作任何调整 ACDsee 100%截图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7-17 16:09发表
继续开新课,难得调皮捣蛋的几个学生都这么乖了。呵呵

现在说说像素密度对紫边的影响。请参看本贴附图,上7D,下D90.七夕兄提供的D90,ISO 200的照片,虽然有2张,但很遗憾,都不算合格的照片。曝光3秒那张,在截图区域,可以非常明显的看见,曝光过程中,书页被翻动过,也就是被摄物体并不静止,4秒曝光这张,虽然机震明显,但至少比3秒那张更有参考价值。

先看看“紫边”在百度中的定义:

数码相机的紫边是指数码相机在拍摄取过程中由于被摄物体反差较大,在高光与低光部位交界处出现的色斑的现象即为数码相机的紫色(或其它颜色)。紫边出现的原因与相机镜头的色散、CCD成像面积过小(成像单元密度大)、相机内部的信号处理算法等有关。

请先注意先决条件,是反差过大,并不是说非要强光下才有紫边。像七夕兄的这组片,就是弱光拍的,但反差够大,紫边就来了。

再看看差生紫边的几大要素:

1。镜头色散
2。像素密度过高导致的单像素面积过小
3。机内的信号处理。

先说说最不重要的条件3。马赛克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了,各家机内的算法应该不会有太多的本质上区别。对于条件1,很多人都知道大光圈镜头,在大光圈的时候尤其容易出现紫边现象。这个时候,主要因素应该是镜头的色散造成的。另外两条因素属于次要因素。条件2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为什么条件2会导致紫边的加重?我的猜测是因为CMOS前面的那层致密的光栅结构造成的。之前也说过猜测的根据,因为在胶片时代,没这么严重的大面积紫边现象。而CMOS在结构上比胶片多了前面那些微小的光栅结构。这会导致光线的变化更复杂,恐怕不仅仅是衍射那么简单了,很可能还有光线的2次反射,干涉等等都可能出现。这个问题再深究,就复杂了。就得请真正的专家来给大伙解释了。

附图是7D,D90,同为ISO 200,F10时候得截图。

什么时候,一个镜头的F10开始出现紫边了???只要不是单反新手,恐怕都会有这样的疑问。镜头在随着光圈逐渐缩小的时候,色散过了平衡点后,也会增加,但这个时候得色散以往多表现为图像反差的降低,而绝不是紫边。那附图中的紫边,原因就应该主要由2和3引起的,即过高的像素密度和更强的机内运算。根据贴中之前得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随着单像素面积的减小,感光元件的色盲倾向会变得更严重,这也符合基本的物理规律。而这一情况就要导致机内处理的增强。所以,在2和3两个原因中,2,像素密度过高属于主要因素。也就是随着像素密度过度的增加,导致更强的模拟运算,使得紫边现象也会变得更严重。D90的CMOS面积实际上比7D还要大一些,但像素是更少的1200W,而7D是1800W.本贴附图,就是实拍时的验证。

这里还有几点要注意的。ISO 1600的图中,D90在同样位置也出现轻微紫边,不过7D在ISO 1600时依然更严重些。而D90的ISO 200没有出现紫边,这可能还和不同感光度时的动态范围性能有关,因为随着感光度的升高,动态范围在下降,原本不过曝的亮部区域随着感光度的升高可能已经出了有效曝光区域。另外,还要考虑到ISO虚标的问题,如果以7D的曝光为标准,D90实际大概过曝1档,如果拍摄的时候D90设置为-1EV,紫边情况可能就又一样了。这时候,机内运算不会遇见过曝1档时的那种大反差。

有空再补上高像素密度在镜头色散上的不利影响。基本就全了。再仔细看过本贴内容后,用户们应该会对更高的像素密度有个更理性的认识了。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7-17 21:40发表
木桶效应,说的是一个木桶最终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单反系统就好像木桶一样,总是加强像素这一块板,就能有好结果么?

大家都知道,所有镜头都有色散现象,轻重不同罢了。现在假设某镜头在F1.4时,色散半径为12UM,7D像素边长约4UM,D40X像素边长约为6UM。实拍时,在理论上,这个镜头的色散在7D上影响范围为3个像素,而D40X则为2个像素。但实际差别,应该还要更大一点,因为这个时候得光线不是垂直入射,光栅结构越密集,光线应该损失的越多。注意这个时候光线是斜向入射,损失的光线不仅仅是光栅正对光线的那个平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参看下面的示意图自己仔细想想。下图是DP在550D测试中的示意图。在此,就不太多说明了。

所以,要保证单像素质量不变去增加像素密度的话,镜头就要再优化。让光线尽量更平行的垂直入射到感光元件上。但,这又牵扯到另外的问题了,NIKON论坛前一阵有人转过蔡司关于镜头焦内焦外设计问题的回信。不知道论坛里这些爱口水仗的同学有几个认真看了?信中明确说明,镜头在设计时,各种像差纠正的过于精确,结果就会出现焦内锐利,而焦外过于生硬的镜头(现在的爱死小白2和DZP都有点这个问题)。如果太侧重焦外的柔和效果,焦内又要变得朦胧,反差不够,成像不够锐利。这个设计标准,在我个人理解,应该是以画幅为基础的,要考虑到镜头最后一枚镜片和感光芯片的距离。如果我的假设没有错,那对于传统的全幅,各个焦段像差的纠正就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最佳平衡点。在这个平衡点上,一定对应着一个最合理的像素密度范围。当像素密度未达到这个范围时,增加像素密度,单像素质量基本可以保持不变(比如10D,30D,40D这个阶段)。而一旦感光芯片的像素密度超过了这个范围,像质就不可能有很明显的提升了。这时候,也无法通过继续优化镜头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平衡点如果是固定的,你还能做什么?只要焦内,不要焦外了么?

之前,我曾经说过,感光元件前面的光栅结构过于致密所导致的影响,可能在所有光圈时的成像都存在。现在想想,这是废话,因为这是肯定的。更需要说明的是,这个影响,可能挺严重!在之前引用的THE-DIGITAL-PICTURE的测试结果中,结果有些出乎意料。像素密度过高,肯定要放大色散这个缺点,但按说随着光圈的缩小,光线要比最大光圈时可以更平行的入射到感光元件上,应该能够一定程度上缩小这个不利影响。可结果却是,450D在F2.0时的成像,反差比7D所有光圈时的成像都要好。这只能说明,过高像素密度带来的问题,已经不是那么容易去儞补的啦。也许,换个F1.4的镜头,7D有可能会挽回些面子,因为F1.4的镜头,色散更大些,收缩光圈可儞补的程度应该也更大些。可惜,那个网站只有220可以同时对比这两个像素密度的机器,这个结果目前就无从考证了。

PS:补充一点常识性的东西,目前的DX画幅和FX画幅,区别只在于DX截取了FX中间的一块成像。焦距必须是一样的,否则全幅头就无法用在半幅上了。


引用:
原文由 xtennis 在2010-07-19 09:02发表
拍2400万像素的照片然后压缩到1200万像素来用,照片各方面的效果比1200万像素机子拍的照片好多了。
高像素的最重要优势之一,是这样体现滴!!!


引用:
原文由 qsl888 在2010-07-19 23:29发表

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但实际检验后是错误的。、
原因:成像质量不仅取决于像素,也取决于每个像素的感光面积。高像素减小了每个像素的感光面积,成像质量会变差,即使压缩50%后,单个像素的成像质量也不一定比得上低像素成像质量。比如,D3和D300同为1200W像素,但在同等拍摄条件下,D3的画质、细节明显比D300强,即使将D300的PP缩小50%也赶不上D3,因为先天底子差。
成像要同时考虑:像素数和单个像素的感光面积。不能简单地只计算像素数。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6 18:24发表
LZ大可不必那么动气,论坛里总有那么些人喜欢用一知半解的东西去跟人辩来辩去。维护自己心目中的品牌。换个角度想想,不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有可能总比没有好。就算CANON是有些人心目中永远的神,那就由他去呗。

DXO是个很有参考价值的网站,但很多人不求甚解,就很容易得出歪曲的事实。做了几张截图,给LZ的困惑一个明确的解释吧。如果你很注重低感的画质,7D一定不适合你。上图说明:

第一张,是在屏幕100%显示时的信噪比曲线,就是我们说的噪声的表现:1800W的7D和1200W的D300S以及1000W的40D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2010-06-16 20:09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6 18:27发表
第二张,是选择PRINT时的曲线。DXO认为7D的高感更好些,也没错。这时候是把照片先缩成800W,然后打印12寸照片(对应DPI 300的分辨率),再做对比。
800W出12寸照片时,7D只能说稍稍好于40D而已!


[2010-06-16 20:11 补充如下]



[2010-06-16 20:15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6 18:36发表
第三张图,选了3个主角PK,40D,7D,D300S。

这张是显示器上100%查看时的信噪比。7D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上的,7D的ISO 200都赶不上另两台机器的ISO 400!而40D的ISO 100则拥有很高的信噪比!也就是说,40D的低感,是3台机器中最干净的!




[2010-06-16 20:18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6 18:42发表
第四章是3个主角,都压缩到800W然后输出12寸照片。

很多人可以醒醒了,7D的高感所谓的好,也仅仅只能在ISO 3200时,稍稍领先一些(已经考虑高像素压缩后的提升!)。但这样的高感性能上的提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根本没有质的变化。ISO 1600以前,3台机器几乎不相伯仲.那些说7D高感优秀的,不妨在DXO里,选上7D和那些全幅比比。那才叫质的提升。

至于那些质疑D3X的,有几个亲手玩过呢?实话实说,日常生活中,俺还没见过D3X呢。所以,咱也不妄加评价。





[2010-06-16 20:20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6 18:52发表
最后补充一贴,既然已经回了LZ的帖子,就把话说清楚。

个人一直觉得像素大战很没意思。对那些真正的潜在用户,如果真的想选个适合自己的机器,不妨在DXO里仔细再仔细的看看。我这里列的只是SNR信噪比一项而已。

没错!光线好的时候,7D应该能展现更多一些的细节,但是,这个代价太大了,而且条件太苛刻(日常生活中的条件很复杂)!当你查看完另外几项测试时,dynamic range(动态范围),tonal range(灰阶范围),color sensitivity(色彩灵敏度),如果你真的认真看了,你会发现,提高那么点像素密度,其实损失了另外一大堆东西!

仔细想想,真的值吗?



[2010-06-16 20:21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6 18:58发表


引用:
--------------------------------------------------------------------------------
原文由 delano 在2010-06-16 18:51发表


为什么7D的打印效果要好于屏幕显示的效果呢?40D的就比较一致。

40D的低感好倒是公认的。
--------------------------------------------------------------------------------


因为7D在电脑屏幕看是1800W,100%查看。而打印12寸照片时把所有机器都缩成800W.

像素密度高,单个像素成像质量就要下降。所以从1800缩到800,7D的曲线自然要有明显提升(很多无效的像素点被整合了)。而40D是从1000到800,变化没那么巨大。

如果你要找低感好的机器,DXO可以给你明确答案。当低感信噪比可以达到37.5以上时,那么这个机器的低感已经很干净了!而且色彩过渡,层次过渡都会十分顺滑,看上去很舒服。

个人认为,1000W对于APS来说,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可能真的是极限了。NIKON的DX一只在1200打转,未必没有这方面的顾虑。必定NIKON还是一个相对严谨的设备供应商,而不仅仅是个商人。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8 02:00发表
LZ这话说到俺心里去了!

咱就是个普通用户而已,只要它这套设备能给我需要的享受,我可以根本不去在乎他的声线如何,到底是如何设计啦,等等等等。浪费那时间琢磨这些东西干嘛?花钱是买享受的,不是找罪受的,是不?

话说到这,咱再绕回到你的7D,呵呵。LZ给我留个邮箱吧,给你发几张我2年前左右用D40X拍的RAW文件,都是你那种灰了吧唧的场景,整张画面,极其干净而细腻。说心里话,D40X的ISO 100比我那D90的ISO 200好多了,每次看到D40X的那些照片,都让俺泪流满面。刚用D90的时候,那是相当失望,ISO 200用不好,人脸也都是大麻子,这可是D90的最低感光度啊(扩展的不算)。搞的俺心情极其不爽。后来上DXO仔细对照了两机的性能,让俺茅塞顿开!用D90拍人,得尽量保证人脸处于高光区,否则。。。你拍的人看了照片都得揍你!当然,咱可以后期降噪,可那CMOS本就不够明锐的照片,就此被弄的更是肉了吧唧的。7D就更不用说了,它的ISO 100都赶不上这些机器的ISO 200。各家粉丝也是太过霸道!我看,但凡有人说50D,550D,7D的低感不好,那就是板砖无数的结果。有时候就纳闷了,到底顾客是上帝呢,还是厂商是上帝啊?动不动就DP得测试不公平啊,被谁收买了,再不就说DXO这个鸟网站,就是个枪什么的。诶,这都什么心态呢?今天本着来论坛健身的目的,在LZ的帖子里多言了几句。等这帖子沉下去的时候,也就等于石沉大海了。还是会有更多不明真相的用户,为这些鸡肋产品买单


引用:
原文由 雨中赏花 在2010-06-18 08:09发表


同意你说的,最近几年的数码单反,厂家推出概念,消费者盲目追随,高感高像素低感画质,这些东西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想面面俱到实现不了,我认同这样的说法,:数码单反的感光元件技术,这些年没有实质的进展。厂家倡导的所谓的各种新卖点,实质是拆了东墙补西墙。


[2010-06-18 15:33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范进不举 在2010-06-18 01:33发表
太热闹了,有哪个兄弟释疑一下DXO 中SNR的计算公式是
dB = 10*lg(A/B) 还是 dB = 20*lg(A/B)

不过无论那一个,相差3dB以上,差距都是巨大的



引用: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0-06-18 02:50发表

你这个吧 我还从来没仔细看过,但是如果相差3dB 按照我们音频来讲 相差3dB就是相差一倍的,按照视频领域来讲也是一样的,按照摄影方面来说是如何呢?呵呵...


[2010-06-18 15:36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认真老鼠 在2010-06-17 19:13发表


一个家庭用户就不要谈什么画质了,就家庭照片来说,除了自己,有几个照片值得看第二眼的。不信可以拿自己的照片给认识的人,看看能在人家手上拿多久?看过的片有没有被再次拿起来?
你明明告诉人家说高像素噪点大不值,还说自己没否认高像素的作用。
家庭照、业余爱好花几万元就为了百分之百放大看噪点,你说这个值不 ......
--------------------------------------------------------------------------------


照的不好就不能玩好器材?技术不佳就不能追求画质了?那是不是长的丑的,也就不用花钱买衣服打扮了?

我说的是DX画幅不该再往里塞更多像素了,而全幅2400W,完全没什么问题。而且CANON得40D,5D2低感也不错,完全值得推荐。这位同学功课做的还是不认真。先别急着否认,你可以再仔细翻翻帖子。

DX画幅里,对比1800W,1200W,1000W的低感纯净程度,值得还是不值得,不是谁个人说了算的吧?你不需求不代表别人没需求吧?你花钱买自己中意的产品,别人也没不花钱啊!就不能挑挑真正适合自己需求的产品么?没挑对何时的就不能有牢骚了?说句题外话,中国的舆论大环境真的不咋地。哪儿哪儿都有强迫症患者。小时候被家里和学校管的严,到大了就开始折磨自己的后代和周围人。这种宽容度,想构建和谐社会,实在任重道远。



引用:
--------------------------------------------------------------------------------
原文由 fatmike 在2010-06-17 17:57发表



看得出这位朋友对某品牌的钟爱,然而当你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带有善意地去推测某品牌更新慢的原因时,已经有失客观了。

不是很多用户无法接受别人对自己手中产品的反面评价,而是这种评价不能太主观了,尤其像lz这样才用了一天就下结论,最不能接受的就是他从来就没想过是不是自己的问题。

你可以看看lz的另外一贴 ......
--------------------------------------------------------------------------------


必须明确观点的话,我自己确实更喜欢NIKON多些。因为,做人做事,俺一直觉得态度最重要!厂商对待产品的态度上的差异,会直接导致产品品质的不同,也会直接影响类似我这样的用户对他的喜爱程度。比如很多时尚的年轻人喜欢APPLE这个品牌,很多可能都是认同它那种孜孜不倦的创新精神,产品也是做的精益求精。其实一个手机或者电脑,播放器真需要那么好的做工么?未必。可苹果就这么做了,而且得到了世界的认同,当然一定有很多人不认可这点。最近在选音响,对此颇有些感受,现在那些世界顶级厂商所出的很多音响都有APPLE的连接附件,很佩服APPLE,它快成一种文化,一种时尚了,虽然它的音质未必如何出色。如果苹果的团队没有这样一种精神和态度,它走不到今天这样。

你不也承认,如果换个机器,就算是欠暴,也比7D表现的出色么?那为什么有这样的机器,LZ还必须选7D呢?为什么7D就不能做到这点呢?做不到就不能问问,牢骚牢骚了?依我看,LZ在购机前如果知道这个不足了,未必就会选择7D,也可能就直接上5D2了,或者干脆继续用40D。你说是不?



引用:
--------------------------------------------------------------------------------
原文由 角落里的阳光 在2010-06-17 17:16发表


jove兄说的较为客观。

不知道我用7d的MRAW--1000w左右的像素,是否解决了因为高像素导致的画质下降的问题?
--------------------------------------------------------------------------------


虽然没有7D,但用MRAW,单像素质量一定会比1800W的高。只是不知道和后期自己压缩1800W到1000W相比,那个提升的高。这个,您可以自己测试下,就能知道答案了。


[2010-06-18 15:56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htge 在2010-06-17 14:08发表
我也有高像素情节。

等尼康实在等不及了,对D700的低像素一直很抱怨,等D800有没有期限,现在正踅摸着买5D2或7D呢。

过来看到了楼主的帖子。

高像素真的会损失画质吗?

看了大侠的分析,受益匪浅。


引用:
原文由 htge 在2010-06-17 14:08发表
俺可不是什么DX,先回答你的问题: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各感光元件供应商在技术上实际是半斤八两),画幅相同的前提下,提高像素密度在屏幕100%观看时,画质肯定是要下降的。就看你是想要高像素,还是高像素质量了。如果两者都想要,那也只有类似D3X,5D2这样的机器可以满足你的要求了。楼下那位忠实的C粉已经贴出图表来证明D90是跟D3X一样的神机了,因为他们的曲线几乎重合,没错,他们的像素密度也基本差不多少。D3X就是用更大的底儿,提供给你额外的1200W质量合格的像素。

对于高像素,如果是普通家庭用户,真的需要仔细琢磨下,到底对这个性能的需求有多么强烈?如果不做大画幅输出,经常最多只打印20寸以下的照片,这么多像素到底要来干嘛呢?剪裁?损失的不光是像素,其实还有景深。而且构图靠剪裁,可不是什么好习惯。你说呢?

NIKON为什么更新这么慢,我到觉得符合它一贯的特点。做不出更好的,我就先不出新产品。做个不伦不类的过渡品出来,也许能抓住暂时的市场,但品牌的经营不是一年两年,一旦用户对品牌有了不好的印象,恐怕要花费更大的精力去挽回。所以长远来看,这样急于出些过渡产品也许得不偿失。而且,非过渡产品还有个好处,就是价格相对稳定,至少不会象SONY的很多产品一样,价格经常嗷嗷的跳水。你说是不?


[2010-06-18 20:25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8 17:14发表


Signal To Noise Ratio at 18% Grey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indicates how much noise is present in an image, compared to the actual information (signal). The higher the SNR, the better, as less noise will be present in the image. The scale is logarithmic (in dB): + 6dB means two times less noise (as a reminder 3dB corresponds to 1 f-stop or 1EV).The SNR is here measured at the image mid-dynamic (which corresponds to a gray with 18% reflectance, commonly accepted as the average photographic scene reflectance).

上面是DXO对信噪比的解释,翻译如下:

对比实际信息(信号数据),信噪比能够展示一张图片中噪点的数量。信噪比越高,性能越优秀,图像中的噪声就会越少。图表中信噪比的单位为dB。多6DB意味着少2倍的噪点(提醒,3DB相当于1档光圈的曝光)。这里的信噪比数据选自图像中部的动态范围(根据18%的灰板测光,这是摄影中普遍接受的做法)。




[2010-06-18 20:27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18 18:01发表
根据DXO的数据,俺用EXCEL做了一个简单的对比表格,用来说明问题。其中,特意选了款色友中比较普及的小DC,LX3。当看到7D样片的时候,俺也觉得C开始了单反的DC化运动了。这个表里就能看出,7D的低感性能距离LX3,仅差1档了。再努力努力就赶上了。不过7D还不是最甚的!SONY的A550,以34.6BD的成绩勇冠三军,成为目前市场上低感信噪比最低的单反(7D是34.8)。

DXO为SNR的性能,设了3个界线。38,优秀。32,合格。20,可用。

图表中,接近38和超过38的机型用红色标出。32附近的用粉色标出。安全使用范围则用灰色填充。这样,那款机型的低感光性能的可用范围如何就一目了然了。

好奇的同学可以自己去DXO再查看下中大画幅的数码后背,这些机器的ISO 50,信噪比都在39以上!之前有同学提到高像素才能翻拍,才能对付多人合影。是,数量是一方面。质量呢?要完成这样要求比较苛刻的任务,你得有数量充足,并且质量合格的像素去完成。俺确实非常好奇的想知道,7D拍百人大合影,到底效果如何?

如果NIKON敢用A550的感光芯片出新机,大伙也别手软,一起拍它!咱玩的是单反,不是DC.这么多人放弃DC,选择DSLR,操控是一方面,更多的,我相信也是从画质的提升去考虑的。高感应该去努力改善,但前提应该是把低感要做好。如果一定要在高感和低感性能上作出选择,我肯定选择低感。必定低感对于我,使用频率还是要高过高感。

LX有些同学贴的样片,俺实在没什么兴趣品评,那样的心态和立意,说再多都是徒劳的,跟这样的人浪费生命不值得。机器性能到底如何,谁用谁知道。那个7D用家如果真觉得7D的低感好,不妨就上些人脸在背阴处的截图。虽然咱没有7D,可手里必定还有D90。对D90我是太清楚了。人脸处在阴影区域的时候,ISO 200就容易出现大麻子脸,看了实在恶心,但D40X的ISO 100就基本不会!7D的ISO 100照D90的ISO 200还差2/3档呢,它能好到哪儿去?

天DX近期关于550D的枪文俺也粗粗的看了一遍。样片也下了。ISO 200的样片,就算降噪了,背景也是大面积的黑白和红绿噪点。人家写什么,咱管不了。现在这年代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反正无忌里人傻,钱多。偌大个中国,一片小小的枪文又算得了什么,比这不平的事儿多了去了,在座的那个能管了?

如果当初知道D90这德行,咱狠狠心也能上D700。可冷静下来想想,为了图片更干净些,就多投入个2-3万,值不值?最后还是觉得有那钱不如先搞定BOSE再说。

最可悲的是,单反市场,用户只能被厂商牵着鼻子走。现在你要选个低感足够优秀的机身,价格适中的新品还有么?可说到底,还不是那些高像素的,又没足够银子的簇拥者给捧得么?这臭脚,捧起来,那叫够味!


[2010-06-20 11:44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20 11:36发表


下面是关于Tonal Range灰阶范围DXO的解释,后面继续附了我用EXCEL做的表:

Tonal range indicates how many gray levels are distinguishable up to noise in an image. The tonal range corresponds to an integration of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ver the dynamic range of the sensor, and is therefo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verage noise level. The larger the tonal range, the better the image: noise is lower, and subtle nuances can be distinguished. It is expressed on a logarithmic scale as the bit depth necessary to encode that number of gray levels: an increase of 1 bit of tonal range corresponds to doubling the number of distinguishable gray levels.

灰度范围可以展示一张照片中有多少灰度层次以及噪点可以辨认。灰度范围相当于感光元件的信噪比性能在整个动态范围内的综合表现,所以此参数可以代表平均噪声水平。灰度范围越大,图像画质越高:噪点少,同时细小的差别也可以被辨认。该参数采用位深作为必要的单位以表示灰度等级:增加1BIT的灰度范围相当于增加一倍的,能够被辨认出的灰度等级。

DXO设定了3个等级:7,优秀。6,合格。5,可用。

工作比较忙,争取抽点时间把DXO的相关说明整理出来。技术类的英语文章很多人可能看了就头疼(谁开始都一样),这也阻碍了一些常识的普及。论坛里很多人根本没意识到像素密度过度增加所导致其他细节的缺失(比如灰度层次,色彩层次),那只是他们从没认真看过类似的技术类文章。国内也没见过那个网站有类似的分析。只有老外的网站上有这些资料。等他们认真看过这些解释和分析,也许他们才能意识到什么是更好的,更值得要的。就比如灰度范围这一项。随着像素密度的不断增加,损失了多少层次,一看便知。DXO为了更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后面还提供了几个例子,有500D和D5000,D3和D3S,1D3和1D4,以及D3S和1D4的对比说明。在这些例子里,像素密度的增加所带来的各种问题被逐一阐述。争取在闲暇之余,把有价值的资料多翻译点。LZ就辛苦点,帮忙整理下。最后把整个体系串联到一块的时候,所有口角就都不必要了。什么是好,什么是差,大家都会有自己的判断。

其实厂商拥有完美的解决办法,做个D90,40D这个级别的全幅,应该最能满足普通消费者!但是,很遗憾的是,日系厂商作为一个联盟,已经基本控制了整个产业链,他们不愿意让客户更早的拥有一些东西,我们也根本毫无办法。说到这,大伙还是要感谢MADE IN CHINA.国际市场上,但凡有中国造的行业,暴利就基本只能化为泡影了。可单反里,没有MADE IN CHINA.而最可悲的,莫过于有些客户,作为上帝的角色,不管厂商出什么产品,他们都叫好!

LZ也不用太跟他们纠缠样片的问题,没看他们翻来覆去的就那几张么。诶,有些东西,不愿道明罢了。我还能找出不少ISO 400像ISO 100的片子呢,有用么?这个东西,谁苦谁自己知道。

什么时候,厂商的把戏玩不下去了,你最值得拥有的也就差不多出现了。





[2010-06-20 14:16 补充如下]

引用: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0-06-20 13:46发表
40D ISO100夜景 没有任何降噪 没有做任何处理




100%截图



引用: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0-06-20 13:52发表
40D ISO-100 这张的RAW文件已经没有了就当参考吧,也是没有任何降噪的,3的锐度,



100%截图



全图下载:
http://web1005120001.h015.superdns.org/40D/IMG_0301.zip

http://web1005120001.h015.superdns.org/40D/IMG_0906.zip

RAW原始文件下载:

http://web1005120001.h015.superdns.org/40D/40D.zip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25 12:00发表

俺是很支持兄台把7D抓紧出了,不喜欢的东西,无论是贵贱,还是性能高低都是浪费,花钱最终图的不就是个心情舒畅么?

论坛里四处散播的向右曝光的办法,基本也是于事无补的。因为这么做其实没解决任何问题,同时更增加了拍摄难度!问题的根结还是在于高像素密度的低感不够干净,比如200-150这个亮度区间,过高的像素密度很容易出更多的噪点,向右曝光无非就是把这部分细节向150以上的区间移动。这么做,效果非常有限,因为多数时候,我们拍摄的还是大光比居多,你把原来200-150的数据挪到150-100了,可原来250-200的,也就被你挪到200-150了,噪声依旧!而低感优秀的机器,不管你欠暴几档,它会一直提供给用户干净的影像。除非光比小的场景,别的情况,这种方法并不解决什么根本问题。而这样的操作却要带来额外的限制,首先是快门速度要变慢了,单反的机震本来就大,足够的快门速度是保证画质的基本条件之一,这会对用户的拍摄场景产生更大的限制。D700的像素低,导致分辨率上没什么优势,但D700同时也带来另一个优势,它的ISO 200信噪比就有39以上,这就意味着ISO 400以上,你基本都能得到信噪比非常高的照片,这可以让用户在更多偏暗的环境得到高信噪比的图像,而不仅仅只是高感上的优势。向右曝光还有另外一个缺陷,对原本就并不十分优秀的动态范围(适用于目前所有主流单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光区域,一般往回拉1/3档左右,我认为还可以接受。拉回来太多,颜色明显看上去就非常假。这种细节,实际应用上,没意义。如果要求再严格一点的话,以D90为例,虽然直方图上,右侧的细节并未超出范围,但高光区域的细节色彩,明显很薄,看起来并不舒服。也就是说,虽然理论上D90可能有11-12EV的动态范围,但具有实际应用意义的范围可能也就9EV左右。所以,我自己用的时候,曝光还是喜欢稍稍欠暴些,这时候色彩就比较扎实,没那么漂,观感比较舒服。这点对风光片,恐怕尤为重要。

RAW到底上传与否,俺还有点犹豫,担心那几个孩子经不起这最后一下打击了。

俺整理上传了DXO的数据,孩儿们就说,光谈数据没意义,DXO又没告诉大伙他的测试原理。
俺翻译了不少资料以后,孩儿们又说,光理论和数据说明不了问题,要结合照片才成。
俺上传了自己拍的照片,恩,现在基本没什么动静了,照片也不谈了,就剩扯淡了。只有一位智商实在成问题的,提出异议说我给不出RAW.
俺就再想了,我要把RAW文件再公布了,是不是人家就一点后路没了?别到时候真逼疯几个,那就不好了,呵呵。

现在除了老兄你一人,对D40X的低感发表了看法,再没任何一个人了。其实心里该有数的已经有数了。

最后祝愿老兄早日以合理的价格把7D出手。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24 12:48发表
所有图片用NX2转成JPG,如果用NX打开,可以查看出图时设置的所有信息,包括锐度,对比度,饱和度等设置信息(WIN7安装插件后也可以直接看到)。留意观察背景的暗处,对比7D,如果发现不了什么区别,那恭喜您,7D的画质足可以让您满意,必定每个人对画质的要求是不同的。

高低像素都有各自的优势。比如非过高的像素密度就不太挑镜头,镜头素质过硬的时候,这样你就可以不加锐,或者少量加锐,就能得到满意的效果。而不会面对高锐化带来的对过渡层次的破坏。而少锐化或不锐化,同样意味着更少的噪点。如果有一天,制作感光元件的材料有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让1800W的低感继续保持这样的水平,我个人会非常高兴的接受这样一个产品。

0522 锐度0,降噪0,ISO 100,F1.8,外加去紫边处理

http://www.rayfile.com/files/c687cbae-7f36-11df-80d9-0015c55db73d/

1275 略剪裁

http://www.rayfile.com/files/351e9d0f-7f37-11df-b081-0015c55db73d/

9912 锐度0,降噪0,ISO 100,F2.5

http://www.rayfile.com/files/92420687-7f37-11df-b45f-0015c55db73d/

3975

http://www.rayfile.com/files/ef5dcfab-7f37-11df-adf3-0015c55db73d/

4875 锐度0,降噪0,ISO 400,F6.3

http://www.rayfile.com/files/9cb55fb8-7f38-11df-9c19-0015c55db73d/


引用:
原文由 audiomeet 在2010-06-23 16:54发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23 11:36发表
下表是色彩灵敏度的测试结果,内容比较简单,不做过多解释了,应该都看的懂。



关于这个的灵敏度我可不可以这么理解(按照音频的比喻)

音箱的灵敏度(相当于相机的色彩灵敏度),光线的强度或者曝光(功率放大器的功率),最终输出的图片(喇叭生成的声压级)

那么如果音箱的灵敏度低的话,就要输入更大的功率才能达到应有的声压级。声压级相差3dB 功率相差一倍(对数的关系)
这里还没有包括音箱的可承受功率(相机的宽容度)等等。。。比如谐波。。。还分一次谐波、二次谐波(相当于图像的噪声)等等
按照表里面应该对应的是3dB=1比特的关系。至于是不是对数关系,我就不清楚了。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21 15:39发表
学学老外的思路,先说结果,后说过程,以下是昨天提到的DXO关于色彩灵敏度的测试:

Conclusion结论
Despite very similar SNR curves, Color Depth shows a wider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cameras than expected due to the different spectral responses of their sensors (see “further information” below). These differences imply two different types of color processing—i.e. the Nikon’s color matrix uses a low coefficient, but the lack of purity of Canon’s red channel requires that the color matrix apply a higher coefficient to compensate (see “Further
information” below).
除了非常相近的SNR曲线,通过两款机器的感光元件各自不同的光谱响应性能,色深展示了两款机身更多的区别。这种区别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色彩处理方式,NIKON的色彩矩阵使

用很低的协同因素,而CANON得红色通道因为缺少纯净度,其色彩矩阵则需要采用更高的协同因素作为补偿。

Color Depth measurements increase the gap between the Nikon and the Canon for low ISO; while the Canon EOS 500D’s SNR curves are better than the Nikon D5000’s for high ISO, thus closing the gap to some degree, the net result is that the Nikon D5000’s score is still better.
色深数据的差异使NIKON和CANON两款机器在低ISO下表现的差距加大;虽然在高ISO,CANON 500D的SNR曲线好于NIKON D5000,可以一定程度填补这个差距,但是最终

结果依然是D5000的表现更加优秀。



The primaries of the sRGB color space do not correspond with the primaries of the sensor (Read more on Color measurements), and thus the RAW values for the three color channels do not match the RGB values of the output color space, (i.e. sRGB). Each manufacturer has to apply color processing that tries to match the sensor response to output color space. The simplest solution is a color matrix and a tonal curve.
This color processing applies some gain to the different channels and mixes them to obtain a satisfying final color rendering. This processing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sensor spectral response (how the sensor behaves when exposed to a particular wavelength). On the one hand, if the spectral responses are very wide, many subtle color nuances might not be distinguishable; on the other hand, if the spectral responses are not wide enough, the sensor will not be sensitive, yielding noisy images.
It is also well known that evaluating only SNR is an insufficient basis for comparing RAW sensor behavior, which is why dxomark.com measures Color Sensitivity to further predict noise after color processing.

SRGB的原色彩空间和感光元件的色彩空间并不相等,而且RAW中三原色通道的值和输出时采用的色彩空间也并不相等。每个制造厂商都不得不对色彩进行后期处理以期使感光元件的色彩空间与输出时采用的色彩空间相符。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色彩矩阵和灰阶曲线。
后期的色彩处理过程会向各个通道做些添加,然后将他们进行混合,以获得令人满意的色彩表现。这个处理过程对感光元件对光谱的反应性能(当感光元件对特定波长的光线进行曝光时的性能)抵赖度非常高!另一方面,对光谱的反应如果过宽,许多细微的色彩细节将变得不可辨认,相反的,如果光谱反应不够宽,感光元件将变得不够灵敏,从而产生粗糙的图像。
我们知道,在对比感光元件的RAW性能时,仅仅评价SNR的性能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DXOMARK要对色彩灵敏度进行测量,这样,在色彩的后期处理过程后,可以更好的预测噪声大小。

Measurement Results
Below are the two camera’s sensor results in print mode:
测量结果,以下是两款相机感光元件的在打印模式下的测量结果:

Color sensitivity (mode print)
This comparison is a bit surprising with respect to the previous SNR 18% results. Why such a difference? Color Sensitivity is impacted by noise curves and spectral responses. If SNR curves are close, most of the divergence observed must be due to a difference in spectral sensitivities, which implies very different color processing for each sensor.
色彩灵敏度(打印模式)
和之前得SNR 18%的测试结果相比,这个对比测试的结果有些让人吃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因为,噪声曲线和光谱反应会影响色彩灵敏度。如果SNR曲线相近,多数可以观察到的差异一定是因为光谱灵敏度的差异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各感光元件的色彩后期处理区别非常大!

Please refer to the color response tabs for each sensor; below are the results for a D50 illuminant:


Color response, Canon EOS 500D

Color response, Nikon D5000 色彩响应,NIKON D5000
As explained above, color processing is always applied to match sensor response to the sRGB response. The Color response section describes how color processing mixes raw color to obtain real sRGB color (Read more on Color measurements). For example, a red channel is expected to contain mostly red, a bit of green and almost no blue. From the EOS 500D graph above, however, it is pretty clear that the red channel does not follow this principle.
如前所述,色彩的后期处理经常是为了使感光元件的色彩范围与SRGB的色彩范围相符。色彩响应部分描述了色彩的处理是如何混合RAW中的颜色信息以获得真正的SRGB色彩空间。例如,红色通道一般主要获取红色,和一部分绿色,几乎没有蓝色。从500D上面的图标可以非常清晰的看见,其红色通道并没有遵循这一法则。

500D


NIKON D5000


2. Spectral Sensitivities 光谱敏感性
Channel decomposition is a low-level description of the sensor spectral response. The easiest way to explain the following results is to measure the spectral sensitivities of the two sensors:
通道分解是一种对于感光元件的光谱响应能力的低等级的描述。解释以下结果的最简单办法就是测量两个感光元件的光谱敏感性。

The information of interest here is the spectral sensitivity of the Canon EOS 500D red channel, which is not as selective as the Nikon D5000’s.
这里有意思的信息是,500D红色通道的光谱敏感性不如D5000的红色通道高。

To be convinced, look at the sensitivity level of the blue and red channel at 550 nm. 550 nm corresponds to a pure green wavelength, meaning that the blue and red channels should have very limited sensitivity to this wavelength.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请看波长550NM附近的蓝色和红色通道的灵敏度。550NM相当于纯绿色波长,这意味着此时的蓝色和红色通道应该反应尽量迟钝些。

While the Nikon’s red channel is at only 3%, the Canon is still at a very sensible 26%. Same for the blue channel: Nikon’s is at only 2%, and the Canon
is at 12%. Canon clearly tried to push up the global sensitivity of the sensor by applying a less selective filter. But its channels are not selective enough and the need for stronger color processing implies greater color noise (see “Further Information” below).
NIKON的红色通道此时的灵敏度只有3%,而CANON则依然保持26%的高灵敏度。蓝色通道也是如此:NIKON只有2%,而CANON却有12%。CANON很显然在尝试使用选择性很差的滤镜做世界级的感光元件。但是,它的通道可选择性不够,这导致后期需要更强的色彩处理,并因为这样的处理而产生更加严重的彩色噪声(更多信息请查阅下面内容)。
(这点,差不多就可以解释,为什么CANON现在很多机型,在低感,就会出现大面积的彩色噪声!)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20 16:04发表
刚看到LZ的40D,ISO100的照片。这些照片结合DXO的数据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首先,高像素密度不仅仅导致SNR的下降,还会导致色彩和灰度的断层较多。7D和40D相对比,7D就会更惧怕加锐处理,因为锐化的过程不但突出了细节,也同样突出了这些早点和断层,而40D在色彩,灰度上更连续,加锐所导致的噪点相比7D就要少。色彩也一样,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看过550D,7D的照片,比如天漠550D帖子里的样片,没发现颜色,过渡上的不舒服么?其实DXO有专门的详细对比测试,已经证明过,像素密度越高,SENSOR就越有COLOR BLIND的倾向。厂商没办法,就要加强颜色的后期处理,去“算”出那些丢出的颜色和层次。但假的和真的怎么也不可能一样。这种处理方法在DC上已经是公开的了。单反现在恐怕也开始了。在DXO的550D和D5000的对比测试里,DXO就指出,红色通道上,550D表现实在不合格。正常的红色通道,应该是红色的信息,加部分的绿色信息,而500D的红色通道中,绿色信息量已经超过红色不少。最终,导致500D,D90在PRINT(实际打印)的对比中,出8寸照片时,画质全面落后于D5000.这两个机器一个1200W,一个1500W.

事实的结果,远非很多色友所想,高像素通过后期压缩可以使图像更细腻,一定会有比低像素密度感光元件更好的性能。实际结果和他们的猜测是完全相反的!如果SENSOR收集的原始数据就有缺失,你在缺失的基础上能得到完美么?音频处理也是这个道理,兄台想必比我清楚的多。

[2010-06-20 16:32 补充如下]

更正:550D应该为500D。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8-03 20:58发表

最近有点空闲时间了,把俺前面贴过的数据再整理下,希望不会伤了某些铁杆粉丝的心。

现在已经基本确定,C与N相比,机身ISO虚标了1档(测光标准不同),把这个情况考虑进去,大伙会发现更有趣的结果。这里,D90的ISO 100,DXO没有测,暂时用D5000的数据代替,两个机身的成像数据差距很小,所以这种替代依然可以比较准确的反应问题。

请参看下表,7D在非ISO 100状态时,屏幕100%查看,与D90的噪声差距在1.6-2档之间。这个结果和七夕之前提供的样片对比,基本相符。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8-03 21:11发表
在看看12寸输出时的情况:
在看看12寸输出时的情况:

请参看下表,把CANON机身ISO虚标1档以及多出600W像素一并考虑进来,7D在非ISO 100时,信噪比与D90相差1-1.6档。而且,我们可以发现,7D在ISO 800前,与40D的画质相比实际上退步了。细心观察,我们还能发现更有价值的信息。就是很多人关心的,像素压缩后,到底能让信噪比提升多少。参看这个表格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7D比D90多出的600W像素,在此时,大概填补了0.6档曝光的差距。

大伙一起师母已呆吧,看看这些厂商,什么时候把APS-C的单反彻底做成高级DC.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8-03 21:32发表
如果把话说的再彻底一点,实际情况就是:很多冲着1800W像素去的群众,在拿到手后,发现更高的像素密度并没能给他们带来剪裁上的优势,原因就是单像素质量的大幅度下降,100%没法看。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无忌论坛,发这个1800W像素100%原图的,基本都是抱怨图像质量差的!有谁看过那位用户发100%的照片来体现所谓高像素密度优势的(喜欢拍人民币的当我没说)?用7D打鸟的用户应该有不少,问问有没有敢发100%原图的?

最终,这部分用户只能遗憾的转而期待更高的像素密度,在压缩后,可以给他们带来高ISO上的优势。可实际情况,只能是让他们再一次失望。

传闻NIKON要发布1600W的D95了,一起师母已呆吧。如果D95真的是1600W并且像素质量严重下滑,那刘大侄儿就带领神教教众用你叔在这的思路去拍NIKON好了。你叔除了画质和对焦(至少保证中央对焦点准确),其他都能将就。



引用:
原文由 delano 在2010-06-26 21:20发表
确实1800W比某些1200W强多了。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26 23:39发表
http://www.rayfile.com/files/3193ebe6-8138-11df-8ebb-0015c55db73d/

D40X的1000W插值到1800W。


引用:
原文由 色硬无机 在2010-06-26 17:50发表
看了这么多 好像很少见7D的风景片。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6-26 20:00发表
确实这样,因为风景对像素质量要求更高。这个时候,几乎每个像素都是有用的,都可以用来描写细节,提升分辨率。如果像素质量不高,风景片将非常肉。在俺另外一篇D40X和D90对比的帖子里,为了说明俺对D90的CMOS不怎么满意,就是用的同一镜头,几乎无限远对焦,拍的同一场景,以说明问题。而这里的7D照片,为了说明像素高分辨率的优势,几乎全部是特写之类的照片。其实这时候只是给人眼的感觉好像细节丰富。但实际可未必。

像7D这样的高像素密度,在影棚最理想的条件下拍标版能看出区别,但实拍的时候,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再考虑我之前说的“采样断层”。这样的1800W,留给人的问题还有很多。

DP里,7D的风光片清一水的肉。只选了一张说明问题,就被戴了个佳黑的帽子。可我黑D90的时候,这帮孩儿们可没给俺整个尼黑的帽子带带。


引用:
原文由 雨中赏花 在2010-07-11 00:01发表

俺是以1Ds3的点测,光圈优先为准,手动调节的D3达到一样的ISO ,光圈,快门速度。

这样的结果显示两台机器..........







引用:
原文由 jove1212 在2010-07-21 23:20发表
关于像素密度提升过高所带来的利弊,做个最后总结吧。

在如今的半幅机身,继续不断提升像素密度,会有如下优缺点。

一,优点:

1。分辨率提升(实验室可见,实拍却很难有肉眼可辨的优势)

二,缺点:

1。信噪比下降
2。色彩采集能力下降
3。灰阶采集能力下降

以上3点会直接导致单像素质量明显下降,噪点增多。

4。色散被放大(浪费有效像素)
5。紫边会加重(浪费有效像素)
6。反差降低
7。对镜头的分辨率提出更高要求,当镜头无法满足时,更高的像素密度只会增加更多的无用信息。(浪费有效像素)

以上4点将对镜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135画幅的镜头提升空间十分有限,提升速度也远远赶不上像素密度增加的速度。现在很多F1.4这样的大光圈镜头,其最大光圈在7D上,100%查看将变得不可用。

8。对光线要求更加苛刻
9。对安全快门要求变高(等于降低了低照度拍摄能力)
10。低反差细节的捕捉能力下降(待证,单像素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和镜头提供的分辨能力以及反差在1800W上同时下降,结果是什么?)

以上3点可归纳为实拍时的影响。

11。CANON全系列机身ISO虚标1档!

最后这条,献给伟大的神教教主!用这样不光彩的手段和对手竞争,并愚弄教众,实在与教主的江湖地位不符!除了鄙视,还是鄙视!

对以上总结的各条,有意见者,可明确指出!口水和谩骂就免了,欢迎用理论+数据+实拍说话!


[audiomeet 编辑于 2010-08-05 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