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龙手环百诺:台湾著名网友YST眼中的钱学森: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太震撼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5:18:23

  

网上谈兵】台湾著名网友YST眼中的钱学森:太震撼了!!

发表于:2012-02-10 08:35:04


钱学森一直是我很有兴趣的一位人物,因为世上有很多杰出的科学家,但是我不记得有任何一位科学家能像钱学森一样在政治上这么轰动,能像钱学森一样对一个主要国家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由于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飞弹又是军事科技与太空科技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钱学森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贡献是震动全世界的。 

    钱学森是中国近代科学界的传奇人物。从父母的特殊家教,中学开明教育下的成长,优良的大学教育,出国学习与世界顶尖高手过招,战争时期的杰出科学成就,回国探亲,再回美国就职,陷入政治漩涡几乎丧命,周恩来总理的援救,离开美国返回祖国,从无到有建立中国的导弹工业与航天工业,九十五岁高龄至今仍然精神清醒和意志坚定....,多么传奇的一生!

  

    钱学森随便一段生涯故事都可以拍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它曲折的程度、牵涉的科技面、引发的新工业与军事革命、产生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每一样都远远超过「美丽心灵」(A Beautiful Mind)的主角约翰.纳许(John Nash)。如果做一个比较,钱学森在美国的研究工作直接导致美国航空与太空工业的世界领先,钱学森为中国建立的导弹工业与航天工业体系,他定下的长期发展目标和他培养出来的科技徒子徒孙,在国际列强的斗争中掀起了滔天巨浪、不断地改变列强在全球势力范围的地图;约翰.纳许的美丽心灵所创造的「平衡点」(Equilibrium Point)不过是学术象牙塔里的小涟漪,只有凤毛麟角不到1%的经济学家能够欣赏这个纯学术的成就,出了这个象牙塔就什么都感受不到了。

 

    钱学森,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钱学森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他的父亲钱均夫曾经留学日本,学习历史、地理和教育,民国时期在教育部任职。钱学森三岁随父母进京,钱均夫不让儿子读私塾,而是让他接受正规的现代教育。钱学森到了北京后上过蒙养院(幼儿园),女师大附小(今北京市第二实验小学)、师大附小(今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和师大附中。

  

    中学教育是一个人智慧启发非常重要的阶段。北京师大附中的高中文理分科,钱学森读的是理科。他后来认为师大附中的教育对他日后的成长有重大影响,是他一生之中难忘的一段经历。

 

    师大附中的校长林砺儒(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的教育部副部长)制定了一套以启发学生兴趣和智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案,很有成效。学生专心学习,也尽情玩耍,不做临考磨枪的事,也不追求满分,能考八十分以上就是好学生了,但是这八十分是真正学到的、扎扎实实的知识。化学老师让学生自由到化学实验室做各种实验;国文老师除了讲授语文之外,还经常讨论时事,传达对人民、社会、国家的关心;几何老师傅种孙已经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数学讲师,讲解透彻,钱学森后来回忆在中学听傅老师的几何课,使他第一次得知什么是严谨的科学;生物老师俞谟(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俞君适,是江西南昌大学生物系教授)常常带他们到野外采集生物样品,制作生物标本,培养了钱学森较为广泛的科学兴趣。钱学森对老师们的教诲感激不尽,他后来说:“我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也是与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分不开. 

    钱学森小时候立志效法早期留美学人詹天佑,准备对中国的铁路工程做出贡献。一九二九年中学毕业,由于受到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启发,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立志要实践孙中山先生所勾画出的宏伟的铁路蓝图。但是他的大学时代历经了「九一八事变」与「一二八战争」,钱学森看到日本对中国的种种侵略和残暴行为,使他转变志趣到军事科学。尤其是亲眼目睹了蔡廷锴将军率领十九路军在上海慷慨悲壮抗击日寇的战争场面,钱学森认为中国要战胜日本单靠军人的英勇是不够的,还要有现代化的武器,特别是强大的空军。于是他到图书馆里钻研航空工程的书籍,钱学森的志趣开始从设计火车头逐渐转向为发展航空事业。 

    交大毕业后,钱学森考取清华大学留美研究生(也就是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攻读飞机设计。一九三五年8月,钱学森赴美,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钱学森这才发现,他的母校上海交大完全是按照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的模式办的,连教学和实验大纲都一样。所以钱学森对这里的学习环境一点也不感到生疏,学习起来游刃有余。一年后取得麻省理工学院的硕士. 

    由于外国学生在美国航空工厂实习不受欢迎,迫使钱学森的研究方向从航空工程转为航空理论。钱学森的父亲有位挚友叫蒋百里,是民国时期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在欧洲考察后认为德国空军之所以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是得益于航空飞行理论扎实的基础研究,因此他也鼓励钱学森钻研航空理论。于是钱学森转往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著名的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攻读博士。

 

    冯卡门(Theodore von Karman)是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人(记得杨振宁的老师,氢弹之父,泰勒博士也是匈牙利籍的犹太人),1906年进入德国哥丁根大学机械研究所,跟随现代流体力学的创始人普朗特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普朗特(L. Prandtl, 1875-1953,德国)是空气动力学的先驱。1904年,普朗特在边界层和机翼理论上取得决定性的进展,解决了困惑航空界多年的飞行阻力来源以及机翼设计的问题。1922年,普朗特让贤,推荐冯卡门接替他在哥丁根大学「应用机械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一九三0年,德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答应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移居美国,把哥丁根的自由学风和德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带到美国,成为应用力学最受尊敬的教授。

 

    1936年,钱学森从东海岸的波士顿来到西海岸的加州理工学院,拜见了这位力学大师,并对大师提出的问题作出精确、简明的回答。于是冯卡门欣然接纳钱学森为自己的博士研究生。

 

    上世纪的三0年代,世界各国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是空军实力强弱和空战胜负的关键。当时的航空工程面临两大难题:

 

    1.当飞机的速度接近音速时,空气的压缩对飞行器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寻求超音速飞行器的理论指导与技术设计。 

    美国当时的航空工业对比欧洲是处于落后阶段的,为了赢得战争,美国解决这两大难题迫在眉睫。这两个全新的课题就是钱学森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

 

    一九三九年钱学森以四篇博士论文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的双博士学位。这四篇论文解决了上面所述的两大难题。 

    钱学森论文的第一部份提出并解决了飞机在高速飞行时会产生“热障”问题。那时候没有计算器,钱学森对热的传导提出了复杂的数学计算,用一种新的近似值连续算法精确计算出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受到空气阻力所产生的热效应。 

    钱学森论文的第二部份是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如何计算器翼表面压力的分布状况。当时航空界已知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机翼较薄、飞行速度较慢(低于零点五马赫)的飞机。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找到了答案,师徒二人共同解决了这个航空动力学的基础问题,发表了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又称「卡门—钱学森方法」。这是航空科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一页。 

    “热障”理论和「卡门—钱学森公式」是所有航空飞行器的指导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二战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超音速飞机的设计与制造,直到电子计算器被广泛应用。

 

    钱学森获得博士学位后并未立即返国,而是和他的老师冯卡门一起从事一项新武器的研究,那就是飞弹。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武器,我想任何伟大的科学家都无法抵抗这么大的诱惑。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美国科学界那时候从事三种最重要的军事研究,那就是飞弹、雷达、与原子弹。钱学森他们师徒二人是美国,也是同盟国,研究飞弹科技的创始人。 

    钱学森学成后有没有回国呢?有的。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几乎已经散掉,钱学森已是著名的科学家了。他在一九四七年的夏天回国探亲,拜访了他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并且在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作学术演讲。 

    在一九四七年钱学森回国探亲期间,国民政府通过胡适出面,邀请钱学森回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和上海交通大学校长等职,但是被钱学森拒绝。钱学森后来说,在当时那种情形下,他不愿回来为国民党“装点门面”。如果这是真的,那么钱学森的确是有负「庚子赔款奖学金」所应尽的义务。

 

    但是我有印象,那时候上海交通大学虽然有意聘请钱学森为校长,但最终被高层否决,原因是他太年轻(钱学森当时三十六岁)。YST 如果记错,请众网友指正。如果这是事实,有这样一段小插曲不知是否就算对得起「庚子赔款奖学金」了。

 这段探亲期间,钱学森在上海与父亲挚友蒋百里的女儿蒋英女士(声乐家)结婚,然后回到美国。从1946年到1949年,钱学森都在麻省理工学院执教,并且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 

   用一张钱学森与蒋英的新婚照片来结束第一段对钱学森生平的叙述。  

    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完婚后的钱学森将返回美国,妻子蒋英去机场送行。

 

    上面这张照片太模糊了,看不清新娘子蒋英的真面目。我在下面贴一张她的大照片,叫你们看看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果真有一个了不起的漂亮女人。蒋英生于一九一九年,是蒋百里第三个女儿,也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的表姐。

 

    蒋英自幼喜爱音乐,一九三七年进入德国柏林音乐学院进修,成为女高音声乐家。1946年蒋英学成归国,在上海举办首次演唱会,引起轰动。

  

    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是同窗好友,蒋英与钱学森青梅竹马,为了钻研科学,他们推迟了婚期,钱学森到三十六岁才结婚。蒋英不但是钱学森生活上的好伴侣,也是他事业上的好帮手。

 

钱学森的妻子蒋英,她是军事家蒋百里的三女儿,是蒋百里四个女儿中最美丽也最聪明的一个。

 

钱学森在美国的成长与巅峰时. 

中国人会读书的太多了,中国留学生在国外表现杰出的也非常多,拿瑞典炸药奖的就有六、七个,但是他们的影响力都很有限。钱学森一九三五年来美国作研究生,一九四五年就成为五角大厦导弹技术核心顾问组的成员,为美国未来的军事发展规划蓝图,成长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远令人瞠目结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中国留学生的成就和影响力能够跟钱学森相比,也没有一个外国科学家能相提并论,譬如费米博士来美国以前就已经是世界知名的伟大物理学家了。钱学森在美国的事业成长是传奇性的。

 

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谈谈钱学森在美国非常灿烂的事业与学术生涯。

  

(1)宽广的学术背景

 

科学的领域太广了,通常的学者只能在很窄的范围内做很深的研究。一般说来,研究越是深入的学者,知识范围越是狭窄,因为人的学习总量通常只有这么大。理论大师进入实验室不是打翻瓶子,就是被地上的电线绊倒;会动手的工程师通常数学不怎么样,理论走不深。钱学森学习的领域广阔,因此比别人更能做出革命性的突破,也比别人有前瞻性,更能做出开创性的规划。

 

尤其要做一个好的领导者,知识的博大比精深更重要。这方面负面的例子很多,现成的例子就是李远哲。李远哲的知识太窄,深而不博,导致他领导的「教改」工作彻底失败,连中小学的教育改革这种并不算复杂的工作都一败涂地,更不用说领导什么开创性与前瞻性的科技规划了,完全超出他的能力范围。离开化学里他专精的那一小部份,李远哲什么都不懂。李远哲若是为中华民国未来二十年的科技发展作规划,一定是灾难性的。 

钱学森则是一个典型正面的例子。他在一九四五年为顶尖富强的美国规划未来的军事科技,又在一九五五年为一穷二白的中国规划未来的军事科技。这两个国情完全不同的国家,他的长期规划工作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如此艰巨的任务能够成功绝不是偶然,也绝不是运气,而是凭借渊博的知识与务实的经验。这种既广且深的领导工作就连伟大的全能物理学家杨振宁都做不了。

 

军事科技涵盖面之广、牵涉知识之深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举一个例子,二战时期为了发展雷达美国国防部在麻省理工学院成立了「放射实验室」(Radiation Lab)。从零开始,「放射实验室」在高峰期有超过一千名科学家在里面全时间工作。战争结束后,大部分的科学家回到学术界,其中有六位拿了诺贝尔奖,两位成为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发展军事科技所需要的天赋与知识由此可见。军事科技处处是学问,雷达不过是军事科技很小的一环而已。钱学森的影响力之所以超出绝大多数的科学家就是因为他能够跨越「科学」与「工程」这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做到了既博大又精深,这是非常困难与罕见的。

  

钱学森1936年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就读。这所学校强调理工结合,培养的学生既是科学家,也是工程师,博大精深就是在这种环境成长的。所以钱学森虽是航空系的学生,但是经常去数学系和物理系修课。譬如当时数学的前沿复变函数论、物理的前沿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等,他都进修了。化学、生物学有些课程钱学森也去听讲,因此跟教授量子化学的鲍林(Linus Pauling,1901-1994,获得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大师成了好朋友,并且一同探讨未来化学的发展。就是这样,钱学森打下了坚实而又广阔的数理化基础。在火箭的研制工作中,钱学森负责设计并建造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小型高速风洞,累积了工程经验。这是导致他日后能够为五角大厦规划长远发展计划的重要原因。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2)“自杀小组”(the suicide squad)

  

美国在上个世纪的三0年代没有什么科学家愿意从事火箭的研究,他们把火箭跟星际旅行连在一起,看成是科幻式的旁门左道。因此当时的美国没有科学家会正经八百的看待火箭。但是加州理工学院出了一个研究生名叫马林纳(Frank Malina)要挑战传统,他倡议成立一个火箭研究小组。根据张纯如(Iris Chang)的书,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研究小组初始成员只有四个人:马林纳(Frank Malina),派生斯(Jack Parsons),福曼(Edward Forman),和钱学森。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自杀小组”(the suicide squad)成员。

  

钱学森在晚年回忆说:“马林纳这个人很聪明,小组的其它几个人动手能力也强,但他们理论上不怎么样,于是找到我,要我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理论计算的问题,就这样我参加了火箭小组的工作。”

  

火箭小组成立了,但没有经费。同事把他们看成一帮怪人,他们就打工购买二手材料制作火箭。后来有一位研究生阿诺德(Weld Arnold)愿意给小组捐献一千美元,条件是允许他进行拍照,于是这一千美元就成为美国火箭研究小组的第一笔资金。

  

有了这一千元,大家立即着手展开工作。钱学森首先对火箭研究进行分析计算,于1937年5月29日向小组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解决了火箭设计中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燃烧室中的温度、火箭的理想效率、燃烧产生气体膨胀不足和过度膨胀对火箭效率的影响、燃烧喷嘴的设计、发动机推力的计算等等。这份报告被收进他们的火箭研究课题选集,该选集被小组成员称为他们的“圣经”(美式幽默)。

 

到了6月份,小组的工作得到冯卡门的支持。于是小组可以利用学校的实验室设备进行试验。但是随后的试验有多次失败,并且给校园造成许多灾难性的损失。火箭试验时产生的腐蚀性气体使许多仪器的金属表面氧化,有一次爆炸差一点使马林纳丧命,污染性气体弥漫着办公楼的许多房间,呛得人喘不过气来。

  

冯卡门不得不把他们赶出校园,全校师生从此戏称他们是一个“自杀俱乐部”,这个火箭小组就成了日后大大有名的“自杀小组”(the suicide squad)。

 

“自杀小组”并不因此而灰心丧气,他们把设备搬到市郊一个名叫阿洛约.塞科(Arroyo Seco)的干枯河床上进行试验。于是这个地方就成了美国火箭的摇篮,后来发展成为全球著名的「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 JPL)。

  

(3)助飞火箭(JATO)与喷气推进实验室(JPL)

  

1938年的秋天,冯卡门和加州理工学院的校长参加一个美国科学院所属的军事航空委员会召开的会议。军方在会议中建议发明一种火箭能够助推重型轰炸机,使它能在很短的跑道上或是航空母舰上迅速起飞。当时传言纳粹德国正在发展火箭,所以美国国防部感到压力,特别是时间上的紧迫。冯卡门回到学校后立即找马林纳、钱学森等人商议,决定接受这个名为“JATO”的任务。JATO 就是 Jet-Assisted Take Off(喷气助飞)的缩写。春秋中文社区http://bbs.cqzg.cn

  

钱学森原本对火箭就很有兴趣,也意识到火箭技术的军事用途,他的博士论文最后一部分就是探讨和论证连续脉冲的火箭推进方法,题目是「探空火箭的飞行分析」。有了“JATO”的任务,在冯卡门的支持下,火箭小组做了一只八英吋长的小火箭吊在实验室的屋顶上作理论实验,然后再到山谷里作规模较大的试验。如此理论与试验反复进行,终于在一九四一年8月的火箭试飞取得成功。“JATO”诞生了。“JATO”这种火箭助飞器很快就在二战时的美国空军得到战场应用。

  

1944年德国的V1和V2飞弹发展成功,希特勒开始大量使用飞弹攻击英国,伦敦不断遭受飞弹袭击。美国国防部急如星火,希望加州理工学院的火箭小组能制造出新式飞弹来对付纳粹德国。冯卡门和钱学森等研究后认为美国的技术水平和实验条件比德国差太多,必须耗费巨资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型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才能设计出射程超过一百英里以上的飞弹。于是美国军方投入三百万美圆正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实验室,这就是加州巴沙迪那「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简称 JPL)的诞生。

 

    1944年 V1 飞弹袭击伦敦。

  

    V1 又称“飞翔的炸弹”(the flying bomb),身长7.9公尺,翼展5.37公尺,是人类战争历史中第一种导弹,也是最早的巡弋飞弹。V1 最大飞行速度656公里/小时,最大飞行距离240公里,飞行高度3,050公尺,全重2,150公斤,弹头重830公斤。从1944年6月到1945年3月,德国使用大量V1飞弹攻击英国南部。德国总共制造了三万枚V1飞弹,用了大约一万枚攻击英国,其中 2,419 枚击中伦敦市区,造成伦敦 6,184人死亡,17,981人受伤。

  

    V1 是一种非常恐怖的飞弹,因为它飞行的时候发出「嘶---- 嘶----」的恐怖声音,然后突然停止,死一般的沈寂,飞弹开始向下俯冲,接着就是轰然巨响的爆炸。这种恐怖的声音对人心和士气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JPL 成立后,美国国防部要求 JPL 不仅进行火箭的研究,而且负责制造出可以控制的导弹(台湾称作「飞弹」,其实「导弹」更为恰当,因为导引是飞弹飞行的重点,火箭一般说来是没有导引系统的)。JPL 成立时冯卡门是当然的主任(Director),钱学森是研究分析组的组长,林家翘(1962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钱伟长(1955年返回大陆)、郭永怀(1956年返回大陆)等华人科学家都在这段时间为 JPL 效力。

  

    下面这张照片是钱学森(右边第二人)和其它工作人员在美国导弹试射场拍摄的照片。

(4)美军上校钱学森赴德国考察

 

有了「喷气推进实验室」,加州理工学院自然成为美国研发导弹的核心,冯卡门从一九四四年10月起担任美国空军科学顾问团的团长,钱学森作为团里唯一的外国人,配戴可以参与最高军事机密的金色证章出入五角大厦。

 

1945年春,盟军胜利在望,罗斯福总统要求迅速派遣专家前往德国的军事工业重地探索所有可能的隐密。四月底,冯卡门组建了一个由三十六位专家组成的「科学咨询团」前往德国。冯卡门受聘担任这个科学咨询团的团长,被授与少将军阶;钱学森受聘担任火箭组的主任,被授予上校军阶。一群美国科学家浩浩荡荡前往欧洲讯问德国军事科学家,收缴德国掌握的军事科技和最新装备,并且争取优秀的德国军事人才来美国效力。

  

钱学森参与讯问的第一位德国火箭专家就是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他是德国 V1 与 V2 飞弹的总设计师。钱学森让布劳恩写出【德国液态燃料火箭发展及未来展望概论】,受到美国军方的重视。美国将布劳恩和他的设计小组都带到美国。移居美国的布劳恩后来担任美国「国家航空暨太空总署」(NASA)的空间研究设计师,主持设计了「阿波罗4号」太空计划。

 

冯卡门与钱学森在德国布隆施维市郊外一片茂密的松林中,意外发现纳粹空军元帅戈林直接领导的、高度秘密的「气体动力学研究所」。他们不但查验了研究所,而且还检验了高速风洞、实验室、和所属工厂等等总共五十几个伪装良好的建筑物,并且用仪器探测到埋藏在密林深处的数千件机密文件。这些发现使钱学森对德国火箭与炸药的研制有了深刻的了解。

  

对我而言,最有意思的是下面两张照片。

 

    1945年四五月间,钱学森跟随冯卡门讯问冯卡门的老师——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普朗特。这是钱学森(中),冯卡门(右),和普朗特(左)三人会见时的合影。

  

    这张照片是世界气体动力学三代掌门人的合照:徒弟钱学森,师父冯卡门,和开山祖师爷普朗特。这是一张历史性的照片,非常有趣。师父和徒弟连手审讯师祖,更是历史的玩笑。

 

钱学森上校、冯卡门将军与普朗特教授。

 

这张照片我不太能确定地点,应该是德国的哥丁根大学——普朗特执教的大学,也是冯卡门的母校。右边算起,第一人是钱学森,第二人是冯卡门,第三人是普朗特,最左边的人不知道是谁。拍摄时间应该是一九四五年5月。

 

(5)钱学森对美国国防的贡献

 

自从1941年火箭助推器发展成功以后,美国军方不但需要火箭,而且需要培训一批了解这门新武器的军官。于是钱学森除了为航空系的研究生讲课外,还要为这些军官开设工程数学原理和喷气推进原理等课程。这些军官后来成为美国先进部队的骨干。

 

在培训这些军官研究生的第二年,钱学森编了一部内容丰富的教材,取名【喷气推进】,成为美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喷气推进的基本原理和火箭性能的著作。此后的十几年,这部巨著一直是美国研究生和军事工程师必读的教材和参考书,被奉为权威性的著作。

 

钱学森对美国国防最大的贡献是二战结束,冯卡门率领的三十六人科学咨询团从德国回来以后,向美国政府提出的书面报告。这时候的钱学森不但从德国带回丰富的资料,而且走访了美国各处的研究中心和实验室,对美国航空事业的发展现况和未来潜力有了全盘了解。

 

科学咨询团从欧洲回到华盛顿后,便开始整理资料,最后向美国国防部提出了著名的【迈向新高度】研究报告。这份远景规划的国防报告一共有九卷,其中第3、4、6、7、8卷和技术情报附录是出自钱学森之手。

 

作为「科学咨询团」的核心成员,并且代表战胜国审讯代表战败国的普朗特和冯.布劳恩,钱学森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刻了解德国在飞机和火箭技术上已经走在美国前面。钱学森总结了欧洲各国特别是德国的科研成果与发展经验,向美国政府提出战略性发展的独创见解和实际可行的技术路线。在【迈向新高度】研究报告中,钱学森翔实论述了高速空气动力学的发展,涵盖了脉冲式喷气发动机、冲压式喷气发动机、固态与液态燃料火箭、超音速导弹、以及核能作为飞行动力的可能性等等先进技术,评估这些技术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

 

【迈向新高度】是美国二战后航空与航天发展的规划蓝图,它为美国空军未来50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从根本上改变了未来战争的型态。有了【迈向新高度】所奠定的理论基础,二十世纪的下半叶美国在航空与航天事业上获得飞跃的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军事强国。美国专栏作家米尔顿.维奥斯特曾这样写道:「钱(学森)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亮的星。」

 

(6)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

  

1946年,钱学森应聘为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的副教授。同年,钱学森在美国的【航空科学期刊】发表题目为「原子能」的论文,提出了原子能如何应用在航空与航天上。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举行一系列的演讲,叙述核燃料助推火箭的设想和相关工程问题,引起广泛的兴趣与讨论。

 

一九四七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决定破格提升钱学森为终生职的正教授,并恭请冯卡门教授写推荐信。在冯卡门的高度推荐下,钱学森成为当年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这一年,钱学森荣升正教授、返国探亲、结婚、再回到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继续研究和教学,一切都那么的顺利和完美。

 

(7)回到加州理工学院任教

 

虽然享有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职,钱学森并没有在这个校园住多久。

  

1948年的夏天,实力雄厚的古根汉基金会(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各成立一个「喷气推进中心」。这两个中心不约而同地热情邀请钱学森担任这个中心的主任。加州理工学院新任校长杜布里奇亲自写信欢迎钱学森回到巴沙迪那的校园来,钱学森接受了他的邀请。第二年,钱学森奔赴加州理工学院,进入他事业充满曲折的第二阶段。

 

    一九四九年初夏,钱学森与妻子蒋英前往加州理工学院,途中留影。(郭永怀摄)

 

    【附文】

 

       钱学森的记者会

 

    by:Xuser

 

    2006/11/07 11:26 

 

    钱学森,号称「中国飞弹之父」,没有钱学森,中国的火箭、飞弹、核武、航天科技至少要延缓20年起步。

 

    钱学森毕业于清华大学,并以当时该校大部分学生的出路--「庚款留美学生」的身份赴美深造,成为美国学术界的数学权威之一,而其数学运用则专用于初期火箭研发以及后续的飞弹推进、飞机喷气引擎、航空气体动力等领域,在美国,属于非常重要的科学人物,同时具有参与高度国防机密研究计划的安全等级。

 

    这种人,对美国相当重要,对中国则非常需要。起初,钱学森违反了「学成归国服务」的承诺(庚款学生的义务),继续留在美国;他的想法是,多学一点,多懂一点,以便将来替自己的祖国服务,而且,当时正逢二战后期以及国共内战,种种复杂的环境因素,让他毫无考虑地继续留在美国。

 

    后来,「麦卡锡白色恐怖」兴起,美国大抓共产党,其程度几与国民党在大陆「清共」的程度没有两样--栽赃、罗织,无所不用其极,只差没有刑求或谋杀而已。当时,好莱坞以及学术界因此有许多名人搞得走投无路,不但事业被剥夺,连家庭亲友都不得安宁,甚至还有人因此罹患精神疾病。

 

    当时,来自中国的有名科学家,就成为被「高度怀疑」的对象了。不幸的是,钱学森是其中之一。

 

    经过冗长的调查、漫长的折磨,钱学森先是被判驱逐出境,后来又被限制出境(这是很矛盾的事)。最后,经由「换俘协议」,钱学森与几十位中国科学家,一起与一批在中国的美国战俘交换。艾森豪威尔总统亲自批准这项协议,后来,有知名的美国学者说,美国人愚蠢至极,送走了钱学森,等于送给中国五个师的军力,一位曾经是他的上司说:「我宁可杀了他,也不会让他离开美国」。(四十年后,中国成为除了苏联之外,唯一发展出以美国为靶心的洲际弹导飞弹的国家。)

 

    一九五五年钱学森与夫人蒋英(蒋百里之女)以及一双子女搭乘轮船回国。船到香港转换火车之际,记者访问钱学森,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记者:对于你的书籍文件被扣押,你有什么感想?

 

    钱:此时我不能谈这个。

 

    记者:所有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都希望回中国吗?

 

    钱:我不能谈这个。

 

    记者:在你去美国之前,你在哪儿就学?

 

    钱:这根本不重要,我不认为要回答你们。

 

    记者:你能告诉我们,你有哪些朋友还未获释?

 

    钱:我们中国人没有讨论美国事务的自由,我也不想回答这个问题。

 

    记者:美国领事馆有人来诘问你吗?

 

    钱:你为什么不自己去问问美国领事馆?

 

    记者:回到中国后,你会住在哪儿?上海、北京、或天津?

 

    钱:(没有回答)

 

    记者:你的女儿出生在美国吗?

 

    钱:是的!

 

    记者:那么,她是美国公民吗?

 

    钱:这个你可以自己去查。

 

    记者:你女儿会说中国话吗?

 

    钱:这是我个人的事,我拒绝回答。

 

    记者:你何时和你的太太结婚的?

 

    钱:这离题了。

 

    记者:你什么时候开始被监视?

 

    钱:我不知道。

 

    一位记者用英文问了一个问题。

 

钱(笑了笑):我想,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讲中国话。

 

    记者:我只会讲广东话和英文。

 

    钱:我想「普通话」在中国用得很普遍,而你是中国人,你应该学讲普通话。

 

    大家都笑了。

 

    以上记者会访谈内容,摘自《中国飞弹之父钱学森》一书,在书中,钱学森把记者形容为「找刺激的猎人」,而我们看到这段内容,也会自然回想之前杨振宁博士访台的时候,我们的记者老爷的表现,实在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后记:钱学森自从离开美国那一刻起,就公开宣称他不会再回到美国,因为,美国政府严重伤害了他的自尊。(美国政府始终无法证实钱学森曾在美国参加共产党。)

 

    晚年,他名气比当年响亮不止数倍,美国友人纷纷邀请他再访美国;他提出一个条件:美国政府必须为当年驱逐他出境一事公开道歉。

 

    美国政府没有道歉,钱学森也没有再访美国。

 《转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