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绒大衣选什么颜色好: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南海渔业公司渔港码头那座历经时代风雨的毛主席铜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2:25:42

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南海渔业公司渔港码头那座历经时代风雨的毛主席铜像

    从儋州市白马井镇到渔港码头的一段马路中央,矗立着一座气宇轩昂的毛主席铜像,它的设计和存在,表达着人们在特殊年代对领袖的崇敬之情。

  在儋州市白马井镇,要到渔港码头,必须要经过海南省渔业总公司(前身为南海渔业公司)所辖的一段马路。而路的中央,最显眼的莫过于一座毛泽东的全身铜像。铜像坐北向南,高举右手,气宇轩昂。

  这座建造于1968年的铜像,不仅是当时南海渔业公司的标志,也成为那段特殊历史的见证。它历经自然和岁月双重的风雨洗刷,如今依然挺立如初,在诉说着历史的同时,也表达着人们对领袖热爱而执着的特殊情怀。

  日前的一个下午,记者在这座铜像前,见到了当年铜像的制作者之一赵老二。

  今年58岁的赵老二,当年制作铜像时,只有19岁,是一名参加工作2年的铸造车间翻砂工。

  “这全部是公司职工自发创意、自主完成的,光黄铜就用了2.8吨,材料全部是大家从厂区收集和积攒的废铜,”赵老二回忆说,“我们那时是满怀着对领袖的崇敬之心来工作的,从1968年9月开始,到1969年4月完工,参加创作的人员有20多个。”

  他还介绍,当时全国正轰轰烈烈地开展“三忠于”活动,其中之一就是大跳“忠”字舞。那时候也正是南海渔业公司辉煌的年代,技术力量十分雄厚。刚开始,铸造车间率先铸造出一个2米大的铝质“忠”字,得到肯定后,就有人进一步建议,要铸造一座毛主席铜像。大家说干就干,不久就开始实施了。

  赵老二拿出一张纸,上面记载着铜像的主创人员。他们分别是———工艺指挥:翁庸锐;泥身雕塑:潘有欣;头部制造:吴鸿豹、赵老二;手臂制造:蔡泽芬、林少棠;上半身制造:古伯流、林树忠;下半身制造:郑庭实、吴兆强、郑兴道;电镀:陈宏;铜字:沈为民。

  铜像的质地为黄铜,电镀颜色为古铜色。空心制作,壁厚为2厘米。制造时采取分段制作,分别是头部、手臂、上半身和下半身四个部分。大家昼夜加班,也不感觉到累。

  赵老二回忆说,在制作程序上,先是以毛主席半身石膏像为母本做头部,其余部分以毛主席去安源的小型石膏像为蓝本,进行雕刻改造。具体步骤是:用铁架支骨架,外绕稻草绳,再用石英砂加黏土造型,成型后分段造外模,再将原型作为芯型合并浇铸。分段铸造完工后,进行打磨、电镀,最后才在现场进行焊接安装。

 由于制作头部时,前2次都不太像,第3次才完成,期间还组织职工参观,听取意见。

  在基座四周,还用铜板制作出当年最流行的口号内容,正面为“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岁万万岁!”;背面为“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右侧为“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左侧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但在1971年发生“林彪事件”后,这些字被拆除。

  赵师傅还说,铜像完成后举行了隆重的揭幕仪式,公司职工和当地群众有四五千人参加。以后,许多人以铜像为背景,照相留念。即使现在从广东回来怀旧的老职工,看到铜像,仍感十分亲切。

  “现在,还在白马井的,只有我和林少棠2个人了。其他人要么回广东去了,要么过世了。”赵老二说起世事变迁,很有些伤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