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姐妹英语怎么读:钱学森与歌唱家夫人的浪漫爱情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1:18:07

  蒋英资料图片

  2月5日中午,一阵紧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静寂,北京传来消息,“钱学森夫人蒋英于11时在301医院逝世”。蒋英走完了95年不平凡的人生。

  去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100周年,位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钱学森图书馆开馆,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专程莅沪。原先在春天时,永刚曾对我们说,母亲身体允许的话,争取一起来参加。然而,那次盛会,蒋英没有与会,隐约感到她身体欠佳。

  如果说,钱学森是一座丰碑,是一座大山的话,那么,蒋英就是丰碑旁的一片绿荫,大山上一片植被。他们用科学与音乐,组成了美丽的二重唱,给世界留下了无尽的回声……

  蒋英和钱学森于1947年在上海结婚,在一起相处了62年。他们的相识、相恋有着传奇色彩。

  蒋英之父乃著名军事家蒋百里,与钱学森之父钱均夫为知交。早年两家过从甚密。儿时,钱学森和蒋英玩耍时,共唱一曲《燕双飞》,殊料,这一唱,竟成为他们相伴一生的衷曲。

  晚年的蒋英回忆起那段经历时说:“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更加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来。再说,我自己在他们家也觉得闷,我们家多热闹哇!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长大了,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当儿媳妇。后来我管钱学森父母叫干爹干妈,管钱学森叫干哥。我读中学时,他来看我,跟同学介绍,是我干哥,我还觉得挺别扭。那时我已是大姑娘了,记得给他弹过琴。后来他去美国,我去德国,来往就断了。”

  蒋百里上世纪40年代到美国考察专门到钱学森就读的学校,把蒋英的照片转给钱学森。后来,钱学森对蒋英说:“你跟我去美国吧!”终于在1947年金秋时节,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喜结连理。此时蒋英已是个才华横溢、享有盛誉的音乐家,钱学森则是学识超群的科学家。

  钱学森与蒋英在美国波士顿安家了。新家陈设很简朴,钱学森的工作室与蒋英的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却是必不可少的。这架钢琴是钱学森送给新婚妻子的礼物,给新家平添了几分典雅、浪漫的气氛。

  1955年10月8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下,钱学森和蒋英带着他们六岁的儿子永刚、五岁的女儿永真,终于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2009年,记者在北京受钱永刚之邀,观看了由他监制的话剧《克里夫兰总统号》。这部作品翔实反映了这段归国的艰难历程。

  回国后,蒋英的艺术才华又焕发出来了,她最初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和独唱演员,后来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歌剧系主任、教授。蒋英非常热爱自己的事业,非常热心音乐教育工作。20世纪50年代初,她从美国带回来的唯一的奢侈品一台钢丝录音机,带到单位,用于教学工作,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整个70年代,钱学森经常亲临第一线,在基地一蹲就是十天半月,甚至一个月。出于保密要求,钱学森出差从来不对家人讲。有一次蒋英在家里一个多月都得不到丈夫的音讯,她不得不找到国防部五院询问钱学森消息。五院的同志回复她:“钱院长在外地出差,他平安无恙,只是工作太忙,暂时还回不来,请您放心。”蒋英听了心里有数了,具体事情也不再多问了。

  钱学森是这样评价妻子的:“蒋英是女高音歌唱家,而且是专门唱最深刻的德国古典艺术歌曲的。正是她给我介绍了这些音乐艺术,这些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于人生的深刻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或者说,正因为我受到这些艺术方面的熏陶,所以我才能够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能够更宽一点、活一点,所以在这一点上我也要感谢我的爱人蒋英同志。”

  每当蒋英登台演出,或指挥学生毕业演出时,钱学森是忠实的听众,也是私人评论家。有时,他邀请科技人员一起来欣赏。有时钱学森工作忙,蒋英就亲自录制下来,放给他听。钱学森对文学艺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所著的《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出版时,正是蒋英给该书定了英译名。

  1999年7月,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隆重举办“艺术与科学——纪念蒋英教授执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以及由蒋英的学生参加演出的音乐会等,88岁的钱学森因身体原因不能出席,他特意送来花篮,写来书面发言,让女儿代为宣读,以表达他对蒋英深深的爱意。

  蒋英教授对科技事业、科学工作者的艰辛十分关心和理解,她曾以巨大的热情,不顾连续几个月的劳累,参与组织、指导一台大型音乐会——《星光灿烂》,歌唱航天人,献给航天人。

  如今,蒋英终于与钱学森在那个世界再次携手……

  还说她与爱人演出了一场真实的偶像剧

  网民说的不是某个明星大腕

  而是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夫人

  航天之父钱学森逝世之后,网友们发起了不少纪念活动。与此同时,钱夫人蒋英也进入了年轻网友的视野。“比赵雅芝更美”,是“中国美典范”。短短几天之内,钱学森夫人就登上了各大搜索热词榜。

  在网友回顾钱学森生平的时候,其夫人蒋英的照片被不少网友拿出来专门转发,称被她的美貌和气质“秒杀”到,有人说她像周璇,有人说她像赵雅芝,还有人说她像央视主播李修平。网友jzcz评价说:“比赵雅芝好看,牙齿整齐,脸型完美,而且看起来不是非常年轻的时候拍的,都这么美了,气质真是大方端庄又不失明艳动人。”如果说五官只是外在的话,蒋英“秒杀”到网友的更多是气质:“有一种由内而外的古典气质,现在女明星哪比得上。”

  网友们在惊叹蒋英女士的美貌之余,也仔细地研究了一番她的身世——军事理论家蒋百里的女儿、金庸的表姐、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这样显赫的简历比她的美貌更让网友为之倾倒。

  蒋英女士忽然走红网络之后,她和钱学森的爱情也成了网友热议的话题。两个人青梅竹马、扶持一生,从一而终的故事感动了网络时代的年轻人。网友“兄妹”说:“看报纸他们夫妇二人曾经12年分隔两地,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双方都默默地等待着重逢的那一刻。在现在这个速食爱情的时代,这简直就是一部真实的偶像剧。”此外更有年轻人在网络上发起号召:“他们夫妇对爱情的专心和宁静,还有为人处事的涵养,都值得大家学习。”

  1947年9月,钱学森和蒋英在上海的结婚照

  钱学森 夫人歌声让他豁然开朗

  10月31日,中国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走完了他98年的人生轨迹。

  他生前有数不清的荣耀。30岁他与导师名字命名的“卡门·钱公式”享誉科学界,同时他取得了航空、数学博士学位;36岁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在美国的重重阻挠下回国,1970年成功组织实施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1979年获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奖”……

  钱学森说,妻子的音乐是他学术上的灵感源泉。他常说,要把科学和文艺结合起来。而他的婚姻--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和中国“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蒋英的结合,堪称科学与艺术完美联姻的典范。

  -过继成钱学森干妹妹

  对于36岁的钱学森来说,1947年是双喜临门的一年:他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正教授,终身教授;这年暑假他回国探亲,结婚了。

  1947年9月17日,钱学森和27岁的蒋英在上海沙逊大厦举行隆重的婚礼。沙逊大厦即今日和平饭店。

  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主持了婚礼,宣读了《结婚词》: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有七日杭州市钱学森和海宁县蒋英在上海沙逊大厦举行婚礼……

  其实,蒋英原本是钱均夫的干女儿,曾经取名“钱学英”。她与钱学森青梅竹马,从钱家的干女儿变成了儿媳。这是怎么回事呢?

  蒋英也出身于“华丽家族”。蒋家和钱家乃世交。蒋家是浙江海宁望族,祖籍杭州。

  蒋英的父亲名方震,后以字百里传世,人称蒋百里。蒋百里早年在杭州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读书时,与钱均夫是同窗好友,莫逆之交。1901年4月,蒋百里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当时曾经托钱均夫照顾自己病弱的母亲。翌年,钱均夫也到日本留学。归来之后,蒋百里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钱均夫任杭州府中学校长。

  蒋百里有“五朵金花”,而钱均夫膝下只有独子钱学森。钱均夫与妻子章兰娟希望有个女儿,见蒋百里的三女儿蒋英活泼可爱,恳求蒋百里夫妇把蒋英过继给他们。

  蒋百里夫妇慨然答应,于是钱家正儿八经办了酒席,过继蒋英,从此蒋英改名“钱学英”,并与奶妈一起住进了钱家。那年“钱学英”五岁,钱学森十四岁,钱学森和“钱学英”以兄妹相称,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他俩还曾一起合唱《燕双飞》,博得两家的喝彩。

  -钱妈妈说:长大要给我做媳妇

  未几,蒋百里夫妇思念三女儿,还是把蒋英接回去了。

  蒋英在晚年回忆说:

  “他父亲和我父亲回国后,都在北京工作,两家常有来往。钱学森是他们家的独生子,我们蒋家有5个女儿。钱学森的妈妈非要跟我妈要一个女儿。我妈说:'那你就挑一个吧!'他妈妈挑了老三,就是我。当时还请了几桌客,算我正式过继给钱家,从小跟我的奶妈也过去了,我的名字也改为钱学英。那时我才5岁,而钱学森已经10多岁了,跟我玩不到一块,我记得他会吹口琴,当时我也想吹,他不给我吹,我就闹,他爸爸问我怎么回事,我说大哥哥欺负我。他爸就带我到东安市场买了一个口琴给了我。

  “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了,更加舍不得我,跟钱家说想把老三要回来。再说,我自己在他们家也觉得闷,我们家多热闹哇!钱学森妈妈答应放我回去,但得做个交易:你们这个老三,长大了,是我干女儿,将来得给我做儿媳妇。后来我管钱学森父母叫干爹、干妈,管钱学森叫干哥。我读中学时,他来看我,跟同学介绍,是我干哥,我还觉得挺别扭。那时我已经是大姑娘了,记得给他弹过琴。后来他去美国,我去德国,来往就断了。”

  赴美之后断了音讯

  1935年,当24岁的钱学森准备远渡重洋前往美国留学之际,蒋百里带了女儿蒋英前去看望。蒋家有女初长成,这位昔日的小妹妹,已经15岁了,亭亭玉立,举手投足全然是大家闺秀的风韵。

  蒋英跟大哥哥钱学森很谈得来,尤其是谈论音乐。喜欢音乐的她,已经弹得一手好钢琴,而钱学森也喜欢音乐,他不仅是交通大学管弦乐队的队员,而且此前不久--1935年2月,还在《浙江青年》第一卷第四期上发表了文章《音乐和音乐的内容》。

  钱学森去了美国的第二年,蒋英也去了德国,不久考取国立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师从系主任、男中音海尔曼·怀森堡,学习西洋美声唱法。与此同时,她还学习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英语。

  1936年11月,蒋百里携左梅夫人从欧洲飞往美国考察。蒋百里夫妇到洛杉矶的时候,前往加州理工学院看望了钱学森。自从去美国之后,钱学森与蒋英失去了联系。蒋百里把蒋英一张照片送给了钱学森,似乎表达了有意让钱学森成为他的女婿。

  从1940年开始,英国空军对德国进行轰炸,蒋英不得不离开柏林,转往中立国瑞士,在卢塞恩音乐院学习。1944年,即将毕业的蒋英在瑞士国际音乐节上演唱,她甜美的歌声深受好评。蒋英音域宽广优美,成了德律风根公司的十年唱片签约歌手。德律风根公司历史悠久,1903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通用电力公司和西门子公司联合成立了德律风根公司。能够被这家公司青睐,成为十年唱片签约歌手,表明蒋英具有相当高的演唱水平。

  1945年,当钱学森随同冯·卡门率领的美国空军顾问团来到德国、法国、英国考察,蒋英在瑞士,无缘相见。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终于散去。1946年,蒋英乘船回国。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航行,终于回到了上海。1947年初夏,由上海市政府交响乐团主办,27岁的蒋英在上海的兰心大戏院举行独唱音乐会,一时间成为上海媒体关注的歌坛新秀。

  后来,在1957年,查良镛在香港《大公报》所开的专栏“三剑楼随笔”中,写过一篇《钱学森夫妇的文章》,写及表姐蒋英:“歌唱音量很大,一发音声震屋瓦,完全是在歌剧院中唱大歌剧的派头,这在我国女高音中确是极为少有的。”

  -妹妹曾说嫁他不会幸福

  就在蒋英的歌声在上海上空飘荡的时候,“飞将军自九霄来”,钱学森从大洋彼岸乘坐飞机降落在上海。

  关于火箭专家跟女高音歌唱家之间的恋爱,种种加油添醋的传说不足为凭。女主角蒋英曾用这么朴实的语言,叙述了恋爱的经过:

  对于学森,我父亲倒是有些想法。他到美国考察,专门去了学森就读的学校,把我的照片给了他。

  因为许久不见,后来再也没提这件事。我们之间没有联系。

  他没朋友,一直到36岁。他是1947年回国的,当时他妈妈问我家人:“小三有朋友了吗?”我排行第三,他们都喊我“小三”。

  我家奶妈说,“小三的朋友多着呢!”

  其实,我那时候根本没有对象,追我的人倒是不少,我一个都没看上。

  那时候,他父亲每周都送些杭州小吃来,学森不懂得送东西,倒是常来我们家玩。好多人让我们给他介绍女朋友,我和妹妹真给他介绍了一个。他坐在中间,不好意思看我们给他介绍的姑娘。可是他却一直跟我聊,我们倒是很谈得来。

  后来,他老来我们家,嘴上说是来看望蒋伯母,实际上是看我。他不懂怎么追姑娘,也不知拿点花来。

  后来,他对我说,“你跟我去美国吧!”

  我说,“为什么要跟你去美国?我还要一个人待一阵子,我们还是先通通信吧!”

  他反反复复老是那一句话:“不行,现在就走,跟我去美国。”

  没说两句,我就投降了。

  我妹妹知道后对我说:“姐,你真嫁他,你不会幸福的。”我妹妹在美国和钱学森在一个城市,她讲起学森在美国的故事:赵元任给他介绍了一个女朋友,让他把人家这位小姐接到赵家,结果他把人家小姐给丢了。赵元任说:“给他介绍朋友真难。”

  那时,我从心里佩服他,他才36岁就是正教授了,很多人都很敬仰他,我当时认为有学问的人就是好人。

  蒋英,这个原本是钱家的过继女儿的“钱学英”,最后还是嫁到钱家,变成钱家的儿媳,可谓良缘天成,佳话传世。她说,在1947年她跟钱学森重逢之后,一见钟情,6个星期就结婚了

  蒋英90岁寿辰学生音乐会上,蒋英与学生及嘉宾合影。

  ■缅怀

  学生怀念恩师

  马洪海:她,为人低调

  蒋英老师的去世可以说是中国声乐界的重大损失,她一生的贡献一方面体现在对中国声乐教育上;另一方面则是在辅佐钱老的工作和生活上。她在西方特别是德国艺术歌曲方面造诣深厚,一生的爱,都全身心投入在了对下一代声乐学生的教学上。蒋老师没有门第观念,无论是谁的学生,只要上门求教都会敞开胸怀。在家上课也从没有收过学生一分钱,而且特别认真。我是1988年开始跟蒋老师学习了两年,每堂课老师都会事先复印好曲谱,把用做示范的录音带转录好,把歌词翻译好教给学生。蒋老师去世后,学校领导已经去家里探望了她的家属。蒋老师为人低调,从不张扬,去世前留下遗嘱:不在家里设灵堂,不在家接受吊唁。2月10日上午,将在301医院为她举行一个告别仪式。另外,学校还计划在今年的清明节举办一个蒋老师学生的音乐学术交流会,我们会把大家的发言汇集成书,在明年蒋老师逝世一周年时出版发行,算是中央音乐学院和学生们对老师的一份寄托和敬意吧。

  祝爱兰:她,最美人品

  蒋老师有最美的人品!她年轻时可是个大美女,但人品更美!蒋老师的家世、家庭都与众不同,但她却从不会把这作为优越的条件。她的知识渊博,在声乐教学上的学术性中国少有。这段时间因为她身体不好住院,我几乎是天天在医院陪着她,去世时我也在身边。因为师生感情实在太深了,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老师根本就没走。前些日子,老师对我说,“我要走了,你别悲伤,我会在那边想着你的。”结果,昨晚我就梦见老师了。

  我是1973年开始跟蒋老师学习的,那时的人都很单纯,见识不多,老师给什么就学什么,也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所以一心努力学习。刚入校的时候,只有十几岁,还不太懂事,蒋老师就把我当女儿待。她说我是一张白纸,可以任人画,她画了,我就出来了。我也很为老师争气。1983年我出国学习,完全是蒋老师一手把我送出去的,她利用国外的亲戚帮我联系学校,连飞机票都是老师替我买的。没有蒋老师当年的帮助,我是不会有今天的。我在海外每当遇到问题,一定是第一个给老师打电话求教,她真的是我的第二母亲,蒋老师也这么认为的。

  赵登营:她,艺术精湛

  我是上世纪90年代初从香港回到学校才经人介绍拜师在蒋老师门下的。那时候,蒋老师已经退休在家,我跟蒋老师学习,一直到1998年她得病之前,每个周六的上午,她都为我上课,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还记得第一次上课的感受,她的话不多,也很少讲理论,但她坐在钢琴前,一个和弦一出来,我就跟着走了。以前人家说我的声音硬,没感觉,但跟蒋老师学习,第一堂课我就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解放的感觉,她以精湛的艺术修养把我的心锁解开了。

  我应该算作是蒋老师最后一拨学生中坚持到最后的一个了。我演唱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也是老师一句一句教出来的。2007年我应邀去德国汉堡国际音乐学院举办的音乐会唱《冬之旅》,我根本就不会德文,蒋老师让我用中国诗词的意境去理解,一定唱得过德国人。记得我在德国演出后,一位老太太边走边摇头说:“不可想象,中国人能够把《冬之旅》唱得这么精彩!”我还记得沈湘老师当年说的话:“唱欧洲艺术歌曲,只要蒋英点头了,我就不用管了!”(注:以上三人皆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