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皇2007手机版下载:刺激消费伪命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3:54:49

 

   中国消费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相当强劲,没什么可刺激的 乔纳森·安德森

  经济学家总是告诉我们这么个道理:新兴市场国家比发达国家消费得少,全球经济再平衡必须是新兴市场国家增加消费、发达国家减少消费。

  真是这样吗?我们的回答是,这也许有些道理,但远非大多数投资者所想像得那样有理。数据表明,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的私人消费占GDP比重没有多大的结构性差异。另外,此前新兴市场国家的消费占GDP比重有所下滑,并非由于消费本身,而是因为GDP的其他组成部分在那段时间内有所扩大。也就是说,即使考虑经济周期的因素,新兴市场国家消费支出的增加也不会对全球再平衡起到显著作用。

  首先,新兴市场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居民消费占比没什么实质性差异。1960年至2000年,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消费占GDP比率平均为60%,发达国家平均也是60%。

  那么,“发达国家的消费占比更高”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观点是从哪里来的?事实证明,这与家庭部门毫不相干,始作俑者是各国政府。历史上,新兴市场国家政府消费占GDP比重平均约为13%,而发达国家中这一比率接近20%。因此,加总家庭和政府消费,发达国家总体消费就会被高估。但是,这跟私人消费没什么关系。

  若将过去50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上述论点是正确的。不过,回头看看过去十年,就会发现,发达国家居民消费占比有一个明显的上升,新兴市场国家这一比率则有明显的下降。这就是“全球失衡”的铁证吗?它是否表明,新兴市场国家需要刺激国内消费,才能使全球经济再回平衡?答案又很可能与大多数投资者所想的相去甚远。

  首先要指出,虽然绝大多数金融评论家都会对中国指手画脚(其总体消费占比自2002年以来确有显著下降),但是,新兴市场国家消费的整体回落中,中国大陆实际上仅占一小部分,不到近几年来消费总量净调整的三分之一。

  剩下的三分之二在哪儿呢?事实证明,其余跌幅主要来自新兴市场中的石油和燃料出口国。进入2000年以来,俄罗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在54%左右,但是,到了2008年,这一数字下降到45%;伊朗和委内瑞拉等国也差不多是这样。2002年,尼日利亚的私人消费占GDP的80%,但六年后减少到了55%。同一时期的沙特阿拉伯等海湾石油出口国,私人消费占GDP的比重惊人地下跌了45个到50个百分点,仅剩25%。

  什么原因?当然不是因为消费疲弱;过去五年中,商品出口国的真实消费支出增速创了纪录。问题不在消费下降,而是由于2008年石油价格飙升,上述各国名义GDP的基数大幅上涨。1973年到1980年,我们就已经看到了这种全球价格猛涨的冲击。

  这些国家的“再平衡”并不是一个消费结构的问题,因为这些国家后来的表现多半是因为石油价格下跌,逆转了“消费占GDP的比重”中的分母的扩大,其实,分子并没有增加。油价下跌,直接导致出口石油与燃料的新兴市场国家经常项目余额占GDP的比重,从2008年的14%降至2009年的4%。这也意味着,即使真实消费没有任何增加,仅靠油价和能源价格上涨,这些国家的消费占GDP比重就在2009年一年内急升了8个至9个百分点。

  再看中国。根据中国官方数据,其过去七年家庭消费的GDP占比,几乎是众多非燃料出口依赖的新兴市场国家中惟一大幅下降的:从2000年初的45%降到了2008年的36%。这就说明中国大陆在消费结构上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吗?

  或许不是。中国总体消费占GDP比重的下降,也并非由于实际消费支出放缓或者家庭储蓄增加。正如沙特阿拉伯和尼日利亚,消费占比升高的“幕后推手”是作为分母的GDP大幅度增加,只不过中国的这种增加与油价无关,而是由于其重工业产能陡然增加,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又导致了净出口的上升。但最终影响是相同的:中国和大宗商品出口国都出现了经常项目盈余和国民储蓄率的双上升,但是这些增加的储蓄都来自公司部门或政府部门,而非家庭部门。

  正因如此,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对于中国改善社保体制的措施对提高消费占比的短期效果,向来持怀疑的态度。事实上也是如此,没什么可刺激的,很长时间以来,消费增长已经十分强劲,居民储蓄也一直比较稳定。

  中国真正的“再平衡”得走另一条路:头等大事是通过调整相对成本,控制工业的过剩产能;加强信贷规范,使企业无需储蓄那么多利润,而将其中更大份额分配到股东(国家或私人)手中。这就意味着,经济的趋势性增长率要比前五年那种过热趋势降下来。要提高消费占GDP比率,不能光看分子,也要看分母。

  作者为瑞银证券公司投资研究部董事总经理、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