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2017序列号和验证码:徐志摩墓碑寻获事录(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20:34:48

徐志摩墓碑寻获事录
陈宇(山西作家)
1931年,诗人徐志摩坐飞机从南京飞往北平途中,经济南附近党家庄上空遇雨雾触山机毁人亡。之后灵柩运回浙江硖石东山安葬(现属海宁市)。
“文化大革命”中,徐志摩墓被毁,棺木尸骸全都灰飞烟灭,连墓碑和墓上石料也被四近乡民拆走它用。15年后,东山中学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许逸云独自到旧墓址凭吊,见墓地一片荒凉,无一旧物,发念要找到墓碑,终于如愿,使后来重建的徐志摩墓保留了一件原物。
对于寻碑之事,许逸云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曾著文披露,但为当时政治气候所限,均未详尽,且有虚饰与曲笔。就以他自认“较为详细”的《徐志摩墓碑寻获经过》一文来说,也属新闻报道式,全文仅六百余字,直接讲发现墓碑的只三百多字。上世纪90年代初,笔者为搜集史料向他查询,提到他过去所写文章,他才坦言,当初因政治上还有顾虑,故托词说寻碑是受徐氏家族委托;以往写的文中,有些地方“语焉不详,或者没有提及”。于是把当年寻碑详情及感时赋诗告诉笔者。当时他正忙于参加海宁市地方志编纂工作,说打算抽空再“写一专文”介绍。岂料后来他竟一病不起,终而不幸去世。现将他的信和赋诗附后,以为那段历史留下点“原生态”资料,供史家和研究者参考,也算告慰许逸云先生在天之灵。
附:许逸云给陈宇的信
陈宇同志:
寄在市志办及东山中学的信件都收到了。因为公私事忙,身体又不太好,迟复为歉。
承询及徐志摩父子墓碑事,今缕述如下:
十年前,我寻获墓碑时,曾写过一些短文,计刊:
经济生活报:《徐志摩墓碑寻获》(1981.12.16)
香港大公报:《徐志摩墓碑寻获经过》(1982.1.19)
浙江画报:《关于诗人徐志摩》(1982.4)
请参考。其中香港《大公报》上的那篇较为详细。但有些地方也语焉不详,或者没有提及。现根据阁下要求,再作些补充。
1.徐志摩的墓约在1966年深秋被砸毁。砸墓者为当地中学里的一群红卫兵。墓碑被砸断,石椁被砸开,棺木拖出,骸骨和衣服散了一地。第三天镇上有些人去墓地看看,犹见缕缕衣片,骷髅及大腿骨。
其父徐申如的墓遭毁稍后些。当时墓地已划入海宁化肥厂范围,该厂在基建中将此墓拆毁。
两个墓一样规格,都很大,石料用了许多。两墓被毁后,石料陆续给附近农民运走,派了各种用场。墓碑下落不明,也无人过问。

2.这样过了十多年。1981年11月诗人遇难五十周年,我前去其墓地遗址凭吊,几乎什么都没剩下,一片荒凉。我便发念要为诗人寻找墓碑。当时我在东山中学任教,课余及星期天,便去附近农村中寻找,见人就问,辗转打听,花了个把月时间,终于有了眉目。先找到了徐申如的碑,过几天又找到了诗人的墓碑。
于是,我便通知当地有关部门,请他们随我去验收,我也好告一段落。结果因修墓事尚未有头绪,碑虽残,还有一千多斤,难以搬运,因此便托我再保管一个时期。我便托村里人好好照看,我隔些日子去看一次。
之后,复墓事仍无动静,我便打报告给当时的海宁县委书记马汉民,申述种种理由(为搞好海胞关系)要求着手复墓。马汉民作了批示,才动了起来。请陈从周教授来硖石,找墓址,设计商量。1983年初动工,清明节正式开放。我的任务也完成了。从1981年底找到墓碑,到1983年墓碑运回,保管一年多些。
以前稿中曾写“应徐氏家族委托”,这实际上是一种藉口,因为当时还有不少人对徐志摩的看法尚有过“左”倾向,我怕受累(为“反动文人”找墓碑,岂非大有问题!),说家族委托,可以名正言顺些。我与徐家是亲戚加世交,徐嘉是我的表弟,他的两个堂兄(亦徐志摩之侄)是我的同学。他们可并未委托于我!
大致情况如此。去年,诗人遇难六十周年之际,我原拟写一专文,讲述寻找墓碑及催促复墓经过,惜因事忙,加上发病,一拖拉就错过了时机,如今阁下拟在文中涉及,那最好不过。如果还需要补充什么,望告。
所需照片,墓前所照者连底片都已弄丢了,只能以后方便时照了再奉寄。手头有一张工作照,就算是在编写地方志吧。聊以塞责而已。
顺附1981年所作诗一首,并序,聊供参考,以见寻碑当年心情。
匆此祝
著安
许逸云
1992.2.27
1981年11月19日,为诗人徐志摩遇难五十周年。余凭吊其东山墓地遗址,但见荒烟野蔓,荡然无存。追忆儿时所见,墓地庄严肃穆,景色清幽,抚今追昔,徘徊久之。闻遭劫当时,犹见缕缕衣片、骷骸、大腿骨等,益增感慨。归而赋此,寻找墓碑之举,盖亦发念于斯时也。
星移斗转几沧桑
动乱十年梦一场
萧瑟秋风悲落叶
饕餮猛虎扑羔羊
更无余袖挥云彩
独剩空灵对夕阳
最是一声沙扬娜拉里
诗魂犹绕旧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