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cad导入草图大师:多长一个心眼 多留一份怀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10:53:50

《货币战争》

宋鸿兵 编著

中信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

———评《货币战争》

⊙唐岳华

这本在网络上早已炒得非常之火热的《货币战争》,给了国内读者全新的体验,内容足以令每位拿起此书的读者震惊。作者以激烈的言词气势磅礴地讲述了英格兰银行成立300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经济惊心动魄的历史沿革。出版社把它列为“商业史”,我倒更倾向于把它视为”另类经济史”。国外近年也多有类似给人极大震撼的著作,比如去年12月出版的约翰·帕金斯(John Perkins)的《一个经济杀手的自白》。

《货币战争》作者宋鸿兵上世纪90年代留学美国,获美利坚大学硕士学位,曾担任美国最大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高级咨询顾问。这一身份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本书的警世意义,首先要承认,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对本书提出的尖锐问题保持高度警惕时下很有必要。不过,对书中具体的观点,则要细加分析。

说的雅一些,本书让中国读者看到了对当今国际金融的一种截然不同角度的见解,说的更直一些,本书的判定有一种被“洗脑式”的感觉。最典型的“洗脑式”观点就是在“美联储:私有的中央银行”一章中所点明的:“直到今天中国也没几个经济学家知道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美国政府根本就没有货币发行权”。

按照笔者的理解,对于美联储的性质,其本身就是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没有定论。有人甚至说过,就连法院也无法对其性质轻易做出明确的判断。笔者更倾向于认为,美联储是一个“半政府”性质的组织,其拥有“企业式”的股权结构,同时也直接受总统和国会的监督,执行美国中央银行的职能。简单来说,美联储就是美国政府与社会各主要银行代表为了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所成立的公司,该组织机制的确有某种企业性质的成分,自然是由不同的私有银行所控股。美联储这种分散化的私有中央银行体制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若说完全由几个国际银行家所控制并为其服务,值得商榷。

其实,本书的立论,反映了当今相当有影响的“国际银行家阴谋论”。阴谋论(the Conspiracy Theory)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在国外盛行,它把一些公众难以解释的事件归咎于某些神秘的人物或社团,典型的如共济会、精英社团等。本书以较大篇幅提到了神秘而深不可测的剑桥“使徒会“、美国外交协会、三边委员会等精英集团,部分内容明显是由作者依据外文资料编译而成,部分内容后标注了出处,笔者按照出处查找所引用的资料,其论调与阴谋论相似,原本由其来之。耐人寻味的是,书中的大段场景和心理细节描写、历史人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注明出处。

书中推断,称雄欧美历史的银行业“天王级”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目前与美国银行业巨头都有密切联系。然而据接触过罗斯柴尔德银行集团的银行业内人士称,早在1865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就退出了美国市场,之后又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遭受重创,目前主要在欧洲做并购重组业务,2006年位列世界并购排行榜第13位,一年营业额不到100亿美元。

书中最有争议的当数对国际银行家的描述。作为“超级特殊利益集团”的成员,国际银行家们不仅不忠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政府,反而控制国家和政府。他们获取暴利的惯用手法有两种,第一种手段是制造经济衰退,他们利用超级通货膨胀之后资产泡沫破灭的方式,在货币的狂跌和暴涨过程中聚敛了大量的财富,这一过程被称为“剪羊毛”。他们策划并制造了300年来几乎所有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从1837年大恐慌到1929年大萧条,从上世纪80年代金融核弹袭击日本到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第二种手段是策划战争,战争使各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地向银行家融资,让他们大发战争财。美国独立战争、南北战争甚至两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原因都可归结于国际银行家,林肯、肯尼迪和里根等多位美国总统遇刺,最后全都归结于“国际银行家”。描叙、推理十分精彩,悬念叠出。

无需质疑国际银行家在世界经济中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标尺,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离开了货币都无法运行。但是国际银行家对世界经济的掌控力是否到了书中所描述的那种程度,笔者认为,结论需要慎之又慎。

另外,该书作者把货币分为债务货币和非债务货币两大类,即当今主要发达国家所发行的法币和以金银货币为代表的非债务货币。作者直言,在纯粹法币制度下,最终将无可避免地产生恶性通胀,最终世界范围内的严重衰退,这也是绝对化的逻辑。作者最后建议中国政府花重金购买黄金,然后分阶段逐步建立一套黄金、白银支撑下的“双规制货币体系”,也就是返回到金银本位制。这样的建议到底切合不切合中国当前的现实呢,购买黄金就真的能使中国经济一劳永逸吗?本书对此似乎缺少令人信服的分析和论证。

当然,书中那些警世观点确实值得人们深思。书中提到世界银行和IMF等布雷顿森林机构对其资助的所有国家都准备了四服药:私有化、资本市场自由化、市场定价和自由贸易,即出让国有资产、资本自由流出与流入、完全市场化和降低贸易壁垒,这样的事实的确是存在的,也是受援国接受捐助时所必需倍加小心的。作者对国际金融势力可能采取与日本相同的战略来对中国实施金融打击的估计也是有远见的:首先是制造中国的超级资产泡沫;然后实施“远程非接触式”的金融核打击,打垮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最后再以跳楼价收购中国的核心资产。无论如何,对于正在开放金融业的中国来说,尽早了解可能存在的金融危机并提早采取防范措施对中国经济未来确保持续健康的发展至关重要。

另外,本书对于中国金融开放面临风险的战略危机意识非常值得提倡。中国正处在这一特殊的“战略拐点”上,需要实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突破。对于金融领域的开放,国内大多数学者和决策者关注的是“战术”层面的风险,但实际上金融开放的最大风险源自“战略”层面,即金融开放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货币战争。中国金融业要顺利走向开放绝对不能少了这样的战略危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