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大师怎么做楼梯: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误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22:21:22

刘锋: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误区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0年11月23日 09:16 共有2条点评 未来五年,有人认为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决定性角色,这种看法不理智

  “十二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一经公布,就备受瞩目,社会各界都对“建议”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其中不乏精彩评论和权威阐释,但也出现了一些解读的误区,形成了一些片面性的舆论导向,直接影响着广大民众对于“建议”全局性、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认识。

  误区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建议”中提出了“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贯穿未来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事关规划全局成败的深刻变革,为了保证实效,取得战略行成效,就需要明确其主攻方向、支撑点、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点、基本动力,就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做文章,而不是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地解读为发展低碳经济。诚然,通过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抢占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对于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不是全部。此外,中国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还不能成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动力,因而它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误区二:“十二五”时期是从内外失衡向内外平衡转变的时期

  从时间角度看,现在也只是全社会对“建议”的审读、评论、建言、献策、修改、完善时期,中国还没有实质性地进入“十二五”规划的实践阶段。实践还没有开始,就妄言结论,有逻辑上的前后矛盾之嫌。“十五”时期、“十一五”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是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外平衡,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对投资、出口贡献额的依赖,随着中国经济对投资支撑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的过度依赖,这一内外平衡的目标至今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现。未来五年,中国能否打一场硬仗,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目标,即实现内外平衡,还是一个有待实践的问题,也还是一个未知数,因而,民众还不能简单地相信未来五年中国一定能实现内外平衡的目标。相关人士有这种决心和信心,能给民众带来一种希望,但更重要的是,相关人士能把说的话变成事实,才是广大民众真正渴求的福祉。

  误区三: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标志着一个新经济格局的建立

  有人将未来五年解读为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门槛的时期,认为这是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格局的标志。其实不然。一个国家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格局的标志应该是一组指标的实现,而不只是收入指标的实现。假如,一个国家的民众收入都能达到所谓的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也即达到人均10000美元,但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出现滞涨、政治民主混乱、贫富分化加剧、官员腐败现象多发、“城市化病”显现、公共服务产品短缺、就业困难、社会不稳定、公民信仰缺失、金融体制漏洞百出,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等,那么,试问这个国家能被称之为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格局吗?进入一个新的经济格局,不止是一个经济问题,它还是一个政治问题、金融问题、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它应该包括民众收入指标在内的政治民主指标、贫富差距指标、官员廉洁指标、资源节约指标、环境保护指标、公共服务质量指标、就业指标、社会保障指标、公民信仰体系指标等在内的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全面实现。

  误区四:中国将按照“以人为本”的方向快速调整经济结构

  中国将按照“以人为本”的方向快速调整经济结构的解读误区首先就在于“快速”二字上,速度的快是一个理想化的诉求,但是能不能快,还得靠实践来回答。“建议”中指出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主攻方向”,其中已暗含了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所在,调整经济结构既然是战略性的,就事关全局,推动起来必然困难重重。另外,“主攻”二字也说明了未来调整的困难所在,因为,要“主攻”,就必须集中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等生产要素,就必须谋划全局,协调各个区域、各个部门、各个层级,形成统一的合力,才能筹齐“主攻”所需的弹药。再者,“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提出多年了,但实践起来还是受到传统人治文化的制约,纸面上的口号远远多于实际的行动,未来积极实践的动力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因此也很难实现快速的推进。

  误区五:“十二五”时期中国不会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议”中提出将在未来五年“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单独的一章,有人将此解读为中央高层没有大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心和勇气,未来也就不可能出现所谓政治民主化改革的新局面。事实上,这一判断是片面的。中央高层形成这个建议是经过社会各界反复讨论后形成的。就在“建议”出台的前两个月,社会各界开展了纪念邓小平关于《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长篇讲话发表20周年的活动,并形成了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讨论热潮,遗憾的是,最终并没有形成一致性的结论,也没有形成政治体制改革的社会共识,因而,在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中央高层在“建议”中使用的提法也就可以理解了。需要注意的是,“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路径也体现了中央高层的政治意愿、政治思维、政治策略和政治智慧,改革的态度是积极的,只是要注意方式、方法,用稳健、妥当的方式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提供政治保障。

  误区六: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决定性角色

  未来五年,有人认为中国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决定性角色,这种看法是不理智的。虽然中国的年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位居美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二,但是,中国要想赶超美国,至少还需要20年的时间,所谓未来五年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还为时尚早。即使中国的经济总量赶超了美国,但如果中国在科技创新、核心知识产权拥有、专利发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那么,中国也只是靠低端的产品供给和出口取得量上的优势,所谓的经济总量也只是一张“纸老虎”,一捅就破。此外,中国长期以来奉行韬光养晦的对外战略,希望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来发展经济,并不想在国际舞台上扮演决定性角色。只要利于中国民主生活水平提高,扮演不扮演决定性角色并不重要。至于像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弗格森之流所鼓吹的“中美国”(Chimerica)概念,其意在抬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同时,想让中国背负更多的发展包袱,阻碍中国的快速发展,对此,广大民众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总而言之,擦亮眼睛,澄清误区,以利民众,才是正确解读“建议”的理性之举。

  刘锋为法学博士、独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