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10怎么看隐藏文件:索捐20万让药家鑫案演绎成一场闹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7:28:45
索捐20万让药家鑫案演绎成一场闹剧   

2012-02-08 23:38:06| 帝国良民

 

            2月8日,张显及张妙家人前往药家鑫父亲家索要20万元赠款,因言语不和,与药庆卫代理人马延明发生肢体冲突,随后被当地警方带至派出所讯问。马延明称此前药庆卫赠款曾被退回,现无义务再给,张妙父亲表示,此前退回因药家意图求轻判,现需钱为张母治病,故此索要。(中国新闻网2月8日)

         我们抛开药家鑫案本身的刑事责任不说,反正不该死的张妙已经死了,该死的药家鑫也已经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如果说受害者家属前去索要的是法院判决的民事赔偿款,那也无可厚非,毕竟张妙死了,死于药家鑫的刀下,依法有除刑事追究的权利外,附加民事赔偿。但事实是什么呢?这20万元是药家鑫死刑复核阶段药父捐赠给受害者父母的,而张父当时听取了所谓的律师张显的鼓噪,以捐赠是试图求得家属谅解轻判的前提条件,收钱后又退回了药家,并声明只要药家鑫的命。事实还不仅仅如此,一直出谋划策的张显为迎得网民和社会的同情,以达到获取更多社会捐款的目的,不仅“义正词严”的拒绝了药父20万元捐款,还公开拒绝了法院依法判决的4万多元民事赔偿,声明是这样说的:“对于民事部分,虽然我们认为有不合理之处,如:死亡赔偿金、张妙父母的赡养费属法律之规定,应当支持的却未支持。现在我们需要重申我们的一贯立场:不愿接受带有血的钱,不愿要药家鑫家的钱。所以,我们对民事部分不合理的地方放弃上诉;就判决书中药家鑫应向我们支付四万五千余元的赔偿,我们也放弃向药家鑫的追要。要求药家鑫用生命为他的行为来赎罪,虽然,药家鑫父母对我们淡漠无情,但我们还是考虑到对方的未来。我们自愿放弃法院所判给我们的民事赔偿,留给药家鑫父母的养老。”,声明最后还说,“我们想对药家鑫父母说:我们农村人并不难缠!你们应该低下你们高昂的头!”

        张显弄出的这份打着张妙家属旗号的声明,果然迎得了社会广泛的同情,有据可查的社会捐款就达到100万元以上,远远高于药庆卫捐赠的20万元,而且也达到了张家希望的死刑目的,在无数曾经支持并同情张家处境的网民而言,这个案子理应该结束了,不应该再有无谓的喧嚣,张家失去了女儿,药家也失去了独生儿子,一个悲惨的事件,留下的是两家痛苦的老人。但现在的事实却让人感觉有人仍然不甘寂寞,仍然试图在利用这个案件曾经的巨大社会影响来谋取个人的利益,包括个人炒作和金钱利益,难道是受害者张妙的家属吗?这些本来本分的农民,真的如某些网民在出现到找药父索捐20万元后发出“农民难缠”的感叹吗?我看并非如此。

        那么其实从索捐20万并发生激烈肢体冲突的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上窜下跳的猥琐男的小丑一般的身影,那便是曾经在网上拼命造谣药家鑫有家庭背景的所谓律师张显,一手策划了挑唆鼓动张家违背之前的承诺前来药索要曾经公开放弃和拒绝的20万元捐款,并曾在微博上声称“要来看热闹”,他果然来了,而且远比表情木纳的张父热闹得多了,在药家的生活小区里大呼小叫,最终引发了小区内发生肢体冲突的场面。可以说张显以一已之私,在背后策划了利用张家对金钱贪婪的欲望以达到自己继续炒作的目的。不过在他将这一事件升级为一场冲突闹剧的同时,他似乎打错了算盘,这一举动,几乎让曾经一边倒同情张家的网民倾向和社会舆论演绎成了几乎一致对强行索要捐款的强烈指责,更多的网民甚至认为自己的同情心被利用了,对张家来说,这简直是一个悲剧,张家岂不更是被小人利用了吗?这次闹剧,张家除了得到指责外,又能得到什么呢?

         张显的鼓噪和阴谋,之前或许达到了目的,现在似乎走向了反面;如果说张家确实因此案致生活困难,也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去争取,这无可厚非,何况药父也说了,如张家有证据充分证明来自社会的捐款已经用完,致使生活无以为继,那自己则可以对张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援助,且可以一直捐助到他去世为止。而面对100多万元的社会捐赠,现在张父却只承认收到了10万,且已经给张母看病用完了,如此,社会就有理由要求接受捐赠方提供另外90多万元捐款的流向去向,恐怕除张家外,张显也应该对此站出来解释,而不是继续挑唆张家违法强行索捐20万,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很难继续欺骗网民、欺骗社会的同情心。退一步讲,药家鑫是成年人,从法律的角度说也不应该在药被处死后继续无理取闹去纠缠其父母,这似乎从道义上讲,也显得不道德。

         所以这件事越来越演绎得象一场闹剧,并不能一昧的指责张家对金钱的贪婪和诚信的缺失,更大的原因是被张显这个骗子所挟持和蒙骗,作为受害者,当然值得同情,但事情已经了结了,杀人者也偿了命,法律也作出了相应的判决,即使存在问题,也仍然还应该在法律的框架内却争取自身的权益,否则只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