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图大师图层:自知之明:“吾不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38:26
时间:2010年04月14日 10时41分   来源:前线   作者:郭庆晨

见过这样的党员干部,动辄就标榜自己多么多么有本事,有能耐,有才气,仿佛别人处处不如他,似乎他事事都比别人强,整日陶醉于自我欣赏中。你若让他承认技不如人、艺不如人、才不如人,那是万万不可的。
其实,即便再有本事的人,也未必是万事通、无人能及的全才。孔夫子如何?他被尊为圣人,但并不认为自己已经穷尽一切。这方面,《论语·子路篇》有记载。弟子樊迟向孔子请求学种田,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老农。”樊迟又要学种菜,孔子回答说:“吾不如菜农。”种田不如老农,种菜不如菜农,应该说这是很自然也很合乎常理的事情。如果工人比老农还会种庄稼,农民比建筑工人还会造楼,银行职员比医生还会看病,那反倒不正常了。
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几番较量,以刘邦获胜告终。刘邦在谋事、决策、用人上远远超过项羽,展现了雄才大略。但他没有自命不凡,反倒讲了三个“吾不如”: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用他以弱胜强的事实告诉人们:一个领导者不必事事都比别人强,只要善于将有能力、有本事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让他们发挥出各自的长处,就离胜利不远了。
一代明君唐太宗也深知自己有不如人处。他刚当上皇帝不久,有人进献他一张弓。他试了试,觉得确是强弓,便如获至宝。得意之下,免不了向宫中文武大臣和弓匠炫耀。弓匠仔细地审视一番,说:“这不是好弓。”唐太宗不信。他一直以为,自己从年轻时就开始金戈铁马的生活,对强弓十分钟爱,加之平时喜欢摆弄弓,自诩对弓十分精通,能一眼分出弓的好坏,怎么能说我看好的弓不行呢?弓匠接着解释说,这张弓所以不好,因为它用料不讲究。一张弓的优劣,不但要看它是否刚劲有力,射得远近,还要看它射得准不准。而射得准否取决于做弓用料的脉理。制作这张弓的木头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因而偏斜。这样的弓虽然有力,但箭却射不直,所以它不是一张上等的好弓。弓匠一番话,令唐太宗猛醒:几十年来,自己用弓无数,然而一直以为有劲儿的弓就是好弓,却不知道判别弓的好坏还有更深层次的标准,看来自己的知识太浅薄了呀!由此及彼,他想到了治理国家:“弓的好坏,自己几十年来都没弄懂,还要靠弓匠点拨。自己才当了几天皇帝,如何治理国家懂得更少,岂不是更应该向群臣学习治国的方法?”于是,与大臣们议事的时候,唐太宗多了几分虚心、谦和,也多了听取不同意见的耐心。可以说,这是唐太宗从“识弓,吾不如弓匠”中大悟的结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军衔制。听说要授予自己大将军衔,许光达亲笔给毛主席写了一份降衔申请书,说不光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因此恳请授他上将衔。许光达的谦虚可谓“光”明而豁“达”!难怪毛主席赞他:“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敢于承认“吾不如”,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像庞涓之于孙膑、周瑜之于诸葛亮,尽管智谋、兵法都属一流,但皆因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缺少“吾不如”的心胸,嫉贤妒能,容不得比自己强的人,最终还是被自以为是、妄自尊大所害。
韩愈在《师说》中有言在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就比学生强。同理,当干部的未必就处处比群众高明,当领导的并不就事事比属下能耐。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够认识到“吾不如”, 多一点自知之明,少一点自以为是,多一点谦卑,少一点骄傲,多一点甘拜下风,少一点盛气凌人,无疑是党员干部不断进步的保证。
“当我们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泰戈尔的这句名言,永远不该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