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正上面菜单栏不见了:大般涅盘经(全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6:49:40

大般涅盘经(全文)

124.192.99.*

1楼

“涅盘”之原义是“消灭烦恼火焰,达到觉悟状态。”是实上,释尊自三十五岁成道后就已“入涅盘”;然而,尚以肉体之身存在,故烦恼不可能完全消除。即是说,释尊之入灭,以他当时“完全寂灭烦恼之焰,达至极端的平净状态”,方称为“大般涅盘”。后代人将入涅盘、入灭认作为死之意思。

《大般涅盘经》,又称《大涅盘经》、《涅盘经》、《大经》。
北凉昙无谶(385-433)译。师中印度人,初习小乘教法,兼习五明,讲说精辩,应答善巧。后遇白头禅师,得树皮《大般涅盘经》,自感惭愧,改而专学大乘。后携《大般涅盘经》前分十卷、《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又至龟兹,然此二地多学小乘,遂东经鄯善,至敦煌。北凉玄始元年(412),河西王沮渠蒙逊迎师入姑臧,欲请译出经本,谶恐言舛于理,学语三年,方译写《大涅盘经》初分十卷。师以《涅盘经》品数不足,遂赴于阗,寻得经本中分,复还姑臧译之。后又遣使于阗,寻得后分续译。师谓此经梵本三万五千偈,今所出者,一万余偈。

本经是四大部之一,全经旨在说明法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教义。
共分十三品:寿命品、金刚身品、名字功德品、如来性品、一切大众所问品、现病品、圣行品、梵行品、婴儿行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师子吼菩萨品、迦叶菩萨品、憍陈如品。兹将本经旨要梗概分述如次:

一、佛身常住
佛身在本经中是指如来之身,或如来、如来藏、佛性,也就是指佛的法身。
世间一切有为法是无常的,所谓生者必灭,合会必离,盛必有衰,众苦流转,无有休息,常为诸苦所侵。因此,佛陀于拘尸那入涅盘之际,众生心大忧愁,同时举声悲啼号哭,咸谓世间空虚,众生福尽,从今以后,无有救护,无所宗仰。纯陀因此怀疑,何以世尊已证大果,不能久住于世;乃至迦叶亦怀疑佛陀寿命何以同于世间,如此短促。事实上,佛陀的示寂,是在说明佛陀的涅盘境界并非如油尽灯灭,或薪尽火息,一切无存。如《寿命品》,佛陀告诉纯陀:“如来已于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无有食身、烦恼之身,无后边身,常身、法身、金刚之身。”佛陀为迦叶说如来长寿,于诸寿中,最上最胜;所得常法,于诸常中,最为第一。如来是常住法,不变易法,如来此身是变化身,非杂食身,为度众生,是故现舍,入于涅盘。《金刚身品》说,如来身是常住身、不可坏身、金刚之身,非杂食身,即是法身。又如来之身,无量亿劫坚牢难坏,非人天身,非恐怖身。如来之身,非身是身,不生不灭,不习不修,无量无边,无有足迹。
  涅盘有诸多异名,如:无生、无出、无作、无为、归依、窟宅、解脱、光明、灯明、彼岸、无畏、无退、安处、寂静、无相、无二、一行、清凉、无暗、无碍、无诤、无浊、广大、甘露、吉祥。涅盘实义,是谓法身、般若、解脱等三德。譬如伊字是由三点组成,不一不异,非前非后。如《寿命品》说:“我今当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盘。何等名为秘密之藏?犹如伊字三点,若并则不成伊,纵亦不成,如摩醯首罗面上三目,乃得成伊三点,若别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盘,如来之身亦非涅盘,摩诃般若亦非涅盘,三法各异亦非涅盘。我今安住如是三法,为众生故,名入涅盘,如世伊字。”这是以伊字三点说明涅盘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具有相即不离的关系。
  又常乐我净名为涅盘。《寿命品》说:“我者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盘义,净者是法义。”“无我者名为生死,我者名为如来;无常者声闻缘觉,常者如来法身;苦者一切外道,乐者即是涅盘;不净者即有为法,净者诸佛菩萨所有正法。”又《高贵德王菩萨品》说:“常乐我净在何处耶?所谓涅盘。”“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盘。”“身不坏故,名为大乐,身若可坏,则不名乐。如来之身,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以大乐故,名大涅盘。”
  综观本经,无非处处在阐明佛身是常住不灭,是永恒存在,是常乐我净,是大涅盘。


二、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本经的另一个重点是在阐扬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卷七的《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然后乃见。”“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知不见,是故应当勤修方便,断坏烦恼。”
  既然一切众生悉有佛性,阐提能否成佛?据《梁高僧传》卷七载,昔时,竺道生见法显所译六卷《泥洹经》后,立“阐提成佛”之说,而遭学者非议,直至昙无谶译出本经后,此种说法才渐渐被接受。
  “一阐提”,《如来性品》说无信之人,名一阐提。又以焦种、无目、难治之病、生盲、非法器、不可治、聋人等,比喻一阐提。卷十九《梵行品》说:“一阐提者,不信因果,无有惭愧,不信业报,不见现在及未来世,不亲善友,不随诸佛所说教诫,如是之人,名一阐提。”   本经卷九《如来性品》复说:“佛为众生说有佛性,一阐提辈流转生死,不能知见。”“彼一阐提虽有佛性,而为无量罪垢所缠,不能得出,如蚕处茧,以是业缘,不能生于菩提妙因,流转生死无有穷已。”可见一阐提若能祛除烦恼缠缚,仍是可以见性成佛的。又如来善知一阐提辈能于现在得善根者,则为说法;后世得者,亦为说法。今虽无益,作后世因。因此,如来世尊大慈悲,见一阐提者,仍为施法药。于是在卷二十一、二十二《高贵德王菩萨品》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忏四重禁,除谤法心,尽五逆罪,灭一阐提,然后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宝佛性无差别相,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
  总之,本经是主张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亦能成佛。而其基本思想是在于认为佛性常住而一切悉有,从而主张一阐提亦具有佛性,纵然是断善根,其佛性仍常住不变,最后亦能成佛。


    • 举报  |
    • 2010-04-13 20:57
    • 回复
    124.192.99.*

    2楼

    本经是大乘经典中,最富有文学色彩的经典。经中处处可见佛陀以巧妙的譬喻说理,例如:
      □卷九《如来性品》以先陀婆比喻如来密语甚深难解。“譬如大王告诸群臣:“先陀婆来。”先陀婆者,一名四实:一者盐,二者器,三者水,四者马。如是四法,皆同此名。有智之臣,善知此名。若王洗时,索先陀婆,即便奉水;若王食时,索先陀婆,即便奉盐;若王食已,将欲饮浆,索先陀婆,即便奉器;若王欲游,索先陀婆,即便奉马。如是智臣善解大王四种密语,是大乘经亦复如是,有四无常,大乘智臣应当善知。”
      □卷三十三《师子吼菩萨品》的“众盲摸象”喻,自古以来即闻名于世。“譬如有王告一大臣:“汝牵一象以示盲者。”尔时大臣受王敕已,多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已示竟。”尔时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为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善男子!如彼众盲不说象体,亦非不说。若是众相,悉非象者,离是之外,更无别象。善男子!王喻如来正遍知也,臣喻方等大涅盘经,象喻佛性,盲喻一切无明众生。”
      □卷十四《圣行品》叙述佛陀的本生为一婆罗门,住雪山,修菩萨行,为求“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一偈,不惜舍身以施罗刹。此举与《华严经》善财童子、《般若经》常啼菩萨的道行,同为佛子求法的典范。
      □卷十四《圣行品》以醍醐譬喻佛性。“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稣,从生稣出熟稣,从熟稣出醍醐。醍醐最上,若有服者,众病皆除,所有诸药悉入其中。□□佛亦如是,从佛出生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从修多罗出方等经,从方等经出般若波罗蜜,从般若波罗蜜出大涅盘,犹如醍醐。言醍醐者,喻于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
      全经中如上述所列举的精彩譬喻,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俯拾可得,是文学创作的最佳体材,深具文学价值。



    本经以《阿含经》、《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诸经,其思想受《般若经》影响颇大。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古来称之为《南本涅盘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盘经》。




    大般涅盘经序
    后秦释道朗撰

      大般涅盘经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虑。教弥天下。而情不在已。厕流尘蚁而弗下。弥盖群圣而不高。功济万化而不恃。明逾万日而不居。浑然与太虚同量。泯然与法性为一。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常。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非乐不能亏其乐。故其乐无穷。或我生于谬想。非我起于因假。因假存于名数。故至我越名数而非无。越名数而非无。故能居自在之圣位。而非我不能变。非净生于虚净。故真净水镜于万法。水镜于万法。故非净不能渝。是以斯经[角/牛]章叙常乐我净为宗义之林。开究玄致为涅盘之原用。能阐秘藏于未闻。启灵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痈疽。拔无间之疣赘。阐秘藏则畅群识之情。审妙我之在已。启灵管则悟玄[火/几]之潜。映神珠之在体。然四重无间诽谤方等。斯乃众患之[病-丙+干]痟。创疣之甚者。故大涅盘以无创疣为义名。斯经以大涅盘为宗目。宗目举则明统摄于众妙。言约而义备。义名立则照三乘之优劣。至极之有在。然冥化无朕。妙契无言。任之冲境。则理不虚运。是以此经开诚言为教本。广众喻以会义。建护法以涉初。睹秘藏以穷原。畅千载之固滞。散灵鹫之余疑。至于理微幽蟠微于微者。则诸菩萨弘郢匠之功。旷舟船之济。请难云构。翻覆周密。由使幽涂融坦。宗归豁然。是故诵其文而不疲。语其义而不倦。甘其味而无足。餐其音而不厌。始可谓微言兴咏于真丹。高韵初唱于赤县。梵音震响于聋俗。真容巨曜于今日。而寡闻之士。偏执之流。不量愚见。敢评大圣无涯之典。遂使是非兴于诤论。讥谤生于快心。先觉不能返其迷。众圣莫能移其志。方将沈蔽八邪之网。长沦九流之渊。不亦哀哉。不亦哀哉。天竺沙门昙无谶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天怀秀拔。领鉴明邃。机辩清胜。内外兼综。将乘运流化。先至炖煌。停止数载。大沮渠河西王者。至德潜着。建隆王业。虽形处万机。每思弘大道。为法城堑。会开定西夏。斯经与[谶-(人*人)+十]自远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兹之遇哉。[谶-(人*人)+十]既达此。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令译。谶手执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锐。而为法殷重。临译敬情。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唯恨梵本分离残缺未备耳。余以庸浅。豫遭斯运。夙夜感戢。欣遇良深。聊试标位。叙其宗格。岂谓必然窥其宏要者哉


      • 举报  |
      • 2010-04-13 20:58
      • 回复
      124.192.99.*

      3楼

      大般涅盘经(36卷)
      宋代沙门慧严等依泥洹经加之  


        • 举报  |
        • 2010-04-13 21:33
        • 回复
        124.192.99.*

        4楼

        http://www.chandao.com/fojiaotiantaizong/3/184.htm


          • 举报  |
          • 2010-04-13 21:37
          • 回复
          • 共有4篇贴子
          分享到:

          0

          发表回复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