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胃叫什么:大力加强道德建设 推动形成良好道德风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4:39:26
时间:2012年02月01日 09时00分   来源:《求是》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当前,面对社会深刻变动的现实,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道德发展的基本趋势,把道德建设不断引向深入,意义尤为重大。为此,我们特约请了道德建设领域的专家和全国道德模范,就这一问题和大家谈谈心。
社会深刻变动中的道德建设
■徐惟诚
当前,社会道德状况引起了普遍的关注。“老人倒地无人搀扶”、“地沟油”、“瘦肉精”等事件的出现,使人们感到震惊。一时之间,众说纷纭。一些同志认为,在看到存在严重问题的同时必须看到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以此来建立我们的信心,采取恰当的对策。一些同志认为,面对道德明显的滑坡,非下猛药不可。
从总体上看,大家都来关注道德建设,是一件好事。关注的人多了,普遍重视,办法也会更多,道德建设的前景会更好。而且,无论人们的观点如何分歧,但用以评价社会道德状况的标准却大体上是一致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客观上存在相当广泛共同的价值取向,这正是推动道德建设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坚实基础。
在研究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研究道德问题也一样。但这种信心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放眼中国社会的实际,一方面我们看到广大人民勤劳向善的风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热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品德;另一方面也看到贪污腐败、假冒伪劣、盗名欺世、见利害义等恶劣现象屡禁不止,在一些领域人情淡漠,道德失范。这都是事实。正确认识这些事实,需要进行科学分析。
道德作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从来不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也不是靠圣人或者政府的教化或者强制规定就能形成的。道德从人类社会的一定生产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来并且随着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发展而发展。人们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之下,经过长期的实践磨合逐渐形成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一般来说,这种规范的最终形成并且为社会上大多数人接受和践行,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在社会变动迅速时期尤其是这样。一定的道德规范形成之后,对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发展又可以起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极其深刻的社会变动,这种变动的速度是惊人的。绝大部分人的生活从贫穷初步进入了小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向前发展。亿万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市民和城市劳动者。人们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获得信息的方式、居住方式、家庭结构和人们的需求都发生了和正在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能不影响到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人们原来的道德规范,一部分被强化,一部分不适应,一部分显得缺失,一些新的萌芽正在出现和成长。于是,在社会道德领域,我们就可以看到一幅变动着的、带有各种矛盾现象的图景。
要透过纷纭复杂的道德现象,把握社会道德发展的基本趋势,必须着眼于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基本社会实践。首先是人们对劳动的态度。30多年来,中国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大幅度增加了,绝大多数中国人享有的物质财富也大幅度增加了。虽然在分配领域还有种种问题,但是改变不了这个基本事实。这种物质财富的增加归根到底只能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劳动成果。就是说,总体而言,中国人的劳动积极性、效率和质量都大幅度提高了。许多社会调查也显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相信劳动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因而对生活的前景充满信心。其次是对教育和科学知识的态度。这是当今社会争议甚多的一个领域。主要是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矛盾。但是同30年前相比,那时候充斥社会的是读书无用论,要费很大的力气去动员适龄儿童入学,情况是根本不同了。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生产和生活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已经日益成为习惯,人们的价值取向已经是尊重知识,崇尚科学,重视教育,需要解决的是新的问题。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了极大提升,这不仅表现在一些重大事件和活动中,人们更以作为中国人而自豪,更加关注国家大事,勇于乐于为增添祖国的荣光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祖国的前途也更有信心。在公共生活的领域,虽然不如人意之处尚多,但也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诸如让座、排队现象增多了。
人们在这些基本社会实践中的主要道德表现是同当前中国基本的政治经济状况相联系而存在的,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及30多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正是这些条件的存在,决定了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
当前社会道德领域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其产生的条件也同当今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动分不开。诚信缺失和感情(包括亲情、友情和邻里情)淡漠是人们感受最强烈的两大问题。中国过去社会的诚信和感情是建立在熟人和共同生活的基础上的。“人无信不立”说的主要是如果有人没有信用就会失去他人的信任,在社会上就会站不住脚。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的交往无限扩大,交往的内容和形式无限复杂和多样,环节无限增多。这就为每一个社会成员实现和提升自身的价值、得到新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为不诚信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众多的机会和漏洞,而人们又无法判断每一个同自己打交道的陌生人的诚信程度。在长期甚至终身共同生活、共同经历安乐与患难的大家庭中形成的亲情,在世代守望相助中形成的邻里乡情,在具有共同的经历、共同的梦想、共同的习惯爱好、共同的利害关系中形成的友情,不是在四海漂泊、偶然相聚、相知不深的情况下所能完全照样复制的。而且,小生产与现代化大生产、大市场对接,又往往使一些局部的微小的不诚信行为造成的危害加重和扩大,产生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社会的深刻变动产生的新的矛盾,向社会道德建设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呼唤着社会道德建设的新进展并为这种进展提供条件。综合起来看,当前社会的道德状况,还处于不稳定、不平衡的境地,在前进中有不足,在问题中有希望。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只有努力适应社会的变动,不断探索前进,经过艰苦的努力,才会有越来越光明的前景。
要推动道德建设,就要把道德教育建筑在科学的基础上,向人们揭示道德和利益的关系,而不是用条条框框去束缚人们的手脚。要着重为美德的成长创设适合的条件,不仅要创造适宜的氛围,更要加强制度建设。要关注作为道德建设主体的人民群众在道德建设领域的创造,敏锐地发现,精心地爱护,热情地推广,在生动活泼的局面中新的风气才能蔚然覆盖大地。对于不道德的行为要揭露,研究克服的方法,不能只为了抢眼球,片面地渲染。
社会深刻变动中的道德建设将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一方面,已经发生的变动极其深刻,人们还来不及完全找到相适应的行为规范的内容和形式,一些好的苗头需要经过长期的磨合才能逐渐充实、完善和稳定并为社会广泛接受。另一方面,这种深刻的变动还在继续,新的人群、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地出现,道德建设领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挑战和课题有待解决。但是,只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坚持不懈地扎扎实实地工作,成效一定会日益显现。
(作者: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伦理学会顾问)
责任编辑:李文阁
践行北京精神  建设首善之区
■陈 冬
北京市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为主线,扎实推进首都公民道德建设,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把提炼、培育城市精神,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北京已迈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征程、新阶段,迫切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巨大的智力支持。提炼、培育“北京精神”,就是进一步凝聚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激发全市人民为首都科学发展贡献聪明才智,引导广大市民主动审视北京历史和北京城市特质,坚定市民所尊重和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培育“北京精神”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需要引导广大市民在认知、引领、践行上下功夫,充分运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阵地,通过“周末社区大讲堂”、“首都科学讲堂”、“百姓宣讲队”等渠道,把北京精神转化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坚持发挥市民群众的主体性,引导广大市民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继“迎奥运”和“迎建国60周年”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之后,按照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要求,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为目标,以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为载体,着力推进礼仪、环境、秩序、服务、观赏、网络六大文明引导行动,深入持久开展“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主题活动。广泛开展了“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绿色出行文明交通从我做起”、“节水护水我先行”、“消防连着你我他”、“文明办网、文明上网”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市民群众从一言一行做起,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各基层单位蓬勃开展“京郊文明行”、“文明楼门院”、“好家庭、好妯娌、好婆媳”、“邻居节”、“军民一家亲”、“志愿服务助拆迁”等特色创建活动,推动形成了尊老爱幼、礼让宽容、扶贫济困的人际关系。首都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从2005年的65.21上升到了2010年的83.02,5年间提升了17.81。
坚持用典型来示范,引导和带动人们见贤思齐、创先争优、奋发向上。北京市把树立宣传道德模范和发现身边的好人结合起来,使干部群众既能从道德模范的高尚品格中感受到强烈的精神震撼,又能从身边的凡人小事上体会到不平凡的精神内涵。通过调研、座谈等形式,认真挖掘、寻找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广泛组织市民群众参与投票,使广大市民在参与过程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先后举办了三届首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动,7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30人获首都道德模范称号。组织了发现“身边的凡人善举”活动,持续在来京建设者、敬老孝亲市民、未成年人中进行评选“身边的感动”、“文明北京新市民”、万名孝星、万名文明小使者、好邻居等活动,推出了一大批市民群众身边的好人,用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教育、影响、激励身边的人。还开展了“道德模范故事汇”、“道德模范巡讲”、“百姓爱心故事宣讲”、“身边的好人面对面”等宣传教育活动,使道德典型真正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议论的话题、工作和生活的榜样。
坚持教育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形成全面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局面。公民道德建设是系统工程,北京市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党员教育之中,引导全市人民加强道德修养的同时,充分发挥制度强制、行政导向、舆论监督等方面的力量,构筑起全方位的道德建设网络。市委市政府把思想道德建设纳入北京“十二五”发展规划,列入“人文北京”行动计划,落实到年度政府折子工程和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修订完善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标准和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干部职工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使道德建设融入市民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大力推广社区“公德论坛”,农村“道德评议会”,学校“道德法庭”、“市民文明巡访团”等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做法,引导人们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培养道德习惯。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名牌栏目,对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展开讨论,摆事实、讲道理,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围。
(作者: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责任编辑:李文阁
百姓出“上联” 我们对“下联”
■文建明
我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对农村和农民感情很深。1979年填报高考志愿时,我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农学专业,考上了南充农学院。1981年毕业后,我先后被委派到5个“问题乡镇”、“困难乡镇”担任“一把手”。
2001年4月,组织上安排我到新店镇工作。这个镇的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一年内就换了4个党委书记。下辖的鲜鱼村村民甚至放话:“只要看到干部的小汽车来,就泼大粪。”我二话不说,骑上自行车直奔鲜鱼村。刚到村口,山坡上就冒出100多号人,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提着扁担,把锄头扁担敲得“当当”响,高喊着:“滚回去,滚回去!”这阵势并没有让我打退堂鼓,我想只要我从根子上治好大家的“心病”,乡亲们会张开双臂接受我的。我至今难忘,那天,乡亲们一直和我交心到深夜。一位老大爷含着热泪掏出了心里话:“我们恨的不是交多交少,恨的是账目不清!只要国家需要,就是把房子卖了我也愿意交!”这质朴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也让我愧疚。“多好的老百姓啊!哪有什么刁民,只有不称职的干部!”我很快拿出方案,查账、退钱、换人。从村到镇,层层清账、清欠、抓发展。当年鲜鱼村就建成了规模养鱼示范村,成了名副其实的“鲜鱼村”。
2003年3月,一纸调令又把我调到了被称为“城烂镇”的城南镇担任党委书记。城南镇地处城郊,困难矛盾多,加上一些镇、村干部“踢皮球”,问题积少成多,群众的诉求满足不了,就到县、市上访。要想根治这种现象,干部下访找问题解决机制是个“良方”。刚开始,不少干部意见很大:问题躲都躲不过,现在入户找问题,不是没事找事吗?我耐心地讲,干部服务群众,就好比对“对联”,老百姓不停地出“上联”,我们就要有本领对“下联”。头一个月,干部们找了78个问题,后来就越来越少,现在基本上大事不出镇、小事不出村。
为群众排忧解难,根本是靠发展。但城南镇最大的问题就是“发展难”。我带领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深入走访调研,决定发展“佐料产业”和商品蔬菜。我把自己的工资拿给走马村村民李兴支当本钱,帮助他家种葱、种蒜苗。一年下来,他家收入8000多元。第二年,又有200多户跟着种。现在全镇常年种植佐料和商品蔬菜就有5000多亩。产业发展起来了,路又成了老大难。为了筹齐修路的钱,我到成都、上海、深圳等地找乡友四处“化缘”;为了加快修路进度,我和班子成员轮流在工地奋战。只用了半年,贯通六个村的14.7公里环形水泥路就全面建成了。
我在肝炎疫区工作过,不小心染上了乙肝。由于没有及时医治,转成了肝硬化。2005年10月,被确诊为肝癌。结果一出来,我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想到爱人跟着我吃苦受累,还有年事已高的老人、尚未成年的儿子,我这辈子欠他们的实在太多。术后10天我就出院了,回到营山,老党员李松荣见我瘦得皮包骨头,一下子就泣不成声:“要是老天爷答应,就用我的老命去换文书记的命,他多活几年,就能为老百姓多做好事。”在场的群众哭成了一片,我也禁不住热泪长流,不为自己的病,是为老百姓的情,我还有好多事没有做呀!
我不怕死,但有一件事真怕,怕自己这套治理乡镇的“手艺”失传!在一个寒冷的晚上,我找来镇上干部,我口述,他打字整理。天快亮时,完成了近8000字的《创新运行机制 提高执政能力——城南镇乡镇机制改革小结》,总结出“乡镇党委三二工作法”(推行业务工作常抓制、中心工作分组制、应急工作集中制;实行定岗、定员、定酬;实施党员党性教育、干部爱民教育、群众“十好”教育;实行干部下访寻问题、下村解难题;推行集中服务、集中理财),破解了困扰乡镇和农村发展的多个难题。2011年,我的这个工作法得到了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全国乡镇逐步推广。
如今我又活了6年,又工作了6年,这期间先后上过23次手术台,被两所大医院判了“死刑”。但我没有被病魔吓倒,依然在工作第一线摸爬滚打。医生都说这是个奇迹。我清楚,创造这个奇迹的力量来自那些纯朴善良的老百姓。只要跟他们在一起,我就浑身是劲,就觉得活得充实,有奔头。
(作者: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城南镇党委书记、全国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