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皮炸鸡哪个部位好吃:史上最牛的造反皇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2:44:36
(一)远迈汉唐
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怎么评价朱棣这位威严的皇帝呢?清朝皇帝曾给过他一个评价:远迈汉唐。
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说朱棣生平的功业,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两个朝代——汉朝和唐朝。我们不是经常说起“汉唐盛世”吗?汉朝和唐朝是两个了不起的时代,而朱棣的时代居然会远远超过汉唐时代。这个评价确实很高呀!
明朝开国皇帝名叫朱元璋,他的名字大家都如雷贯耳。他从小和尚一直做到皇帝,一生充满传奇,在中国历史上的名气很大。清朝皇帝也给了他一个评价,叫做“治隆唐宋”,就是说在他当皇帝的时代,明朝可以跟历史上的唐朝和宋朝相媲美。可能清朝皇帝是在夸奖他,可是我倒觉得这个评价其实并不如看上去那么美好。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说能够跟历史上的唐朝媲美,我觉得还不错,可是宋朝就没有唐朝那么神气了。宋朝的时候,北方先后有辽、金、元兴起,对宋朝形成很大威胁,经常挨打。所以不知道清朝皇帝的这个评价到底是什么心思,是不是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其实也跟宋朝一样,北方还有我们大清,大清就好比是辽、金、元呢。清朝皇帝说我这是在表扬朱元璋,可是我总觉得对朱元璋的评价不如对朱棣的评价高。
这样一个了不起的时代的皇帝,这样一个中国历史上远远超过汉、唐的盛世,可是我们许多人却怎么不大知道呢?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是明朝第三代皇帝,年号永乐,所以也被称作永乐皇帝。
这就让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朱棣既然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怎么会当上皇帝的呢?在中国历史上一般情况不是都由最年长的儿子太子继承皇位的吗?另外,朱棣怎么成了第三代皇帝呢?那第二代皇帝又是谁呢?
明朝的第二代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名叫朱允炆。朱元璋临死前,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孙子,没有传给儿子。那朱棣怎么又当了第三代皇帝呢?朱元璋的孙子怎么把皇位又传给了朱元璋的儿子呢?这不是乱了祖宗家法了吗?
这确实不是一般的乱。因为朱棣的皇位不是谁传给他的,是他自己动手抢来的,这在历史上叫做夺位。朱棣原来是靠夺位登极的,是从他亲侄子的手中硬生生抢夺皇位。朱棣发动的这场夺位战争,便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
朱棣得位不正,不是通过正常程序继承皇位的,因而名声不好。而且他的夺位,也没有改朝换代,是他们朱家的内斗——亲叔叔把亲侄子从皇位上拽下来,这在历史上就被说成“篡改”,再说不好听一点,叫做“篡逆”。从别人手里抢来皇位,这在历史上是一件很大逆不道的严重事件。
朱棣背上了如此一个不好的名声,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不光彩,有非议。不仅如此,就连对他夺位以后做的事情,人们也有不同看法和争议。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历来用硬币正反面的原理——朱棣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历史人物。有人说他是杀人魔王,也有人说他功业卓著。清朝皇帝先是说他“远迈汉唐”,这就等于是认可了他的功业,认可他创建了一个时代的盛世局面;可是同时也说他“暴于嬴秦”,也就是说他比秦始皇还残暴,心更狠手更辣,杀人更加不眨眼。
朱棣这个人的功绩,不仅能跟秦始皇比一比,也可以与中国历史上其他任何一位杰出的皇帝相比,都不会逊色。我们就拿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那位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来跟朱棣PK一番吧。
朱棣VS秦始皇。他们之间还真有不少相似之处。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干了一件引起后人强烈诟病的事情——焚书坑儒;朱棣当了皇帝之后,杀了不少朝中文臣,也引来许多人批评。他们两个人在历史上都多多少少有那么一点暴君的名声。朱棣和秦始皇嬴政同时还都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没有死在皇宫中的皇帝: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朱棣死在出征途中,因此也就都引出了一些关于他们死后埋葬的传说。
秦始皇虽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可是他那时候建立帝制统治经验还不够丰富,以至于秦二世而亡。朱棣毕竟比他晚登场了一千多年,情况不一样了,先人传承下来的统治经验也丰富多了,所以朱棣能使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得以延续,而且奠定了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基础。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比秦始皇成就的统一事业要大,而且奠定了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基础。虽然这两人都没死在皇宫而是死在外面,但朱棣死在征途中,秦始皇死在出巡途中,这样看来,似乎应该是朱棣死得更壮烈一些。
朱棣VS汉武帝。大家知道汉武帝的主要功绩是对付北方匈奴,并且取得了很大胜利,为了对付匈奴,他还派了张骞出使西域。与之相较,朱棣不但派了陈诚出使西域,而且派了郑和下西洋,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之举。朱棣对于中国北方地区的统治,那是比汉武帝要厉害多了,他不光是派遣武将出征,而且还亲自率师出征;此外,他在西北设立了地方行政机构哈密卫,在东北设立了军事机构奴儿干都司。
朱棣VS唐太宗。朱棣最喜欢自比唐太宗,因为他跟唐太宗一样,都是靠发动政变夺取了皇位。可两者有程度与力度上的差别:唐太宗是靠一个宫廷政变就把皇位夺下来了,而反观朱棣的夺权之路可并非一蹴而就的,他的政变是一场战争,是真刀真枪跟朝廷打了三年的硬仗,最终打下南京,夺得皇位。最后,唐太宗建立了一个“贞观之治”,朱棣也打造了一个“永乐盛世”。
朱棣VS宋太祖。宋太祖要跟朱棣比,那可就不能比了。宋朝的时候,北方有辽、金、西夏,后来又有元,宋朝没有能真正统一全国。宋太祖倒是在保皇位上下了不少工夫,为了怕人夺他的皇位,在京城建立了禁军,《水浒》中的林冲,就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宋太祖把主要军力都集中到京畿来了,这样做造成了宋朝内强外弱的局面。朱棣也建立了禁卫军京师三大营,可他不只是为了加强对内统治。要知道,三大营是明朝军队对外出征的主力。所以在朱棣的时代,明朝的军事力量可不弱,当时明朝也是世界第一强国呢。
朱棣VS康熙。康熙皇帝不是亲征了蒙古噶尔丹吗?可是朱棣不但亲自率师出征蒙古,而且前后亲征多达五次。他还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实际控制了以女真族为主体的东北地区;他又在西北设立了哈密卫,加强了对西北的控制。此外,他也在西南建立了贵州省,在南方设置交阯省;在制度上建立内阁,完善科举制,成就了有明一代的制度。
(二)“三多”皇帝
我们把朱棣跟历史上历朝名帝一比,就发现他的确算得上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像他这样一位在历史上有影响、有作为的皇帝,为什么大家对他了解得不够多呢?我觉得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不是开国皇帝,而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的名气又太大,一说到明朝,人们一般先想到朱元璋,这样一来,就把朱棣的光芒给压住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得位不正。他是从侄子手里抢来的皇位,所以批评声多,赞扬声少。
我把永乐皇帝朱棣这个人总结为一位“三多”皇帝,即“朱三多”。什么叫“三多”皇帝呢?就是说他这个人一生有三种事情最多。
这“第一多”是历史之谜多。在朱棣的一生中,有许多至今也无法解开的谜团。比如大家都知道他死在北征回师的途中,并且被埋葬在十三陵的长陵里面吧。在中国历史上,作为一个统一朝代的皇帝,没有死在皇宫中,而是死在外出途中的实在不多,比较有名的就是他和秦始皇。这两个皇帝都是在中国历史上充满争议的皇帝。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皇帝都杀了不少文化人,一个是焚书坑儒,一个是杀建文朝遗臣。所以后世的文人们就老说他们的坏话,甚至给他们编造故事。秦始皇是死在出巡途中的,被后世杜撰的故事不少。永乐皇帝是死在出征回师途中的,因此传闻也不少。
皇帝死在外面,在当时实在是一件突发的大事,最害怕的就是引发政局的不稳定。所以他们俩死的时候,都秘不发丧,不让人知道他们的死讯。等到朝廷中的事情安排得差不多了,才能公开消息。这样一来,也就引出了一些传闻。按照史料记载,朱棣死后就埋葬在长陵之中。除了他之外,还应该埋葬着他的皇后徐氏。可是有人却爆出朱棣并没有埋葬在这座陵墓中的猛料,说他是在出征中打猎,被野兽咬死,尸体也被野兽叼走了,长陵其实只是他的衣冠冢。明朝有位诗人区大相曾经写诗说:“文皇鼎成后,此地葬衣冠。”(区大相:《太史集·供事长陵诗》,转引自《日下旧闻考》卷一三七)“文皇”,指的就是朱棣。
后来的人就说,你看,当时人的诗里都说长陵葬衣冠了,那还不是衣冠冢吗?其实长陵不可能是朱棣的衣冠冢。因为在明朝的史料中,不仅记载了朱棣在北征回师途中病死的过程,而且明确记述了朱棣被埋葬到长陵里面的整个过程。有凭有据,不大可能去编造。当然,要想实实在在地证明这一点,有待于将来有朝一日打开这座陵墓,一切就真相大白了。
其实不只是对朱棣死后埋葬有这样的传说,他的出生也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就是说,他从生到死,都有历史之谜。朱棣是怎么出生的呢?他真正的生身母亲到底是谁?是不是像官修史书中记载的,是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关于这些谜团,野史笔记中都有着与正史不同的记载。
朱棣打败了侄子朱允炆,夺得了皇位。他夺位以后,那个被他赶下台的侄子建文帝到哪里去了?是在宫中被烧死了,还是逃出皇宫藏身于寺院,还是隐居于民间?这件事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大谜团。
这些历史谜团,有的今天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至今神秘依旧,甚至成了千古之谜。
朱棣的“第二多”是他干的事情多。咱们来看看朱棣从夺位登极到他去世在位的二十二年间,干了多少大事吧。
首先,他派郑和下西洋,组建了最伟大的船队,先后七下西洋,一直航行到非洲东海岸,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航海壮举。同时,他还派陈诚出使西域,也就是今天中国西部到中亚的地区。
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朱棣曾亲自率领军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北征,至今北方还流传着“燕王扫北”的故事,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征漠北”。
他在北京的北郊昌平,建了十三陵中的第一座陵墓——长陵。他把长陵建在昌平的时候,国都还没有迁到北京来。他的这一用意就是让自己死后也守卫在北方,向后世的子孙昭示对于北方边境的关注。
朱棣还把国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并且为此重新修建了北京城和北京的宫殿。为了保证国都北京的供应,他还重新疏通了大运河,利用运河开展漕运,使运河成为重要的南北运输大动脉。
朱棣的眼界与谋略不光限于对中原地区的保护和发展上,他还关注边疆的长治久安。例如,他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卫所,保证了对东北的管理;在西南开设了贵州省(那时叫布政使司);在今越南北方开设了交阯省。此外,他还利用对于宗教的尊崇,加强了对西藏地区的控制。
比起“武”,朱棣在“文”上也有建树,他重视文化事业,下令修纂的《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类书,就是按照百科式的分类修纂的图书。这部《永乐大典》与清朝人修纂的《四库全书》不仅形式不同,目的也不同。修纂《永乐大典》并非出于文化专制的目的,而只是为了保留下更多的史书,能够为后人所用。
在制度建设方面,朱棣也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确立的内阁制度,不仅成为明朝政治体制的重要特点,而且对后来全世界的政治体制都有所影响。
以上这些大致算是他一生中所做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放到历史其他一位皇帝身上,都足以传名千古了。要不怎么说他厉害呢,这么多大事都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所以说,朱棣实在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了不起的皇帝之一。
朱棣的“第三多”是争议多。这人红争议自然也就多了,让我们来看看后人对他的争议体现在哪些方面。
首先一条是他得位不正。他原本并不是朱元璋选定的皇位继承人。朱元璋选定的继承人是当时的皇太孙,朱棣的亲侄子朱允炆。朱棣是从他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抢来的皇位。人们常说“成者王侯败者贼”,朱棣虽然夺位当上了皇帝,可是被他赶下台的建文帝朱允炆在史册中并没有被视为“贼”,倒反而是朱棣因为夺得皇位后,为了证明自己夺位有理,大肆杀戮,因而背上罪名。鲁迅先生在批评那些正史中诬蔑明末农民军流寇杀人的时候,就称朱棣和他父亲朱元璋这父子俩是“坐寇”,“寇”就是“贼”。
引发对朱棣评价有争议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是他的统治手段。朱棣为了加强对全国官吏、军民、百姓的统治,利用了身边的宦官,就是我们常说的太监。当然朱棣用太监也做了一些好事,比如让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就可以说是一件有功德的好事。可是他也利用宦官设立了东厂。什么是东厂呢?就是由宦官设立的一个侦缉天下官员、军民、百姓的特务机构。这个机构比国家宪兵警察局式的锦衣卫还厉害,想抓谁就抓谁,而且派了许多特务密探,当时就叫“番子”,到处刺探官员和百姓的隐私。就连他派出去调查别人的官员,其实也在他的秘密调查之中。这样一来,就开创了特务政治的恶劣先例。
我觉得,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后人对朱棣评价的争议。所以我们说,朱棣这个历史人物是一个谜团多、做事多、争议多的“朱三多”。
朱棣的一生,又正好可以分成三个二十年左右的时段。第一个时段:从他出生到他去北京当燕王,那年他二十一岁;第二个时段:从他当燕王到起兵夺位登极,那年他四十三岁;第三个时段:从他夺位登极到他去世,那年他六十五岁。


更多精彩请点击以下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