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国产动画:透视“中国式送礼”:情重?利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5:13:47
透视“中国式送礼”:情重?利重? 2012年02月09日 08:37:44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新华微博 【字号:大 中 小】【打印】【纠错】

礼品小史

上世纪

50年代“温饱型”:

一筐馒头回娘家

在那个物资极其匮乏的年代,过年送礼仍旧以食物为主。年逾八旬的王女士说:“那个时候,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

60年代“精神型”:

红宝书走遍天下

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大锅饭时代,食物不再时髦,政治因素成为送礼的主要选择。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此外,《毛主席语录》等都是送人的好东西。这些书曾经激励了整整一代人。

70年代“实用型”:

三件宝物才算铁

少了春联鞭炮,少了年货糕点,甚至连假期都取消了。最常见的礼品是毛巾、瓷茶缸,这些东西上都印着红星,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

80年代“健康型”:

拎包点心走亲戚

改革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不过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以需要为主。流行送点心,用麻纸一包,上面再加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再用纸绳子捆起来。此外,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

90年代“时尚型”:

烟酒从来不分家

食物已经不再是稀缺品,送礼也逐步开始讲求时尚。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带来的新鲜小玩意儿,像电子表、墨镜等。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气派又显身份,转送他人也很合适。

21世纪

00年代“档次型”:

送礼就要送健康

进入新世纪,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上升,礼品也水涨船高。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脑白金的广告,占领了一个时代的荧屏。此外,奢侈品也浮出水面,比如化妆品、黄金珠宝、高档烟酒等。

10年代“品味型”:

数码不够再送卡

那些赤裸裸地表现出“我很贵”的礼品,逐渐不再被人们喜欢,送礼讲究价值不菲又别具一格。比如数码产品、书画、玉器等成为新宠。购物卡也很实用,不像直接送钱那么庸俗,又方便收礼者使用。(丁楠雅整理)

小议送礼

中国人民大学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赠送礼品属于一种私人交往。在馈赠礼品前要了解对方喜欢什么,了解人是尊重人的前提,投其所好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尊重为本”,礼品的价值是次要的,它所传递的情感与尊重是首要的。

深圳大学传播学教授王晓华:送礼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很常见,属于一般的人际交往。同事、朋友、家人之间礼尚往来可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但如果送礼含有目的性,价值超出合理范围,构成行贿,不但触及法律,而且这礼也“变味”了。

网友“回家过年”:面子礼,伤不起。同事拜年在超市买了个新鲜桂圆果篮,打开傻了眼:扒开第一层桂圆,下面竟是厚厚一层粗树枝和湿树叶,占水果篮的一半,黑心啊!

网友“yueyue868”:春节变春“劫”。七大姑八大姨挨家挨户去拜访一圈下来,好几千就没了。本来发了年终奖还想存点儿呢,这下什么也存不下了。老公都不敢这个时候回老家了,老家还有一大堆人呢,还有小孩,想想就发颤。亲们,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感呢?(丁楠雅整理)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