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侠楚留香高清下载:人民币国际化及其现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9 18:42:14
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合作组织的金融合作

作者:
李新
发表杂志:
《学习与探索》
出版时间:
2011年第1期
内容简介:         本文根据我国积极融入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经验,分析了推进上合组织范围内自由贸易区建设、通过货币互换和实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加强贸易往来以及其他方面货币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人民币国际化及其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可以归纳为: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具体而言,第一,人民币在境外具有一定的流通量;第二,在国际贸易及金融交易中,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的数量要达到一定比重;第三,成为一些他国政府的外汇储备货币。
从1987年开始我国政府允许人民币现钞的出入境,并逐步放宽中国公民出入境允许携带人民币限额,人民币现钞的出入境使得滞留在境外的人民币逐渐增加。同时,周边国家和地区政府为了增加旅游收入和促进边境贸易,对人民币在境内流通采取默认的态度。部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央银行还先后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了双边结算与合作协议或货币互换协议。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双边货币互换开始成为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渠道和抓手。这期间,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国家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以人民币计价发行的债券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2005年开始,亚洲开发银行和世界银行下属的国际金融公司三菱UFJ金融集团相继在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2007年以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机构相继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中国财政部首次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2009年在人民币贸易结算方面迈出重要步伐,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四城市先行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境外地域范围暂定为港澳地区和东盟国家。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涉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中国对于人民币资产跨国交易的管制。在过去十年里,中国按照先放松长期资本流动后放松短期资本流动、先放松直接投资后放松间接投资的顺序来开放资本项目,以避免外部竞争和冲击对国内较为脆弱的经济部门产生过大影响。根据IMF关于资本项目管制的定义分类,截止2007年底,在中国所有的43个资本项目中,有12个是完全可兑换的或者仅受到非常少的限制;16项部分自由化,15项不可兑换。这表明,中国当前有有一半的跨境资本项目交易是对非居民和居民开放的。
总体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消除中国企业的汇率风险、部分分散中国外汇储备压力、降低中国企业融资成本、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消除外币债务危机压力、推动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中国和各国之间的经贸关系、获得铸币税等。随着东亚区域金融与贸易合作的加深,特别是2010年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建成,人民币走向全面国际化的重要过程——区域化——正面临极好的机遇。另外,我们可以预期,随着中国对外经济联系的继续拓展,中国与其经济伙伴之间的货币互换等货币合作将会继续增加,这将有利于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
但是,从金融竞争力、国际贸易地位以及经济发展水平来看,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尚不成熟,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只能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过程。而作为“千里之行”的最切实际的第一步,是要使人民币首先成为国际贸易中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而要想使人民币能够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应用,首先是要使人民币逐渐开始在边贸中履行交易中介、记账单位甚至价值贮存等国际货币职能,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区域化,再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战略部署。以区域金融合作来拓宽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我们可以把区域金融合作分成几大块来分别推进:一是“大中华经济圈”,目前我们正在逐步推进的措施包括与香港的CEPA框架下的金融合作、与台湾的ECFA和MOU等,由于地缘、血缘的关系,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很可能首先实现大陆和香港、澳门的货币一体化,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将由此得以大踏步地推进;二是我们可以开展泛珠三角地区与东盟10+3的区域金融合作,在自由贸易区的创建过程中推进人民币的计价和结算功能的发挥,特别是在大湄公河、北部湾等次区域范围内;三是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开展区域金融合作,以开发性金融合作为基础推进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四是利用“金砖四国”的概念,在四国间开展金融合作,通过本币互换等措施在来增加人民币的供给,进而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二、地缘经济时代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最近十余年,是国际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随着冷战格局的彻底打破,世界进入一个全新的组合、发展时期,地缘经济时代已经来临。其标志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在欧盟加速整合、迅速扩大的刺激下,各地区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呈现超越政治纷争、以经济利益为国家首要战略选择的趋势。如北美自贸区的出现、东盟一体化格局初步形成等。
地缘经济时代强调的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与较量。在地缘经济时代,以往地缘政治中首要考虑的军事要素为经济要素所取代,国际间的权力政治为经济政治所取代。各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本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以在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中获得先机。在经济要素主导下,地理因素、区位因素、文化因素成为国际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区域整合、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起到重大作用。
地缘经济时代,是和平与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和平、合作、竞争、发展,是这个时代的主题词。以往靠武力才能获得的资源、市场等,现在可以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活动获取。经济竞争,取代了武力冲突;合作发展,取代了军事同盟。正是在地缘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过去的十余年间,国际格局逐渐由“一超独大”向“一超多强”、多极化方向发展;整个世界局势,也日益趋向缓和与稳定。
全球金融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上海和组织成员国造成了沉重打击。自从上海合作组织诞生以来,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和反对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经济合作方面还远远落后于欧盟、东亚经济一体化等世界其他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了区域经济合作以及金融合作的重要性。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上合组织及其成员国密切协作、积极应对。2008年10月的上合组织第七次总理会议,深入研究了本组织的反危机应对举措。2009年初,上合组织又专门召开“建立‘上合发展基金’问题专家组会议”,研讨制定该基金的具体成立和运作原则等事宜,落实总理会议达成的尽快设立该基金的共识。俄罗斯向吉尔吉斯斯坦等国提供了优惠贷款并免除其债务。中国以“贷款换石油”方式分别向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提供了贷款支持,中国提供100亿美元的信贷支持,帮助上合组织成员国应对金融危机,稳定金融市场、应对资金短缺局面,缓解了俄及中亚成员国的经济形势,使上合组织多边和双边经济合作保持继续上升的发展势头。
中亚和东亚地区是中国参与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两个重点区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翼。在东亚,中国参与的“10+1”、“10+3”以及中日韩三边合作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正式生效,中日韩三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也取得实质性进展,扩大了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并建立了东亚共同外汇储备库。在中亚,在上海合作组织框架内的安全和反对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与中亚国家双边经贸合作方面也令参与该地区竞争的其他大国刮目相看。但是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的成果却是乏善可陈。尽管中国提出并得到上合组织成员国政府总理会议批准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计划到2020年实现货物、资本、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动的目标。但是,这一经济一体化进程远远落后于俄罗斯在该地区主导的欧亚经济共同体、关税同盟等一体化进程。这与中国日益强大的经济实力远不相称。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或即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数专家预计20年内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目前中国已经属于金融大国,是世界最大的金融资本提供者。根据美国经济分析局的资料,2009年美国经济主体的储蓄总额为1.4万亿美元,而中国可用于投资的储蓄达2万亿美元。2010年3月中国外汇储备已达2.45万亿美元,占全球总储备的近31%。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以2502和1909亿美元的市值进入世界五大银行之列。此外,中国还拥有2家世界最大的保险公司、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和强大的主权投资基金。中国完全有能力主导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三、加快组织内货币互换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加速
货币互换,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是一种创新形式,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进口的商品,藉以减轻因美元流动性缺乏带来的贸易融资萎缩,以此来稳定金融市场。货币互换的目的在于降低筹资成本及防止汇率变动风险造成的损失。数据显示,在当前国际市场急剧动荡、汇率频繁波动的情况下,进出口企业有可能面对的汇率损失最高可到4%至5%,贸易环境不断恶化。而货币互换能够有效规避汇率风险,促进贸易往来。举例来说,我国与俄罗斯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后,俄罗斯中央银行可根据需要将得到的人民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俄罗斯企业从我国进口商品时,就不必再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的中介货币,而是可以直接从本国金融机构借入人民币进行结算。我国出口企业则可收到人民币计值的货款,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近年来中、俄、哈等国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但长期以来上合组织成员国都缺乏面对金融危机的自救机制,当金融危机来临时束手无策。尽管其他国际经济组织可以提供相应的援助,但往往条件比较苛刻,接受了这些条款有可能导致更多的负面影响。而货币互换协议是国家之间的相互援助,对于维护国家经济金融的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将会起到重大作用。如果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也能够签订双边乃至多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话,对支持各方解决国际收支问题和维护金融稳定,从而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货币互换机制能够大大稳定公众心理,消除金融危机的“自我实现机制”,同时使国际投机资本的投机风险增大,降低其攻击性,从而使货币危机在发生之前得到控制。
2009年2月,俄罗斯联邦政府副总理兼俄罗斯联邦政府财政部长库德林在北京参加中俄双方财政部长战略对话会议,并与中国有关方面讨论了两国货币互换事宜。其实,俄罗斯已经在和中亚国家尝试进行货币互换。2008年12月在莫斯科举行的金融经济政策与欧亚经济联盟国中央银行联合会议上讨论了如何在团体成员国间的结算中运用各自的货币,以及如何把各自货币作为外汇储备来运用。俄罗斯财政部部长库德林表示,就长远看来,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俄罗斯的外汇储备系统将会引入这些国家中某个国家的货币,欧亚经济联盟中某些国家的货币,现在已经具有用其来做结算的能力。他提到,用各自国家的货币自由结算,现在正在俄罗斯和白俄罗斯,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之间按相关的一系列协定稳步进行着。俄罗斯卢布与哈萨克斯坦的坚戈相互结算,已经成为欧亚经济联盟各国间货币结算的先河。中国应该加快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实现货币互换的步伐,并推动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双边货币互换的多边化,以保证在各国之间顺利实现贸易的结算、金融风险的援助。
四、建设组织内贸易结算支付体系和本币跨境贸易结算
建立区域性贸易结算支付体系既是金融合作的重要内容,又是加强经济合作的基础。现代化的支付结算体系能为扩大区域贸易和投资规模提供便捷的服务。为了减轻区域内贸易对美元等强势货币的过度依赖,降低交易成本和汇率波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有必要加强组织内各国之间货币的直接结算。成员国的贸易商在本国银行可以开设贸易对象国货币的结算账户,商业银行在本国中央银行可以开设其他成员国货币的账户,成员国之间贸易使用本币结算。贸易差额可在商业银行将贸易对象国的货币换成本国货币或约定的国际货币,商业银行的交易差可在中央银行换成本国货币或约定的国际货币,对象国的中央银行承诺用约定的国际货币支付其贸易差额。
2008年12月4日,中俄关于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的进一步磋商谈判在北京拉开帷幕。俄罗斯中央银行副行长B·梅利尼科夫表示,当前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更加要求两国加快推进在双边贸易中使用本国货币结算的进程。这不但是俄罗斯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步骤之一,也是中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此次会议讨论了两国货币汇率相互关联的形势,包括人民币兑换卢布和卢布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水平,以及在彼此银行中开设有关账户和及时的信息交换、卢布和人民币现金结算业务等问题。实际上,中国人民银行和俄罗斯中央银行在2002年就已经签订了《关于边境地区银行间贸易结算协议》。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与俄罗斯中央银行签署了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的具体协议。协议规定,结算范围从早先的黑河及阿穆尔州边界地区扩展到全线中俄边境地区,并且从贸易领域扩展到旅游及相关的服务领域。2008年签署的石油贸易本币结算协议使中俄金融领域合作的前景更加广阔起来。在全国范围内的两国贸易中改用本币结算目前已经不存在任何阻碍因素,两国中央银行已经完成了中转账户的交换工作。俄罗斯方面已经有十几家银行正准备积极开展卢布和人民币的结算兑换业务,除了俄罗斯国有资本参股的银行外,也有不少私人银行。中国各银行在俄罗斯开设的边境贸易同业往来账户数量达到20个。中国各银行为俄罗斯金融机构开设的人民币账户为27个。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银联系统(Union pay)还发行了可以在中国境内使用的专门的卢布账户卡。随着法律层面问题的逐步解决,贸易中本币结算的范围完全可以从目前的边境贸易扩展到更大规模的贸易范围。梅利尼科夫:中俄双方在贸易中采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对提高两国货币汇率的预测性,提高贸易结算的稳定性,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情况下尤为重要。俄罗斯最近也在与委内瑞拉进行同样的谈判,俄罗斯政府也不断地强调在石油贸易中使用卢布结算的重要性,这都与普京总理之前提出的在莫斯科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构想有关,其基础都是足够强势的卢布。中俄两国银行间合作的初级阶段已经完成,这将为中俄贸易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升级提供重要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对促进两国相互间的投资合作更是会起到保护网和发动机的作用。中俄两国目前都具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这是两国国内货币汇率保持稳定的重要保证。
五、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促进金融合作机制化建设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金融合作应该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的目标相一致。在第一阶段,为了支持区域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进程,加强各国金融领域的信息交流、人员培训和项目库建设,逐步建立各国金融领域的交流机制和平台,这一目标随着成员国之间中央银行对话机制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和实业家委员会的建立、欧亚经济合作论坛的举办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基金的筹备等正在逐步实现。在第二阶段逐步形成面向长远的金融合作框架,逐步建立区域内各国金融政策的多边协调机制,并开展一系列金融创新性质的合作,诸如区域性贸易信用保险机制、信用评估机制和投资担保机制、贸易结算支付体系、政策性金融制度安排等。最终为实现区域内货物、资本、服务、技术自由流动,金融领域的合作发展到更高的层次,建立一系列复杂的、紧密型的金融合作制度安排,如上合货币基金组织、上合银行,构建区域性统一的资本市场等。以上各阶段性目标之间是相辅相承的,每一个阶段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不同领域、不同方式的金融合作来支持,各种金融合作方式的开展并不存在严格的次序性,实现不同阶段目标的金融合作方式可以同时开展。
目前,“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已经在金融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合作。如中俄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的银行合作分委会主要研究解决两国银行间的具体合作与技术协调;中俄金融合作论坛为两国金融界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改革经验与成果、研讨两国在经济金融发展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法的平台;中国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分别签署的一系列金融和银行合作协定为商业银行创造了合作的制度基础和政策环境。此外,中俄两国还在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除了政府协议项目下的金融合作交往外,中俄商业银行之间还开展了贸易结算、出口信贷、银团贷款、融资服务、互设机构、信息交流与人才培训等业务合作。多边金融合作主要有:2004年10月,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在莫斯科成立“欧亚反洗钱与反恐融资小组”(EAG);2005年10月,“上海合作组织”银行联合体正式成立,并于2006年“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峰会期间各成员国在银行联合体框架内签署了7.5亿美元的协议和项目,中方向成员国提供9亿美元的优惠出口买方信贷,以推动区域合作有关项目的实施;为了增强区域合作能力建设、资助举办贸易投资促进活动和项目前期费用,中国政府倡议由成员国各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发展基金,这一倡议已经在成员国之间取得了共识。
进一步推进银联体的机制化建设,组建上合开发银行。中亚地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极为落后,面临全面改造和修建,融资需求巨大。俄罗斯为避免中亚国家脱离自己的势力范围,也需要加强与中亚国家的大型项目合作,如共同感兴趣的能源、运输、建设共同的基础设施、保护边境和其他地区的环境等,这些项目也都符合中国的地缘经济利益。我国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银联体成员国的授信额度,提供联合贷款、项目贷款、人民币贷款、拆借、人员培训等加强对上合组织成员国的金融合作,另一方面开放俄罗斯参与融资的渠道,以缓解与俄罗斯在该地区的竞争。加强与欧亚开发银行和欧亚经济共同体反危机基金会的合作,或者直接参与这两个金融组织。组建上合开发银行,充分发挥中国在该地区经济大国的作用。可以尝试通过上合开发银行发放人民币出口买方信贷和人民币债券,同时还可以尝试在上合开发银行框架下设立反危机基金和发展基金,为成员国的经济困境与发展瓶颈实施人民币贷款帮助;对区域内铁路、公路、桥梁以及跨国油气管道等各种跨国基础设施的建设进行人民币融资。这些举措都将直接或者间接地有助于推进人民币在上合组织内的区域化进程。
六、进一步挖掘上合组织金融合作的广阔潜力
1、推进上合组织成员国企业到中国上市融资。其他成员国特别是俄罗斯企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主要是在伦敦和纽约上市,但在当前条件下,这些地方的融资能力不足,而俄罗斯也希望摆脱企业对西方融资的依赖,防止关系恶化时遭受资金冻结。俄罗斯公司开始寻求在香港上市,两国可以就俄罗斯银行在香港证交所发行存托凭证和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签订协议。不久前俄联邦金融市场局和中国证监会在北京签署了相应的备忘录,使中国公司发行的有价证券获得了进入俄罗斯市场的许可。现在能够在俄罗斯市场购买到中国公司的有价证券,中国金融机构进入俄罗斯证券市场,预计中国向俄罗斯的投资将会增长。从近期看,中俄两国可以考虑建立一个双方的证券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证券公司多层次的交流制度,分别就监管情况、交易所建设、证券公司业务拓展等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这一机制,使两国证券界人士加强接触和相互了解;从更长远一些时间看,中俄双方甚至可以考虑成立“联合证券公司”或者是“联合投资银行”,在双方甚至第三方的资本市场上运做;未来的莫斯科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实现全面合作,三者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2、挖掘“能源金融”领域合作的可能性。所谓能源金融,是指通过能源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整合,实现能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不断优化聚合,从而促进能源产业与金融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由于能源和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能源金融不仅是能源和金融发展中的战略问题,而且是经济发展中的核心问题。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各成员国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有些成员国拥有外汇储备,但企业海外借债过多,外资逃离对市场冲击很大,加之油价下跌,依赖能源出口使这些国家的经济面临困境。由于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在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能源需求很大,而这些国家目前也需要中国给予金融支持,共渡难关。作为世界能源生产与消费大国之一的中国,应该尽可能地探索相互之间能源金融合作的可能性,尝试借助资本市场使我国的石油公司而获得更大增长空间。
3、推动成员国之间双边或多边的功能性金融合作。构建多边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协调与业务合作机制,建立区域性金融信息交换、金融风险监控和危机援助机制,建立区域性信用评估机制和投资担保机制等。加强成员国之间商业银行的业务合作,提升商业银行顺畅贸易、促进投资的功能。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为企业对外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等活动的合法权益提供风险保障。在金融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各国在制定金融政策和进行金融活动时,双边乃至多边协作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各方可以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以共度难关。在成员国各方相互依赖性和影响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政府在制定宏观货币政策时若不考虑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影响,则会遭到对方“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报复,最终结果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进行货币政策的双边和多边国际协调就是必然的理性的选择,只有合作的货币政策才对各方都有利。因此未来在制定国内货币政策的过程中, 上合组织成员国央行非常有必要通过磋商等方式来对某些涉及货币的政策进行共同的设置,以互利的方式来调整各自的货币政策。在利益发生冲突或无法确保双方的经济福利同时达到最大化的情况下,更加有必要对货币政策进行协调,以寻求在各自均能接受的前提下,使两国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