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拣的意思:红包变味 老人“受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6:09:40

红包变味 老人“受伤”

大洋新闻 时间: 2012-02-08 来源: 老人报 作者: 本报记者 梁立然

  年年岁岁送红包,岁岁年年“价”不同。送走了龙年春节,老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掂一掂自己的钱包,是欢喜,是叹息;还是“很受伤”?各种感受令人百感交集,但有一点却引人注目:功利主义使红包正在变味,影响了一些弱势老人的正常生活。

  子孙绕膝喜“纳”金

  正月初四,广东省佛山市南海西樵山联新莘村的花甲老人梁光泰与亲朋等45人在酒家筵开四席,四代同堂共享天伦。宴散人走后,光叔扳指一算:晚辈给两老的过年“孝顺金”有六千多元,比去年多了近三成。儿孙收入多了,给“孝顺金”便出手阔绰,老人心里也就安乐了。

  每年春节,往往是老人收到儿孙送来的“孝顺金”(家庭开支款)和“饮茶钱”最多、最集中的时间。在改革开放前,人们的每月工资才三十多元,没有奖金,更谈不上年终奖。过年了,既要安排买菜、买米钱,又要凑足子女的学费,“七除八折”后所剩无几,能给上父母5元、10元的“过节费”已经是很大的一笔开支了。

  现在,过春节可就不同往日了,老人收到的“孝顺金”一年比一年多。家住广州白云区广园路的张伯膝下有一子一女,内孙、外孙均已工作。今年张伯收到儿子的过节费三千多元,两位孙子还给两老买了一对金戒指。春节张氏家族团拜时,两老向族人亮出金灿灿的戒指时乐不可支。
        派红包派到手软

  俗话说:“人情大过债”。过去,人们生活困难,逢年过节派送的红包,大都从2分、5分到一角钱不等。如今,人们收入多了,红包的“内涵”也发生“通胀”。据悉,2011年广州人的红包“均价”为5元,今年大多升至10元。若给家庭中的子女、儿孙或外甥、侄儿封红包少则50元,多则100元,这个标准已是约定俗成的了。

  红包往来互动,送达的就是一个“礼”字。家住广州市东山的李氏姐妹就有一个“潜规则”,每年春节送红包前必定相互通气统一金额。这样一来可减轻开支负担,二来能避免晚辈乱花钱,三来可防止因金额相互不对称产生矛盾,伤了感情。

  深谙“礼多人不怪”的老人不仅在“新正头(意为:新春期间)”向亲朋好友送红包,也派给居住地的生活小区保安员、清洁工、酒楼的部长、服务员;为感谢特定朋友,如医生、老师和单位领导在过去一年的帮助,老人定必向其子孙派上红包以示答谢。不少老人感慨道,送红包从年初一送到年初七,派钱派到手都软。有人估计,广州每一对老年夫妇龙年派红包的平均开销为2000元。

  生活拮据只得“避年”

  龙年的“利是钱”“坐地起价”已是有目共睹。老人派给晚辈的红包动辄一百几十,“水涨船高”的红包价码可说乐了稚童,却苦了长者。在“利是钱”攀比风与日俱增的时候,不少只能派“阿婆利是”(意为金额较小的红包)的老人只好在新年足不出户。

  今年54岁的低保户潘炽标家住荔湾区逢源路逢源北街,他称生怕“派钱过多吃不消,送得太少没面子”,宁愿闭门谢客,将自己关在家中过年。生活拮据的老人以“蜗居”方式避年,而精明者则认为异地过年比在家守岁更划算,他们纷纷选择旅游避年。

  在一次喜庆节日送红包时,南京的一名年迈老人因封红包花了将近三个月共6千元的退休金,他越想越“肉疼”,顿时血压飙升晕阙在地。不少无法避年的老人私下把红包称之为“自伤式红色炸弹”。本意是讲“意头”的红包,已从一种文化演变成炫耀身价、掺入功利主义的行为,影响了一些弱势老人的正常生活。对于正在“变味”的红包,不少网友表示希望能降低红包款的额度,免得老人“人前笑着发钱,人后痛得流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