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什么叫名词:2011-02论《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观遗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5 20:32:35

论《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观遗产

金庭碧 杨新

   

摘要:作为中国古代战略实践的理论结晶,《孙子兵法》蕴含着相当丰富的战略思维观念,挖掘和研究其客体观、目标观、方法观、决策观、境界观、品质观等战略思维观遗产,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孙子兵法;战略思维观;战略思维能力;

 

习近平同志对领导干部提出了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的要求[①],而战略思维观念与战略思维能力紧密相连,它是战略思维的基本范畴,是整个战略思维活动的支撑点,它不仅决定了战略思维的展开、路径和方式、方法,而且提供了思维主体认识、思考、研究战略问题的视角,规定了思维主体对客观材料的选择、取舍,因而考察与探索战略思维观念的问题是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古老的战争与战略理论著作,其丰富的战略理论、睿智的战略思维透露出其博大精深的战略思维观念。探讨其战略思维观遗产对揭示战略思维的本质,构建战略思维理论体系以及提高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客体观:“国之大事”、“存亡之道”

战略思维活动是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的信息进行的一种有选择的思维比较、思维判断、思维决策、思维实施、思维反馈、思维修正、思维总结与升华的全过程[②]。思维客体是思维主体思维活动的客观对象,也是思维主体必须思考和决策的问题。在孙子看来,君和将帅要思考和决策的重大问题尽管很多,但从本质上说,都属于“国之大事”和“存亡之道”,即战略层面的问题。为什么孙子把“国之大事”和“存亡之道”作为君主与将帅战略思维的主要对象呢?

一方面是由战争在当时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决定的。孙子继承前人思想,深刻认识到战争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左传》提出“国之大事,在祀与戎”[③],认为战争具有“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等功能。老子指出:“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④]这些观点说明前人关于战争功能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孙子吸收了其有益成分,结合自己对战争的实际考察,提出了“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⑤]的著名论断。在孙子看来,由于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为君为将者必须探究战争胜败的原因和国家存亡的规律。

另一方面是由当君主与将帅的职责与地位决定的。孙子认为,为君者“不可以怒而兴军”。若君主有道,能“修道而保法”,则上下同心,民众就会拥护和支持战争。为将者“不可以愠而致战”。若能够成为“知兵之将”,便是“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正因为君主与将帅担负着国家存亡、人民安危的重大责任,孙子强调,在对待战争的问题上,必须“君慎之,良将警之”,君与将都应该研究和懂得“安国全军之道”。可以看出,孙子主君主与将帅的战略思维视野,必须聚焦于安邦定国、保全军队等大事上。这一战略思维客体观,从根本上规定了战略思维研究的对象——战争规律与战争指导规律。

现在看来,狭义的“战略”,其范围仅限于与战争相关的内容,但广义的“战略”,其范围则宽泛得多。我们讲战略思维的客体,当然不能仅限于 “国之大事”和“存亡之道”,不过孙子确定战略思维客体的方法却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展的。习近平曾指出:“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⑥]可以理解,“高瞻远瞩”,讲的是战略思维的高度,“统揽全局”,讲的是战略思维的领域,所谓的全局,应该是关系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领域的重大问题。“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讲的则是战略思维的主要内容。作为战略思维的主体,继承和发扬孙子的战略思维客体观,就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牢记使命和责任,切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思考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各种现实问题。

二、目标观:“安国全军”、“利合于主”

正确的战略决策取决于正确的战略思维目标。科学的战略思维目标,必须使战略决策能够满足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孙子兵法》提出的“安国全军”、“利合于主”的庙算决策目标观,体现的正是这一基本要求。

《孙子兵法》十三篇的逻辑结构,为解决“安国全军”之道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战略思维模式。《孙子兵法》开篇就提纲挈领地提出战争作为“国之大事”是君与将帅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军政大事。银雀山出土汉简”孙武兵法”木牍,《火攻篇》列在《用间篇》之后,为第十三篇,与各传本不同。有学者认为,汉简中《火攻篇》列在最后,正是“孙武兵法”的篇题顺序[⑦]。而《火攻篇》中最后一句强调:“故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⑧],与开篇强调“国之大事”,正好首尾呼应,使整部兵法浑然一体,不但符合中国人的行文习惯,而且体现了本书的主旨是研究“安国全军”之道。

《孙子兵法》中的重民、尊君思想,强调既要安国全军,又要利合于主,这不仅是孙子战略思维的出发点,也是其战略思维的归宿。综观孙子十三篇,虽然是研究战争和战略思维规律的理论体系,但丝毫没有穷兵黩武的气息,却充满了慎战的鲜明态度。孙子之所以特别强调慎重对待战争,源于他重民、尊君的世界观。春秋时代,民本主义思想已经萌芽,并反映在《孙子兵法》之中。如孙子在分析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时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⑨]因此,谋划战争必须着眼于经济,实施战争要尽量减少经济损失,不能给老百姓造成太多的灾难。同时,孙子痛斥那些由于吝惜金钱,不会用间以致战争失败的将帅,称这种将帅是“不仁之至,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⑩]在战争实践中,孙子的战略思维目标观也强调和重视以民为主。如:在柏举之战前,孙子反对吴王的重要理由就是:“民劳,未可,待之。”[11]从孙子的理论与实践来看,孙子的战略思维目标是“惟民是保”。孙子认为重民与尊君是一致的,强调将帅思考战争问题,既要惟民是保,又要利合于主。敢于做出“利合于主”决策的将帅是“国之宝也”,而要实现“利合于主”的战略思维目标,将帅个人必须要具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优秀品质,遵循“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战略思维原则,按照“战道”显示的胜败趋势来决定战与不战、如何战。

今天看来,孙子的战略思维目标观,实质上是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目标观。“安国全军”就是核心国家利益。为着实现这一目标,无论从战略思维的出发点还是从归宿来看,都体现了孙子“重民、尊君”的世界观。我们也不妨用孙子的战略思维目标观来理解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通观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思想,对于“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依靠谁”、“发展为了谁”等等问题,在科学发展观战略思维的逻辑展开中都分别回答了。问题归根到底,落实到“发展为了谁”上。可以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维逻辑回归就是其核心:以人为本。这与孙子“重民尊君”思想有着惊人的吻合。

三、方法观:“知彼知己”、“五事七计”

战略思维除了要明确思维对象,确立思维目标外,还需要有可行的战略思维方法。《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方法,以“知彼知己”为前提,以综合分析“五事七计”为特征。

 “知彼知己”是战争胜利的基础和战略思维的前提条件。孙子关于“知”与战争关系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强调“知”的重要性。“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12]孙子还从政治的高度指出,将帅如果“不知敌之情”,就是“不仁之至”;君“不知敌之情”,就是“非胜之主”。二是认为“知”是战的前提。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13]”。在孙子看来,惟有先知,才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作战指导才能“动而不迷,举而不穷”。三是指出“知”的具体内容。例如,要熟知敌我双方的“道、天、地、将、法”,要“知战之地”、“知战之日”、知“地形之助”、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以及知“战道”等。总之,知的内容涵盖了与战争相关的各种情况以及战争规律。四是明确了“知”的方法手段。孙子认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14],即军事情报的获取只能取之于包括间谍在内的真正了解情况的人,而不能靠求神、占卜、类推等方法。在手段运用上,孙子主张“五间俱起”,“策之”、“作之”、“形之”、“角之”等各种手段并用,千方百计察明敌情、地形等各方面的情况,为战争运筹与决策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信息。

 “五事七计”是从战略高度研究战争规律和制定战争决策的重要要素。“知彼知己”论旨在揭示情报信息对于战略思维的重要性,即只有获取全面的情报信息才能为战略思维和战争决策提供丰富的思维材料和决策依据。“五事七计”论则进一步指出了战略思维对思维材料的选择原则,确定了战略思维的材料要素。孙子认为,考察战争规律和制定战略决策,首先要“经之以五事”,即从总体上度量和分析敌我双方“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况。在论述了“五事”之要旨后,孙子接着提出了战略决策的“七计”问题,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以此作为比较敌我双方强弱的要素。战略思维离不开“五事”和“七计”,“凡此五事,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而通过“七计”的具体分析比较,“吾以此知胜负矣”。孙子不但提出了战略思维材料选择的“五事七计”要素论,还科学地揭示了分析“五事七计”的思维方法: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按现代战略理论的观点来看,“经之以五”是指对影响战争胜负的五个重要因素进行评估;“校之以计”是指计算、比较七个方面的敌我情况。孙子认为,仅定量分析“五事”和“七计”还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进行定性分析—— “而索其情”,即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规律)。

实际上,毛泽东就是继承和发展《孙子兵法》战略思维方法观的典范。他指出:“指挥员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和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有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认识情况的过程”[15]。简言之,就是要熟知并深入分析敌我双方情况,寻找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今天看来,这依然是战略思维的重要方法。运用这一战略思维方法就是要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开阔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紧跟时代步伐,尤其是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还要清楚党情,克服和避免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现象,如此才能把握战略思维方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四、决策观:“伐谋伐交”、“先胜易胜”

战略思维活动不仅在于揭示战争规律,更要做出科学的战略决策,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战略决策的科学性,不仅取决于对战争规律的把握,还取决于战略思维决策观。“伐谋伐交”、“先胜易胜”思想,正是孙子的战略思维决策观。

“伐谋伐交”揭示了战略决策思维中思维运行的价值导向原则。孙子在考察战争带来的灾难以及各种战争方式和谋略运用的结果后认为,“百战百胜”的战争决策和方案并不是最好的,只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决策才是最好的。因此,孙子主张在战略思维的价值取向上,应优先考虑和制定“伐谋”型的战略决策,其次是“伐交”型的战略决策和战略计划。因为惟有“伐谋伐交”的决策,才可能实现不战而胜,才能将战争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先胜易胜”揭示了战略决策思维中必须遵循的万全性原则。孙子认为,由于战争是关系到国家、民众生死存亡的大事,君与将帅的战争决策必须以“安国全军”、“能自保而全胜”为根本目标。如何在战略思维活动中制定出万全之计呢?孙子在《形篇》中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其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即正确的战略决策,首先在于创造先胜的态势和条件。其二,“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即战略决策,不是追求能够轰轰烈烈取得巨大胜利的决策,而是胜于无形的决策。从这两方面来看,孙子反对没有胜利把握的冒险决策和有赫赫之胜的“辉煌”决策,要求决策建立在谋先胜条件上,谋易胜之道上。

孙子的“伐谋伐交”、“先胜易胜”思想,明确了战略决策思维过程中思维运行的价值导向原则和化解风险的万全性原则。规范战略决策思维,二者缺一不可。“伐谋伐交”的战略决策思维力求“伐谋”决策,次求“伐交”决策,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至于伐兵与攻城,则都是万不得已时才考虑下策。“先胜易胜”思想要求谋有把握取胜的决策、谋容易取胜的决策、谋未战先胜的决策。在战略决策思维过程中遵循“伐谋伐交”和“先胜易胜”原则,是谋万全之计的保证,是求“安国全军”之道的客观要求。

今天看来,继承与发展孙子战略思维决策观的价值导向原则和化解风险的万全性原则,关键是依法决策。反思的决策失误不难发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依法决策。如:个别地方领导干部仍然习惯于依靠长官意志和简单的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在决策中搞地方保护主义、部门利益至上,损害了国家法律和政策的统一。当然,近些年来,有些地方在推行领导干部依法决策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网上公布行政审批事项、向公众公开征求制定政府规章的意见,将公开作为原则而不是作为例外等等,这是可喜的。决策公开是依法决策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使行政决策过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防止腐败。政府要设立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定期对决策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与反馈,将决策评估结果纳入考核指标。只有依法决策,才能真正实现正确的决策价值导向、有效地化解决策风险。

五、境界观:“不战而胜”、“全胜为上”

正确的战略决策有高下之分,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的战略思维活动也有境界之别。在孙子看来,战略思维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胜”,是“全胜为上”。这一战略思维全胜观,对于战略思维活动有着强烈的价值导向和规范作用。

孙子主张“不战而胜”是战略指导的最高境界。君与将帅的职责,是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达到和实现“安国全军”的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大致可分为战与不战两种。孙子认为,战并不是解决安国全军问题的理想方式,哪怕是“百战百胜”也并非“善之善者”,高明的战争指导者应该做到“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即以“兵不顿而利可全”的“非战”、“非攻”、“非久”方式,用非战的方略争胜于天下才是最好的战略决策。可以说,“不战而胜”思想是孙子战略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它贯穿于兵法十三篇的始终。对战略决策与战略指导的这种要求,反映到战略思维领域,就是战略决策者必须扩大战略思维视野,提升战略思维境界。正如孙子所说:“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16]“不战而胜”的战略思维境界,对后世兵家及政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代安全观强调的普遍安全、合作安全、共同安全等新理念,新安全机制与模式强调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等非战手段,可以说是孙子战略思维境界观的体现和运用。

孙子强调“全胜为上”,构成了对战略思维境界的更为宏大而精微的要求。孙子在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或“不战而胜”思想的同时,又提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17]即在战略谋划和运筹上,要力争战略上、全局上的“全胜”,以达“安国全军”的目的。如果战略上无法“全胜”,则必须在战役战斗上力争以“全破”的方式,达到局部的“全胜”。按照现代观点,“不战而胜”是大战略层面的战略思维,“全胜为上”则是战略、战役或战斗层面的战略思维。孙子的“不战而胜”原则与“全胜为上”原则,共同构成了战略思维谋划境界的基本要求。

现在看来,继承和发扬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境界观遗产,需要把握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益,避免过于追求GDP的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代价,避免过于追求经济发展数据的增长而忽视的消耗,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不战而胜”。二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再一次促进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既要保持经济当前平稳较快发展,又要为长远发展营造良好条件,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全胜”。

六、品质观:“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战略思维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将帅作为战略思维主体,其智慧、经验、军事素质、意志与情感等思维要素的品质如何,对战略思维结果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孙子对将帅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其中“五德”和“五危”的论述较全面地反映了为将者的基本素质和应当尽力避免的缺陷。“五德”与“五危”也可视为对将帅战略思维品质的要求。但在孙子战略思维品质观中,核心思想是“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18]就是说,为将者应战胜攻取不求名与利,退却避让不怕担罪责,一心只求保护民众,维护君长远的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栋梁。

孙子之所以特别强调将帅的战略思维品质,首先,将帅只有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品质,才能识“战道”。在孙子看来,将帅的职责不仅仅在于揭示战争本身的规律,更在于制定“安国全军”且“利合于主”的战略决策。孙子的“战道”观,既包含了战争规律本身,也包含了战争指导规律,即孙子所说的“谋攻之法”。而“谋攻之法”一方面取决于战争胜负涉及的“道、天、地、将、法”等客观因素,另一方面则取决君和将的认识。孙子认为,把握战争指导规律有五个方面:“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19]这五个方面,君主与将帅都可以做到,难以解决的是将帅掌握机断指挥权而国君不干预的问题。孙子强调为将者应当有机断指挥权,尤其要排除君主的“瞎指挥”、“瞎管理”、“瞎监督”,办法就是“君命有所不受”[20]。然而在孙子那个时代,将帅要做到“君命有所不受”,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君主是否开明且授权;二是将帅是否敢于坚持己见。而将帅是否敢于“君命有所不受”,不但取决于是否懂得“知胜有五”,更取决于是否具备“进不求名”和“退不避罪”的道德品质与战略思维品质。

将帅只有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战略思维品质,才能把握“战机”。在战争运筹与实践中,懂得“战道”是一回事,能否把握“战机”而运用“战道”又是一回事。孙子认为,在作战指挥上将帅应当根据战争规律与具体的情况来把握战机,即所谓“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21]”将帅是否敢于坚持“必战”或“无战”,也需要具有“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道德品质与战略思维品质。

将帅只有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战略思维品质,才能顾全“大局”。在孙子看来,将帅能否做出“安国全军”而“利合于主”的战略决策和计划,能否做到考虑计谋方略不追求个人利益,但求“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22],能否在作战中克服“愠而致战”等缺点,做到识大体顾大局,都需要将帅具备“进不求名”、“退不避罪”的战略思维品质。如果不具备这样的战略思维品质,将帅就会难察“虚实”、不辨“利害”,不知“迂直”,不懂“奇正”,不可能在战略指导上做到“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孙子强调将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惟民是保,而利合于主”,既是对将帅道德情操的要求,也是对将帅战略思维品质的要求。如果将帅不具备这样的战略思维品质观,就不可能成为“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23]孙子的战略思维品质观,依然指导着今天的战略思维。当代共产党人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应为国家兴盛谋大略,不应为一己私利虑小谋,还需要经常反思: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做什么?身后留什么?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以人民利益为重、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既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更要历练战略思维品质。

综上所述,战略思维的过程是战略思维主体与战略思维客体相符合的过程。《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观遗产不仅指出了战略思维客观的主要内容,而且对战略思维主体的思维品质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为实现战略思维主体与战略思维客体最大程度的符合,《孙子兵法》战略思维观遗产还对战略思维目标观、战略思维方法观、战略思维决策观以及战略思维境界观等方面都有系统的阐述。因此我们说,《孙子兵法》战略思维观遗产是一个完整而丰富的体系,这对我们领导干部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无疑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 《孙子校释》,吴九龙主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2] 李际均.战略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3] 陈宇.孙武兵法破解〔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①]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载《学习时报》,2010年3月08日,第1版。

作者简介:金庭碧,男,湖南安乡人,军事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军事理论.杨新 男,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军事理论教研室副教授。

[②] 李际均.战略思维〔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

[③]《左传·成公十三年》

[④]《老子·第六十九章》

[⑤]《孙子兵法·计篇》

[⑥] 习近平:《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载《学习时报》,2010年3月08日,第1版。

[⑦] 陈宇.孙武兵法破解〔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2. 第312页

[⑧]《孙子兵法·火攻篇》

[⑨]《孙子兵法·用间篇》

[⑩]《孙子兵法·用间篇》

[11]《史记·吴太伯世家》

[12] 《孙子兵法·谋攻篇》

[13] 《孙子兵法·用间篇》

[14] 《孙子兵法·用间篇》

[1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79-180页

[16] 《孙子兵法·形篇》

[17] 《孙子兵法·谋攻篇》

[18] 《孙子兵法·地形篇》

[19] 《孙子兵法·谋攻篇》

[20] 《孙子兵法·九变篇》

[21] 《孙子兵法·地形篇》

[22] 《孙子兵法·形篇》

[23] 《孙子兵法·作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