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净的英文: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8:16
 

关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民进会员、洛阳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系教授武铁传反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和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制约因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文化建设中仍存在形式主义的弊端。深刻认识并及时走出这些误区,是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为此建议:

(一)切实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

首先要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以多样的形式启发农民,使其清楚自己是农村的主体、农业的主人,既是新农村文化成果的享有者,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次,培育文化的农村自主供给机制。文化下乡是近些年国家重视农村文化生活的主要举措之一。通过该活动,许多凝结现代科技的产品为农民提供了“阳春白雪”式的文化大餐。但问题是,在这种文化供给模式中,居于主体地位的是行政部门而不是农村的主人—农民,而且这些产品都是工业化的产物,不仅在制作过程中农村无法参与,就是在表演过程中也是由专业人员去操持。更为严重的是,这些产品的题材多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基本与农民的生活不相干。所以,在这种文化中,被置于看客地位的农民只能带着“看稀奇”的心态,被动地“欣赏”“异域”的景观。这种行政化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饥渴状况,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农村生活方式的解构和对乡村社会价值观的否定。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根本解决农民的文化受动者地位问题,使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创造主体,除了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外,还必须通过培育文化的农村自主供给机制提高农民的主体能力。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和农民特色文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其艺术养分直接来自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和亲近性,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在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骨干和桥梁的作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辅导、培训以及给予必要的物质扶持等手段,帮助农民培养造就一批合格的农村文化工作骨干队伍和一批群众喜爱的乡土艺术家,提高农民作为文化建设主体的能力。文化主管部门应因地制宜制定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等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促进农村文化工作者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农村文化工作需要;通过民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支持和鼓励农民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等,支持农民群众自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以形成一支支“户口”稳定的文化队伍,不断增强农村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正确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政府的主导作用首先体现在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上。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落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与乡文化站、村文化室,与广播电视村村通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有限的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无限的文化、教育、科技、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同时,还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农村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通过这些民办设施和民间投资来弥补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投入的不足。

(三)始终贯彻文化的现代化主题

农村是传统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域,由此形成了浓厚的、持久的乡土文明。由于传统文化和习惯思维在农民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农民对传统价值观念依赖异常顽固,对新事物有强大的拒斥力,这使得广大农民缺乏科学、理性、民主、法制、自由、平等、创新等现代文明素养。当前,农村社会中反映传统小农经济的文化观念仍大量存在、根深蒂固。面对这一局面,笔者认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题就是要让农民抛弃“听天由命”、“随遇而安”、“自给自足”、“知足常乐”、“老实本分种地”等观念,逐步树立信息观念、技术观念、市场意识等现代理念,从传统人格转变为现代人格,实现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这时,最需要知识分子发挥优势,以理性主义、科学民主和爱国主义精神启发、教育、引导农民向前看,帮助农民构建出一种具有现代化维系力和聚合力的崭新的价值体系,使人们的文化心理由杂乱、躁动、焦虑走向新的稳定、和谐、平衡。

                                (责编:王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