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uehappy 和datchappy:杨凝式--书法欣赏与研究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3:08:17
发表于 2012-1-17 18:49:49  杨凝式--书法欣赏与研究2【名称】《夏热帖》
  【年代】五代
  【作者】
杨凝式
  【类别】纸本,手卷
  【规格】纵23.8cm,横33cm,草书8行,共32字。
作品赏析  《夏热帖》是杨凝式写的一封信札。内容大致是,因天气炎热,送给僧人消夏饮料“酥密水”表示问候。
  释文: 首署款:“凝式”。
  后纸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
题跋及乾隆皇帝的释文。
  卷前后及隔水上钤有宋“贤志堂印”,元赵孟頫,明项元汴,清曹溶、纳兰成德、清内府等鉴藏印。另有数方古印不辨。
  此帖是杨凝式唯一的传世草书作品,书法兼取唐颜真卿、柳公权笔法,体势雄奇险崛,运笔爽利挺拔,与他的楷书、行书作品相比较,艺术风格迥殊,表现出了书家的丰富艺术变化,为杨凝式书法代表作品作之一。此帖为信札,笔势飞动,浑然一体,凝重之中有潇洒气象,雄健纵逸,锋芒灼耀,极富大气。米芾赞:“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此帖曾刻入《
三希堂法帖》。
  明汪砢玉《珊瑚网书跋》,清吴其贞《吴氏书画记》、顾复《平生壮观》、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著录。
杨凝式 夏热帖《夏热帖》杨凝式书。纸本草书,纵23.8厘米,横33厘米,书八行,每行六字不等。卷后有宋王钦若,元鲜于枢、赵孟頫,清张照等四家题跋。曾经明内府、项元汴,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初编》、《式古堂书画汇考》、《珊瑚网书跋》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帖为信札,笔势飞动,浑然一体,凝重之中有潇洒气象,雄健纵逸,锋芒灼耀,极富大气。米芾赞:“杨凝式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
杨凝式书《新不虚词》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 点击浏览高清晰图片!纸本 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947)七月书

   书风与颜真卿行书极相近,笔力沉练,苍劲古朴;用墨枯润相间,老笔纷披。清刘熙载《书概》云:“景度书机括本出于颜,而加以不衫不履,遂自成家 然学行,不衫不履其外焉者也” 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后汉天福十二年丁未七月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释文:右览前晋留书记左郎中家旧传卢浩然隐君嵩山十志。卢本名鸿。高士也。能八分书。善制山水树木。隐于嵩山。唐开元初征为谏议大夫。不受。此画可珍重也。丁未岁前七月十八日。老少传弘农人题。晋后头是否是留。树后头是否是木。叫不太准。
    《
宣和书谱》等典籍称杨凝式喜题壁。居洛阳十几年。两百多寺院均有其壁书。风靡一时。如无杨凝式墨迹的寺院。往往会先粉饰其壁。摆放好笔墨、酒肴。专门等杨凝式来题咏。杨风子”若入院。见壁上光洁可爱。即箕距顾视。似若发狂。行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意之色。”(张齐贤)。壁书随兴而作。无拘无束。所以无法刻石而保存下来。尽管如此。像黄庭坚这样的人物仍然到洛阳”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可见杨凝式给宋人影响之深。杨凝式书法作品欣赏。
    卢鸿草堂十志图跋,为杨凝式为唐人绘画所题的一段跋。用笔、结体极类颜真卿的《
争座位帖》、《祭侄稿》。浑厚凝重。卢鸿又作鸿一字浩然。是幽州范阳卢家人。后来迁到洛阳。隐居嵩山。卢鸿学问渊博。精通籀、篆、楷、隶多种书法。善于描绘山、水、石、树。造意清气袭人。得平远之趣。据史书记载。713年。唐玄宗选用贤士。以勉励天下。派遣使者备礼邀请卢鸿出山。卢鸿再三不肯。卢鸿的绘画作品。主要是反映他清闲自得的隐居生活。《草堂十志(嵩山十景)图》。包括草堂、倒景台、樾馆、云锦淙、期仙磴、涤烦矶、洞玄室、金壁潭等十景。画风与王维相近。并与王维的《辋川图》一样。表现了卢鸿在绘画艺术上的精深造诣。原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承唐启宋”杨凝式罕见《云驶月晕帖》杨凝式《云驶月晕帖》

   
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卒于周世宗显德元年,年八十二岁。(旧五代史作八十五岁;历代名人年谱作卒于显德二年,年八十三岁。此从补疑年录参游宦纪闻年谱)富有文藻,并工颠草,大为时辈所推唐昭宗时,登进士第。梁时,为考员外郎。唐同光初授比部郎中,知制诰。晋时,以礼部尚书致仕,闲居伊咯之间,恣其狂逸,多所抗忤。人高其才,莫之责也汉时,历少传少师。周显德初,为太子太保,卒于洛阳。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偏。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  
    杨凝式的书法初学欧阳询、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 
    《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礼。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深得颜真卿《祭侄稿》的的神髓,,错落有致,气势开张,以古朴茂雄浑之气扑面而来。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则更加恣肆纵横,变化多端,点化狼藉,线条扭曲不安,一股对时局不平的郁悒之气跃然纸上。《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  
    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杨凝式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继之以五代战乱的时期。这位才子,势必变为怪才,甚至要以疯子的病相求得免祸存身,而他借以慰籍心灵的书法艺术也自然端庄不起来了。他的表现其精神个性的行书也可以说正是他所遭遇的这个衰乱时代的在他的精神上留下的印痕。  
    《五代史》本传称“凝式虽历仕五代,以心疾闲居,故时人目以风子,其笔迹遒放,宗师欧阳询与颜真卿杨凝式书《新不虚词》而加以纵逸,即久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迹,辄流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由于他喜欢遨游佛寺,又特别喜欢书壁,据说他居洛阳的十年间,二百余所寺院的墙壁,几乎都让他题写遍了。而各寺僧人,也以能够得到他的题壁墨书为荣耀。为此,寺僧们见有可题写的墙壁,就先将其粉饰一过,专等他到来。杨凝式或乘兴游到此处,见墙壁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兴发若狂,乃信笔挥洒,且吟且书,直到粉壁书尽才肯作罢。这种创作方法与唐代的张旭、怀素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张旭、怀素是借酒作书表演给人看,杨凝式则是为了自慰和自我发泄胸中的逸气。  
    杨凝式的这些题壁作品一直到北宋时期还可以看到许多,黄庭坚就曾说:“余曩至京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一不造妙入神。”(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遗憾的是建筑不能永久保存,他的这些书法妙迹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荡然消失了。而保存下来的纸本墨迹,只有行楷书《韭花帖》、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行草书《夏热帖》和草书《神仙起居法》四种和刻帖《新步虚词》等数种。从这些作品看,楷书、行书、草书都有,且风格多有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显示了他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也是他佯狂性格的自然流泻。这些帖的内容或者是关于健身养生的,或者是写风花雪月,或者写神仙道士,没有一个是庄重严肃的,何以会如此呢?时世变乱,人间时事不可说,也不值得挂心,所以,他只有到世俗以外的世界里去寻求乐趣了。  
    后人以为,他的代表作是行楷书《韭花帖》,此帖的内容写他昼寝之后,腹中甚饥,得韭花珍馐而食的惬意心情。写此帖时,他大概心情较平静,以行楷书作之,写得很随便,却笔力稳健,于不经意处见其功力。颇似微醉之人,随意游走,忘了道路远近与时辰早晚,或走或停,随意所适。看《韭花帖》的用笔不失规矩,而结体奇中寓险,险中见奇;章法也独特,他有意无意将字距和行距拉得很大,使这幅作品给人以清朗宽舒之感。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是很少见的,但这又不是他有意要出新,而是他简淡萧散的精神的自然表现。所以黄庭坚对《韭花帖》赞以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跋杨凝式帖后》)  
    如果说《韭花帖》是他作为正常人,在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下笔底神来的杰作,那么,他的行草书《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的恣肆散逸,恍惚变幻,则可以说是展现了他的貌似狂放与怪诞实则清醒颖悟的精神状态。  
    杨凝式的草书写得狂,却狂得与他以前所有的草书大家都不相同,张旭、怀素、贺知章的狂草都有规矩可寻,而杨凝式的草书则信笔游弋,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又能做到顾盼生姿,多变而和谐。再仔细玩味,其点画如真行,法度处处在。包世臣论杨凝式的草书是“望之如狂草,不辨一字。细心求之,则真行相参耳。以真行连缀成册,而使人望为狂草,此其破削之神也。”(《安吴论书答刘熙载九问》)。这种奇特的书法艺术表现方法,《宣和书谱》称之为“颠草”,可谓恰切之极。这种“颠草”恐怕是除了这个遭遇乱世的不幸而“颖悟”的疯子之外,其他任何一个书法家都难以写得出的。杨凝式书法艺术的可贵之处,恐怕也正在于此。 
    人称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在唐、宋两代的书法艺术高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就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言,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以楷书相尚,宋人以行草争胜。杨凝式处在这样两个时代中间,他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和柳公权,再上溯二王,积其功而弃其体,得其神而遗其貌,以无所顾及,无所牵累的心态抒写自己的心灵。不期然而然地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自见一片新天地。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  
    杨凝式对于宋代及其以后的书法的深刻影响,可以从宋人及其以后的有关评价中看出。苏东坡曾说:唐代书法“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绪,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汨没者也。”(《中国书论辑要》)黄庭坚更是将杨凝式称之为“散僧入圣”,他认为自魏晋以来,书法能够象二王一样脱尽风尘气的,只有颜真卿和杨凝式与王献之相仿佛。米芾在《书史》中说“杨凝式草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座位帖”,形容他的草书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而由于时代的贴近,他们每一个都可以说追摹过杨凝式的作品。宋代人欣赏他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所以也特别推崇他的如《韭花帖》一类的作品。这只要看苏轼、黄庭坚、米芾的有关作品就会了然,但宋人能够学到他的行楷书,却难以学好他的“颠草”。而真正能够代表他的书法艺术的独特之作,乃是他的“颠草”。这种“颠草”决非是仅凭用功就能够追摹得到的。有宋一代,只有米元章一人的行草书偶然能得其仿佛,而他的为人也因此而被称之为“米颠”了。至于此后的学杨凝式者,可以说是代不乏人,但能够得其神髓者却寥寥无几。
“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直到乌丝栏。”这是黄庭坚赞颂五代杨凝式《韭花帖》的一首诗;“杨风子”又称“杨少师”,即五代时期赫赫有名的书法家杨凝式。“风”通“疯”,通常指精神失常,行为失态、怪异而不同凡俗。

    从历代书法家、理论家对杨凝式书法作品的评价中,我们了解到:一方面对杨凝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对《韭花帖》表现出的疏朗而秀逸的布局,顿挫而有序的线条,略有欹侧而不失平衡的间架结构,所呈现出的“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另一方面又指出了杨凝式的书法在创新过程中所显现的不足之处,如杨凝式在他的《夏热帖》《神仙起居帖》等“不衫不履”的书作中,除了“率性而为”的自由抒写外,字形和用笔都存在着一些“生硬”的痕迹,但这并不影响杨凝式对书法艺术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从唐朝末年到后周,一般的说法是杨凝式经历了5个朝代,严格地说应该加上唐朝,就是他历经6个王朝。在古代,70岁的人已很少见了,杨凝式活到了82岁的高龄,有的史书上还说他活到了85岁。杨凝式因为一次偶然的装疯躲过灾祸,从此便以“疯”为处世之法,经历了五代,得以善终,又凭狂放的性格成就了他的书法艺术。

    从表面上看杨凝式是佯狂的,但正是由于他的佯狂和独特性格,在时代转换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他在书法作品中注重抒情的因素,从而开启了宋代“尚意”书风的先河。

    其实,这也是唐代盛极一时的抒情书风的延续和发展。虽然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大家端方正直的楷书几乎达到“法”的完美至极的地步。可是在“达其性情”的绵延流动上,却存在着较大的局限。张旭、怀素、颜真卿的行、草书对杨凝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当然,由于唐代政治统一和国力昌盛,人们的抒情草书往往寓气魄于严整之中,寄情感于法度之内,有明显的时代烙印。而五代以后由于军阀混战,王朝更迭,社会文化的变迁,以抒发个人哀怨见长和注重个性抒发的书法形式应运而生。杨凝式就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他佯狂终身,但骨子里却追求“天真烂漫”,只要遇见寺院粉墙,他不再重“法”,用一支毛笔,尽情地挥洒心中块垒。喜欢于众目睽睽之下,在寺观的“蓝墙粉壁”上逞兴作书。每当此际,“箕踞顾视,似若发狂,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书其壁尽方罢,略无倦怠之色”(张其贤《洛阳缙绅旧闻记》),可见“杨风子”的放浪形骸于书法中达到解衣磅礴的境地。

    北宋《宣和书谱》等典籍记载“杨凝式喜题壁,居洛阳十几年,两百多寺院均有其壁书,风靡一时”。“如无杨凝式墨迹的寺院,往往会先粉饰其壁,摆放好笔墨、酒肴,专门等杨凝式来题咏。”所以寺院僧人常于未留题咏处,“必先粉饰其壁,洁其下,俟其至”。杨凝式也热衷其事,渐成习性,以至连“垣墙圭缺处”也不放过,把洛下寺观“题记殆遍”,成为洛阳的一大景观。

    然而,今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杨凝式,虽处变革时代,思想未受禁锢,风气宽松,加之去唐未远,也给其在书法上继承优秀传统、冲击颓废旧习、抒发真性情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契机。喜题壁,却极少写尺牍,大量的书法作品是留在洛阳寺观的墙壁上,由于历经战乱,这些感人的豪翰没有留传下来。杨凝式留给今人的,仅有4件墨迹,即《韭花帖》《神仙起居帖》《夏热帖》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可作管窥。

    从杨凝式的书法风格上看,他是初学唐代的欧、颜、柳书法,并脱化出来,入晋人格,得“二王”之妙。从存世的作品来看,他是极重感觉来写字的,看似不受约束,随心所欲,纯任天性地去创作;性之所至,胸中块垒随笔而散。但明眼人自当看出他的书法中与众不同之处。

    如《韭花帖》,明显带有行书的韵味,字的大小比较匀称,排列还算整齐,但仔细审察,一点一画,或粗或细,或虚或实,或方或圆,或刚或柔,都似信手拈来,毫无雕饰、造作之感。笔纵墨润,郁勃振迅,字形欹侧,各含动态,而重心却非常稳。他巧妙而自然地把欧字之峭拔与鲁公之外拓交织在一起;结字上把森严、险劲与朴茂、宽绰糅合在一起,加之不激不厉的气势贯穿在疏朗的布局中。《韭花帖》通篇章法清朗,字距的排列上异于前人,行距均拉开至极限,然而其行气纵贯,疏朗空灵,超然神行,表现形式自出机枢,确为鲁公没后又一杰作。

    杨凝式的行、草书也是极具特色,他采取化方为圆、化繁为简的方法,创造出一种个性强烈的书法新貌,他将行、草书写得连绵不断,大小参差,错落跌宕,行笔超脱恣肆,用笔方圆兼备,洒脱劲健,结体或正或侧,不拘常规,章法疏密相间,参差错落,沉着潇洒,从整体看十分协调,呈现出婀娜多姿的形态。这种独具一格的“草书中加行楷,行书中加楷书”、“按其点画如真行,相其气势则狂草”的新意象,既不让人觉得别扭,又显得和谐自然,别具一格。

    书法由唐到宋,杨凝式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性人物,宋四家之首苏轼曾盛赞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苏东坡离杨凝式不远,况且又不会少见其真迹,言之可信。包括宋四家中以“颠逸”著称的米元章,是师法“二王”的高手,又是眼力极高的“狂士”,但对杨凝式也是倍加赞许。

    清代书论家包世臣在《安吴论书答熙载九问》中说:“望之如狂草,不辨一字,细心求之,则真行相参耳,以真行联缀成册,而使人望为狂草,此其破削之神也。”这个评价很恰当地反映了杨凝式行草书欹侧取态的特点。清代学者杨守敬在《学书迩言·评帖》中说:“杨凝式《神仙起居帖》,脱胎怀素,虽极纵横,而不伤雅道”,“杨凝式《韭花帖》醇古淡雅,实足为三唐之殿,李西台未足以相拟也”。在前者,我们看到的是一种感情至上、放浪形骸的名士风度;而在后者,我们所见到的则是一个理性至上的儒雅文人。民国大儒李瑞清说:“杨景度为由唐入宋一重要枢纽。”

    与唐人草书相比,杨凝式被认为“散僧人圣”、“不衫不履”。但这也正是他的独到之处,注重抒情性的线条创新,有强健的笔力,有敏锐而精确的造型能力,有适应和创造千变万化的视觉空间的非凡本领。所以说杨凝式在书法上表现出的新的艺术特色,就是抛弃了唐楷横平竖直、整齐划一的意趣限制的“成法”,继承和发展了晋、唐“狂草”的传统,并使其带上了倾泄个人心中愤郁的抒情特质,是以“意”为之的先行者。

    从杨凝式不同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也看到了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撞与中和。它造就了杨凝式的书法艺术,也促成了杨凝式对中国书法从唐的“尚法”转换为宋代“尚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没有“杨风子”的高明,就没有后来“尚意”书风的提出和宋四家的向前推进。
杨凝式(873-954)杨凝式(873-954),字景度,号虚白,华阴人。生于唐懿宗咸通十四年,卒于周世宗显德元年,年八十二岁。(旧五代史作八十五岁;历代名人年谱作卒于显德二年,年八十三岁。此从补疑年录参游宦纪闻年谱)富有文藻,并工颠草,大为时辈所推唐昭宗时,登进士第。梁时,为考员外郎。唐同光初授比部郎中,知制诰。晋时,以礼部尚书致仕,闲居伊咯之间,恣其狂逸,多所抗忤。人高其才,莫之责也汉时,历少传少师。周显德初,为太子太保,卒于洛阳。凝式长于歌诗,善于笔札。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之上,题记殆偏。时人以其纵诞,有风子之号。
他的书法初学欧阳询、 颜真卿,后又学习王羲之、王献之,一变唐法,用笔奔放奇逸。无论布白,还是结体,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韭花帖》是他流传于世的代表作,是用行书书写的信礼。内容是叙述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韭花,非常可口,遂执笔以表示谢意。此帖的字体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布白舒朗,清秀洒脱,深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笔意。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则深得颜真卿《祭侄稿》的的神髓,错落有致,气势开张,以古朴茂雄浑之气扑面而来。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则更加恣肆纵横,变化多端,点化狼藉,线条扭曲不安,一股对时局不平的郁悒之气跃然纸上。《神仙起居法》在草书中,时时夹入一些行书,后人称为“雨夹雪”。杨凝式在书法历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唐启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苏轼 、 黄庭坚、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响。
杨凝式生活的时代,正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继之以五代战乱的时期。这位才子,势必变为怪才,甚至要以疯子的病相求得免祸存身,而他借以慰籍心灵的书法艺术也自然端庄不起来了。他的表现其精神个性的行书也可以说正是他所遭遇的这个衰乱时代的在他的精神上留下的印痕。
《五代史》本传称“凝式虽历仕五代,以心疾闲居,故时人目以风子,其笔迹遒放,宗师欧阳询与颜真卿杨凝式书《新不虚词》而加以纵逸,即久居洛,多遨游佛道祠,遇山水胜迹,辄流连赏咏,有垣墙圭缺处,顾视引笔,且吟且书,若与神会。”由于他喜欢遨游佛寺,又特别喜欢书壁,据说他居洛阳的十年间,二百余所寺院的墙壁,几乎都让他题写遍了。而各寺僧人,也以能够得到他的题壁墨书为荣耀。为此,寺僧们见有可题写的墙壁,就先将其粉饰一过,专等他到来。杨凝式或乘兴游到此处,见墙壁光洁可爱,即“箕踞顾视”,兴发若狂,乃信笔挥洒,且吟且书,直到粉壁书尽才肯作罢。这种创作方法与唐代的张旭、怀素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张旭、怀素是借酒作书表演给人看,杨凝式则是为了自慰和自我发泄胸中的逸气。
杨凝式的这些题壁作品一直到北宋时期还可以看到许多,黄庭坚就曾说:“余曩至京师,遍观僧壁间杨少师书,无一不造妙入神。”(马宗霍《书林藻鉴》卷八)遗憾的是建筑不能永久保存,他的这些书法妙迹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荡然消失了。而保存下来的纸本墨迹,只有行楷书《韭花帖》、行书《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行草书《夏热帖》和草书《神仙起居法》四种和刻帖《新步虚词》等数种。从这些作品看,楷书、行书、草书都有,且风格多有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显示了他的艺术功力,另一方面也是他佯狂性格的自然流泻。这些帖的内容或者是关于健身养生的,或者是写风花雪月,或者写神仙道士,没有一个是庄重严肃的,何以会如此呢?时世变乱,人间时事不可说,也不值得挂心,所以,他只有到世俗以外的世界里去寻求乐趣了。
后人以为,他的代表作是行楷书《韭花帖》,此帖的内容写他昼寝之后,腹中甚饥,得韭花珍馐而食的惬意心情。写此帖时,他大概心情较平静,以行楷书作之,写得很随便,却笔力稳健,于不经意处见其功力。颇似微醉之人,随意游走,忘了道路远近与时辰早晚,或走或停,随意所适。看《韭花帖》的用笔不失规矩,而结体奇中寓险,险中见奇;章法也独特,他有意无意将字距和行距拉得很大,使这幅作品给人以清朗宽舒之感。这种布局在杨凝式以前是很少见的,但这又不是他有意要出新,而是他简淡萧散的精神的自然表现。所以黄庭坚对《韭花帖》赞以诗云:“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跋杨凝式帖后》)如果说《韭花帖》是他作为正常人,在正常的心理状态之下笔底神来的杰作,那么,他的行草书《神仙起居法》和《夏热帖》等的恣肆散逸,恍惚变幻,则可以说是展现了他的貌似狂放与怪诞实则清醒颖悟的精神状态。
杨凝式的草书写得狂,却狂得与他以前所有的草书大家都不相同,张旭、怀素、贺知章的狂草都有规矩可寻,而杨凝式的草书则信笔游弋,东倒西歪,结体运笔全出意外,又能做到顾盼生姿,多变而和谐。再仔细玩味,其点画如真行,法度处处在。包世臣论杨凝式的草书是“望之如狂草,不辨一字。细心求之,则真行相参耳。以真行连缀成册,而使人望为狂草,此其破削之神也。”(《安吴论书答刘熙载九问》)。这种奇特的书法艺术表现方法,《宣和书谱》称之为“颠草”,可谓恰切之极。这种“颠草”恐怕是除了这个遭遇乱世的不幸而“颖悟”的疯子之外,其他任何一个书法家都难以写得出的。杨凝式书法艺术的可贵之处,恐怕也正在于此。
杨凝式的书法艺术是在唐、宋两代的书法艺术高峰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就书法艺术的发展而卢鸿草堂十志图跋言,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唐人以楷书相尚,宋人以行草争胜。杨凝式处在这样两个时代中间,他早年师法欧阳询、颜真卿、怀素和柳公权,再上溯二王,积其功而弃其体,得其神而遗其貌,以无所顾及,无所牵累的心态抒写自己的心灵。不期然而然地走出了唐人书法的境界而自见一片新天地。开启了宋代尚意书法的先河。
杨凝式对于宋代及其以后的书法的深刻影响,可以从宋人及其以后的有关评价中看出。苏东坡曾说:唐代书法“自颜、柳氏后,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绪,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汨没者也。”(《中国书论辑要》)黄庭坚更是将杨凝式称之为“散僧入圣”,他认为自魏晋以来,书法能够象二王一样脱尽风尘气的,只有颜真卿和杨凝式与王献之相仿佛。米芾在《书史》中说“杨凝式草书,天真烂漫,纵逸类颜鲁公争座位帖”,形容他的草书如“横风斜雨,落纸云烟,淋漓快目”。而由于时代的贴近,他们每一个都可以说追摹过杨凝式的作品。宋代人欣赏他的心灵自由,个性张扬,所以也特别推崇他的如《韭花帖》一类的作品。这只要看苏轼、黄庭坚、米芾的有关作品就会了然,但宋人能够学到他的行楷书,却难以学好他的“颠草”。而真正能够代表他的书法艺术的独特之作,乃是他的“颠草”。这种“颠草”决非是仅凭用功就能够追摹得到的。有宋一代,只有米元章一人的行草书偶然能得其仿佛,而他的为人也因此而被称之为“米颠”了。至于此后的学杨凝式者,可以说是代不乏人,但能够得其神髓者却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