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线打结:蒋介石在中国大陆上的最后一个政治绝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01:57:59
       

      1948年5月20日,蒋介石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总统。伴随着21响礼炮声响,一身长袍马褂、一口浙东乡音的蒋介石,开始了他那不到4000字的就职演讲。据史料记载,在就职演讲当中,蒋介石提出的施政纲领是:对内遵行宪法,巩固国权,保障民权;对外政策则强调维护联合国、与世界各国互惠共利、宽恕日本,等等。

在蒋介石的就职演讲文稿当中,“民主”二字出现频率最高,在整个演讲当中先后出现了20次,超过了“宪法”、“民生”、“人民”,“法律”以及他本人最关心的“戡乱”,成了一个反复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然而,直至蒋介石因病逝去,竟也未必真正懂得“民主”二字的深刻含义。

时年62岁的蒋介石,也许早已知道了历史留给他在中国大陆上的时间并不多了,就在他宣誓就职担任民国总统的那一天,他满脑子都在盘算着如何辞职下野。他在当天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感受:“心绪愁郁,精神沉闷,似乎到处都是黑暗,悲伤凄惨未有如今之甚……更切辞职之念矣。

据史料记载,就在宣誓就任总统的前三天,蒋介石先后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向宋美龄、蒋经国等人以及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官员透露出辞职下野的念头,但均遭到宋美龄、蒋经国等人及其部下们的一致反对。

在国民党的历史上,蒋介石的辞职下野早已不止一次了,但每一次辞职下野都为他成功躲避危机创造了绝好机会,最终他还是依然照旧上台任职不误。看来蒋介石的这一次辞职下野还是比较认真的,他甚至还专门找来民国著名法学大家王宠惠,向其认真咨询研究总统辞职的相关程序。

一个生来就权力欲极强、十分看重权势、特别喜欢兼职,而且刚刚“当选”为民国总统的铁腕人物,究竟是何等因素导致他陷入如此巨大而又难以摆脱的困境之中的呢?作为一个曾经时刻提醒自己“此时只有前进,方是生路”的民国总统,又会如何来践行自己的就职演讲内容、维护自己的至尊威权形象呢?!

其实,早在“行宪”国大在南京召开之前,蒋介石本人并没有就民国政府的“民主宪政”问题做出多少实质性的安排,只不过是为其本人的统治合法化、规范化,即为了在民国实行总统制,也为了他本人能够当上民国总统,而在国民党内部进行的一次较大规模的总统选举而已。

1948年4月19日,“行宪”国大选举蒋介石为中华民国总统。其后,经过4次投票选举,在国民党内部各派争夺十分激烈的情况下,终于在4月29日选出李宗仁为副总统,随后“行宪”国大匆忙落幕。

蒋介石虽然如愿当上了中华民国总统,但“行宪”国大召开期间以及总统、副总统选举中的出现的种种混乱却让蒋介石伤透了脑筋,再加上国共内战中接二连三地严重军事失利,人民解放大军的步步紧逼,财政、金融方面的严重亏空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危机,已经使得此时的蒋介石根本没有了抗战胜利初期的那种极度兴奋、狂热和踌躇满志。相反却让蒋介石接连不断的产生了严重挫败感。

最让蒋介石本人头痛的是,他此时发现自己对国民党内部的控制力正在骤然下降。蒋介石在4月30日的日记中写道:“本日课程如常,而悲愤之气仍未稍息。明知政治、军事与党务大权在握,并未动摇,无可畏惧,而心神震惊、环境恶劣;又以党政军经之干部无能,组织无方,未能建立重心,对于一般贪污无能之上级干部又拒之于门外,毫不之理,故形成今日离心离德之现象。”

在随后的同年5月17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选举。在选举之前,或许是为了显示一下选举“民主”的景象,蒋介石偕宋美龄故意离开南京前往无锡度假三天。然而,蒋介石前脚离开,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就再度激烈起来,5月17日,孙科和陈立夫分别竞选立法院正、副院长。刚刚辞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长的陈立夫虽然是国民党中央提名的候选人,却遭遇了包括“三青团系”、“朱家骅派”、“新桂系”等国民党籍立法委员的联合抵制。在这些派别看来,陈立夫就是党内“反动”与“统制”的象征性人物。其时李宗仁竞选时提出的口号就是“用新人,行新政”,对于这位“陈家党”的主要代表人物自然是欲去之而后快。

紧接着在国民政府行政院长的人选上,双方再度展开了十分激烈地斗争。初掌行政院不满一年的政学系张群,本是蒋介石早已属意的人选。为了在国民党内形成集中意见,蒋介石 在5月21日早晨专门约见陈立夫,直接要求陈立夫约束他的派系成员来积极支持张群。令蒋介石意想不到的是,一向对蒋言听计从有令必行的陈立夫却大诉其苦,称干部已怪他过分服从总裁,致使他本人和所部毫无出路。对一手栽培陈立夫长达20多年的蒋介石来说,这无疑大大出乎他的意料。事后,蒋介石惊呼:“立夫变态之快,殊为生平最大之教训也。”

连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意愿本就不高的张群,此时则以省亲养疴为由,请假返回老家四川。而被CC系架上火线的何应钦也怕引火烧身,更是当面向蒋介石推辞了行政院长的提名。行政院长迟迟难产令外界议论纷纷,也令蒋介石颇为难堪。于是,在国民政府立法院投票表决前夜,资源委员会委员长翁文灏半夜接到蒋介石电话告知,被火线提名为行政院长候选人。翁文灏对此坚辞不受,但最终被蒋说动,随之获得闪电提名,并于次日获得了立法院投票同意,轻而易举地成为了“行宪”后首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

在民国设立副总统、行政院长、立法院长,试行三权制衡,本是国民党第一次尝试,对于没有经历过权力制衡的国民政府而言,看起来变成了狗咬狗一嘴毛的闹剧。但对于早已习惯了暗箱操作的蒋介石本人颇不适应。这是蒋介石抑郁懊恼有苦难言的主要根由,他一度称这次“行宪”选举是“政治上最大的失败”,遂有辞职下野撂挑子的想法。

长期以来,蒋介石善于在国民党内部派别中耍手腕搞平衡,以使自己始终保持独裁领袖地位,也正是蒋介石的默许和鼓励造就了国民党派系林立明争暗斗的不正常政治格局,如今,由蒋介石本人栽下的种子开花结果了,而品尝这一苦果的只能是蒋介石自己。

1948年12月24日,拥兵50万的“华中剿总司令”白崇禧在武汉通电提出“立即停止军事行动”和蒋介石“下野”等要求;紧接着李宗仁与甘乃光等又提出五项和议主张。接下来,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四省相继通电主和,并且要求蒋介石下野。12月31日,蒋介石邀请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征询意见,除谷正纲等少数人外,其余人一致认为蒋介石是当前和谈的主要障碍,应当自动去职。

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元旦文告》,正式宣布辞职下野,并称“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则个人进退出处,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公意是从”云云。这似乎成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上最后一个政治绝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