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反义词:寻找亚特兰蒂斯 (The island逃出克隆岛 影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9:47:17
  在西方,几乎所有有关海岛神话的书写都源于柏拉图在《蒂迈欧篇》与《克里底亚篇》中所提到的亚特兰蒂斯。这个位于“赫喀琉斯的砥柱”对面的岛屿是古代城邦文明的象征,在这两部以讨论“何为理想之城邦”为主题的对话录中,柏拉图用了大量笔墨描写了亚特兰蒂斯的城市肌理与其政治体制之间的紧密关系。这座传说中的海岛城市由一系列浮于海上的同心圆连接成,一层层由低到高向中心排列,而其中间是象征着权力中心的海神波塞冬神殿。对于柏拉图这位“开放社会的敌人”(波普尔语)而言,这样的城市结构似乎就是完美政治城邦的化身,然而讽刺的是,亚特兰蒂斯的人民到最后还是避免不了政治腐败与侵略野心的悲剧,在败北于雅典军队之后,这个岛屿最终在宙斯的怒火中毁于一旦。
  有关亚特兰蒂斯神话的不同演绎一直延续至今。就现代社会来说,较早以全新的资本主义现代思维来演绎亚特兰蒂斯神话的是弗兰西斯?培根写作于1623年的《新亚特兰蒂斯》。不同以往那些把亚特兰蒂斯置于虚无之地的乌托邦梦幻之作,培根的理想之岛就是美洲,这片被英国殖民者的现代航海技术所征服的土地。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所罗门之屋”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所有最智慧的人都会在这里运用培根所倡导的现代科学方法来认识自我和宇宙。可培根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乐观科学,在《新亚特兰蒂斯》发表的同一时期,培根写作了一篇名为《有关神圣战争的宣传》的文章,鼓吹为了欧洲文明在全世界的宰制,而屠杀所有的“巨人、野兽和外国独裁者”。在海岛寻找理想之国,而理想之国的建立却依靠于血与铁;每一个海岛国之后似乎都压抑着一个“他者”,我们将在其后的所有寻找亚特兰蒂斯之旅中看到这种血腥而又诡秘的辩证。
  就在培根写作《新亚特兰蒂斯》百年之后,丹尼尔?笛福写作了《鲁滨逊漂流记》。这是一个有关资本个体如何在一个荒岛上依靠原始积累和“主奴关系”来确立资本主义理想国的故事。十八世纪以来,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反复使用鲁滨逊作为经济学的原型,并由此出发,建立他们宏大的理论体系。对于早期的清教徒来说,海岛就是理想的试验地。这里没有额外的身体消耗与物质消费,却有足够的原材料与时间,劳动价值理论在这里找到了雏形。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帐来。”而拍摄于2000年的《荒岛余生》(Castaway)保留了《鲁滨逊漂流记》的基本精髓,却把原著中最为敏感的奴隶问题省去不谈,原著中的“星期五”到了电影中变成了一只威尔逊牌的排球,故事中的主人公将其拟人化,使它成为另一个层面上的“奴隶”。不过,饶有趣味的是,当18世纪的《鲁滨逊漂流记》把叙事的焦点放在商品生产上时,21世纪的《荒岛余生》聚焦于商品的交换。故事主人公Chunk恰好是物流公司FedEX的高层主管,无论是他所依赖的排球,还是其他赖以为生的物品,都是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成品。当18世纪的经济人仍需用手工攫取大自然的泥土制作瓦罐,并将之看作是一种“物神”(fetish)时,21世纪的经济人则依赖于后现代式的了无痕迹的资本流通。鲁滨逊用木筏逃离孤岛,Chunk用塑料做成的筏子逃离孤岛,这就是资本主义进化几个世纪后的不同之处。
  《荒岛余生》在票房和舆论上所取得的成功使电影人意识到海岛神话仍有市场。美国广播公司(ABC)的总裁Lloyd Braun决定将其翻拍成一部连续剧。而这个想法的成品便是如今大红大紫的《迷失》(Lost)。这部如今已经荣登“邪典”(cult)殿堂的连续剧把几乎所有有关海岛的迷思都杂糅在了一起:荒岛生存与原始生产、科学怪人与理想国度、以及真的被称为“他者”的神秘人等等,当然,所有一切都会归结到柏拉图的原始主题:当这十几个人被放在一起时,怎样才能建立一个有效的、理想的社会呢?
  对于《迷失》,很多粉丝都有不同的解读。不过,无论是把这个海岛理解成幽灵岛,还是另一向度的空间,都没有比《逃出克隆岛》(Island)对海岛的想象更富有现实的讽刺意义。在本片中,所谓的“Island”是未来世界最后一处未受污染的处女地,所有人一生的梦想就是通过中彩票离开这个绝对理性化和程序化的世界,来到这处人间天堂。可是,所有这些梦想着中彩票的人都是克隆人,“Island”其实只是日日夜夜输入到他们脑中的虚幻程序,每一次中彩票都意味着这个克隆人将被屠杀,并把他的器官移植到真实世界中的人类身上。这是对当今世界最惨淡最反讽的一次预言,在这个世界中,每个人都是商品,每个人的一生都只是资本流通的一个节点,而所谓的亚特兰蒂斯,只不过是资本所操控的一个幻梦而已。
  也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那些本偏离于航线之外、被认为是无法居住的海岛,的的确确被逐渐纳入于资本无法阻挡的洪流之中。无人居住、没有淡水供应、没有交通线路,这些本应处于世界版图之外的幽灵岛终于在私人飞机、双体快艇、水蒸馏系统、卫星网络以及巨额资金的摧枯拉朽之下成为了地球版面上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奢侈乐土。在网络上,你可以找到无数有关怎样购买私人岛屿以及怎样在海岛生存的DIY信息,鲁滨逊的生存手记如今已成时尚消费手册;像O Property Collection这样的顶级房产开发公司则把自己的目标群体定义为“全球化消费者”(global consumer),并将触角延伸到每一座具有纤长海岸线与蔚蓝海面的岛屿上,在那些人类最后一片未受文明污染的天然净土上,将矗立起坂茂、哈迪德和隈研吾等人所设计的奢侈酒店,在国与国的中转站、在资本流通的纽结点,为一个个“全球幽灵”置下一处可作稍加憩息的据点;而据美国私人海岛公司CEO克里斯?卡鲁罗说,在911事件之后,新一轮的海岛购买风潮又开始了。逃离都市、逃离污染、逃离恐怖主义,与其说海岛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反面,不如说它是都市生活的镜像;当人们以为海岛是法外之地、安全乐土和置身于资本、种族、国家纠纷之外的伊甸园时,也许,海岛的报复才刚刚开始。当我们回过头来看几千年以来所有那些有关海岛的神话,也许,所有这些有关海啸、火山爆发、文明颓败、他者入侵的传说都将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寓言,在人类文明最后一个终结点上戏剧性地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