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尽甘来打一动物:专制君主不会有长期理性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19 06:27:06

专制君主不会有长期理性

2011年04月10日 10:46:30分类:未分类专制 君主 权力继承

  封建时代的帝王们,真的会为了江山代代相传而从长远谋划殚精竭虑、励精图治吗?有研究表明,这只是一种假设,经不起历史事实的验证。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安德烈·施莱弗Andrei Shleifer做过一项研究,他通过对1066年至1702年英国王位的继承状况的统计分析,发现31位君主中,包括历代英格兰国王、女王及英国革命期间的独裁者克伦威尔,有18位君主在去世前后出现了异常的继任情况,继任者通过篡位或者不正当的手段获得王位的情况相当普遍,英国的王位要通过和平方式传给君主的合法孙子或者其他的第二代继承人,其可能性只有22%。
   施莱弗得出结论说:“王位继承上的不稳定性使君主们难以保持长远眼光,他们对自己的儿子是否能够继任并没有把握,连有没有孙子都需要担心,如何能够为自己的曾孙所统治的国家进行长远打算呢?英格兰并不是例外,绝大多数欧洲国家的王位是不安全的。即使某个王朝希望给统治者的继承人留下一个繁荣的经济,但战争的现实需要,却往往会打碎这种梦想。”
   英国受基督教影响,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受此限制,英格兰的君主们能否有继承人,有点像是靠老天爷的恩赐,非常不稳定。权力继承的不确定性,导致英格兰的君主们很难有长期理性。加上不时爆发的战争,他们只为度过眼前危机,而不会去考虑长远发展问题。
   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与英国不同。中国古代帝王后宫佳丽无数,没有继承人的概率不高,当然也有一些例外。
   在皇位继承上,中国古代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制度有先天性的缺陷。由于中国古代实行早婚制,十几岁就成婚生子,等他当上皇帝,就出现了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如果皇帝寿命比较长,由于其与嫡长子之间的年龄差距不大,嫡长子成年之后仍然不能接班,两者就产生了冲突。皇帝怕嫡长子等不及而篡位,嫡长子怕老爸猜忌他会篡位而废嫡,这种矛盾无法调和,加上臣子们或想依靠老皇帝保住权位,或想帮助太子早登大统而立功,常常形成两派势力恶斗,结果不是篡位就是废嫡,皇帝和太子很难相安无事。
   另一种情况是,如果皇帝死得早,儿子还没出世或夭折,权力没有合法继承人,或者嫡长子还很年幼,这就需要太后干政,或任命辅国大臣。太后干政会任用亲族,致使外戚势力抬头,辅国大臣可能能力太强,致使大权旁落。所以,围绕着最高权力,历代的宫廷斗争总是异常激烈,这几乎成为中国历史记载的核心内容。
   身处宫廷斗争漩涡中的君主们,精力大部分花在如何获取权位和如何保住权位上,还有一些花在应对外敌入侵、农民起义等棘手问题上,以及自己的享乐,甚至追求长生不老上。一般来说,君主们很少有心思去考虑长治久安的问题,也不可能有长期理性。
   君主们不可能有长期理性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自身本来就没有理性。设想,如果秦始皇是理性的,他怎能想不到为建阿房宫而劳民伤财、奴役人民,会危害其帝国基业和江山稳固?
   晚清时期,大清帝国面对列强觊觎,为了国家安全,曾经着力发展海军,北洋海军一度傲视远东,但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乐,挪用北洋海军军费兴修“三海”(南海、中海、北海,即今之中南海和北海公园)和颐和园。尽管慈禧到底挪用了多少海军军费众说纷纭,但其对甲午战争之失败负有责任,则没有什么分歧。如果慈禧是理性的,她应该明白海军建设比她的个人享乐重要,海军军费绝不该挪用。
   这些例子说明,君主们是很少有理性的,更谈不上长期理性。如果说他们还有理性,那么那种理性就是自利,即为了个人享乐等私欲,可以不顾人民生存和国家安危。专制君主只有私利,没有公利。
   认为专制君主们出于江山永固的长远考虑,会有扶持经济发展、整顿吏治、加强国防的长期理性,只是理论假设,不符合历史实际。实际情况是,君主们往往只顾眼前不顾将来,总是想尽一切办法掠夺人民,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和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百姓的幸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历来不靠专制君主们的长期理性,而靠剥夺专制君主们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