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雄代表什么意思: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读后感(4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25:04

读《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最需要掌握的问课品课艺术》有感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课堂教学有效的研究也日夜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如何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那种教学方式更为有效?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这些摆在面前的问题促使我必须不断去思考、研究……而在读完《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最需要掌握的问课品课艺术》后,我对上面所提的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这里的“有效”,我觉得应该隐含着高效的意思,否则我们就可以称任何教学都是有效教学了。而且,这种有效教学,应该体现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与结果呈现中。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关注,学生学的有效就意味着教师教得有效。从教师的教学角度去关注,教师必须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并有效实施反思性教学:在反思中感知学生的学,在反思中修正自己的教,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己已有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学。

品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更深刻体会到以品的角度去听别人的课、去观别人的课、去议别人的课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的过程。通过品课,能让教师联系自己的教学,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教学过程,不断超越自我。

有很多老师认为形成有效教学有很多影响因素,跟教师的个性水平、教学的手段方式、学生的认知能力等有很大关系,教学的有效还可以从目标、容量、过程、方式、时间等方面进行控制。要达到教学的有效化、最优化,也恰恰是每个老师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呢?我觉得无论问课还是品课一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关注:

一、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是否创建有利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有效教学的进行。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非常重要。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即学校教室布置、教学设备、教具设置等,软环境包括班风学风的好坏、学生素质的优劣、教师教学艺术和专业知识的程度等。但并不是所有环境都起到了正面作用,只有那些有利于相应的教学内容、课堂目标要求的环境才能促进有效教学的形成。比如,多媒体的运用,只有在学生理解困难时适时呈现才可以起到良好的解释和辅助理解的效果,否则过滥使用只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

在相同的硬环境条件下,软环境的不同往往使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或者说硬环境并不是产生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校风班风学风的好坏都与有效教学的多少有着直接关系。

二、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在有效的专注时间产生有效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思维方式和信息习惯也不尽相同。教学是否有效,要看学生是否接收到信息,学生有否学进去,要看学习的专注程度,而专注并不一定产生有效教学,只有有效的专注时间才产生有效教学。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普通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往往只有15-25分钟,所以教师必须有效利用这一规律科学的设计教学过程。事实时,在同样的课堂上,每个学生的专注指向并不相同,有的倾向于老师幽默的语言艺术,有的倾向于问题正确的答案,有的倾向于解题分析的过程,有的倾向于丰富翔实的内容,有的倾向于发现新的问题和漏洞,甚至还有各取所需的,听其所爱听的、感兴趣的东西。当老师看到学生一个个认真地在听讲的时候,并不能肯定他们的听课都是有效的,有的甚至是毫无是处的,他们关注的也许仅仅是一点皮毛而已。因此,同样坐在教室里,听着同样的课堂的学生,他们有着不同的信息选择能力,只有那些选择了正确的信息并加以消化吸收的学生才是真正高效的,他们的专注时间也才叫有效的专注时间。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同学上课并不怎么听讲,但知识学得很不错的原因所在,这些人正是懂得了正确的信息选择以及达到了课堂上的有效专注。所以,往往老师在课堂开始前就要提出相关的要求,即指导学生听课时的专注方向。

三、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教学过程是否有效根据教学对象实施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各关键。在班级授课制下,由于教学目标的大众性、班级化,导致教学内容的普遍性、形式化,很多学生并不能得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也就不能得到教学的最优化、最有效。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学生听不懂、有的学生不要听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对胃口。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不是因为吃不了,就是因为吃不饱,教师讲的东西可能太深,影响了他的接收和理解,也可能太简单,跟他的知识需求不对称,导致单方面的拒食。这种吃不了或吃不饱的现象就是教学内容缺乏有机变化,从而产生了不少无效教学时间,学生也只有在既吃得了又吃得饱的情况下才是最有效、最高效的。当然,产生这样的情况不仅跟选择内容有关,也根教师的引导有关,有的教学不能深入浅出,只是浅入深出、浅入浅出或深入深出,都是十分有害的。只有当课堂上的内容是有机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时候,对于学生来说才是有效教学。

四、坚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判断:教师的教学能否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促使学生将这种兴趣延续到课外形成自主学习。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再多也只是四十分钟,而课外延伸却是无限的,要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放到无限的课外吸收中去,需要有相应的思维延伸。在课堂内的思维活动延伸到课外,就是一种探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这些都是有效学习,自然能够扩展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教学,这就是课堂文本的“一”与课外资源“多”之间的对应。

                                                                     20099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读后感2 

有效地课堂教学 ,我们经常听到这句话。什么是有效的教学?是分数提高了?是学生比赛有名次了?。。。。书中解释:按照汉语的语言习惯可分解为三个子概念。课堂指教室在用来进行教学活动时叫课堂;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活动;我们所要探讨的有效性也就该针对班级授课而言,它是教学的组织形式的一种,通俗地说就是在比较固定的教学环境中,老师对比较固定的学生群体,并在比较固定的有效时间内所完成的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将以上这些概念综合成最后的课堂有效教学,即指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课堂教学有”“”“三个特征,那么课堂有效教学也就可以概括为班有效”“课有效”“时有效。什么是课堂有效教学?我手头上资料有限,翻江倒海,也没能找出直接的具体的答案。大多是有效教学的实践案例或行动指南,基本上是对课堂有效教学的内涵与外沿做了一些探究,这对教学一线的教书先生的确极为实用,往往蜻蜓点水的一拨,就能掀起另一层潜浪。当代课堂教学观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因此课堂有效教学的最终检验当以学生来完成,即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主体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老师所传授的内容,是否能较为灵活的运用老师所传授的技能等。我认为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上了这堂课后,有无进步和终生受用的东西。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读后感3

 

一直认为一个具备渊博的学识、雄辩的口才、熟练的教学技巧的教师是非常深得学生喜爱的,我也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教师,并为此而努力着。虽然我的学识还需要补充,口才还需要锻炼,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但是很欣慰的是工作已步入第三个年头,我与学生相处融洽应该说他们还是比较喜欢我的美术课的,对照宋运来老师所著的《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最需要掌握的问课品课艺术》,发现自己还存在众多的不足,在问课和品课上还远远没有做足功课。

本书的脉络非常清晰,分为怎样问课和怎样品课两个篇章,对我帮助很大的是第一篇章。所谓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以及自我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

从此定义中可以知道我们的“问课”其实范围可以很广,可问成败;可以是课堂的精彩一瞬,缘何精彩?也可以是遗憾一笔,遗憾何在?“问课”,可问大小,大到问教学方式的转变,小到问一个单词、一个句子的导入处理;“问课”,可深可浅,深到对教学方法的再思考,浅到对一个教学细节的再设计。由此可见,问课是备课、上课、说课的深加工。反思自己发现自己做得真是非常不够。从问课的态度上来说,我做得还算自觉,备课本中都有“教学后记”这一栏,我会及时写上,但从问课的质量上来说,我做得很马虎,我经常比较笼统地概括,我现在认识到这是对“教后问”的敷衍,如不整改,此态度决定我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停滞不前,因此我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的反思方面下功夫,既要在理论上进行探讨,又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实验,真正做到反思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思考、琢磨的结晶。只有认真、端正、执着地对待教学反思,才能早日拨开遮在课堂上的迷雾,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总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重视教学问课,做到有感后问,做到有感必问,有问必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升华,最终成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使自己在今后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迅速走向成熟和成功,让辛勤耕耘的精华,以点滴积累形成教学的宝贵财富。

 

 

《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读后感4

 

以前在上课前,我一般是先读一读课文,再翻阅一下资料,了解一下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在自己的脑海里简单的设计一下教学过程。自从看了《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后,我发现原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需要教师掌握问课和品课艺术。所谓的问课,就是教师主动征询学生、同行、家长以及自我对课堂的感受与意见,并对自己我教学进行深刻反思和深度加工,以期达到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效果的一种教学形式。所谓品课就是教师以品的角度去听别人的课,去观别人的课,去评别人的课,去议别人的课。现在我在课前总会不由自主地思考更多的问题,寻找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孩子上课时的表现,发言时的情况,他们的学习态度,他们的语言、表情。而课堂结束后,针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进行剖析,对自己课堂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引起更多的思考,总结课堂的优缺点。如果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天天问一问,问自己,问学生,问同行,那又何愁不能提高教学质量呢?

首先“问自己”。以前我总是在课后问自己今天的课上的是否有效,有哪些不足的地方还需要改进。但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原来还有“课前问”和“课中问”。“课前问”就是教师在课前反复琢磨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是否准确,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目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预计学生在课堂上会有什么反应等等。教师要通过课前问要明确教学目标,自己要带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课堂,要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上这堂课,要知道如何研究使用教材。“课中问”指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课堂中发生的出乎意料的问题扪心自问,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学会了“随机应变”,才能适时适地地调整教学难度和节奏,游刃有余的调节课堂的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后我们还要去“问学生”。问学生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意见,包括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听课的情绪、学习的效果、学习的困惑、需要教师如何教学的愿望等等。通过“问学生”,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做,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这样不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教师检查教学效果最好的信息反馈。因此,我们适当的要学会和学生交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征求学生的建议,这样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做好自己的工作。

平时我们还要“问同行”。要倾听同行对自己课堂教学情况的意见,他们的观点便于自己长善救失,有利于我们很好地改进教学工作。询问别人自己在教学重点把握上是否存在问题,课堂的调控是否有效,情境的处理是否合理,课堂的教学方法运用是否得当。一个人的想法是单一的,大家集体的智慧才是强大的,所以我们要多向别人求教,多听听别人的意见,每时每刻注意积累,锤炼自己,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我觉得问课最重要的就是问学生。如果在课堂上我们与学生相互尊重、理解、信任,那么学生在课堂上自然爱听,乐听了。如果在课堂前我们能多多了解孩子,针对孩子的心理特征,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寻求适合孩子的方法进行教学。我觉得要想在课堂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就必须多问学生。只有让学生对课堂,对知识有了一种旺盛的求知、学习的欲望,那孩子自然爱学乐学了。可是我们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孩子,特别是一二年级的,只有七八岁,他们并不可能对老师的课堂进行多少理性分析及概括总结,但是孩子们对事物的感觉表达的是最本能的,正因为他们的纯真,他们对老师的表现反应会更加的表面与直白,自然也就更真实。而我们老师就是为这些孩子服务的,所以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问学生,问学生的年龄特征,问学生的心理特征,问学生的课堂表现,问学生的习得效果。

在我们的教学路上“问课”应该是我们的一门“必修课”。通过这本书,我更加清楚自己在今后怎样去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要多听,多问,多学,多想,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争取在教学上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