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虺怎么读:公平“三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3/28 17:27:14
公平“三策” 
          所谓效率优先,注重公平,指的是初次分配求效率,再分配求公平;企业求效率,政府求公平。这样看,效率与公平并不矛盾。

  构建和谐社会,人心所向。最起码,社会和谐,不论富人穷人,对未来都有乐观预期,是双赢。和谐社会的涉及面广,民主政治、道德法治、公平正义、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等,不一而足。不过单从经济看,最要紧的是公平。一个公平长久失衡的社会,是难有和谐可言的。

  政府关注公平,理由很多。拣重要的说,一是社会稳定;二是福利最大化;三是扩大内需。先说稳定,经济学讲,政府最大化的目标是稳定。邓小平生前也多次告诫全党:稳定压倒一切。中国改革开放近30年,成就举世罕见,但公平失衡却又美中不足。尽管当下尚无两极分化,但行业、地区、城乡间收入悬殊,则是铁打的事实。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表明人们对分配的不公不满。若不未雨绸缪,听任事态发展,迟早会动摇稳定的根基,因此,消除不公平,政府责无旁贷。

  第二个理由,福利最大化。中央提出要建设全面小康,要惠及十几亿人口,言下之意就是让众人共享发展成果。是的,政府通过再分配,调节收入差距,不仅有利稳定,也能改进社会福利。马歇尔举过一个例子,下雨天,富人通常会花1英镑坐电车上班,而穷人不会,穷人会打着雨伞步行,把钱省下来买面包。前者为舒适,后者为生存,所以1英镑的效用,穷人富人不一样。若如此,政府征富人的税补贴穷人,整个社会福利就会提升。

  第三个理由,扩大内需。年初,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说中国经济要持续稳定增长,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而且重点是启动消费。我赞成温总理的观点,但问题是,要启动消费,必须加高低收入者的收入。凯恩斯曾发现,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消费倾向即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会下降。比如,那些年薪数十万的高收入者,有房有车、锦衣玉食,新增收入会大量转为储蓄;而低收入者不同,等米下锅,捉襟见肘,增加收入必定用于消费。

  可见,公平关乎社稷,非同小可,不能等闲视之。但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求公平呢?近来参加几个座谈会,感觉有个误会要澄清。有人认为,当前分配不公,是由于以往太重效率所致,故而主张矫枉过正,用效率换公平。我不赞成这种观点。我的看法是,效率与公平,原本不在一个层面。所谓效率优先,注重公平,指的是初次分配求效率,再分配求公平;企业求效率,政府求公平。这样看,效率与公平并不矛盾。既然不矛盾,两者并行不悖,我们是不必顾此失彼的。

  其实,当下收入分配不公,责任并不在“效率”而在政府。比如行业间的收入悬殊,那是行政垄断造成的,设想一下,如果电信、银行、保险业允许竞争,他们的收入会居高不下吗?再看城乡收入差距,一方面,政府过去用价格剪刀差,让农业为工业积累资金;另一方面,财政将大把的钱投向城市,而少顾及农村。城里人看病养老政府出钱,而农民却要自己掏腰包。还有,就是非法收入,这一块老百姓意见最大,所谓权钱交易、制假贩假、偷税漏税,哪一项不与政府监督不力有关呢?

  由此看,保障公平的责任在政府,维护公平的主体也是政府。说具体点,政府求公平,至少有三件事要做:首先,要调节垄断业的过高收入。不是说垄断企业就不能有高收入,而是收入一定要与贡献挂钩。目前垄断企业利润高,并不全是经营者的功劳,某人在政府做司长,年收入3万多,一旦派到企业做老总,摇身一变,年收入就是100万,你说合理吗?再说谁当老总,并非竞争所定,而是政府指派,如此坐享其成,旁人怎会心服口服?化解的办法,是把非经营性盈利撇开,管理者的收入,只与经营性盈利挂钩。

  政府要做的第二件事,重新定位财政职能。经济学说,市场经济的财政是公共财政。既然是公共财政,那么就得专司公共服务,不仅要惠及城市,而且要覆盖农村;不仅要支持东部,而且要照顾西部。过去几十年,财政对公共服务投入少,欠账多,追问原因,都说是政府没钱。若深一层想想,这哪里是钱的问题,真实的原因是政府越位,花了不该花的钱。比如一般竞争性行业,政府原本不必介入,可大量资金却投进了这些行业。而那些需要政府办的项目,如义务教育、社会保障、扶弱助贫等,反因缺钱而力不从心。因此,为确保有财力照顾公平,国家应立法规定财政资金的用途,硬性划定用于农村以及扶贫的比例。

  政府要做的第三件事,取缔非法收入。对制假贩假、偷税漏税等不法行为,政府应严加监管,重拳打击。而对官员以权谋私的行为,一方面要严肃查处;而更重要的是要规范与减少行政审批。权钱交易由来已久,中央三令五申为何屡禁不止?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制度上找原因。的确,权钱交易五花八门,但追到底,大多都与行政审批有关。审批制不改,腐败难除,所幸的是,政府已承诺将审批改为备案,而现在要紧的是如何落到实处。

  最后再强调一点,政府注重公平,绝不是搞平均主义。计划经济离我们并不遥远,30年前,我们搞的就是大锅饭,虽然收入较平均,但那是贫穷的公平。邓小平讲,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中国有句俗语,财大气粗。不错,社会主义要有说服力,就必须发展生产力。政府当初决意改革,打破大锅饭,也就是为了适当拉开差距,调动人们劳动的积极性。如今回头看,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分配改革不记头功,也算是立下过汗马功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