贻组词:拒绝的利与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2:25:46
拒绝的利与弊 编辑:  日期:2010-12-13 13:44:00  点击: 225

拒绝的利与弊

拒绝不是一个特别好的词,它不如包容、仁爱等词汇让人心生欢喜,它意味着一种尴尬、一种难堪,甚至是一次得罪、一场对立。“冤家宜解不宜结”,而拒绝往往是结怨的开始。

拒绝一段真诚的邀请,可能也就意味着拒绝了一段美好的友谊;拒绝了一次约会,可能就意味着拒绝了一桩美好的姻缘;拒绝了一种尝试,可能就意味着失去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一生的错过,往往就在于一时的错过。错过的原因往往是在不该拒绝的时候选择了拒绝。

有些拒绝甚至还成了历史的遗憾。在组织兴中会之前,孙中山曾经上书李鸿章,向其陈述变革中国的相关主张。李鸿章拒绝接见孙中山。这一拒绝让孙中山对清廷万分失望,他认为在中国根本走不通变革的路,遂走上革命之路。同样,慈禧太后拒绝了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维新变法的主张。这两次拒绝都让后人深感遗憾,如果当年的掌权者选择的不是拒绝而是接纳,那么近代中国一定会是另一番样子。

错误的拒绝源于错误的判断,错误的判断引导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招致阴差阳错的结果。很多历史悲剧,大多遵循这样的逻辑。

当然仍有值得怀念、令人神往的拒绝。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民国时期就大名鼎鼎。正因为有名气,很多人都想拜访他。对于不想见的人,陈寅恪会选择拒绝。1949年之后,他还拒见过很多高官,其中就包括同样大名鼎鼎的康生。

陈寅恪拒绝见康生,有利有弊。有利的一面是后人的评价,人们多认为先生不攀附权贵、敢对高官说“不”的做法代表了一种知识分子的气节,是值得嘉许的行为。弊的一面在当时就显示出来了。陈寅恪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迅速被“边缘化”,他的学术著作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不能顺利出版。

陈寅恪为什么要拒绝康生的求见呢?答案很简单:先生不喜欢康生这个人。不喜欢一个人,不愿意见面就拒绝与之见面,这恰恰符合陈寅恪终身提倡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原则。如果明明不喜欢,但为了捞好处,或者顾及彼此的面子,还要委屈自己的精神与之面谈、闲聊,那岂不是违背了陈寅恪先生的原则?

这样的拒绝是真正的拒绝,因为它是以不怕付出代价为前提的。

拒绝总是有利有弊,但是,那些超越了利害计算的拒绝境界更高。因为超越了利害也就超越了世俗,超越了世俗就要有精神内核做支撑。有了精神的坚守和扬弃,再温柔的拒绝都会显示出金属般的质地和太阳般的光芒。

【《杂文报》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