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晶体和非晶体:孙同郊运用茵陈四苓散治疗肝硬化的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05:37:05

我的指导老师孙同郊教授,女,1928年生,上海浦东人1953年2月毕业于南京学医学院,1956~1957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内科研究所学习中医,师从赵锡武老师。曾任全国中医学会第、第二届理事,四川省中医学会第一、第二届常务理事。泸州医学院第一批硕士生导师,四川省第一批名中医,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教学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她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教学、临床、科研工作50余年。精研医理,治学严谨,勤于实践。有较深厚的中医理论水平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上主张博采众长,择益而从,学无中西,西中用。临床上采用双重诊断,一重治疗,用辨证寓于辨病、辨病必需辨证的方法诊治疾病。孙老师主攻中医肝胆病防治。我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就其运用茵陈四苓散治疗肝硬化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典型病例

  患者,男,63岁,永川市人。2003年10月20日初诊。患者有乙肝病史30余年。5年诊断为早期肝硬化。近1月,感腹胀,乏力,纳差,食后胃脘部胀满不适,面色晦暗,小便少,色黄,大便溏垢,色黄,舌质淡暗,苔淡黄,脉弦滑。腹部B超示:肝硬化腹水,脾大。肝功检查示白蛋白32.8g/L,TBiL38μmol/L,DBiL 21μmol/L。辨证为肝脾亏虚,兼见湿热、气滞血瘀、水饮内停。方选茵陈四苓散加味。药用:茵陈15g,白术10g,茯苓10g,猪苓15g,泽泻10g,赤芍15g,丹参15g,黄芪15g,金钱草15g,败酱草15g,泽兰15g,茜草15g,大腹皮10g,甘草3g。服药7剂,腹胀明显改善,小便增,微黄。觉乏力症状改善不明显,纳少,食后略感腹胀,舌质淡暗,苔白,脉弦细。在上方中加党参15g,山药15g以增健脾之力,加广木香9g,取气行则水行之意。服药20剂,腹胀痊愈,食纳可,二便自调。复查肝功正常。腹部B超未见腹水征象。随访3个月病情无复发。

  2  讨论

  肝硬化属祖国医学“鼓胀”、“积聚”等范畴。肝炎肝硬化乃由胁痛、黄疸等病迁延日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血瘀、水停所致。孙老师临床常以茵陈四苓散加减治疗。

  四苓散出自明代医家皇甫中所著《明医指掌》,由白术、茯苓、猪苓、泽泻四味药组成。功能渗湿利水。主治:内伤饮食有湿,小便赤少,大便溏泄。方中以泽泻咸寒,入水府,胜热结,为主药;以二苓淡渗利湿,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泻水热,为辅药;用白术健脾燥湿,助土以制水,为佐药。加茵陈清热利湿,即为茵陈四苓散。

  茵陈四苓散亦即茵陈五苓散去桂枝。孙老师认为,肝硬化多见肝阴不足,而桂枝辛温,恐伤肝阴,故未见气虚、阳虚之象时不用。临床治疗肝硬化时,孙老师常以茵陈四苓散为基础方,随证加减。(1)脾虚证,见脘闷纳呆,神疲,便溏,下肢浮肿等,加黄芪、党参、山药、黄精等;(2)阴虚证,见腹胀,面色晦滞,口干而燥,舌质红少津,苔少或光剥,加旱莲草、女贞子、枸杞子、楮实子等;(3)瘀血证,见面色晦暗黧黑,胁下结痛如针刺,或见赤丝红缕,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或有紫斑,加益母草、泽兰、赤芍、丹参、茜草等;(4)水饮内停,见腹大如鼓,下肢浮肿,小便短少,加大腹皮、桑白皮、白茅根、车钱子等利水;(5)兼湿热,症见烦热口苦,或有面目皮肤黄染,大便秘结或溏垢,舌质红,苔白腻或黄腻,加蒲公英、金钱草、败酱草、薏苡仁、滑石等清热利湿;(6)肝脾肿大,胁下可扪及包块,加鳖甲、牡蛎、穿山甲、莪术、桃仁等软坚散结。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白术挥发油能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泄,同时有强壮、保肝、增加白蛋白及抗凝作用;茯苓多糖具有利尿、滋养、镇静的作用;茵陈四苓散能降低ALT、HA、 PCⅢ,还能有效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同时抑制CIC 激活补体的作用。而免疫复合物可激活补体,损伤局部组织,加重炎症反应,加重肝纤维化。因此,无论从临床还是实验研究来看,茵陈四苓散都是治疗肝硬化的有效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