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置信是什么意思:信者解老---老子和孔子如何定义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1:45:08

 

此文去年在国学网晒出,题为《祖宗对中国人的道德计划ABC》。意识到现代中国人要价值不要道德,因此稍加修改、重新包装,请教诸位是否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民*主、(自由)权利、博爱是不少中国人接受的普世价值观。有些中国人却不同意:民*主实质是弱肉强食的竞争、自由权利是动物本能、博爱则是基*督教不惜以武力改变世界的文化面具。也就是说,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在道义上一钱不值。

什么才是有道义的价值观?有道义的价值观也就是中国文化的道德观。

如把易经、道家、儒家哲学比作一个思想之家,那么易经是父母、道家是老大、儒家是老二。伏羲、文王暂不细谈,让我们来探讨一下老子孔子。

对老子的崇拜有很多出发点,如玄乎其玄的“道可道非常道”、神奇魔术的“无为而无不为”、莫名其妙的“小国寡民”、崇尚阴柔的“玄牝之门”、天真无邪的“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似是而非的“愚民政策”、同词异义的“上德不德”、朗朗上口的诗一般语言等等。对道德经的解读历来莫衷一是、五花八门,但从来无人能否定老子。

五四以来至今对孔子的贬低众所周知,如果说近代、现代中国人把老子捧上了天,把孔子则踩在了脚下,不知“万世师表”哪儿得罪了现代的中国人?被打得满地找牙的中国人至今还无暇分清强国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区别。儒家不是强国之道,儒家是做人、管家、理国、治天下的有为的大哲学。

把道家的老子、儒家的孔子比作道德思想史上的老大和老二,是亲兄弟,绝对不是空穴来风。有什么凭据?在敬仰、研究老子“无为”哲学的同时,想必大部分学者忽略了老子的另一个来自易经的道德哲学——谦。

老子首先提出了人类的最高尚道德境界、道德A计划、最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无为的统治者(圣人)+愚民的百姓。他比谁都清楚,A计划是天方夜谭——现实世界人人有为、人人耍聪明——要不然他不会出关。

老子不只是个理想主义者,如果说小国寡民是他的A计划,道德经还提出了(有为的)B计划,即在人人有为的现实中人能做到的道德最高境界——谦让。在易经的64卦中只有“谦”卦每个爻都是吉。此爻为人类最高的道德境界,后来也为儒家的孔子所继承,当然孔子用了一个比较花哨的字“恕”。因此为什么可以说易经、道家、儒家是一脉相承的古典哲学。

如何找出老子的“谦”?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中满到处都是。“俭”不是势利的现代人的庸俗理解“节约”,而是“少费、无为、谦”。老子特别强调了“柔弱胜刚强”,这不是什么浅薄的现代人理解的修身养生,而是道德,即“强者谦让弱者”——这就是老子的道德B计划。自然界强者胜弱者(丛林规则)比比皆是,为什么老子视而不见?因为那是禽兽逻辑、强盗哲学(即基*督教)。

在人人有为、人人耍聪明的现实世界,谁能做到“强者谦让弱者”?没有一个。现代中国人的第一崇拜就是强者、强盗、美国。中国人连老子的B计划都没理解,哪能谈得上照着做?因此失望的老子出关。

中国人幸运,幸好老子教育了孔子。“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什么意思?一个字——谦。

中国人幸运,老子走了,孔子没走。这也是为什么孔子比老子的更伟大之处——知其不可而为之,他把老子的道德B计划再降一格为C计划,“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是“恕”,还是“谦”,免提强弱、更易做到的“谦”。中国人做到了吗?做到了,因此为什么他们把孔子尊拜为“圣人”、“万世师表”。为什么老子连“亚圣”都没得到?因为他太高尚、太清高、他的道德标准太高,常人够不着。

历史阴差阳错,为什么现代中国人不但把“万世师表”推下神坛、而且还踩上了一只脚?因为势如破竹的西方文化,即基*督教。基*督教躲在了由古希腊文明催生的现代科技的美丽外衣下,正在坑蒙拐骗越来越多的中国人。

像所有西方宗教一样,基*督教是一个信仰、也是伦理学,但它的伦理基于一个极端盲目、自大、自私、偏见、无理的善恶观意识形态。他们所宣教的伦理是基于对本教信徒的伦理“爱信徒如爱己”,对非本教信徒则是“打击邪*恶可以不择手段”。

什么是信仰?信仰就是谦的反面,信仰就是道德的反面。

基*督教的善恶观已经神不知鬼不觉地深入到了现代中国人的潜意识,想一想为什么我们不喜欢、看不起阿拉伯人?看不起朝鲜?更看不起自己?一个再简单不过原因就是我们不是强者、我们不是强盗。

如果你熟悉易经,就知道易经的关键词是吉、凶(如何趋吉避凶),不是善、恶。为什么易经道家儒家从未谈过善与恶(不是指善行恶行)?因为(宗教、意识形态、政*治的)善恶都是无中生有的、人为的、偏见的、无理的。儿子在美国即将读完高中,我注意到在美国学校的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中一个最突出的主题就是善与恶。他最近的一本阅读是《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 /Joseph Conrad)讲的是上世纪初欧洲对非洲的殖民*主义,文明即善、野蛮即恶。但书中却又搬出中世纪的历史,文明的罗马帝国征服野蛮的伦敦,又有点文明即残暴、野蛮即自由的反论。高明的作家喜欢模棱两可、使人回味,但我对儿子说,西方人出于他们的宗教善恶观渊源,一直在思考(在现实世界寻找)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奥巴马在去年诺贝尔领奖仪式上还声称“这个世界邪*恶永存”。西方人永远也想不通(也找不到)他们自己营造的善与恶、上帝与撒旦。老子2500年前就告诉我们:宇宙人间只有强弱之别、没有善恶之分。

基*督教圣经被信徒视为上帝之言,虽然其中不少错误、矛盾为学者公认,但耶稣的黄金律“凡己所欲必施于人”普遍为信徒、非信徒所接受,至今仍然被西方人捧为伦理准则。它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绝不是什么相似,而是截然相反道德伦理的天壤之别。“凡己所欲必施于人”正是赤裸裸的丛林法则、强者征服弱者的斗争哲学,它也就是西方民*主的同义词。

与丛林规则、分*裂、斗争、强加于人、普世化的西方强盗哲学相反,强者谦让弱者、统一、和谐、求同存异、大同化是公认的中国哲学特点,如果我们从这个文化的大局观出发、梳理,就不难看到易经道家儒家哲学崇尚的一个共同的华夏人种美德——谦。

谦,也就是串通祖宗对中国人的道德计划ABC的一条主题线。

谦,也就是老子孔子定义的中国文化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