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交设计方案英语:珍贵旧影再现济南古城昔日风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7:15:43
珍贵旧影再现古城昔日风韵
——— 记王建浩先生和他的济南老照片
















本报记者 赵晓林 实习生 曹丽转
编者的话
读者看到的这些济南旧影,是济南市博物馆年近八旬的王建浩先生提供的。1958年,王先生参与了市博的创建,嗣后从事研究济南古建筑的工作,因此,除了翻拍上世纪早期的济南城市影像资料,他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上世纪50—70年代济南市城市景观实地拍摄照片。
王建浩先生拍摄这些照片固然是出于工作需要,然而,今天读着这些照片,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位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博工作者,对历史悠久的古城济南所展示出的文脉与风情的泣血情感。
相信这些照片,会令许多读者感到惊讶,因为画面中的济南,与今天人们眼中的济南是多么的不同——— 城墙下的野意,古朴有序的民居,恬淡的生活节奏。这些景况如画如诗,今又安在?
如今,一个外埠人,若非身处趵突泉畔,大明湖岸,或者走进起凤桥一侧有泉池水井的居民小院,或者到王府池子看冬泳者跳水嬉泉,仅仅走马观花,浮光掠影,那印象中,济南不过是一座正在不断展示现代景观的普通的北方城市。高楼,宽路,车海,人流,一切都是那样相似。而老济南们,对济南独有的城市风格,令人动情的独特情怀,仿佛也只锁在了一方记忆之中。而这方记忆,就包含了王建浩先生所提供的旧影。
发现与发表这些济南老照片是令人欣慰的。然而,欣赏之余,思索一下这些旧影对我们能有何种启示,思索一下在现代化浪潮面前,一座城市的发展怎样面对大与小、新与旧、恬淡与喧嚣的话题,似乎更有着特别的意义。
见证一个时期济南的城市变迁,这些照片背后应当是有许多故事的,可惜王建浩先生抱病在身,已口不能言,这些故事也就如同画面中早已不存的街景、建筑,永远地消失了,这是令人惋惜的。
今天,初步具有现代风范的济南向人们昭示着另一种气象,随之而来的,是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城市设施的便捷。而怎样在这种气象中,仍能保护、保持济南作为久负盛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既往的那份隽永,这需要我们恒久地探索与努力。
近日,记者获悉一位济南老文博工作者藏有大量颇具文献价值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别是50年代至70年代时期的济南旧照,几经辗转,记者终于找到了这位老人——— 王建浩先生。王老因病卧床多年,已失去语言能力,他的老伴李桂英大娘热情地接待了我们。
谈起济南旧照的事,李大娘介绍,家里确有很多老照片,都是王建浩老人在上世纪50年代到济南市博物馆工作后拍摄的。王建浩是市博物馆创建时的元老,1958年建馆伊始就在市博工作。他一开始做征集有关“济南战役”照片的工作,60年代以后才开始搞他热衷的古建筑研究,参加了四门塔、九顶塔、千佛山造像等古迹的保护工作。这些济南的老照片,大都是他工作和业余时间所摄,也是他一生节衣缩食、倾注全部心血的收获。
李大娘说,王老先生痴迷于古建筑的保护和研究,既不吸烟也不喝酒。那时,家里收入不高,也没有什么存款,为数不多的工资都让他花在这上面了,光照相机他就用坏了好几台,有上海牌的、海鸥牌的,好几种。当时,他还经常一个人骑自行车出去拍摄,济南市区和周边村镇、古遗址、山里他差不多都跑遍了。有时他甚至半夜就出发,到天黑才回来。家里的照片和胶卷也越来越多,但我也不太懂,没法帮他。到上世纪80年代,我们两个退休后,他还是坚持到各处去拍照片。他对济南的老建筑特别有感情,听说哪个地方要拆了,他赶紧去看看有没有要保护下来的老建筑。上世纪70年代,趵突泉南门要拆迁,他半夜去工地坐着,不让拆,虽然最后还是没能阻止。这样的事有很多,他每次都非常伤心。他曾经担任了5年市政协委员,期间他还曾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保留济南古建筑、古遗址的提案。
谈到这个话题,李大娘有些感伤。她告诉记者,王建浩老人退休后不久便得了中风偏瘫,如今已有十多年。在这段时间里,李大娘和两个女儿十几年如一日地在家照顾着老人。记者在采访的短短时间里,看到了他们对王建浩先生的悉心照料:为他做按摩、喂饭喂水、喂水果,播放老人爱听的音乐,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帮他擦拭由于面部神经麻痹而淌出的口水。
在做这些事的间隙,李大娘说,她自己以前是个爱唱、爱跳、爱玩的人,闲不住,自从老伴病了,已经好几年不大出门了,即使家离泉城广场那么近,一共也只去过三四次。看得出,这么多年来李桂英老人的艰辛付出。就在和我们谈话时,她还不断去卧室探询老人有什么需要,后来她还高兴地和女儿一起搀扶着王老走出卧室,让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拿出了以前两人一起拍摄的照片给他看,虽然王老已无法言语,但脸上却是一副满足的神情。见到此情此景,记者也被他们老夫老妻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所打动。
过了一会儿,李大娘将老人扶回卧室,尔后回到客厅打开一个书柜的门,里面塞满了大大小小的档案袋。李大娘拿出几个档案袋放在茶几上,然后从里面掏出一摞照片说:“这些都是他拍的,由于他病前没有整理过,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说明,所以有的已经很难弄清拍摄的是哪个地方了。以前,也没有觉得这些照片有什么价值,这两年因为关心济南古建筑的人多了,有的人来家里查过,有的照片被拿走后没有送回来,就这样遗失了。”老人告诉我们,为了不让这些照片再遗失,她和女儿对这些照片进行了大致整理、分类,做了目录,统一存放在了这些档案袋里。
记者翻阅了一下目录,看到共有97类,其中包括济南城内建筑、济南城内古桥、济南城池城埠、趵突泉、大明湖、千佛山、舜庙、芙蓉街、小东门、解放阁等等,可以说把几十年前的济南市区和周边各个角落都拍遍了,其中很多建筑和街巷今已不存,而这些照片却将它们完整、清晰地记录了下来。这些照片绝大部分是黑白片,其中很少一部分是老人在上世纪80年代后拍摄的彩色照片。
李大娘一边和记者翻看照片,一边对记者说,两人刚退休时,王建浩还没生病,她还经常带着工具袋和食物,陪他骑自行车去济南附近各处去拍摄,像五峰山、四门塔、港沟等偏远地方都去过,很多时候都是半夜就出门,骑几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拍完了那些庙啊、老屋啊,再骑车回来。有好几次累得实在不想动了,自己还累得哭过,说再也不陪他出来了,但是王建浩始终执著地坚持自己的事业。可惜现在老伴病了,再也无法出去了,很多照片只有他知道拍的是哪里,所以整理起来很费劲,有一些自己也只能凭着当年的印象去整理了。李大娘非常遗憾自己对济南的古建筑没有老伴那样熟悉,所以好多这类旧照无法整理,难以帮上老伴更多的忙。
记者看到,这些照片数量很大,除了王建浩老人自己拍摄的之外,还有一些是老人翻拍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济南老照片,照片中还夹杂着一些泉城老建筑历史的剪报和资料。其中,有一小部分照片的背后有老人标注的拍摄地点和时间,看得出是王建浩先生精心整理过的。李大娘告诉记者,这些洗印出来的照片仅是老人拍摄的一部分,还有很多底片没有冲洗过。说着,李大娘又从书柜里拿出一个大袋子,里面全是底片,有成卷的,有单张的,数量更多,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资料。也正因为这样,现在看来这部分底片才更显珍贵。
欣赏品味这些老照片上的泉城济南,让人感慨良多。四十多年前甚至年代更早的老济南,看起来真的是古色古香。那时,亭台楼阁和庙宇众多,街巷市容虽显简陋,却素朴雅致,富有古韵。看这些老照片,上了些岁数的“老济南”会更有感情,一定会回忆起“清泉石上流”的石板路,回忆起那些吃水还需肩挑手提的日子,感慨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