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油灯至今依旧通明:活在智与愚的边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3 16:44:55
活在智与愚的边缘

  愚人节又快到了,这使我想起“愚”的问题,“愚”和“智”是相对,说愚免不了言智。
  读书的时候,老师就常常夸我聪明。甚至直到现在,也有不少人半真半假地当面这样夸我。但我现在越来越悟觉,其实自己并不聪明。这么多年来,原来我是有意无意地被大家“忽悠”了,感觉过了几十年的“愚人节”,呜呼!
  聪明,或者叫智,往往是指一个人见多识广、博闻强记、思维敏捷,从这个意义上,在一定范围内,也许不得不承认,我勉强能和这个智字沾边。但这是真正的聪明吗?非也,这只是小智慧、小聪明。对这个问题,聪明的古人其实早有定论,岂不闻大智若愚?真正的智是看起来像愚,就是说善于装傻。所谓愚不可及,本意并不是嘲笑某人傻到不可救药,而是由衷地赞美这个人“愚”到(也就是装傻到)的那个境界,一般人无法达到。足智多谋也是另一种更高的境界,前提是“足智”,智是“多谋”的基础,象诸葛亮那样的贤士,才当之无愧。
  自以为有小聪明,更多的时候会聪明反被聪明误,结果比愚还要惨。大智若愚的例子不胜枚举,足智多谋也府首可拾。南唐后主李煜聪明,反误了性命,蜀汉后主刘禅装傻,倒得以全身。三国里的杨修,也算聪明,可是锋芒毕露,终因“鸡肋事件”而被曹操杀害。特别是在心胸狭窄的领导手下,聪明人的日子往往是最不好过的。如果杨修能达到大智若愚的境界,就不会如此英年早逝了,如果能达到足智多谋的境界,也能有诸葛亮的地位了,可惜他是大智而不若愚,有智而不足,在这两种境界之间,是最容易出问题的!象东方朔、纪晓岚一类人物,虽有聪明才智,却不得不用之游刃有余于帝王的股掌之中,是喜?是悲?
  人对问题的思考的结局有两种:一种是悟,一种是误。悟只有一种,而误却有千种万种。悟者大智,误者大愚。
自从我无师自通,悟出了这套智与愚的“辩证法”,我常常暗自窃喜。现在,我是不是真的变得更聪明一点了呢?也许,但到了“奔五”的年龄,这种聪明已经对我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了。
  有时我又觉得,智与愚,与大环境与小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的。在民主社会,大智就不需要若愚,可以毫无保留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在专制社会,大智不得不若愚,否则可能会丢饭碗甚至性命,装傻已经成了一种生存策略,一种无奈的妥协。《论语》中,孔子曾说起宁武子其人:“宁武子,帮有道则智;帮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可见装傻也是一种生存智慧,韬光养晦成了一种高级战略。
  智愚有别,但无界河,智与愚是相对的。但是,如果把这两种现象绝对化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终有一得。有时候愚甚至可以坐享其成:记得冯巩演过一个小品:三个抢答,对者加十分,错了倒扣十分,最后居然是没答一题的获奖!这不是笑话,生活中常有类似的事,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谦者多智,傲者多愚。一位长者揭示此现象道:把别人当聪明人,是最聪明的人;将别人当愚蠢人,是最愚蠢的人。谦逊是为人之本,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生活在当今社会,有时候应该学会愚,不然会很麻烦。处理人际关系是很微妙的,有时候要智,有时候却要愚。人应该学会聪明,学会生存之道。大智要学会若愚,明哲保身,才能生存,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在人性的很多领域就是这种现象。
  在与上级相处的领域里,糊涂总比聪明更好。上级毕竟有他的权力,能左右你的命运,一旦你表现出才智超过他,他便有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会不择手段的压制你,会给你穿小鞋甚至加上莫须有的罪名。有的领导,其本身就是愚庸之人,靠金钱和关系坐上的职位,可以容许你嫖赌,容许你迟到早退和别的事,最不能容许的就是你的才能超过他,最忌的是功高盖主,才高压主,会觉得脸上无光,领导的面子是最重要的。“帮无道则愚”,如果你是位特聪明的人,你就更应该注意保护自己,不要处处张扬你的聪明和才智,要尽量装得糊涂一点,装得不如你的上司,让他获得一种优越感,让他陶醉于他的“成就”之中,而你则小事糊涂一点,大事注意一点就行了。这样的糊涂,并非显示出了你的无知。只要能保全自己,还是应该这样的。
  人到中年,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雨,欢乐与坎坷、成功与失败、顺利与磨难、清醒与困惑、拼搏与攀登……当奋斗的一段过程结束之后,我们总会把这份独有的财富细心珍藏。
  生活在有道和无道的环境中,行走在智与愚的边缘,如履薄冰,诚如郑板桥所言:难得糊涂!

文章引用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