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血鬼日记英文评价:照本宣科说历史:一只鸟儿名叫精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8:00:10

照本宣科说历史:一只鸟儿名叫精卫

2012-02-07 22:23:53

归档在 照本宣科说历史 | 浏览 2749 次 | 评论 2 条

 

 

 

 

一只鸟儿名叫精卫,一个男儿名叫汪精卫。

这世界或许本就是如此,任何久放的东西都有变质的可能,比如说刚做好的蛋糕。

 

说到这儿,我不得不埋怨,真个遗憾呀!自日寇侵略,汪伪政府成立,当年众女学生心里便又少一个钦慕男子。对于汪精卫来说,上帝照顾他的机会显然要比普通人多,流芳百世,遗臭万年只是一念之差。如果这一念过后选择的是前者,这历史书不是又得改写吗?通篇大是赞扬之意,再配上堪比当代偶像王力宏的照片,足以让我们这群象牙塔中的小女生意乱情迷好一阵子了。

 

可惜汪走的路是那后者的,在日本鬼子面前讨好卖乖,为虎作伥,让人不齿。假使存在万能的上帝,有一套控制时间的法宝,将汪一生像切蛋糕一样,这么一刀从中间切开,让他为革命奔走效力,或者成为使众人心服口服的国家首脑,统一大中华,而蒋介石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而已。要是这样,汪的一生便是真真光辉明艳,我等后辈视为英雄伟人,说不定还能在中山陵见到他高大的铜像呢。 

 

从热血革命走向现实政治,从文弱书生变得狡诈凶狠,和那只美丽的鸟儿一样,只不过汪精卫填的不是勇敢理想的海,俯下身子瞅瞅,还能道啥言语哩?全是名利,全是欲望。他就是一块坏掉的蛋糕罢了,样貌虽然依如前些年的俊美,可惜早没了纯真的理念。

 

除去志气高远的年轻时代,或许唯一还能值得夸耀的便是他的感情生活。汪一生不赌不嫖,只有一个女人,长得不美,却十分魄力。那位倔夫人如同汪一样,是个不到黄河心不甘的人。她生性勇敢,回首当初,竟是同宋美龄争春风,与宋庆龄何香凝结为闺蜜,可被男人称做先生的奇女子啊!她不仅同丈夫出生入死,而且宁可把牢底坐穿,最后年老多病死于牢中。

  

哎,两人悲催一生,又是谁的错呢?

 

  

“汪精卫被称为民国四大美男之首,十八岁就以府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中了秀才,二十三岁就作为公派留学生,以第二名的成绩从日本政法大学毕业。本来在清朝体系内,他可以谋得一个大好前程,但是他却在毕业之前参加了同盟会。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汪精卫开始了他充满传奇的一生。”

 

   

 “1946年1月21日,南京梅花山突然戒严,国民党部队51师工兵指挥官马崇六指挥士兵趁着夜色,将150公斤TNT烈性炸药运上山顶。”

 

 

 

“毁墓的命令是1月中旬下达的。据当时的会议记录,何应钦说:‘汪精卫的坟墓葬在梅花山,和孙总理的陵墓并列一起,太不成样子,如不把它迁掉,有碍各方面的视听!’何应钦的建议随后上报尚在重庆的国民政府,得到蒋介石首肯。”

 

   

“1月21日夜,一声山摇地动的爆炸,汪墓被炸开。内窖炸开后,发现棺木,揭开棺盖,汪精卫的尸骸上覆盖着一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尸身着藏青色长袍与黑色马褂,头戴礼帽,腰佩大绶;由于入棺时使用过防腐剂,汪精卫的尸体尚保持完整。”

 

 

   

“军官检查尸身,除在马褂口袋内发现一张长约三寸的白纸条外,别无遗物。纸条上用毛笔写有‘魂兮归来’四字,下款署名陈璧君。墓地残基当夜就被工兵夷平,墓址平整后,上面盖起了一座廊亭,即为现在的观梅轩。”

 

 

 

   

 “而汪精卫的尸身连同棺材被连夜拉到了南京清凉山火葬场,棺材连同尸体全部焚化。随行军官再命令工人向炉膛送风,骨灰随即扬散无踪。汪精卫生前诗词中,曾有‘劫后残灰,战余弃骨’,‘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等句。至此皆成谶语。”

 

 

   

 “汪精卫是广东番禺人,1883年生,早年留学日本期间,逐渐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特别是孙中山于1905年夏在东京创立同盟会前的讲演,打动了前来拜访的年轻的汪精卫。他很快加入了民主革命行列,成为同盟会的最早成员。”

 

 

   

 “汪精卫起初是不赞成搞暗杀的,然而在1907到1908年间,革命党人的多次武装起义纷纷失败。《民报》被查封,许多革命党人壮烈牺牲,同盟会内部严重分裂,不少人情绪沮丧,革命形势低落。这一切刺激了年轻脆弱的汪精卫,使他走上了极端的道路,希图以此挽救革命。”

 

 

   

“汪精卫与黄树中、喻云纪、黎仲实、陈璧君(后来成为汪妻)、曾醒等人组成了一个暗杀团体,筹款、买炸药,学习爆炸技能。孙中山等人闻讯阻止,汪激动地表明只有如此,才能使‘灰心者复归于热,怀疑者复归于信’,决心为暗杀而献身。”

 

 

 

 

 

 

“不久,在北京琉璃厂火神庙西夹道多了一家门庭冷清的‘守真’照相馆,这是汪精卫设立的暗杀团基地。刺杀的计划目标是摄政王载沣的弟弟载洵贝子和载涛贝勒。2月底,载洵和载涛从欧洲访问返京,在载洵和载涛走出前门车站时,汪精卫准备投掷炸弹将其炸死。”

 

 

 

   

“汪精卫和黄复生携带盛满炸药的铁壶,在正阳门火车站等了一天。没有想到的是,当时危机四伏的清廷为了努力挽回人心,正在搞廉政运动,载洵下车之时没有受到任何隆重的迎接,而是偕同僚混在普通乘客中一起出站。汪精卫和黄复生根本无法辨认,又恐伤及无辜百姓,只好终止暗杀计划,把那个炸弹又拎了回去。”

 

 

   

“一连串刺杀计划都宣告失败,汪精卫等人再度会商,决定谋刺摄政王载沣。大家认为铁壶所盛炸药不多,爆炸力不大,于是决定由黄复生在骡马市大街鸿太永铁铺定做一个可盛四五十磅炸药的大铁罐。”

 

 

   

“慈禧太后在驾崩之前,将载沣只有三岁的儿子溥仪,接入宫内调养,并在上书房上读书,同时,慈禧太后还授载沣为摄政王。在慈禧太后驾崩之后,大清帝国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就是载沣了。”

 

 

   

 “1910年3月31日,夜色像往常一样,降临在北京什刹海的银锭桥旁。人们在冬日的宁静中进入了梦想,午夜时分,一个家住附近的男子在走过银锭桥时,却忽然发现桥下有人,桥下的人也因为被发现而逃之夭夭。”

 

 

   

“实际上这个人是一个车夫,因为老婆跟别人跑了,他半夜睡不着觉想捉奸,结果没料想看见桥底下有几个人,他就向当地清廷暗探汇报了。暗探在车夫的带领下来到了桥下,挖出了一只大铁罐。”

 

 

   

“谨慎的清廷不敢掉以轻心,找来了美国使馆和日本使馆的专家前来鉴别。专家一看,这东西是一个专业炸弹。此结论一出,清廷为之一震,因为这银锭桥正是清廷摄政王载沣每天上下朝的必经之路,很显然,这个炸弹就是为此而埋,准备以电线引爆来实施暗杀。”

 

 

   

“第二日,报纸上便登载了有人谋刺摄政王的消息,有的说是溥伦贝子干的,也有的说是庆亲王干的,更有的说炸弹就是载洵等人从英国带回来的,因为包炸药的纸上写有英文的‘伦敦’字样。随后,又有消息称已经在卢沟桥抓获了刺客,已经就地正法。”

 

 

 

   

“这一连串的消息,让汪精卫等人以为事情并未败露。于是,重新商议,决定喻培伦赴东京重购炸药,黎仲实、陈璧君赴南洋筹款,汪精卫、黄复生留守北京,等炸药运来后再作打算。4月4日,陈璧君依依不舍地告别了汪精卫,与黎仲实、喻培伦离开北京。”

 

 

   

 “然而,汪精卫显然低估了清朝警察的智商。警方一面通过媒体放出假消息,以此稳住真正的刺客,一面又寻找炸弹的来源。结果,查出铁罐乃鸿太永铁铺(《顺天时报》记载为三合盛铁铺)所造。经提审,厂主供认是‘守真照相馆’定做的。4月16日,黄复生、汪精卫连同‘守真照相馆’司事罗世勋相继被捕。”

 

 

   

 “汪精卫因这次谋刺摄政王而名扬全国,其“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狱中诗也传唱于革命党人中,同盟会的反应自然最为激烈。正在纽约筹款的孙中山得知汪被捕时伤痛不已,对随行党人十分痛心的说:‘此无异断吾臂也。’”

 

 

 

   

“汪精卫入狱之后,陈璧君竭力营救,并买通狱卒,给汪精卫传递了一封情书:“我们两人虽被牢狱的高墙阻挡无法见面,但我感到我们的真心能穿过厚厚的高墙。我将遵从你的忠告,立即离开北京,不过在此之前有一件事想和你商谈。你我两人已不可能举行形式上的结婚仪式,但你我两人从现在起,在心中宣誓结为夫妇,你看好吗?”汪精卫咬破手指,写下了一个红红的‘诺’字。”

 

 

   

“清廷将革命党人‘明正典刑,以儆效尤’乃是一贯的做法,但汪精卫和黄复生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善主——肃亲王善耆。善耆细阅汪精卫供词之后,慨叹‘其才出色,其志可悲’, ‘与其杀掉,莫若令其改变志向,为国尽瘁’。经善耆力争,汪精卫和黄复生幸免一死,仅被判处终身监禁。自有大清律例以来,这是破天荒头一遭。”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在紧接着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十五个省纷纷宣布独立,清廷为了挽回颓势,急忙宣布开放党禁,释放政治犯,武昌起义26天之后,汪精卫走出清廷监狱,重获了自由。”

 

  

   

“如果历史可以定格,那这一刻的汪精卫将是多么光彩熠熠,英俊的外表,出众的文采,优秀的演讲才能加上过人的胆识,必将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

 

 

  “然而历史不会为任何一个人停下脚步,为镇压起义军,清政府被迫启用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继续统领北洋六镇。让孙中山没想到的是,作为得力干将的汪精卫,在出狱之后并没有回到他的身边,而是跟袁世凯走到了一起。而且袁世凯还让自己的儿子袁克定,和汪精卫结为拜把子兄弟。”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就在这个月,汪精卫和蔡元培发表《告别京津同胞书》,汪离京返沪,正式宣布和陈璧君结婚。4月下旬,两人在广州正式举行婚礼,陈璧君的伴娘是何香凝。其时,同盟会志士齐聚广州,公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牺牲一周年,因此,汪、陈的婚礼办得非常气派,观礼的人很多。”

 

 

   

“后世的很多人在评价汪精卫这一行为时,说他是背叛了孙中山、背叛了革命。然而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不光是汪精卫,当时一批革命党人认为要真正打,打不赢袁世凯的北洋六镇。而且袁世凯确实在清末新政,预备立宪中,给人们留下改革派这么一个形象。”

 

 

   

“同盟会的革命目标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鞑虏指的就是满清政府。当时包括同盟会和许多人都认为,真正能使清廷退位,实现中国统一的,那绝对不是孙中山,只有袁世凯一个人有这样的能力,因此汪精卫才和袁世凯接触。这也标志着,汪精卫从一个革命的理想主义者,走进了现实政治。”

 

 

   

“汪精卫劝袁世凯争取能当中国的华盛顿,袁世凯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莞尔一笑,而且表示说我要研究研究。”

 

 

   

“于是抱着推翻满清政府的共同目标,南方革命势力和北方的袁世凯,开始了南北和谈。经过协商,最终达成了一个看似为袁世凯量身订作的协议,那就是谁先推翻满清朝廷,谁就成为大总统。”

 

 

   

“但是未参与南北和谈的孙中山,却并不愿意接受这样一个协议。他认为革命没有妥协,要将革命进行到底,尤其反对把权力让给袁世凯。”

 

 

   

“不过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主张却没有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几乎所有部下都劝他跟袁世凯合作。有一个史料说,汪精卫在劝孙中山退位的时候,曾经说了很重的话:’你不退位,难道是留恋总统的职位吗?’加上当时英、美、德、日各国军舰驶进长江,蠢蠢欲动,造成即将武装干涉的局势。在这么多压力之下,孙中山最后也是同意了。”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宣布辞去临时大总统。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大大削减袁世凯的权力,但袁坚持于3月10日在自己的地盘北京就职。袁就职之后,维持了中国对蒙古和西藏的主权。”

 

 

   

“袁世凯上任后,聘请汪精卫为‘高等顾问’,对于此等美差,汪精卫却敬谢不敏,他还辞去了民选的广东都督一职。他对做官不感兴趣。而是实践了革命成功后,一不作官,二不作议员,功成身退的诺言。跟陈璧君完成婚礼远赴法国留学。”

 

 

   

“1917年,汪精卫在孙中山的召唤下回国,但是此时他所面临的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袁世凯已经因病逝世,国内政局正经历着最纷繁复杂的军阀割据局面。1924年,在冯玉祥、段祺瑞和张作霖的邀请下,汪精卫跟随孙中山踏上了北上之路。”

 

 

   

“1924年1月,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陈璧君出尽风头。她不仅是仅有的妇女界与会三名代表之一,而且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开始步入政坛,还得到了孙中山的赏识。作为同盟会会员,她参加的一次美洲之行,在海外华侨中为国民党筹资30多万元,创办黄埔军校的经费因此有了着落。”

 

 

   

“北上的过程中,孙中山要汪精卫先到北京。他是带宋庆龄去到日本再到天津。在天津的时候孙中山病了,患了癌症,后来住进了协和医院,但被诊断出已是晚期。”

 

 

   

 “孙中山弥留之际,负责为他起草遗嘱的仍然是汪精卫。对于这两份遗嘱,孙中山还是像以前那样,几乎只字未改便签了字。从这可以看出汪精卫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以及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因为政治遗嘱的起草人,一般都是由接班人来起草。”

 

 

   

“孙中山先生的家事遗嘱全文是:‘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孙文,三月十一补签。’”

 

 

   

“他的政治遗嘱全文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中华民国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孙文,三月十一日补签’”

 

 

   

“1925年3月11日下午,已只能听到孙中山说一些单词。4点半时他唤“亲爱的”,是叫宋庆龄;6点半时他唤“精卫”,是指他当时的亲密追随者汪精卫。1925年3月12日晨,孙中山先生的心脏停止跳动,享年59岁。他没有留下万贯家产,留下的只是未竟的事业和不可估量的精神财产。”

 

 

   

“1894年,孙中山在宋家第一次见到了一岁多的宋庆龄,当时谁也没料到这个可爱的女婴竟会在21年后,不顾父母亲的强烈反对,奔赴日本嫁给大她二十七岁的‘革命之父’”。

 

 

   

“宋庆龄嫁给了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蒋介石,她们的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孔祥熙。没有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也许就没有宋美龄与蒋介石的结合,也许就没有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结合;没有四大家族的结合,20世纪的中国也许会是另一番历史。”

 

 

   

  “宋庆龄从美国毕业后,于1913年8月29日抵达横滨,第二天就由父亲和姐姐陪着去拜访孙中山,这是宋庆龄长成后首次会晤她所仰慕的革命家。19年前,庆龄还在襁褓中时见过孙中山,她当然完全记不起来孙的模样。”(在美国留学期间的宋氏三兄妹,中间是宋子文,左边是宋美龄。)

 

 

   

“宋庆龄见到孙中山,极为兴奋,她也加入了父亲与姐姐的行列,协助孙中山处理英文信件。1914年9月宋霭龄回上海与孔祥熙结婚,宋庆龄接替姐姐,做了孙中山的秘书。”

 

 

   

“以《西行漫记》闻名的美国记者斯诺曾在30年代问宋是如何爱上孙先生的。她答道:“我当时并不是爱上他,而是出于敬仰。我偷跑出去协助他工作,是发自少女浪漫的念头——但这是一个好念头。”宋庆龄一连写了好几封信给仍在美国求学的妹妹宋美龄,信中热情地述说她为孙中山工作的愉快与期待。”

 

 

   

“1915年6月,宋庆龄特地为她和孙中山的婚事返回上海征求父母的同意,宋家上下像遭遇了大地震。宋嘉树夫妇更是震怒惊骇,破口大骂孙中山,宋母泪眼婆娑地劝导庆龄说:孙已有妻室,儿子孙科比你还大,两人年纪相差悬殊。意志坚定的庆龄始终不为所动,父亲决定将庆龄软禁在家。”

 

 

   

“孙中山的友人也纷纷表示异议。孙却道:“不,如能与她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亦不后悔。”1915年6月,孙中山将元配从澳门接到日本办理离婚手续。10月的一个夜晚,宋庆龄在女佣的帮助下,爬窗逃走,来到日本。10月24日中午,孙到东京车站迎接她,第二天上午即在日本律师和田家中办理结婚手续,孙中山四十九岁,宋二十二岁。当天下午在日本友人庄吉家举办婚礼,到场致贺的中国人只有少数几人。”

 

 

   

宋嘉树在女儿离家出走后,立即与妻子搭船追至日本拦阻。宋庆龄向斯诺回忆说:“我父亲到了日本,对孙博士大骂一顿,我父亲想要解除婚约,理由是我尚未成年,又未征得双亲同意,但他未能如愿,于是就和孙博士绝交,并与我脱离父女关系。”

 

 

   

 “庄吉女儿的回忆是,宋嘉树站在大门口,气势汹汹地吼道:‘我要见抢走我女儿的总理!’孙走到门口台阶上对宋嘉树说道:‘请问,找我有什么事?’暴怒的宋嘉树突然叭的一声跪在地上说:‘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然后磕了三个头就走了。”

 

 

   

“宋庆龄晚年时提及当初违抗父命与孙结婚,说:‘我爱父亲,也爱孙文,今天想起来还难过,心中十分沉痛。’宋氏夫妇阻婚未成后,仍送了一套古家具和百子绸缎,给宋庆龄做嫁妆。这也许是天下父母心的投射。”

 

 

   

“政治情势、政治利益和既成事实,都迫使持异议的人不得不接受这场划时代的婚姻。曾为宋家姐妹作传的美国作家露比也认为:‘宋嘉树当了自己老朋友和同辈人的岳父而感到难堪,但他还是孙中山的老朋友,在政治上继续和他共事。’”  

 

 

   

  “1925年春,孙中山病逝于北京。汪精卫则遵从孙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继续着他们艰难的革命事业。同年7月,汪精卫当选国民政府常务委员会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和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

 

 

     

 “1925年6月,汪精卫主持召开了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会上确定了国民党总理的称呼,永远要留给孙中山。当年7月2日,汪精卫在10万广州军民参加的国民政府成立庆祝会议上,以国民政治主席兼军委主席的身份,庄重地宣布国民政治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挥师北伐统一中国。”

 

 

 

 

  
 “1926年,汪精卫在中山舰事件后被迫称病辞职 出走法国。蒋介石将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央组织部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等6项要职抓在手中。其后数年,汪精卫东山再起,出任行政院长兼中央政治会议主席,但已退而居其次。”
 
 
  
  “陈璧君尽管贵为显赫的院长夫人和主席夫人,但较之昔日,总觉低人一肩,因此心下悻悻然。她另寻胜筹,为丈夫找补几许亮色。她开始居则富丽堂皇,穿则奇装异服,食则美味佳肴,热心社会慈善事业,则只为猎取美名。”
 
 
  
“宋美龄行事高调,夫人外交笑靥生春,陈璧君看不顺眼,妒意和敌意齐齐发作,免不了嗤之以鼻。于是,蒋介石与汪精卫在政坛上掰腕子,陈璧君与宋美龄在后院中斗心气,两方面的戏份都很充足。”
 
 
  
  “当了汉奸的汪精卫国人皆曰可杀,但是其死亡的原因却至今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日本人害死的,有人说他是蒋介石派人毒死的,还有人说他是病死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成为民国史上的一桩疑案。” 
 
 
 
 
  

 “1935年11月1日,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在南京丁家桥中央党部开会。开幕式结束,蒋介石很不高兴地进了自己的休息室。全体中央委员在礼堂门口就座以后,蒋介石竟不肯出来照相。作为副总裁的汪精卫亲自去请,蒋介石却直言:’今天秩序太乱,恐怕要出事’,还劝汪精卫也不要出去。汪精卫见请不动蒋介石,心中有气,就自己一个人出来照相。”

 
 
    

“镁光灯刚刚闪动过后,突然从记者席中闪出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来,高呼:‘打倒卖国贼!’举枪对准正要转身的国民党第二号人物、中央行政院院长汪精卫连开三枪,汪精卫中弹应声倒地。中央委员张继沉着敏捷地抱住了刺客,张学良从旁边飞起一脚踢掉刺客手中的枪,汪精卫的侍卫趁势连开两枪,刺客负伤被捕。” 

 

 

   

 “枪声响后,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妻子相继从礼堂内奔出,蒋从血泊中扶起汪精卫,汪妻陈壁君见照相时蒋介石未到场,疑心此事是蒋所策划,顿时大哭道:‘蒋先生,你不叫兆铭干就讲明好了,何必下此毒手?’蒋介石无言以对,十分尴尬。”

 

 

   

“经抢救,汪精卫总算保住了性命,脸上和手臂上的子弹也都取了出来,背部伤势较重,弹头夹在五、六两肋骨间,并伤及脊椎骨,经多方努力也没能取出。从此这颗子弹就留在汪精卫的身上,时时发炎,引起阵痛,并最终成了导致汪精卫死亡的主要原因。”

 

 

   

“经事后详查,证实此事与蒋介石没任何关系,刺杀活动是由王亚樵精心策划的。王亚樵号称‘民国第一杀手’,曾派人成功炸毙日本派遣军司令陆军大将白川义则。他本来打算在国民党六中全会期间暗杀蒋介石,十九路军的排长孙凤鸣志愿执行任务。怪的是蒋介石那天居然有先见之明,预料到要出事,不肯参加照相,结果就由汪精卫替他挨了这三枪。”

 

 

   

 “孙凤鸣中弹倒地后被送到医院,因流血过多,危在旦夕。但南京当局者为从其口中获得线索,命医生每小时注射强心针10次左右。孙凤鸣在弥留之际说道:‘我是一个老粗,不懂得什么党派和主义,要我刺汪的主使人就是我的良心。’11月2日凌晨,孙凤鸣离开了人世,年仅30岁。

 

 

   

“被王亚樵暗杀的白川义则是日本大正时代的陆军大将,曾任关东军司令官、陆军大臣、上海派遣军司令官。1932年5月26日在上海虹口公园被朝鲜爱国者尹奉吉投掷的炸弹炸伤而死。”

 

 

   

 “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1932年4月29日,日本驻上海先遣军总司令官白川义则大将,在日租界的虹口公园举行盛大的祝捷阅兵大会,以庆典‘天长节’(日本天皇诞辰纪念日)。”

 

 

 

   

“‘炸弹!’站在白川身后的野村眼尖,当他看见一个怪状的金属物抛在台上,便尖声大叫起来。刚叫完,又看见第二个怪状的金属物飞到台上来。他跟着又大声叫喊,人群顿时骚动起来。可是站在主席台中央的白川义则、重光葵以及河端,为了表示对帝国的精忠,显出武士道气概,仍然不动,继续唱国歌。”

 

 

   

“轰隆,轰隆!就在这时候,炸弹爆炸了,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几乎把主席台掀翻了。唯一还站在台上的,却是白川,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警卫人员上前营救,才发现他已经身负重伤,一触即倒。”

 

 

   

“尹奉吉被当场逮捕,交日本派遣军以谋杀罪审判。5月25日被判处死刑。同年12月押送日本,在石川县金泽日本陆军基地内被枪决。” 

 

 

   

“白川的最后一张照片。5月23日,由其参谋长田代宣读对他的嘉勉令。”

 

 

   

 “白川的灵柩被用龙田号巡洋舰运送回日本。”

 

 

   

“白川家中的灵堂。”

 

 

   

 “灵堂中的白川家属。”

  

 



 
 
 

“1938年12月,汪精卫因为在对日方略上与蒋介石意见不一,率家人随从,从当时国民政府所在的陪都重庆出走,经昆明辗转来到越南河内。”

 

 



 
 
   

“在时任日本首相的近卫文麿发布第三次对华政策声明,提出‘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条件之后,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出《致蒋总裁暨国民党中央执监委》通电,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艳电’(当时电报为节省字数,用一个字代表日期,‘艳’为29日)。”  


 

   

“艳电”全文:

 

重庆中央党部,蒋总统,暨中央执监委员诸同志均鉴:

 

今年4月,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说明此次抗战之原因,曰:“自塘沽协定以来,吾人所以忍辱负重与日本周旋,无非欲停止军事行动,采用和平方法,先谋北方各省之保全,再进而谋东北四省问题之合理解决,在政治上以保持主权及行政之完整为最低限度。在经济上以互惠平等为合作原则。”

 

自去岁7月芦沟桥事变突发,中国认为此种希望不能实现,始迫而出于抗战。顷读日本政府本月22日关于调整中日邦交根本方针的阐明:

   
  第一点,为善邻友好。并郑重声明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无赔偿军费之要求,日本不但尊重中国之主权,且将仿明治维新前例,以允许内地营业之自由为条件,交还租界,废除治外法权,俾中国能完成其独立。日本政府既有此郑重声明,则吾人依于和平方法,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如此则吾人遵照宣言谋东北四省问题之合理解决,实为应有之决心与步骤。

  
  第二点,为共同防共。前此数年,日本政府屡曾提议,吾人顾虑以此之故,干涉及吾国之军事及内政。今日本政府既已阐明,当以日德意防共协定之精神缔结中日防共协定,则此种顾虑,可以消除。防共目的在防止共产国际之扰乱与阴谋,对苏邦交不生影响。中国共产党人既声明愿为三民主义之实现而奋斗,则应即彻底抛弃其组织及宣传,并取消其边区政府及军队之特殊组织,完全遵守中华民国之法律制度。三民主义为中华民国之最高原则,一切违背此最高原则之组织与宣传,吾人必自动的积极的加以制裁,以尽其维护中华民国之责任。

  
  第三点,为经济提携。此亦数年以来,日本政府屡曾提议者,吾人以政治纠纷尚未解决,则经济提携无从说起。今者日本政府既已郑重阐明尊重中国之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并阐明非欲在中国实行经济上之独占,亦非欲要求中国限制第三国之利益,惟欲按照中日平等之原则,以谋经济提携之实现,则对此主张应在原则上予以赞同,并应本此原则,以商订各种具体方案。 

 
  以上三点,兆铭经熟虑之后,以为国民政府应即以此为根据,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日本政府11月3日之声明,已改变1月16日声明之态度,如国民政府根据以上三点,为和平之谈判,则交涉之途径已开。中国抗战之目的,在求国家之生存独立,抗战年余,创巨痛深,倘犹能以合于正义之和平而结束战事,则国家之生存独立可保,即抗战之目的已达。以上三点,为和平之原则,至其条例,不可不悉心商榷,求其适当。其尤要者,日本军队全部由中国撤去,必须普遍而迅速,所谓在防共协定期间内,在特定地点允许驻兵,至多以内蒙附近之地点为限,此为中国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所关,必须如此,中国始能努力于战后之休养,努力于现代国家之建设。

  
  中日两国壤地相接,善邻友好有其自然与必要,历年以来,所以背道而驰,不可不深求其故,而各自明了其责任。今后中国固应以善邻友好为教育方针,日本尤应令其国民放弃其侵华侮华之传统思想,而在教育上确立亲华之方针,以奠定两国永久和平之基础,此为吾人对于东亚幸福应有之努力。同时吾人对于太平之安宁秩序及世界之和平保障,亦必须与关系各国一致努力,以维持增进其友谊及共同利益也。

   
  谨引提议,伏祈采纳!   


  汪兆铭,艳。  

 

 

 

   

“1939年元旦,蒋介石召集国民党中央执行、监察委员召开临时紧急会议,决定永远开除汪精卫党籍,并撤销一切职务,同时要求抢在汪离开河内到南京筹组伪政府之前将其杀掉。”

 

 

   

“军统局局长戴笠奉蒋介石之命,马上行动。戴笠亲偕军统特务陈恭澍等人飞往河内,并任命陈为行动组组长。”

 

 

   

“陈恭澍是军统天津站站长,此人思维缜密,策划过枪杀张敬尧、绑架吉鸿昌等一系列行动。组员王鲁翘、余乐醒、岑家焯、魏春风、余鉴声、张逢义、唐英杰、郑邦国、陈布云等人,都是杀人不眨眼的老牌特务。加上陈恭澍,共18人,被称为十八罗汉。”

 

 

   

“在军统磨刀霍霍的同时,汪精卫却有些孤独和失落。1939年1月4日,日本近卫内阁辞职,继任的首相平沼骐一郎对‘和平运动’不感兴趣,汪精卫后来写道:‘脱离了重庆,在河内过的这孤独的正月,在我的一生,是不能忘却的。’”

 

 

   

 “陈恭澍等人在河内一直在做着准备,但戴笠告诉他们:没有蒋介石的‘制裁令’,不可轻举妄动。1月30日,蒋派原改组派成员、汪的老部下谷正鼎赴越,同时送去护照和旅费50万元,劝汪去法国等地疗养。谷转达蒋的意见称:‘不要去上海、南京另搞组织,免得为敌人所利用,造成严重后果。’”

 

 

   

“汪精卫断然拒绝了蒋介石的请求。谷正鼎无功而返。谷正鼎一走,汪精卫就对陈璧君、曾仲鸣说:‘我们今日以后,要小心点,他(指蒋介石)要消灭我们三个人。’当年河内是法国人的天下,汪的侍卫连枪都不能带。”  

 

 

   

“1939年3月19日,根据蒋介石指示,戴笠从重庆给河内的陈恭澍发去急电:‘立即对汪逆精卫予以严厉制裁。’3月20日上午9时,陈恭澍突然接到报告,说汪精卫全家打点行装,似乎要外出。陈恭澍决定携带上武器驾车追赶。”

 

 

   

“汪精卫一行出门后,乘坐两辆轿车,向红河大桥方向开去。陈恭澍等人看到两辆车上坐着9—10人,除了汪精卫、陈璧君和曾仲鸣外,其余的人都不认识。汪精卫一行发现有人跟踪,加快了车速。在一个商业区的十字路口,由于遇到红灯塞车,汪精卫一行趁机摆脱了跟踪。”

 

 

   

“3月21日下午4时,在现场监视的特务魏春风报告说,汪精卫和陈璧君在门外的草坪上说话,好像在争吵。陈恭澍立即带两名特务赶往高朗街。等到了汪精卫寓所外边,发现草坪上空无一人。”

 

 

   

 “两次刺汪机会错过,陈恭澍很懊恼,决定当夜发起一次突击性强攻。21日夜11时40分,陈恭澍驾车带着6人出发,在接近汪精卫寓所的一个巷道时,两名越籍警探拦住了他们。陈恭澍把口袋里的4500元钱全部掏出,警探终于放行。”

 

 

   

 “陈恭澍自己留守车上。王鲁翘等人越墙而入。郑邦国以利斧劈开楼房前面的门。汪宅的人被惊动了,厨师何兆开门张望,郑邦国抬手就是两枪,伤及何兆左脚,并吼道:“谁再出来,老子的枪不认人!”特务堵住侍卫居住的房门,说:“不许动,谁动就打死谁!”汪的侍卫们出境后无法带武器,不敢轻举妄动。”

 

 

   

 “特务王鲁翘冲上三楼,对着汪精卫居住的北屋撞了几下,却怎么也撞不开。根据陈恭澍的回忆,王鲁翘接过唐英杰带来的利斧,将房门劈了个洞,但门没打开。屋里的台灯还亮着,王鲁翘发现屋里一男一女,便对准床下的男子开枪,三发子弹均击中此人腰背,但无法进入房间,以验明正身。”

 

 

   

 “此时,在福特车里的陈恭澍极为紧张,不知道行动是否成功。见王鲁翘出来,也来不及等其余人上车,便驾车飞驰而去。不久,唐英杰和陈布云也先后回来了,但其余3人被河内警方逮捕。凌晨4时50分,军统的内线传来情报,说汪精卫安然无恙,打死的是曾仲鸣。陈恭澍一下子从头凉到了脚。”

 

 

   

“戴笠令陈恭澍立即返回重庆,其余特务继续寻机刺汪。大特务余乐醒想了一个办法,将一种毒药放在一个小罐内,其中散发出来的气体可以致人于死地。他费了很大劲,将小罐放入汪宅的浴室里,但仍未能伤及已提高了警惕的汪精卫。特务曹师昂曾和法籍妻子打扮成记者去汪宅探路,准备日后下手,都未成功。”

 

 

   

“对于刺汪行动失败,军统后来总结原因,认为根本症结是情报不准确,误将曾仲鸣居住的房间当成汪精卫的房间。实际上,因为汪精卫为人狡猾,行动诡秘,白天多在北房起居会客,夜晚去别的房间睡觉。刺汪行动组误以为北面大间为汪精卫的卧室。”

 

 

 

  

 “1939年3月21日凌晨的刺杀案,导致汪精卫的秘书曾仲鸣饮弹身亡,而汪则幸免。河内枪声宣告了蒋、汪的彻底决裂,随后汪精卫远赴日本占领下的上海,次年成立政权。”

  


    

“3月25日晚,汪精卫一行登上租借的法国货轮“芳.福林哈芬”号,后转移到日本货轮“北光丸”上,于5月6日抵达上海。同月,汪精卫赴东京,与日本首相平沼骐一郎会谈,乞求建立伪中央政府。年底,汪精卫和日本秘密签订《日华新关系调整要纲》。1940年3月30日,汪精卫正式成立伪国民政府。”

 

 

   

   “1938年3月29日,汪精卫给国民党中央党部和蒋介石发出“艳电”,公然说日本“对于中国无领土之要求”、“尊重中国之主权”,能使中国“完成其独立”,宣称愿以近卫提出的“互相善邻友好、共同防共和经济合作”三原则,“与日本政府交换诚意,以期恢复和平”。

 

 

   

 “这样做“不但北方各省可以保全,即抗战以来沦陷各地亦可收复,而主权及行政之独立完整,亦得以保持”,公开打出了乞降的旗帜。至此,汪精卫集团公开投靠日本。”

 

 

   

“1940年4月,日本人为了让汪精卫更好地为其效忠,将其母接到南京。”

 

 

汪精衛於19441110日下午4時,在日本名古屋帝國大學醫院離開人世。汪精衛

去世的第二天,日本當任首相小磯、前首相東條英機、近衛文(上麻下呂)等人來到醫

院向遺體告別。近衛默默站立了一個多小時。汪精衛的遺體於1112由專機運回中

國,小磯、近衛等人前往機場送行。汪精衛生前酷愛梅花,曾把南京的市花定為梅花。

汪精衛死後葬於南京郊外的梅花山,陳璧君曾贈送名古屋帝國大學紀念紅梅樹苗株,種

在病房前,現在還有兩株尚存。

 

 

 

 

“汪精卫撒手而去,陈璧君顿失凭依。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日军无条件投降,陈璧君如遭雷殛,自知大限将临。轮到她向亲信训话时,好不容易才找出一套自欺欺人的说词:‘慌什么,汉奸才发慌呢,我们又不是汉奸。我们的目的是求和平,现在和平已经实现,我们的任务已经完成,有什么可慌的!’”


 

 

“抗战胜利后,汉奸逆案成为全国瞩目的重案。法庭上,昔日那些趾高气扬的汪府大员,一个个垂头丧气,唯陈璧君硬着头皮,拒不承认是汉奸。”

 

 


 

 

 

“她厉声质问众法官:“日寇侵略,国土沦丧,人民遭殃,这是蒋介石的责任,还是汪先生的责任?若说汪先生卖国,重庆统治下的地区,由不得汪先生去卖。东北、华北、华东沦入日本人之手,还不是蒋委员长拱手相让的!当初日本人进攻广东,国府大员闻风而逃,你们何曾尽过守土之责,这难道也是汪先生的责任?”

 

 

 

 

“南京统治下的地区,是日本人的占领区,并无寸土是汪先生断送的,相反只有从敌人手中夺回权利,还有什么国可卖?汪先生倡导和平运动,赤手收回沦陷区,如今完璧归还国家,不但无罪,而且有功……汪精卫投靠日本是汉奸,蒋介石投靠美国英国是不是汉奸?”

 

 

 


 

“此言一出,法庭大哗。陈璧君被判处无期徒刑,罪名为:通谋敌国,图谋反抗本国。当庭宣判时,她大声抗辩道:‘本人有受死的勇气,而无坐牢的耐性,所以希望法庭改判死刑!’”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面接管苏州,将陈璧君从狮

子口江苏第三监狱移送到公安局看守所。数月后,陈璧君被押解到上海提篮桥监狱,其余生的最后十年便在此度过。”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与陈璧君私交很深的宋庆龄与何香凝找到毛泽东、周恩来,特意为陈璧君说情,请求特赦陈璧君。毛泽东同意了这个请求。他说:‘陈璧君是个很能干、也很厉害的女人,可惜她走错了路。既然宋先生、何先生为陈璧君说情,我看就让她写个认罪声明,人民政府下道特赦令,将她释放。’”

 

 

 

 “当晚,宋庆龄与何香凝经过一番斟酌,由前者执笔,给陈璧君写了一封辞情恳切的信:

  陈璧君先生大鉴:

  我们曾经在国父孙先生身边相处共事多年,彼此都很了解。你是位倔强能干的女性,我们十分尊重你。对你抗战胜利后的痛苦处境,一直持同情态度。过去,因为我们与蒋先生领导的政权势不两立,不可能为你进言。现在,时代不同了。今天上午,我们晋见共产党的两位领袖。他们明确表示,只要陈先生发个简短的悔过声明,马上恢复你的自由。我们知道你的性格,一定难于接受。能屈能伸大丈夫,恳望你接受我们的意见,好姐妹,殷切期待你早日在上海庆龄寓所,在北京香凝寓所畅叙离别之情。

  谨此敬颂大安。

  庆龄(执笔)香凝

1949年9月25日夜于北京”

 

  

“陈璧君并未欣领宋庆龄和何香凝的善意,她回信婉拒,大意为:共党要我悔过,无非还是持蒋政权的老观点,认为我是汉奸。汪先生和我都没有卖国,真正的卖国贼是蒋介石。这不用我历数事实,二位先生心中有数,共党心中有数。正由于二位知道我的性格,我愿意在监狱里送走我的最后岁月。衷心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和爱护。”

 

 

 

“死硬的陈璧君真就把牢底坐穿了。不管你是否认定她是汉奸,你肯定会对她饰演的硬派角色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样硬气的男人尚且不可多得,何况她年老多病呢。”

您可能也喜欢: 历史 历 史 历史就是历史 散货船历史 历史人物

为什么说排最后一名叫“副班长” 很难! 有一个猎人,他向一只鸟儿开了三枪,可是没有打中,但是鸟儿还是掉了下来,请问为什么? “照本宣科”是什么意思? 说一下法拉力的历史? [forathena原创]鸟儿伸懒腰~三国人物一~ 羽毛相同的鸟儿一起飞 有多少只白色的鸟儿?翻译英文 早期的鸟儿有食吃,是这么说么? 为什么最后一名叫副班长 一只白猫~和一只黑猫打招呼~他说了什么会让黑猫吓一跳 道士念经---照本宣科什么意思? 电脑一开机就出现一个对话框说有病毒,病毒名叫'AdWare.HBang.e' 一只蚂蚁看见一个梨非常惊讶的说~~~ “他为一只老鼠配音”怎么用英文说 只对你说 韩语的一句歌词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个书里面说了一句词,只记得一句 有三只小蚂蚁.第一只说后面有两只,第二只说后面有一只,第三只说后面还有一只,怎么回事? 说老公坏话中的英文舞曲名叫什么 说一个水池有十只青蛙 9只全部裸体 只有一只穿着裤头 问是怎么回事 有个女歌星,在唱歌的时候总是只戴着一只手套,你说为什么? 谁知道关于苹果历史的一部电影名叫什么? 怎样才能知道一支股票的历史价位,我是说历史最高和最低以及运行过程? 谁知道,“3只鸟儿在树上唱Hip-Hop”这个谜语啊?《提示,打一个字》 一只蚂蚁看到一只从树上掉了下来,惊讶的说了什么?打两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