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5点多就醒了:四川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23:18
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二零零九年五月
四川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
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报告
项目委托单位: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承担单位: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资质证书等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甲级设计
证书编号:国土资地灾设资字第(2005324004)号
项目总负责:
项目负责:
编    写:
审    核:
审    定:
总工程师:
院    长:
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二零零九年五月
目   录
1前言. 1
1.1任务由来. 1
1.2工程区概况. 1
1.3滑坡的危害. 1
1.4初步设计治理方案及批复情况. 1
1.5施工图设计方案优化调整说明. 2
1.6设计依据. 2
2概述. 2
2.1灾害体特征. 2
2.2灾害体稳定性检算. 4
3 治理工程设计. 6
3.1设计指标. 6
3.2工程总体布置. 7
3.3分项工程设计. 7
3.4工程量. 9
4 工程监测设计. 10
4.1 监测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10
4.2 监测设计原则与依据. 10
4.3 监测工程布置. 10
4.4 监测工程设计. 11
4.5 监测工程量. 11
5施工组织设计. 12
5.1 施工条件. 12
5.2 料场选择与开采. 12
5.3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12
5.4 施工交通运输. 14
5.5 施工总体布置. 14
5.6 施工总进度. 14
5.7 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15
6  环保规划设计. 15
6.1 设计依据. 15
6.2 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16
6.3 环境保护设计. 16
6.4 环境管理与环境监测. 17
7、工程管理. 17
7.1施工管理. 17
7.2施工监理. 17
8、工程预算. 18
8.1编制依据及标准. 18
8.2经济预算. 19
附 图
附图 1-1、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总平面布置图                 1:1000
1-2、防治工程施工图设计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图       1:1000
附图2、抗滑桩设计代表剖面图                              1:500
附图3、抗滑桩设计立面图                                  1:500
附图4、抗滑桩设计计算模型及抗滑桩内力图                  1:1000
附图5、抗滑桩设计结构大样图                              1:500
附图6、挡土墙设计断面图、立面图                          1:50—1:500
附图7、监测墩大样图                                      1:20
附图8、截排水沟设计图(纵断面-横断面)                   1:20—1:500
附件1、计算书
附件2、预算书
前言
任务由来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请组织开展我省地震重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设计及监理工作的函》(川国资函[2008]1545号的要求),受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委派,我院承担了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应急勘查及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接受任务后,我院于2008年11月24日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灾害现场,并在南江县国土资源局的带领下对滑坡体进行踏勘,在基本查明了滑坡的类型、结构形态、规模、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机制后,结合相关资料编制了《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应急勘查设计书》,并于12月14日上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审查通过,根据四川省国资源厅《关于下达四川省地震灾区第二批重大地质灾害应急勘查项目任务书的通知》(川国土资函〔2009〕80号),按《设计书》开展了勘查与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设计、初步设计工作,并于2009年3月7日审查通过,4月17日通过复核。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理工程施工图设计工作。
工程区概况
(1)交通
南江县隶属四川省巴中市,位于巴中市北部,地理坐标东经106°27′~107°08′、北纬31°53′~32°45′。东邻通江,南与巴中毗邻,西接广元旺苍,北与陕西南郑县相连。广旺铁路延伸至乐坝,主干公路通旺苍、巴中、南江、陕西南郑,交通尚属方便,见交通位置图(图1-1)。但是受地形条件制约,县域内红层区的乡(镇)级公路尚在完善之中,村级交通条件就更为不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位于南江县兴马乡瓦池社区,地理位置为东经107°01′09″,北纬32°14′20″。距南江县城约65km,距兴马乡约10km,其中兴马—勘查区的一段(约10km),为一条碎石村级公路,路况较差。下雨时该段道路车辆无法通行,因此,现场道路交通条件十分困难。
(2)气象、水文
南江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川盆地东北边缘区,具明显的立体气候特征,山上山下气候差异悬殊。海拔800m以下,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大陆季风气候特征明显,具春迟秋早而短,夏季无明显高温时段,光热条件较好的特征;海拔1000m以上,气候阴凉,春迟秋早,夏短冬长,光照条件差;海拔1400m以上,气候阴冷潮湿,春秋相连,冬长无夏,光照条件差,不同年份气候差异大。
滑坡位置
图1-1       交通位置图
全县年平均日照时数1563.1小时,年均气温16.2℃,年均降雨量1198.7mm,主要集中6-9月,蒸发量1438.8mm,年均相对湿度72%。
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区属嘉陵江水系土潭河支流瓦池河段,瓦池河在滑坡区南侧自东向西流过区内,河床高程548m~579m,低于滑坡前缘15~60m,对滑坡无直接影响。该河流是常年性河流,洪水期水位高,出现在6~9月份。枯水期出现在每年3~5月份。滑坡体上纵向冲沟发育,共8条冲沟,多为季节性冲沟,明显受大气降雨影响,雨季水量较大枯季大多干涸,仅6号沟常年有一定水量。
滑坡的危害
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危害对象主要有95户居民393人、瓦池小学师生845人,共计123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对社区街道公路长约1km产生影响。
4初步设计治理方案及批复情况
(1)、初步设计治理工程采用“截排水+构造挡墙+抗滑桩支挡+搬迁避让”为实施方案。工程造价相对较低,安全可靠性高,对滑坡施工扰动小,工程外观与周边环境协调美观,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2)、工程治理初步设计概算经费为886.33万元,其保护效益与工程投入比为12.41:1,经济效益显著。
(3)、专家审查意见
①进一步复核古滑坡存在的依据和三个滑坡的滑面、剪出口的位置,分析现有变形迹象与坡体的关系;
②进一步复核计算参数,计算工况与稳定性计算;
②进一步论证HP1滑坡的稳定性及搬迁的可能性,取消古滑坡外围排水工程并大量优化治理工程设计
施工图设计方案优化调整说明
根据专家意见、批复,结合对勘查、可研、初步设计及现场调查的深入分析和再认识,对原初步设计中各分项工程进行了优化,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了细化和深化。
设计依据
(1)《四川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应急勘查报告》;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2009.2
(2)《四川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2009.2;
(3)《四川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应急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 2009.2;
(4)《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7)《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010-2002;
(8)《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
(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10)《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20287-99
(11)《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
(12)《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部水总【2002】116号文;
(13)《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改委计价字【2002】10号文。
概述
灾害体特征
2.1.1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整个兴马乡新田坡滑坡从总体上为一个古滑坡堆积体,滑坡平面形态为不规则形,前缘为瓦池河右岸约40m高的陡崖,陡崖地带基岩出露,沿堆积体与基岩接触带主要迹象为多处地表渗水。瓦池河右岸陡崖处基岩出露无变形迹象,所以滑坡前缘以瓦池河右岸陡崖上部基岩出露区与古滑坡堆积体交接处为边界;后缘为陡坡,坡度约30-60°,基岩出露,左、右两侧皆为冲沟,滑坡前缘高程600~670m,后缘高程700~800m,相对高差200m,主滑方向175°,古滑坡堆积体纵长平均350m,横宽约1100m,面积39万m2,平均厚度约25m,滑坡规模约965万m3,属大型滑坡。据实地勘查,在古滑坡堆积体左右两侧及中部已局部复活并形成三处新滑坡(HP1、HP2、HP3),新滑坡HP1、HP2、HP3稳定性差,直接威胁滑体上95户居民393人、瓦池小学师生845人,共计1238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并将破坏社区街道公路约1km。(附图1)。
HP1位于古滑坡堆积体右下部,为古滑坡体局部复活。在古滑坡坡体右下部居民房屋一带变形明显,根据勘查坡体变形情况,平面形态呈半圆形,在居民房屋一带出现一系列开裂变形,由此确定后缘边界在居民房屋后侧一带,高程630~640m;坡体前缘为陡坡地带,基岩出露,前缘陡坡一带经常出现滑塌现象,所以滑坡前缘以瓦池河右岸陡崖上部基岩出露区与古滑坡堆积体交接处为边界,高程590~600m。滑坡前后缘相对高差50m;左、右侧边界是根据地面形态及变形迹象初步确定,左侧边界以斜坡相对脊梁为界。右侧边界以斜坡冲沟为界。主滑向200°,纵长平均140m,横宽约180m,面积2.5万m2,平均厚度约15m,滑坡规模约38万m3,属中型滑坡。滑坡体为古滑坡堆积物,滑床为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Kj)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附图01) 。
HP2位于古滑坡堆积体中部,为古滑坡体局部复活,平面形态呈弓形,在古滑坡坡体中上部居民房屋后侧一带变形明显,据调查访问,于1994年在居民房屋后侧约65m的斜坡地带出现一条东西向(垂直于坡向)的地面裂缝,根据勘查资料分析,HP2后缘边界划定在居民房屋后侧约65m斜坡地带,高程710~735m;滑坡中下部瓦池街道内侧居民房屋后侧一带,居民建房时切坡形成高2~5m的陡坎,近20年来多次出现滑塌;前缘剪出口位于瓦池街道外侧居民房屋后侧陡坎一带,高程680~690m,地形相对较陡,为阶梯状陡坎,往前地势变缓。左、右两侧边界以冲沟为界。主滑方向190°,纵长平均100m,横宽约290m,面积2.9万m2,平均厚度约10m,滑坡规模约29万m3,属中型滑坡。滑坡体为古滑坡堆积物。(附图01) 。
HP3位于古滑坡堆积体左部瓦池社区中心小学一带,为古滑坡体局部复活,平面形态呈马蹄形,中心小学及居民房屋一带变形明显,据调查访问,于1994年在小学后侧约40~45m的斜坡地带出现一条近东西向(垂直于坡向)的裂缝,根据勘查资料分析,HP3后缘边界划定在居民房屋后侧约40~45m 斜坡地带,高程710~730m;前缘剪出口位于街道外侧居民房屋后侧一带,高程685~690m,地形相对较陡,为阶梯状陡坎,往前地势变缓。左侧边界是根据地面形初步确定,以斜坡冲沟为界。右侧主要是以地面变形和微地貌特征,为陡缓变化带。主滑向160°,纵长平均120m,横宽约170m,面积2.0万m2,平均厚度约7m,滑坡规模约15万m3,属中型滑坡。滑坡体为古滑坡堆积物(附图01) 。
2.1.2滑体特征
(1)、古滑坡滑体特征
从钻孔、探井揭露,结合物探分析以及现场调绘可知,古滑体中部较厚,滑面埋藏较深,深约30~45m,后部及前部相对较薄,滑体物质为碎块石土,紫红色、黄褐色、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碎石、块石及黄褐色、褐色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块石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青灰色长石砂岩,块石、碎石大小不均,分选性差。碎石含量约60-65%,碎石粒径一般5~20cm,块石直径0.5~10m,含量约50%。其余充填含砾石粉质粘土。
(2)、HP1滑体特征
HP1为古滑体局部复活变形,根据物探分析以及现场调绘可知,滑体中部较厚,滑面埋藏较深,深约15m,后部及前部相对较薄,滑体物质与古滑体相同,为碎块石土,紫红色、黄褐色、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碎石、块石及黄褐色、褐色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块石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青灰色长石砂岩,块石、碎石大小不均,分选性差。碎石含量约60-65%,碎石粒径一般5~20cm,块石直径0.5~10m,含量约40%。其余充填含砾石粉质粘土。
(3)、HP2滑体特征
HP2为古滑体局部复活变形,从钻孔、探井揭露,以及现场调绘,结合地形条件综合分析,滑坡分两级剪出,滑体中下部较厚,平均厚约10m,滑体物质为碎块石土,紫红色、黄褐色、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碎石、块石及黄褐色、褐色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块石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青灰色长石砂岩,块石、碎石大小不均,分选性差。碎石含量约60-65%,碎石粒径一般5~20cm,块石直径0.5~10m,含量约25%。其余充填含砾石粉质粘土。
(4)、HP3滑体特征
HP3为古滑体局部复活变形,从钻孔、探井揭露,以及现场调绘,结合地形条件综合分析,滑体中下部较厚,平均厚约7m,滑体物质为碎块石土,紫红色、黄褐色、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碎石、块石及黄褐色、褐色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块石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青灰色长石砂岩,块石、碎石大小不均,分选性差。碎石含量约60-65%,碎石粒径一般5~20cm,块石直径0.5~10m,含量约25%。其余充填含砾石粉质粘土。
2.1.3滑带特征
(1)、古滑坡滑带特征
据勘查揭露:古滑坡滑带主要为堆积体与下部基岩接触带,滑带形态变化较大,总体上后缘较陡,坡角35~40°,中前部较平缓,坡角5°~8°,构成折线型的形态特征,见剖面图1-1′~6-6′及A-A′~C-C′。
滑带土位于基岩与堆积体的接触带中,据钻孔、探井工程揭露,滑带土为黄褐色含砾碎石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砾碎石含量20~45%,从钻孔及周边调查分析可知,古滑坡滑体块石大多直接与基岩面接触,不会形成连续的滑带土。
(2)、HP1滑带特征
据物探及调查分析:滑坡滑带主要为堆积体与下部基岩接触带,滑带形态变化较大,总体上后缘较陡,坡角35°,中前部较平缓,坡角约7°,构成折线型的形态特征,见剖面图A-A′。
滑带土位于基岩与块石的接触带中,据物探及调查分析,滑带土为黄褐色含砾碎石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砾碎石含量20~45%,据物探及周边调查分析可知,古滑坡滑体块石大多直接与基岩面接触,不会形成连续的滑带土。
(3)、HP2滑带特征
据勘查揭露及调查分析:HP2为古滑坡堆积体浅层滑动,滑坡滑带在堆积体内,堆积体上部块石含量相对较少,约25%,滑带形态变化较大,总体上后缘较陡,坡角40~60°,中前部相对较平缓,坡角约8°,构成折线型的形态特征,根据现场地形条件及变形迹象,分两级剪出,所以存在两层潜在滑面。
滑带土位于古滑坡堆积体内,堆积体上部块石含量相对较少,约25%,据勘查揭露,滑带土为黄褐色含砾碎石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砾碎石含量20~45%。
(4)、HP3滑带特征
据勘查揭露及调查分析:HP3与HP2相似,为古滑坡堆积体浅层滑动,滑坡滑带在堆积体内,堆积体上部块石含量相对较少,约25%,滑带形态变化较大,总体上后缘较陡,坡角40~60°,中前部相对较平缓,坡角约8°,构成折线型的形态特征。
滑带土位于古滑坡堆积体内,堆积体上部块石含量相对较少,约25%,据勘查揭露,滑带土为褐色含砾碎石粉质粘土;呈可塑状,砾碎石含量20~45%。
2.1.4滑床特征
(1)、古滑坡、HP1滑床特征
滑床为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Kj)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青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粒含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岩层产状290°∠8°。节理裂隙发育,滑床坡度具有后陡前缓特点,其形态顺坡向呈折线形。
(2)、HP2 、HP3滑床特征
滑床为古滑坡堆积体碎块石土,紫红色、黄褐色、褐色,松散~稍密,主要由碎石、块石及黄褐色、褐色粉质粘土组成。碎石、块石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及青灰色长石砂岩,块石、碎石大小不均,分选性差。碎石含量约60-65%,碎石粒径一般5~20cm,块石直径0.5~10m,含量约50%,滑床坡度具有后陡前缓特点,其形态顺坡向呈折线形。
2.1.5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据调查,古滑坡堆积体于20年前开始在古滑坡堆积体左右两侧及中部已局部复活变形并形成三处新滑坡(HP1、HP2、HP3),具体变形破坏特征如下。
HP1约20年前开始变形,调查访问居民房屋一带每年均有开裂变形,前缘陡坡一带经常出现滑塌现象。坡体上梯田于5年前开始无法蓄水,2007年7月5日连续特大暴雨坡体居民房屋一带再次发生多处开裂变形。据居民反应,当时居民符道雨房屋一带裂缝延伸长约30 m,宽约1cm,可见深度约1.0m,沿斜坡方向下错约5cm,造成房屋开裂;任江周、任良周等房屋一带裂缝贯通、加剧,延伸长约50m,宽约1~3cm,用竹竿可测深度约3.0m,沿斜坡方向下错约1~3cm,造成房屋开裂;2008年四川5.12汶川大地震时,受地震影响,坡体再次发生变形,裂缝增宽0.5~5cm,局部下错0.5~5cm,居民房屋严重变形,已成危房。
HP2约20年前开始变形,居民房屋后侧一带每年均有局部滑塌,据调查访问,1994年7月份连续3天大雨,瓦池居民房屋后侧约65m的斜坡地带出现一条东西向(垂直于坡向)的地面裂缝,当时裂缝延伸长约600m,一直延伸到HP3后缘,宽约0.1~0.5m,可见深约1~6m,下错约0.5~3m,现局部可见下错壁,居民介绍当时有巨大声响,持续时间近1分钟,街道居民全部跑出屋外,2007年7月5日连续特大暴雨坡体再次多处发生滑塌,目前,原有梯田已变形破坏为约20~30°的斜坡,部分房屋损坏。四川5.12汶川大地震时,受地震影响,坡体再次发生变形,据当地居民反映,瓦池社区街道外侧紧靠房屋一带出现断续延伸约200m的裂缝,裂缝宽0.5—2cm,局部下错0.5—2cm,现已被充填,多处居民房屋严重变形成危房。
HP3于20前开始出现开裂变形,居民房屋后侧一带每年均有局部滑塌,2007年7月5日连续特大暴雨使变形加剧,四川5.12汶川大地震时,受地震影响,变形再次加剧,教学楼、师生宿舍及居民住房出现大变形,学校操场、街道、居民房屋一带出现裂缝断续延伸约150m,宽0.2—1cm,导致师生宿舍及教学楼已成危房,目前师生宿舍已废弃,教学楼经维修仍继续使用,医院严重变形,局部倒塌成危房,多处居民房屋严重变形成危房,调查时医院及几户居民房屋已拆除重建
由上分析四川5.12汶川大地震作用加剧了滑坡的变形.
2.1.6 滑坡影响因素与变形破坏机制
从自然因素分析,影响滑坡稳定性的因素有暴雨、持续降雨、地下水、地震等。
从人为因素分析,在滑坡体上修筑房屋、开垦农田(特别是在坡体上开垦水稻田)以及在坡体上修建公路开挖坡脚等人类工程活动,也是降低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根据勘查可知,HP1、 HP2及HP3为古滑坡堆积体局部复活,地貌上所处斜坡,前缘陡坎临空,滑坡形态明显。因所处斜坡坡度较大,古滑坡堆积体结构松散,孔隙度大,加上地表水体活动,并沿堆积体孔隙入渗、径流、排泄,从中带走了夹杂在块石之间土体,从而造成块石之间成为空洞、架空,滑体岩土体应力重组,使得滑坡体的地表发生开裂、下沉等变形地质灾害现象。且水体对土体的进一步软化,岩土体抗剪强度降低。最终产生滑动,由于滑体产生变形,地表开裂,从而地表水体入渗对滑体产生影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过程。受降雨入渗使土石接触面滑带土软化,继而引起古滑体蠕动下滑。由此可知,水体对该滑坡的影响极大。
灾害体稳定性检算
2.2.1计算剖面的确定
本次对可行性研究计算中,根据勘查计算结果及现场实际情况综合确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2’、3-3’、4-4’、5-5’、6-6’剖面进行计算。
2.2.2计算参数的确定
(1)、地勘报告推荐
根据《四川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应急勘查报告》,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下各剖面计算抗剪强度指标采用值见表2.2-1。
滑面计算抗剪强度参数综合取值表         表2.2-1
项目
HP2滑坡
HP3滑坡
内聚力C(KPa)
内摩擦角φ(°)
内聚力C(KPa)
内摩擦角φ(°)
天然
24.5
15.8
20.0
10.5
饱和
22.0
14.1
18.0
9.0
(2)、反演分析
HP2、HP3滑坡均为古滑坡堆积体浅层局部复活,分别选取具有典型代表的2-2′、5-5′剖面进行饱和状态反演分析,根据现场滑坡状态,强降雨时地表有一定的变形,但没有整体滑动,滑坡在强降雨时处于欠稳定状态,所以稳定系数取1.04进行反算。HP2滑坡其计算结果见表2.2-2。反演结果取值,在饱和状态下,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C=22.0kPa,φ=14.1o; HP3滑坡其计算结果见表2.2-3。反演结果取值,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C=18.0kPa,φ=9.0o。
饱和状态下2-2′剖面滑带土反演分析成果表      表2.2-2
稳定性
Φ
13.3
13.5
13.7
13.9
14.1
14.3
14.5
14.7
C
20
0.966
0.976
0.985
0.995
1.004
1.014
1.023
1.033
20.5
0.976
0.985
0.995
1.004
1.014
1.023
1.033
1.042
21
0.985
0.995
1.004
1.014
1.023
1.033
1.042
1.052
21.5
0.995
1.004
1.014
1.023
1.033
1.042
1.052
1.061
22
1.004
1.014
1.023
1.033
1.042☆
1.052
1.061
1.071
22.5
1.014
1.023
1.033
1.042
1.052
1.061
1.071
1.08
23
1.023
1.033
1.042
1.052
1.061
1.071
1.08
1.09
23.5
1.033
1.042
1.052
1.061
1.071
1.08
1.09
1.099
饱和状态下5-5′剖面滑带土反演分析成果表       表2.2-3
稳定性
Φ
8.4
8.6
8.8
9
9.2
9.4
9.6
9.8
C
16.5
0.959
0.973
0.987
1.001
1.015
1.028
1.042
1.056
17
0.972
0.985
0.999
1.013
1.027
1.041
1.055
1.069
17.5
0.984
0.998
1.012
1.026
1.039
1.053
1.067
1.081
18
0.997
1.01
1.024
1.038☆
1.052
1.066
1.08
1.094
18.5
1.009
1.023
1.037
1.051
1.064
1.078
1.092
1.106
19
1.021
1.035
1.049
1.063
1.077
1.091
1.105
1.119
19.5
1.034
1.048
1.062
1.076
1.089
1.103
1.117
1.131
20
1.046
1.06
1.074
1.088
1.102
1.116
1.13
1.144
(3)、参数选取
据勘查结果HP2、HP3滑坡滑体土块石含量约占25%,古滑体块石含量约占50%,采用加权平均综合确定滑体重度,见表5.2-4;经对岩土室内试验结果分析及对滑坡具代表性剖面的反演分析,滑带土体抗剪强度指标综合取值采用表2.2-1。
滑体重度综合取值表            表2.2-4
项目
HP2滑坡滑体重度(kN/m3)
HP3滑坡滑体重度(kN/m3)
天然
饱和
天然
饱和
粉质粘土
19.7
20.0
19.7
20.0
砂岩
25.8
25.8
25.8
25.8
加权平均值
21.22
21.44
21.22
21.44
2.2.3稳定性计算
据勘查,HP2、HP3潜在滑带多处于上部粉质粘土层与含碎石较多粉质粘土交界处,滑带形态呈折线型,古滑坡滑带为堆积体与下部基岩接触带,滑带形态呈折线型,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系数法计算滑坡稳定性。
式中:
式中:ψj—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Wi—第i条块的重量(kN/m);
Ci—第i条块内聚力(KPa);
Φi—第i条块内摩擦角(°);
Li—第i条块滑面长度(m);
αi—第i条块滑面倾角(°);
βi—第i条块地下水线与滑面的夹角(°);
A—地震加速度(重力加速度g);
Kj—稳定系数;
由于该地质灾害勘查等级为Ⅱ级,因此该滑坡安全系数取1.15。
根据上述确定的计算参数和计算模型对各灾害体在工况一、工况二、工况三分别进行整体稳定性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成果统计见表2.2-5。
新田坡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成果统计表         表2.2-5
序号
灾害体名称
剖面号
计算工况
稳定
系数
稳定状
态评价
HP2滑坡
1-1′
工况一:自重+地表荷载
1.359
稳定
工况二:自重+地表荷载+20年一遇暴雨
1.202
稳定
工况三:自重+地表荷载+地震
1.309
稳定
2-2′
工况一:自重+地表荷载
1.176
稳定
工况二:自重+地表荷载+20年一遇暴雨
1.042
欠稳定
工况三:自重+地表荷载+地震
1.138
基本稳定
3-3′
工况一:自重+地表荷载
1.291
稳定
工况二:自重+地表荷载+20年一遇暴雨
1.144
基本稳定
工况三:自重+地表荷载+地震
1.247
稳定
3
HP3滑坡
4-4′
工况一:自重+地表荷载
1.222
稳定
工况二:自重+地表荷载+20年一遇暴雨
1.064
基本稳定
工况三:自重+地表荷载+地震
1.166
稳定
5-5′
工况一:自重+地表荷载
1.199
稳定
工况二:自重+地表荷载+20年一遇暴雨
1.038
欠稳定
工况三:自重+地表荷载+地震
1.144
基本稳定
6-6′
工况一:自重+地表荷载
1.325
稳定
工况二:自重+地表荷载+20年一遇暴雨
1.148
基本稳定
工况三:自重+地表荷载+地震
1.261
稳定
2.2.4 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根据《四川省地震灾区2008年重大地质灾害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应急勘查报告》,滑带C、φ值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都是较明显的,其中尤其以φ值的影响最大,为影响滑坡稳定性最主要的敏感因素。
由于滑带土抗剪强度参数主要受降雨入渗和滑带土饱水程度的影响,因此,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需重点考虑滑带土饱水的情况。
2.2.5 稳定性综合评价
根据《滑坡防治工程勘察规范》(DZ/T 0218--2006),其稳定性评价标准为:
当K<1时,不稳定;
1≤K<1.05,欠稳定;
1.05≤K<1.15,基本稳定;
K>1.15,稳定。
由表5.3-1计算结果可知:
(1)、在天然状态下, HP2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176~1.359,处于稳定状态;HP3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199~1.325,处于稳定状态;古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357~1.879,处于稳定状态。
(2)、在暴雨状态下, HP2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042~1.202,,处于欠稳定~稳定状态;HP3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038~1.148,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古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31~1.846,处于稳定状态。
(3)、在地震工况下, HP2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138~1.309,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HP3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144~1.261,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古滑坡体稳定性系数为1.31~1.846,处于稳定状态。
计算结果表明,影响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降雨,地震对滑坡的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与现场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治理工程设计
设计指标
3.1.1 设计工况
3.1.2 设计基本参数
(1)降雨
暴雨重现期在设计情况下为20年一遇,校核情况下为50年一遇。设计暴雨强度为65.9mm/h,校核暴雨强度为79.4mm/h。汇水面积0.56km2。
(2)地震
南江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据2008年6月11日实施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10386-2001)国家标准第1号修改单及附件2-1和2-2,场地地震烈度为Ⅵ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0s,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南江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
(3)抗滑工程荷载
①自重:地下水位线以上滑坡土体取饱和容重,以下取天然容重。
②暴雨:滑坡区雨季集中(6~9月)、较长,雨型多为大到暴雨,部分雨水入渗使土体饱水、滑体加重、抗剪指标降低,促使变形加剧。
③地震: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地震系数取0.0125。
3.1.3 抗滑工程设计标准
参照国家相关规范规定,本工程防治级别为Ⅱ级。
抗滑工程建筑物抗滑稳定安全系数(kc)和抗倾覆安全系数(kt),根据场地重要性和荷载组合形式确定。
持续暴雨滑体滑带和变形体饱水
kc≥1.30(抗滑工程),  kt≥1.60。
3.1.4 排水工程设计标准
(1)设计暴雨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该新田坡滑坡区设计暴雨重现期确定为20年一遇。地表排水工程设计降雨标准,采用暴雨重现期和降雨历时计算确定设计暴雨强度。根据《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暴雨重现期在设计情况下为20年一遇,校核情况下为50年一遇。设计暴雨强度为65.9mm/h,校核暴雨强度为79.4mm/h。汇水面积0.56km2。
(2)截(排)水量
地表截水沟设计截流滑坡后缘坡体上,滑坡区50%以上的降雨径流。
(3)截水沟安全超高
按四等排水工程要求,设计涉及截水沟超高标准、水流流速控制标准、截水沟安全标准。截水沟超高标准定为:设计情况下均不低于0.3m。
工程总体布置
滑坡HP1采取“搬迁避让”,滑坡HP2采取“后缘截排水沟+中部挡土墙+前缘抗滑桩+护坡”,滑坡HP3采取“后缘截排水沟+前缘抗滑桩+护坡”。
分项工程设计
3.3.1挡墙设计
由于滑坡HP2中下部隆盛街北侧居民房屋后侧一带,居民建房时切坡形成高2~3m的陡坎,近20年来每年均有局部滑塌,为了保护居民住房几生命财产的安全,拟在房屋后侧一带设置浆砌石挡墙进行支护。计算时采用主动土压力计算。
(1)、 主动土压力的计算
侧向岩土压力采用库仑三角形分布,岩土压力计算公式为:
式中:Eα—主动土压力(KN/m);
γ—岩土体容重(KN/m3),取21.44 KN/m3;
H—挡墙高度(m);
Kα—主动土压力系数。
式中:α—墙背与竖直线的夹角,取α=0o;
β—墙后填土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取β=35o;
σ—墙背与土体的摩擦角,取σ=8o;
φ—内摩擦角,取φ=14.1o;
墙体材料:γ墙=24 KN/m3,摩擦系数u=0.5
(2) 、挡墙抗倾覆稳定性验算
按规范,抗倾覆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
式中: —抗倾覆稳定性系数,按规范要求不得小于1.60。
Z—推力或土压力作用点离墙趾的高度;
X0—重力式抗滑桩挡墙重心离墙趾的水平距离;
b—基底的水平投影宽度;
(3)、 挡墙抗滑移稳定性验算
按照规范,抗滑移稳定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
式中: —抗滑移稳定性系数,按规范要求不得小于1.30。
G—重力式挡墙每米自重;
α0—重力式挡墙基底倾角;
α—重力式挡墙墙背倾角;
σ—剩余下滑力与重力式挡墙墙背法线的夹角;
μ—土对重力式挡墙基底的摩擦系数。
经采用以上计算公式及理正软件中的“重力式挡墙设计”进行挡土墙计算,各部分挡土墙具体计算结果详见计算书及以下分述内容。墙断面呈梯形,墙体采用M7.5砂浆MU30块石浆砌。挡土墙共计支护宽度253m,墙身高: 3.50(m),墙顶宽: 0.40(m),面坡倾斜坡度: 1:0.20,背坡倾斜坡度: 1:0.0,墙底倾斜坡率: 0.0:1。详见附图6。
3.3.2抗滑桩支挡体系设计
抗滑桩工程的布置根据滑坡上房屋规划、滑坡推力、施工可能性等因素确定。
(1)桩位的确定
支挡线确定依如下原则:
a. 尽量接近滑坡前缘,此位置滑坡剩余下滑推力较小。
b. 桩顶应高于剪出口。
c. 挖孔桩布置尽量使其成为平直的支挡线,尽量使其与主滑方向垂直,这样桩的受力条件好,整体性较好。
根据以上原则,拟布置抗滑桩工程如下:
滑坡HP2抗滑桩布置于兴马乡隆盛街南侧居民住宅房后地形陡坎处滑坡剪出口一带,从朱东北家房后侧沿居民住宅延至HP2左侧缘符开科家一带。
滑坡HP3抗滑桩沿兴马乡隆盛街南东侧居民住宅后侧陡坎外滑坡剪出口一带布置,从卫生所一带布至符开远家一带。
抗滑桩支挡线详见附图01。
(2)桩型、桩距、桩间板的确定
桩型采用矩形桩。桩距的确定应满足两个条件:其一是单桩承受的推力不能太大,否则桩嵌入段太长,桩截面太大或者桩身配筋太多会提高成本;其二是确保桩间滑体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在下滑力作用下不至于在桩间剪出。考虑以上二因素,各类桩设计最大推力见表7.4.1-2,桩间距均为5.0m。
(3)桩嵌固深度的确定
桩嵌固深度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0219-2006)第7.1.3确定,其嵌固深度不小于桩的1/3~2/5。
(4)桩护壁设计
挖孔桩护壁采用C20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厚上部250mm,下部200mm,钢筋为φ12HRB235级园钢,纵横间距均为200mm,每节护壁高1.0m,地面采用锁口,以保正施工安全。
(5)材料选择
桩身砼C30、桩护壁砼C20。钢筋:桩身主筋采用φ32HRB33500级螺纹钢,箍筋采用φ16HRB335级螺纹钢;桩身护壁筋采用φ12HPB235级园钢。
(6)抗滑桩工程设计计算
a.设桩处参数
选取2-2′、3-3′、4-4′、5-5′、6-6′剖面进行设计计算,由于滑面以下为含碎石粉质粘土,故采用M法计算,桩底铰接,桩芯C30砼。各类桩计算参数见表3.3.2-1,抗滑桩设计及配筋计算均采用北京理正软件中的“抗滑桩设计”计算,详见附件1(抗滑桩工程设计计算书)。
抗滑桩计算参数表                         表3.3.2-1
桩型
桩数
(根)
桩总长
(m)
桩间距
(m)
锚固段长(m)
滑带内
摩擦角
滑面
倾角
地基系数
(KN/m4)
设计桩前剩余下滑力(KN/M)
设计
工况
抗滑桩配筋选取情况
A
24
10
5
5
14.1
3.25
100
700
2
滑坡推力
B
21
7
5
3
14.1
6.49
100
82
2
土压力
C
12
9
5
5
9.0
3.1
100
413
2
土压力
D
10
9
5
5
9.0
2.01
100
505
2
滑坡推力
E
10
8
5
4
9.0
2.9
100
252
2
土压力
b、抗滑桩结构验算
正截面计算公式:
斜截面计算公式:
ASV/S ≥(V-0.7bh0ft)/1.25h0fyv
ASV=nASV1
上式中各参数符号意义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计算结果见抗滑桩工程设计计算书。
C、抗滑桩配筋
抗滑桩配筋计算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计算,土压力作用情况和滑坡推力作用情况对比选取大者,各类桩配筋、最大弯矩和最大剪力见表3.3.2-2,桩体弯矩、剪力分布图见附图4-2~4-4。
抗滑桩配筋表                          3.3.2-2
桩型
桩数(根)
最大弯矩
最大剪力
通配纵向
一级加
受压
两侧构
箍筋
配筋率ρ
(KN·m)
(KN)
受拉筋
强筋
配筋
造配筋
配筋
A
24
12929
6692
9Φ32
17Φ32
9Φ32
6Φ20
56Φ16
0.83%
B
21
6524
4365
5Φ32
16Φ32
4Φ32
6Φ20
56Φ16
1.34%
C
12
10565
5582
6Φ32
22Φ32
6Φ32
6Φ20
80Φ16
1.27%
D
10
8084
4167
6Φ32
15Φ32
6Φ32
6Φ20
49Φ16
1.00%
E
10
5012
3278
6Φ28
10Φ28
5Φ28
6Φ20
45Φ16
1.13%
抗滑桩各类钢筋用量表                          3.3.2-3
桩型
钢筋类别
Φ32(kg)
Φ20(kg)
Φ16(kg)
Φ12(kg)
钢筋总量(t)
根数
单根用量
单位总量
单根用量
单位总量
单根用量
单位总量
单根用量
单位总量
A
24
1886.32
45271.79
145.00
3480.02
638.02
15312.41
819.54
19668.84
197.02
B
21
821.95
17261.00
145.00
3045.02
441.84
9278.64
386.19
8110.02
C
12
1486.08
17832.96
130.20
1562.46
722.09
8665.08
578.44
6941.32
D
10
1168.54
11685.36
130.20
1302.05
442.28
4422.82
578.44
5784.43
E
10
806.80
8068.01
115.41
1154.09
397.15
3971.51
420.65
4206.46
合计
77
100119.13
10543.63
41650.46
44711.07
表3.3.2-2显示,A、C、D、E型桩均配有一级加强筋,各桩型配筋率ρmin=0.21%<ρ<ρmax=2.67%。详见附图5。
d、各桩工程布置
滑坡(HP2)抗滑桩拟布置于兴马乡隆盛街南侧居民住宅房后地形陡坎处滑坡剪出口一带,从朱东北家房后侧沿居民住宅延至HP2左侧缘李文才家一带,共设两类桩(A、B型),桩间距5m,桩间根据地形设置护坡墙,护坡墙采用M7.5浆砌石砌筑,墙宽0.4m,墙顶与桩顶相平,根据地形砌筑,对桩后进行土回填,其中A型桩支护宽度116m,共设桩24根,桩长10m,桩顶标高均为687.5m; B型桩支护宽度105m,共设桩21根,桩长7m,桩顶高程B1~B3为690.0m,B4为691.0m,B5为692.0m,B6~B21为693.0m。
滑坡(HP3)抗滑桩拟沿兴马乡隆盛街南东侧居民住宅后侧陡坎外滑坡剪出口一带布置,从卫生所一带布至符开远家一带,共设三类桩(C、D、E型),桩间距5m,桩间根据地形设置护坡墙,护坡墙采用M7.5浆砌石砌筑,墙宽0.4m,墙顶与桩顶相平,根据地形砌筑,对桩后进行土回填,其中C型桩支护宽度56m,共设桩12根,桩长9m,9桩顶标高均为695.0m; D型桩支护宽度52m,共设桩10根,桩长9m,9桩顶标高均为693.0m;E型桩支护宽度48m,共设桩10根,桩长8m,板高4m,板厚0.3m,桩顶标高均为691.5m。
抗滑桩工程支挡线详见附图01、2、3
3.3.3排水沟工程
(1)排水工程设计
①截水工程尺寸结构设计
地质灾害区截水设计降雨按20年一遇设计,50年一遇校核,按滑坡后缘地质灾害区汇水面积为0.56km2。按设计标准,该地质灾害区降雨汇水面积及其所需排泄地表径流量,进行地表截水工程的设计和布置,详见治理工程布置平面图(附图01)。
采用公式为:
当F<3km2时    Qp=φSpF
式中:Qp——设计频率地表水汇流量(m3/s)
φ——径流系数
Sp——设计降雨强度(mm/h)
F——汇水面积(km2)
排水沟过流量计算公式为:
C=R1/6/n
式中:Q——过流量(m3/s)     R——水力半径
i——水力坡降           W——过流断面面积(m2)
C——流速系数(m/s)    n——糙率(浆砌块石) 取0.017
按截水沟所处位置和控制的汇水面积及需排泄的径流量,就截水沟进行了几何尺寸的水力设计计算和优化。截水沟过水断面设计为梯形断面,截水沟采用M7.5浆砌块石砌筑,截水沟每隔15m设置一个伸缩缝。截水沟AB、EF段上口净空宽1.50m,下口净空宽0.60m,净高0.90m,厚0.3m,AB段长70m,EF段长30m;BC、DE段上口净空宽1.10m,下口净空宽0.40m,净高0.70m,厚0.3m,BC段长122m,DE段长142m;CD段上口净空宽1.30m,下口净空宽0.50m,净高0.80m,厚0.3m,长262m;详细大样图见附图8。
②排水工程结构设计
采用M7.5浆砌石,侧墙厚0.3m,沟底厚0.3m。过水断面尺寸详见附图8-1~8-6,块石材料强度为Mu30,尺寸应大于20cm,砌石的基底应敷设50-80mm砂浆垫层。
修筑时每隔15.00m或地形明显变化处设沉降缝,缝宽20—30mm,用沥青麻筋充填封闭。
沟渠开挖与边坡处理:截水沟采用人工开挖,为保证截水沟基础稳定,新建截水沟基础均在土层中,开挖深度必须大于沟底厚度与侧边墙高度之和,开挖边坡坡比1:5~1:0.6。浆砌后两侧超挖部分用粘土进行回填夯实,需要填方地段应分层夯实,确保水沟稳定安全。
③涵洞设计
设计截水沟AB段、CD段穿越公路,现场调查发现,公路旁没有布置其它的排水设施,故在截排水沟穿过公路时设计地下排水涵洞,采用矩形断面;根据排水涵洞上部作用的行人及车辆荷载,设计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盖板。各段涵洞尺寸及盖板设计详见附图8-6。
(2)排水工程布置原则:
①最大限度地拦截滑坡区外降雨形成的地表水进入滑体内,因此,在滑坡区后缘布置截水沟以拦截外围的坡面径流。
②截水沟尽量沿地形等高线布置;排水沟尽量沿垂直等高线最大坡降方向的天然冲沟或低凹部位布置,使沟渠能最大限度截水,同时又易于排水。
③截排水沟的渠底应保证沟渠不冲不淤,即保证一定的水速,使之既不冲刷沟渠结构,又不出现泥沙淤积。
④尽量避免与其它构筑物交叉,尽量减少弯道,少占或不占耕地。
共设计外围截水沟总长626m,根据地形条件变化及汇水范围将外围截水沟分为5段。详见附图01。
(3)排水沟的布置
①截水沟布置在滑坡体HP2、HP3后缘外围,结合地形条件,距离适当调整。
②HP2、HP3两侧的排水沟结合已有地形条件、已有冲沟进行修建。
3.3.4搬迁避让
HP1滑坡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且治理难度极大,滑坡体上居民住户不多,根据居民意愿及地方政府意见,建议及时对HP1上12户居民进行搬迁避让,统一搬至瓦池社区街道一带集中建设。
工程量
3.4.1挡土墙
设计工程量见表3.4-1。
挡土墙设计工程量表                        表3.4-1
挡土墙类别
挡墙总长(m)
土石方量开挖(m3)
M7.5浆砌石(m3)
卵砂石(m3)
φ10cmPVC管(m)
基础垫层
伸缩缝2.63㎡/个
挡土墙
253
531
665
443
210
81
33
3.4.2抗滑桩工程
设计工程量见表3.4-2。
抗滑桩工程量见表                          表 3.4 -2
桩型
根数
钢筋
C30砼
C20砼
土方开挖
石方开挖
模板
桩后回填土方量(m3)
浆砌石护坡(m3)

kg
m3
m3
m3
m3
m2
A
24
83733.06
810.00
488.16
856.79
443.83
1891.20
1880.36
1092
B
21
37694.68
220.50
216.51
288.33
166.53
787.50
638.88
C
12
35001.85
181.44
182.40
240.13
139.44
684.00
76.72
D
10
23194.66
151.20
152.00
200.11
116.20
570.00
444.08
E
10
17400.07
120.00
116.90
156.35
90.17
425.00
109.44
合计
77
197024
1483
1156
1742
956
4358
3149
3.4.3截排水工程设计
设计工程量见表3.4-3。
水沟工程量见表                          表 3.4 -3
分段
长度m
伸缩缝0.78㎡/个
断面积
挖方m3
土(占0.75%)
石(占0.25%)
浆砌石
涵洞钢筋砼盖板 m3
m3/米
合计
AB
70
5
0.9
63.0
47.3
15.8
0.86
60.2
5.76
BC
122
8
1.19
145.2
108.9
36.3
0.67
81.74
CD
262
18
1.48
387.8
290.8
96.9
0.76
199.12
DE
142
10
1.19
169.0
126.7
42.2
0.67
95.14
EF
30
2
0.9
27.0
20.3
6.8
0.86
25.8
合计
626
34
792
594
198
462
工程监测设计
监测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4.1.1 监测工作的目的
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从1994年以来一直处于缓慢持续的蠕动变形中,目前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监测网络,无监测数据。为了防止变形体发生突发性滑动,确保滑坡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必须建立变形区新田坡滑坡监测网络。
4.1.2 监测工作的任务
①建立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地面和地下)变形监测网络,施工前进行监测,预报滑坡、不稳定斜坡的变形发展趋势,监测资料可供地方政府在划定新田坡滑坡危险区时参考利用。
②在整个治理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跟踪监测,超前预报,确保施工期间滑坡区工作人员、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③监测成果用于施工期间反馈设计,指导优化后续工程施工;竣工后用于检验防治效果。
监测设计原则与依据
4.2.1 监测设计的原则
(1)建立有效简便的监测网络
充分利用现有监测设施和资料基础上,建立系统化、立体化监测系统,在治理施工全过程中,及时测定和预报滑坡的位移、应力等变化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并为长期稳定性预测研究提供资料。
(2)采取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监测
监测工作采取地面变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等手段。提高监测成果资料的可靠性。
(3)监测点尽可能进行长期监测
贯彻全过程监测工作思路,包括地面监测、地下水动态监测、施工安全监测、治理效果监测,以监测结果作为反馈设计、指导施工和检验治理效果的依据。工程完工后,变形监测点、治理效果监测点应转为长期监测点。
(4)监测仪器选择原则
a、仪器的可靠性和长期稳定性;
b、足够的测量精度、灵敏度及相应量程;
c、现场使用比较方便、简单;
d、仪器不易损坏,尤其是长期监测仪器应具有防风、防雨、防腐、防潮、防震、防雷电干扰等与环境相适应的性能。
4.2.2 监测设计的依据
(1)地质依据
《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勘查报告》。
(2)测量技术依据
主要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颁发《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1997)进行设计。
监测工程布置
监测工程设计
(1)监测对象和范围
根据勘查报告确定的滑坡的边界范围,作为本次监测网布置范围。
(2)监测等级
根据《规程》规定,一般场地滑坡观测,应按《规程》变形测量等级的三级进行观测,即按沉降观测时观测点高差中误差≤1.5mm,位移观测时观测点坐标误差≤10mm精度要求进行观测。
(3)监测周期的确定
变形观测周期应以能系统反映所监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根据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及外界因素影响确定。因此,滑坡场地观测的周期应视滑坡的活跃程度及季节变化等情况而定。在遇暴雨、发现滑速增快或观测过程中发现有大滑动的可能时,应立即缩短观测周期,及时增加观测次数。目前在雨季每10天观测一次,旱季每半月观测一次;施工期间继续监测滑坡水平、垂直位移变化,达到安全监测的目的;施工结束后转为长期监测,每半年一次观测,监测时间2年,以检验治理效果。
(4)监测点
①选点
按《规程》要求,控制点须选设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变形观测点选设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在古滑坡外围共布置2个控制点。
②监测点的建立
采用钢筋混凝土标墩,标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盘,标墩具体设计见附图6-1。
(5)监测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①各周期变形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对观测点进行坐标及高程的计算。以各观测点的零周期为初始值,以后观测点各周期的坐标高程值相对于初始值的差,即为变形观测点各周期的水平位移和沉降量的大小。
②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
内业计算数字的取位见表6.4.1-1。
监测数据取位表      表8.4-1
水平角值及各项改正数(″)
边长观测值及各项改正数(mm)
边长、坐标、高程(mm)
垂直角及各项改正数(″)
坐标增量及
高差(mm)
0.1
0.1
0.1
0.1
0.1
③各周期观测成果的处理,应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变形观测点以各周期的长期观测数据为依据,通过分析所测变形与内因、外因之间的相关性,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采用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在回归方程中逐个引入显著因子,剔除不显著因子,获得最佳回归方程。
④提交资料:
监测工作结束后,提交下列成果:
a、滑坡、变形区观测系统点位位置图
b、观测成果点
c、观测点位移与沉降综合曲线图
d、观测成果分析资料
①人员配置:根据监测设计工作量需2个工作人员,其中测量技术人员1人。
②仪器设备:经纬仪、光电测距仪、钻孔倾斜仪、TDR监测系统各一台,对讲机2个、
水位计1台和其它配备设备。
监测工程量
设计监测工程量见表4.5-1、4.5-2
监测工作量表                     表4.5-1
监测工作内容
单位
工作量
监测周期
监测时间
位移监测
大地形变

10
7天
工程完工后一个水文年
裂缝

15
7天
巡视监测
1天
地下水动态监测
测水量

5
7天
环境因素
降雨量

1
按实际降雨情况
人类工程活动

整个滑坡体
7天
监测墩工程量表                     表4.5-2
钢筋制安(t)
挖土方(m3)
C25砼(m3)
强制对中基(个)
回填土( m3)
0.2
8.42
13.20
12
4.21
施工组织设计
施工条件
(1)、交通条件
新田坡滑坡位于南江县兴马乡瓦池社区,距南江县城约65km,距兴马乡约10km,其中兴马—滑坡区的一段(10km),为一条碎石村级公路,路况较差。下雨时该段道路车辆通行难度大,因此,现场道路交通条件较差。
(2)、水、电供应情况
施工用水可采用当地自来水,但水量较小,必须修建蓄水池。施工用电可就近接用动力电,水、电条件较好。
(3)、气象条件
新田坡滑坡区每年的6月至9月为丰水期,降雨量约占全年的70%,从10月至次年的5月为少雨季节,降雨少,气温也较适宜,是施工的黄金季节。
(4)、占地
该项目按本报告推荐方案实施后可能占用地块面积约4.67亩,施工期间临时占地约14.01亩(包括施工临时工棚、料场等)。
(5)、岩土条件
新田坡滑坡物质成份以碎块石土为主,基岩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Kj)棕红色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青灰色厚层—块状中细粒含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岩石等级为Ⅵ级,人工凿岩有一定的困难。
料场选择与开采
场区地处山区,地形切割大,山高坡陡,根据现场调查,岩性为白垩系城墙岩群剑门关组(Kj)
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含钙质长石石英砂岩呈不等厚互层,区内无开采条件。根据瓦池社区提供的资料,砂、石料场和条石料场均距施工区约30km;水泥,钢材均需要从南江县城购买,施工区距南江县城70Km。
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
5.3.1施工方法
新田坡滑坡治理工程主要工程类型有:地表排水工程、抗滑桩工程等。
(1)排水沟:按设计要求进行人工沟槽开挖与人工沟槽砌筑。
(2)施工抗滑桩: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施工方法。采用自制孔口电动提升机进行挖孔桩出渣升降操作,以减轻劳动强度;桩孔护壁采用钢筋砼进行护壁,桩井口应作好锁口,开挖过程中同时配备足够的抽水和井内通风设备。钢筋笼在孔内制作,预留桩间板钢筋接头。
5.3.2施工顺序
(1)施工前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变形区新田坡滑坡施工监测网,为制定防灾预警方案和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反馈设计积累监测数据资料;
(2)暴雨是造成斜坡变形加剧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按设计要求建立地表排水系统。首先设置外围环型截水沟,再修建和疏通加固滑体内的自然水沟。以排引地表水(雨水、生活污水)等工程作为先期施工。
(3)施工占地征用应根据工程施工顺序安排,先施工的工程单元必须提前征地,腾出场地,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4)施工抗滑桩工程,抗滑桩施工应采用跳2挖1,一批施工完成,且混凝土强度达到2/3终凝强度再施工下一批。
(5)在资金到位较充分的情况下,各工程单元可安排同时进行施工以加快治理进度。
5.3.3施工工艺及施工注意事项
(1)排水沟施工
①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条件,按设计图纸尺寸、高程,量定开挖基础范围,准确放出基脚大样尺寸,开挖地基,进行修建。
②开挖土方基槽时,应适当放坡,以防滑塌。重要的大落差跌水、陡坡地基,应夯压加固处理。
③填方基础,必须按规定尺寸分层夯实,达到设计要求。
④石方开挖中,打炮眼、装炸药和爆破等工序,必须严格按照有关爆破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杜绝不安全事故发生,尽量避免采用爆破。
⑤排水沟实行分段开挖,分级报验,合格一段修筑一段,防止基槽开挖后边坡临空时间较长失稳。开挖出的基槽,如基底承载力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处理加固。
⑥排水沟底板和边墙砌筑为人工操作。砌筑工艺总的要求为:平(砌筑层面大体平整)、稳(块石大面向下,安放稳实)、紧(石块间必须靠紧)、满(石缝要以砂浆填满捣实,不留空隙)刷干净。
⑦砌石时,基础应敷设50~80mm砂浆垫层。
⑧排水沟每10m设一道伸缩缝,伸缩缝采用沥青麻筋充填。
⑨砌片石时,应注意纵、横缝互相错开,每层横缝厚度保持均匀。未凝固的砌层,避免震动。
⑩ 须勾缝的砌石面,在砂浆初凝后,应将灰缝抠深30~50mm,清净湿润,然后填浆勾阴缝。沟内抹面砂浆为M10,抹面要平直,并确保沟的外形尺寸。
(2)抗滑桩施工
根据该滑坡防治工程施工的具体特点组织施工。其施工顺序为:桩放线→桩施工→板施工。
桩施工:施工顺序为放孔→人工桩孔开挖→钢筋制安→桩芯砼浇注→养护。具体要求如下:
①抗滑桩要严格按设计图施工。将开挖过程视为对滑坡进行再勘察过程对待,及时进行地质编录,利于反馈设计,优化设计。
②抗滑桩工程施工包含以下工序:施工准备、桩孔开挖、地下水处理、护壁、钢筋笼制作与安装、混凝土灌注、混凝土养护等。
③施工准备应按下列要求进行。
A、按工程要求进行备料,选用材料的型号、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有产品合格证和质检单。
B、钢筋应专门建库堆放,避免污染和锈蚀。
C、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
D、砂石料的杂质和有机质的含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204-92)的有关规范的规定。
④桩孔采用人工开挖,并按下列原则进行:
A、首先对桩孔定位,开挖前应平整孔口,并做好施工区的地表截、排水及防渗工作。雨季施工时,孔口应加筑适当高度的围堰。
B、采用跳挖作业方式开挖,每次跳挖间隔2孔。
C、松散层段孔口做锁口处理,桩身作护壁处理。基岩或坚硬孤石段可采用少药量、多炮眼的松动爆破方式,但每次剥离厚度不宜大于30cm。应尽量避免采用爆破。开挖基本成型后再人工刻凿孔壁至设计尺寸。
D、根据岩土体的自稳性,一次最大开挖深度0.9~1.2m,易垮塌段在0.5~0.6m,垮塌严重段应先注浆后开挖。
E、每开挖一段应及时进行岩性编录,仔细核对滑面(带)情况,综合分析研究,如实际位置与设计有较大出入时,应将发现的异常及时向建设单位和设计人员报告,及时变更设计。实挖桩底高程应会同设计、勘察等单位现场确定。
F、弃渣吊出后立即运走,不得堆放在滑坡体上,防止诱发次生灾害。
⑤桩孔开挖过程中及时排除孔内积水。
⑥桩孔开挖过程中应及时按设计进行钢筋混凝土护壁,护壁的单次高度与一次最大开挖深度一致。护壁厚度为20cm,护壁每节高度0.9~1.2m,内加钢筋,与围岩接触良好。护壁后的桩孔应保持四周平直。
⑦钢筋笼的制作与安装可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按下列要求进行。
A、钢筋笼尽量在孔外预制成型,整体放于桩孔内。孔内制作钢筋笼必须考虑通风排烟。
B、竖筋的接头采用双面搭接焊、对焊或冷挤压。同一断面接头不得大于50%。并应作焊接强度试验。
C、竖筋的搭接处不得放在滑动面(带)处。
⑧桩芯混凝土灌注应符合下列要求。
A、待灌注的桩孔深度、桩径、垂直度以及钢筋笼的制作、安装通过检查合格。
B、所准备的材料用量须满足单桩连续灌注。
C、当孔底积水厚度小于100mm时,可采用干法灌注;否则应采取措施处理。
D、采用干法灌注时,混凝土应通过串筒或导管注入桩孔,串筒或导管的下口与混凝土面的高度不宜大于2m。
E、桩身混凝土灌注应连续进行,不留施工缝。当必须留置施工缝时,应按《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50204-92)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F、桩身混凝土,每连续灌注0.5~0.7m时,应插入振动器振捣密实一次。
G、对出露地表的抗滑桩应及时派专人用麻袋、草帘加以覆盖并浇清水进行养护。养护期在7天以上。
⑨桩身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取样做混凝土试块。每桩须取样一组。
⑩抗滑桩工程的施工应符合下列安全规定。
A、监测应与施工同步进行。当滑坡出现险情,并危及施工人员安全时人员应及时通知撤离。
B、孔口必须设置围栏,用以防止地表水、雨水流人。严格控制非施工人员进入现场。人员上下可用卷扬机和吊斗等升降设施。同时应准备软梯和安全绳备用。孔内有重物起吊时,应有联系信号,统一指挥。升降设备应由专人操作。
C、井下工作人员必须戴安全帽,不宜超过2人。
D、每日开工前必须检测井下的有害气体。孔深超过10m后,或10m内有CO、C02、NO、N02、甲烷等有害气体并且含量超标或氧气不足时,均应使用通风设施向作业面送风。井下爆破后,必须向井内通风,待炮烟粉尘全部排除后,方能下井作业。
E、井下照明必须采用36V安全电压。进入井内的电气设备必须接零接地,并装设漏电保护装置,防止漏电触电事故。
F、井内爆破前,必须经过设计计算,避免药量过多造成孔壁坍塌。须由已取得爆破操作证的专门技术工人负责。起爆装置用电雷管。
11、抗滑桩属于隐蔽工程,施工过程中,应做好地质编录和各种施工、检验记录。对于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情况,应记录备案,并经设计、监理签证认可。
板施工:施工顺序为土方清理→钢筋制安→摸板安装→浇注混凝土→拆摸→养护。具体要求如下:
①必须在桩芯砼2/3凝固时间后方可进行施工,必须间隔施工。
②钢筋应先清除铁锈,方可进行制安,应严格按设计图制安。
③摸板安装应平整,断面尺寸误差+20mm以内。
④混凝土浇注必须一次完成,不能间断,必须振捣密实,混凝土凝固2小时后,应洒水养护3-7天。
(3)浆砌石挡墙施工
①根据设计要求及现场条件,按设计图纸尺寸、高程,量定开挖基础范围,准确放出基脚大样尺寸,开挖地基,进行修建。
②挡墙基础开挖为人工开挖,严禁爆破作业。
③基础埋置深度不应小于1.0m。
④砌筑为人工操作,砌筑工艺总的要求为:平(砌筑层面大体平整)、稳(块石大面向下,安放稳实)、紧(石块间必须靠紧)、满(石缝以砂浆填满捣实,不留空隙)。
⑤必须采用座浆法,所用砂浆宜采用机械拌合。块石、条石表面应清洗干净,砂浆填塞应饱满,严禁干砌。
⑥块石、条石强度不低于Mu30,砂浆强度为M10,砌筑时,应注意纵、横缝互相错开,每层横缝厚度保持均匀。未凝固的砌层,避免震动。
⑦每10m设一道伸缩缝,伸缩缝采用沥青麻筋充填。
⑧外露面应用M10砂浆勾缝,在砂浆初凝后,应将灰缝抠深30~50mm,清净湿润,然后填浆勾缝。并确保墙的外形尺寸。
施工交通运输
施工交通运输主要采用人工胶轮车及小型拖拉机,从原有的小道及新修的施工便道实施二次搬运。
施工总体布置
施工料场及生活区位于距施工场地较近的HP2中部和HP3中部,地势较平缓,材料运输通道选择场地原有的小道及新修的施工便道。具体位置详见附图1-2施工交通及施工组织总布置图。
施工总进度
新田坡滑坡,治理工程的施工计划工期为12个月,见表6.5.2-1。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宜根据业主的要求、气象水文条件等具体确定。
施工进度安排表               表5.6-1
分项工程名称
施工时间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4个月
5个月
6个月
7个月
8个月
9个月
10个月
11个月
12个月
前期准备
桩板墙
工程监测
排水工程
其他工程
项目实施的保障措施
新田坡滑坡治理工程,是关系到灾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防灾工程,责任重大。以“精心组织施工,严格管理、监督,效果好”为宗旨。
(1)精心施工
施工阶段是实现项目实体的最终阶段,其施工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项目的成败及使用效果。因此,应选择具有地质灾害施工资质和施工经验的施工单位,严格项目施工监理。在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相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作业,加强施工监理,确保项目质量。
(2)严格工期控制
对于本项目实行严格控制,确保项目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必须严格按项目管理程序严格控制工期,管理部门、施工单位应高度重视工期,施工单位应与管理部门签定工期责任书,严格工期检查、督促、考核及奖惩,确保项目按期完成。
(3)严格经费管理
对治理经费进行严格的管理,设立专门帐户,加强对治理工程监理,根据施工进度、监理签证支付工程进度款,对全部项目经费实行全过程审计监督。
(4)严格施工管理
①本工程是关系到滑坡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危的防灾工程,责任重大。应成立由市、区、镇各级政府及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相关部门参加的防治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
②施工质量管理
工程施工按现行施工规范、施工图设计和设计说明要求进行施工。应建立、建全各级施工质量管理及验收制度,施工中应从原材料的采购、加工、安装、施工等各个环节及施工中的各道工序严格控制、层层把关,确保施工质量。
③施工安全管理
工程施工中,应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文明施工”的原则,制定各种安全操作细则,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随时进行安全检查。由于施工场地限制,交叉作业多,施工中应特别注意安全问题。建议执行职业安全与卫生管理体系标准。
(5)
本治理工程项目主要涉及水泥、钢材、石料等方面的原材料的质量控制。
a、按工程要求进行备料,钢筋、水泥等应在交货时提交质量检测证书;
b、水泥宜使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严禁使用受潮和过期水泥,水泥质量控制相关要求、标准按《通用硅酸盐水泥》GB175-2007进行;
c、砂石料的杂质和有机质的含量应符合《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
按以下相关规范执行:
《钢筋混凝土施工及验收规范》(JB10-89);
《砼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3-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332-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行业标准》(JT/T528-2004);
《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评定标准》(GBJ301988);
《建筑工程冬季施工规程》(JGJ104)。
环保规划设计
设计依据
地质环境保护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在实施滑坡防治工程的同时,避免工程实施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并改善滑坡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条件。
设计依据包括滑坡勘查、防治工程设计等技术资料,以及如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9878—88)《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2008年6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526号以及其它相关工程施工技术规范。
施工对环境影响评价
滑坡区滑坡防治工程主要为抗滑桩工程及浆砌石截排水沟工程等。防治工程的实施必然要对地形、地貌、植被、土地,水体、空气和声环境等产生影响。
(1)施工用地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防治工程所需块石料、回填料、混凝土骨料等材料,均需在附近挖取,将影响部分临时土地;混凝土生产系统、综合加工系统、汽车停放场地等,需占地。工程施工办公、生产、生活系统、机械修配系统、水电供应系统等,尽可能利用场区荒废地。
(2)施工废水对水质的影响
施工产生的废水,主要来源于砂石料冲洗、混凝土拌和养护,主要污染物为悬浮物。混凝土骨料加工、堆放料场和混凝土搅拌站的废水,可采取静置沉淀后排放,对瓦池河水质无大的影响。因施工区排放的生活废水量少,生活污水经化粪池沉淀排放后,对瓦池河水质不会造成明显的影响。
(3)施工废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防治工程施工产生的泥浆、废油、废料,会污染或影响生态环境。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应进行控制和处理。
(4)施工废气和粉尘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工程施工期,将增加施工机械与车辆尾气、粉尘的污染,影响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应进行污染控制。
(5)施工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工程机械将产生噪声污染。工程施工常用的机械设备主要为运输车、搅拌机、风镐等,均会产生较大的噪声,对居民的生活、工作有一定的影响。
(6)施工开挖和堆放可能诱发新的灾害
施工开挖可能形成局部临时性的高陡切坡,开挖出的土石堆放可能暂时堵塞沟渠,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边坡局部失稳或泥石流。因此,对临时性的高陡切坡,应加强监测,并及时处理;开挖土石的堆放,应规划出堆放场地,并采取保护措施。
(7)施工对环境卫生的影响
工程施工增加流动人员,有可能将某希疾病带入施工区;在施工过程中,卫生环境状况较差,为防止感染痢疾、肝炎、肺结核等肠道传染病,应加强预防和环境卫生的管理。
(1)土地资源的保护
根据地方总体规划,合理安排取石、取土用地;工程施工布置应控制在设计的范围内,严禁随意占用耕地;工程竣工后,对施工场地,及时进行复耕与绿化。
(2)一般环境保护
对施工工地和办公、生活区的废水污水,在排放前,采取集中静置、沉淀措施;对施工产生的废油、废料,集中回收处理或填埋;施工机械和车辆等各项环保指标,必须符合尾气达标排放标准;严格控制减少运输车辆产生的扬尘;土、料开挖,进行适当的加湿处理;对施工区可以保留的树木、植被,应尽可能加以保护,严禁乱砍乱挖。对必须砍伐的树木,在竣工后及时复种。
(3)地质环境保护
施工中应尽量避免深挖和高切坡,必须进行高切坡的地段,应进行梯级切坡,避免形成高、陡切坡,对不稳定的部位及时处理;施工开挖出的土石,要合理安排弃土场所,避免堆置于滑体上;施工所需的砂、石、土材料,统一规划,集中开采。对开挖后的高边坡,及时进行护坡和恢复植被。
(4)卫生环境保护
施工临时生活区应设置在受干扰相对较少的位置;大批施工人员进驻工地前,做好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工作,要特别保证公共食堂的卫生,并有计划地对施工人员进行卫生检疫和防病治病工作。
滑坡防治工程,也是环境保护工程。工程施工期的施工环境管理,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主要由施工单位负责。防治工程竣工后的环境管理,统一由地方政府负责。
环境监测,原则上与环境管理相同。其中地质环境监测是地质灾害防治的组成部分。施工期内地质环境监测布设和实施,由工程负责单位进行。工程竣工后,工程管理和地质环境监测继续进行,统一由地方政府负责。
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是区内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防治工程竣工后,地方政府应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对防治工程进行严格管理和保证其正常运转,并加强监测,维护滑坡区的坡体稳定。建议做好如下工作:
制定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工程管理法规,依法加强对地质环境和防治工程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协调工作;大力宣传、提高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用法律措施制止破坏地质环境,诱发地质灾害的行为,保证防治工程和监测设施的正常使用。
建立健全专业和群测群防的地质环境监测系统,对滑坡区实施跟踪监测。
合理规划崩滑堆积体和滑坡区范围内的城镇建设,将闲置的土地种树植被,严禁在规划外兴建新的建筑物。
对不良地质体边坡,及时进行有效的工程治理;对已产生变形的建筑物,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及时进行加固处理。
、工程管理
施工管理
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是由国家投资为主进行的治理工程,关系到滑坡区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其资金到位程度及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工程工期与质量,须成立治理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南江县人民政府、南江县国土资源局、南江县计委、财政局等有关管理部门人员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指挥部,由项目法人代表任指挥长。
领导小组职责:
指导工程指挥部做好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施工作,负责组织协调政府各部门工作,尤其是资金运行的监管工作。
指挥部职责:
(1)以业主的身份主持整个治理工程的实施;
(2)负责工程施工图设计、施工、监理的委托和招投标工作,选择具备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甲级资质的施工单位进行设计、施工、监理;
(3)负责施工区的征地拆迁及三通一平工作;
(4)负责各项工程的竣工初步验收;
(5)负责工程建设资金的管理。
施工监理
施工监理是保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施工工期和造价,提高工程效益和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办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建议由国土资源部颁的甲级监理单位进行工程监理。
(1)监理机构组织
总监理工程师
办公室
财务部
工程监理部
合同监理理部
实验室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监理办法》,南江县兴马乡新田坡滑坡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需要设总监、驻地监理工程师,共需监理工程师2人,辅助工作人员2~3人,其监理机构如下:
(2)监理单位的主要工作内容
a、协助业主编制招标文件。
b、协助业主组织招标活动。
c、协助业主与中标单位签定承包合同。
d、审批施工组织设计。
e、检查工程使用的材料、构件、设备的规格和质量
f、检查施工技术措施和安全防护措施。
g、督促履行承包合同,主持协商合同条款的变更,调解合同双方争议,处理索赔事项。
h、检查工作和施工质量,验收分部分项工程,签署工程付款凭证。
i组织工程师竣工预验收、提出竣工验收报告。
(3)监理工程师的职责与权限
监理工程师在计划管理、质量控制、计量与支付、合同管理等方面的职责与权限按国土资源部颁发《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监理管理办法》执行。
、工程预算
编制依据及标准
8.1.1、主要文件依据
(1)“四川省地震灾区重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2)水利部水总[2002] 116号文“关于发布《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及《水利工程设计预(估)算编制规定》的通知”。并按‘引水工程及河道工程’取费。
(3)设计报告、图纸和工程量。
(4)国家或部门的其他有关法律法规。
8.1.2、定额依据
(1)国家、省(市)颁布的有关法令、法规、制度和规程;
(2)《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02]116号文;
(3)《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2]116号文;
(4)《水利工程施工机械台时费定额》[2002]116号文;
8.1.3、费用标准
工程治理以定额基价为取费基础计算工程费用。预算费用由建建筑工程费用、施工临时工程费用、独立费用和基本预备费组成。
(1)、建筑工程费用
建筑工程单价由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扩大系数和税金组成。计算标准和费率如下:
①、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A、直接工程费
a、直接费包括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费,部分含材料运输,按定额量和现价计算;
b、其他直接费(包括冬雨季施工增加费、夜间施工增加费、其他费用):按直接费的1%计取;
c、现场经费:土方工程取直接费的4%计取,石方工程取直接费的6%计取,模板工程取直接费的6%计取,混凝土工程取直接费的6%计取。其他工程按照5%计取。
②、间接费:直接工程费×费率
土方工程按4%计取,石方工程按6%计取,模板工程按6%计取,混凝土工程按4%计取,钻灌锚固工程按7%计取,其他工程按照5%计取。
A、企业利润:(直接工程费+间接费)×7%
B、税金:(直接工程费+间接费+企业利润)×3.35%
(2)、施工临时工程费用
施工临时工程费用包括交通工程费、施工场外供电工程、施工房屋建筑工程和其他施工临时工程。
①、交通工程费
按实际预算0.775公里,按100000元/km的材料费及安装费进行预算。
②、施工场外供电工程
暂按0.5km的距离,按10000元/km的材料费及安装费进行预算。
③、施工场外供水工程
暂按0.5km的距离,按2000元/km的材料费及安装费进行预算。
④、施工房屋建筑工程
按实际预算
⑤、其他施工临时工程
按建筑工程费用的3%计取
(3)、独立费用
独立费用包括建设项目管理费、工程建设监理费、项目科研设计费、建设及施工场地征用费、其它费用和监测费用。
①、建设管理费
建设项目管理费按建安工程费的2%计算;
工程建设监理费:按《建设工程监理与相关收费管理规定》的通知(发改价格【2007】670号)规定取。
②、项目科研、设计费
工程科学研究试验费按建筑工程费的0.2%计取;
设计费按国家计委、建设部计价格[2002]10号文关于发布《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计算。
③、建设及施工场地征用费
临时性征地按照10000元/亩;
永久性征地按照80000元/亩。
④、其它费用:包括定额编制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和工程保险费。
定额编制管理费按建筑工程费的0.13%计取;
工程质量监督费按建筑工程费的0.1%计取;
工程保险费按(1至3部分)投资合计的0.46%计取;
⑤、监测费:按主体工程费用的2%计取。
(4)、基本预备费:(建筑工程费+施工临时工程费+独立费用)×8%
经济预算
工程治理预算总费用为786.97万元,其中建筑工程费为552.16万元,施工临时工程费为43.20万元,独立费用为133.32万元,基本预备费为59.29万元。预算表具体见附件2预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