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以及简洁寓意:【历史文化】中国省会城市的变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8:34:09
黑龙江:齐齐哈尔——哈尔滨
        上世纪初,当齐齐哈尔是省会的时候,哈尔滨还只不过是一个小渔村,和齐齐哈尔无法相提并论,但是后来这里却成为中东铁路(现滨州线)和南满铁路(现哈大线)的交汇点,加上松花江的航运,使哈尔滨成为了黑龙江乃至东北的交通中心,发展可谓迅速。同时由于齐齐哈尔处于黑龙江的西段,区位不佳,因此在1954年,哈尔滨取代齐齐哈尔成为黑龙江的省会。
吉林:吉林——长春
          吉林省省名即来自于吉林市,在清朝的二百多年里,吉林市一直是吉林省的政治军事中心。南满铁路建成之后,得铁路之益的长春在发展上逐渐赶上吉林市。伪满时期,长春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发展更为全面,在吉林省的地位逐渐超过了吉林市,加之吉林市区位偏东,所以长春最终在1954年取代吉林市成为省会。
河北:保定——天津——保定——石家庄
         河北的省会变迁可以说是我国最为频繁的,晚清及北洋军阀时期,直隶(河北省旧称)的政府办公地点就在保定、天津、北京三地之间频繁变化,直至1935年才最终定保定为河北省会。建国后,由于保定的工业缺陷,交通不足,以及靠近京津等不利因素,因此计划在1954年将省会迁往石家庄。和哈尔滨一样,石家庄是一个村庄出身,处于交汇点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城市,石家庄处于石太线、石德线和京汉(京广线长江以北段)铁路交汇点上,有较大的交通优势,并在解放战争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选择石家庄。但是受当时经济条件的制约,河北省并没能将省会迁往石家庄。1958年,天津划归河北管辖,而河北此时正缺一个大城市来支持工业的发展,因此在同年将省会迁往天津。但1966年因为越南战争、中苏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中国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升高,而天津位于沿海很有可能成为主战场,因此又将河北省会迁回保定,但迁回没多久就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由于保定的形势比较混乱,因而又在1968年决定将河北省会迁至背靠太行山,交通便利,工人阶级队伍坚强的石家庄,至此河北的省会才最终确定了下来。1971年,随着保定秩序的恢复,又有人提议河北省省会迁回保定,对此,周恩来批复,河北省省会常驻石家庄不再迁址,于是石家庄作为河北省会至今。
河南:开封——郑州
           开封是一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如果想在河南找一座能与开封相提并论的城市,那就只有洛阳了。元明清时期,开封虽未建都,倒也能牢牢地占住省会的位置,而郑州在清末虽比当时的哈尔滨和石家庄级别高了一些,但也不过是一座县城。后来,郑州有了和哈尔滨、石家庄同样的历史机遇,平汉铁路和陇海线的相继贯通使这里成为了我国又一个铁路交汇点,郑州成为又一座火车头拉出来的城市。1927年的时候,郑州正式升级为市,此时的郑州已被称为华北大都会,而开封的地位逐渐地被郑州超越。因此在建国后将河南省会迁往郑州,当时河南省申请迁省会的理由为“鉴于河南省会在开封市,位置偏于全省东部,指导全省工作多有不便;郑州市则为中原交通枢纽,为全省经济中心,将来发展前景尤大,如省会迁往该市,则对全省工作指导及上下联系均甚便利。”现在的郑州已经是一座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和全国最大的铁路枢纽。
江苏:苏州——南京——镇江——南京
           江苏省名来源于江宁(南京)与苏州,虽然这个省的名字中的首字用了南京古名的一个字,但自江苏建省以来,南京一直是以半直辖市的性质游离于江苏省之外的,其间在短暂的太平天国时间,南京成为天京。而在清后的民国,南京是以首都的身份作为这个国家的特别市,也不在江苏省。南京真正被安在这个省,还是在1953年后,是近六十年间的事。清初,南京为江南省(范围为现江苏、安徽两省)省会。从康熙六年江苏、安徽分别建省直到清末,南京是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驻地,和江苏巡抚驻地苏州同为江苏省省会。在推翻清王朝之后,南京成为了南方革命党人的政治中心,成为了中华民国的首都。省会自然不宜与首都在一起,于是江苏省会迁往了邻近的镇江,期间苏州也短暂的做过江苏省会。建国后,南京丧失了其首都的地位,但其政治、文化、教育、交通、工业等地位在江苏仍首屈一指,因此并入江苏成为了江苏省会。在改革开放的这几十年中,南京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
安徽:安庆——合肥
           安徽省名来自于其历史上的政治中心安庆和经济中心徽州,在从安徽建省直至建国初的二百多年里,安庆一直是安徽的省会。建国后毛主席在考虑安徽省会的时候说“合肥好,居皖之中,可为省会”。所以合肥取代了安庆成为安徽省会。现在的合肥发展非常迅速,可以说是目前所有省会城市中发展最为迅速的。
广西:桂林——南宁——桂林——南宁
        由迁移路线可以看出广西的省会变迁是桂林与南宁之间的拉锯战。广西的省会本来是桂林,但到清末,因为法国占领越南,南部边防形势严峻,同时桂南经济发达,交通方便,桂林相对偏远并且多山,不利于发展。因此广西很多官员建议将省会迁往南宁,但是被清政府否决。在清灭亡之后又旧事重提,当时的广西形成了南宁、桂林两个议会,因为当时主政广西的陆荣廷是南宁人,最终南宁占了上风,省会迁往南宁。到了1936年的抗战前夕,出于安全的考虑,广西又将省会迁回了桂林。等到解放后,出于对广西几大城市发展潜力、枢纽地位、战略等因素的考虑,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在1950年将省会定为南宁市。
省会变迁的原因:
1.因政权的更替而变化。这是造成省会变迁最直接的因素。新政权往往与原政权有着不同发展战略,对原政权的遗留问题往往会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同时受到的阻力较小,因此省会的迁移绝大多数都在政权更替之后的1912年、1950-1954年这样的年份。
2.安全要求的需要。如广西因边防原因在桂林南宁间迁移省会。
3.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发展要求便利的交通和居中的地理位置,尤其是位于铁路交汇点的城市如哈尔滨、郑州等。
4.像南京这样因首都的得与失而造成的省会的失与得。
中国各省省会名字的由来与历史














山东:以在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南道;宋设京东路,后分京东东、西路;金更名山东东、西路,为山东得名的开始;元设山东东西道;明置山东省,后改山东布政使司;清改山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属河东道;宋设河东路;金分河东北、南路;元设山西河东道,为山西得名的开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南:以在黄河之南而得名。西汉即有河南郡,为河南得名的开始。唐大部分属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设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设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河北:以在黄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属河北道,为河北得名的开始。宋设河北路,后分河北东、西路;金分河北东路设大名府路;元设燕南赵北道;明设北平省,后废省,所有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北直隶;清改直隶省;1929年民国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设湖南观察使,为湖南得名的开始;宋称湖南路;元设岭北湖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属江南东道、淮南道和山南东道;宋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为湖北得名的开始;元设江南湖北道;明属湖广省,后改为省为湖广布政使司;清分湖广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广西:以广南西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置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为广西得名的开始;元设广西两江道;明置广西省,后改广西布政使司;清改广西省;民国仍之;建国后改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黑龙江:以黑龙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将军置黑龙江将军,清末改黑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辽宁:以辽河流域永久安宁得名。唐属河北道;辽置东京路;金仍之;元置辽阳行省;明为辽东都司;清设辽东将军,后改奉天将军,再改盛京将军,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国改辽宁省,为辽宁得名的开始;伪满复改奉天省,1945收复后仍改辽宁省;建国初分辽东省和辽西省,后合并恢复辽宁省,省名至今未变。
浙江:以浙江(又称钱塘江)得名。唐属江南东道,设浙东观察使和浙西观察使;宋置两浙路,南宋又分两浙东路和两浙西路,简称浙东路和浙西路;元设浙东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设浙江省,为浙江得名的开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变。
安徽:以安庆、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和淮南西路;元属江东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安徽省,为安徽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复安徽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苏:以江宁、苏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属江南东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东路、两浙西路和淮南东路;元属江东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东江北道;明境内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清改江南省,后分设江苏省,为江苏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初分设苏北行署和苏南行署,后合并恢复江苏省,省名至今未变。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江南东道,后设福建观察使,为福建得名的开始;宋置福建路;元设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变。
甘肃:以甘州、肃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属关内道和陇右道;宋时东部属宋秦凤路,西部属西夏;金分秦凤路为秦凤、临洮、庆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肃路(不久即改甘州路),为甘肃得名的开始,后改宁夏行省为甘肃行省;明为陕西行都司;清分陕西省恢复甘肃省,省名至今未变。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属江南西道,后设江西观察使,为江西得名的开始;宋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元设江西行省及江西湖东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云南:以在云岭之南得名。汉即设云南县,为云南得名的开始。唐为六诏,后为南诏;宋为大理国;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贵州:以贵山得名。唐为黔中道;宋属夔州路;元属湖广行省;明置贵州土司,是为贵州得名的开始,后置贵州布政使司;清改贵州省,省名至今未变。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属剑南道和山南东、山南西道;宋设川峡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后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为利州东、西路。元改四川省为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国初分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复四川省,省名至今未变。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属吐蕃;元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属朵甘都司等;清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的开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西:以陕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属京畿道和关内道;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和陕西汉中道;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吉林:以吉林乌拉前二字得名,满语吉林乌拉意为沿江。唐属东北民族地;辽属东京路;金属上京路;元属辽阳行省;明属奴儿干都司;清设吉林将军,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变。
宁夏:以西夏安宁得名。唐属关内道;宋时属西夏;元灭西夏后以旧地设西夏行省,不久改宁夏行省,治所为宁夏路,为宁夏得名的开始,后改行省为甘肃行省,迁甘州路。明属陕西省,改宁夏路为宁夏卫;清改宁夏府,属甘肃省,并设宁夏将军;民国初设甘边宁夏护军使,后置宁夏省;建国后撤消并入甘肃省,后设宁夏回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海南:以海南岛得名。唐属岭南道;宋属广南西路;元设海南海北道,是为海南得名的开始;明属广东省;清仍之,正式称琼崖为海南岛;民国仍之,后设海南特别行政区,仍属广东省;建国后设海南行政区,仍属广东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变。
台湾:以台湾府得名。唐宋均为化外地;元在澎湖设巡检司,兼管台湾渔民;明为荷兰所占,明末郑成功收复,设东宁省及承天府;清郑氏,设台湾府及台厦道,是为台湾得名的开始,并正式称台湾岛,后改台厦道为台湾道;清末设台湾省,后为日占,仍称台湾;民国收复,恢复台湾省,省名至今未变。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为吐蕃;元属宣政院;明称乌思藏,设都司等;清初称卫藏,卫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为西藏,为西藏得名的开始;清设西藏办事大臣;民国初称西藏地方;建国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内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为突厥地;宋时出现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属中书省及岭北行省;明分达靼鞑及瓦剌;清统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内地称内蒙古,漠北蒙古居边外称外蒙古,并属理藩院。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区,后均改省;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东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
新疆: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唐宋为西域;元明为察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地;清统一其地,其北部称回部、南部称准部,合称回疆,设伊犁将军,又以其为新辟疆土而称新疆(其时贵州新辟疆土亦称新疆);清未设新疆省,是为新疆得名的开始;民国仍之;建国后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