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不究既往不恋:中国台北故宫国宝文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12:14
   毛公鼎是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高53.8厘米,口径 47.9 厘米,应该是为周宣王的叔公毛公所铸。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在民间转手多次,抗战期间险被日军夺走。日本投降之后,收藏者将鼎捐献出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因毛公鼎内壁刻有500字的铭文,乃迄今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之最。除了史料价值,毛公鼎在中国古文字和书法研究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散氏盘应为西周晚期出品,也是台北故宫镇馆藏品之一。它最引人注意的是盘内共三百五十七字的铭文,记载了西周时散国和邻国解决土地纠纷的协议。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这里的镇馆藏品有西周的“毛公鼎”、“散氏盘”等诸多传世之宝,然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只铜狗。这只铜狗造型可爱,一对金色的眼睛和脖子上的金项圈与青绿色的的身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咋一看还以为这只是一件精致的饰品,但仔细看才发现狗背上各有一个圆孔,而且狗的下颚也有一个小洞。原来这是一件酒壶,主人可以从狗背往壶里灌酒,饮酒时可以将酒从狗的下颚倒入杯中,或者可以直接持壶畅饮。这一件铜器是汉代的作品。青铜器后期很多作品多为酒器或装饰品,而这件作品成功的将两者合二为一。
  尽管青铜器早在夏代已经出现,对青铜技术的利用,尤其是制作礼器的工艺在商代达到了青铜制造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期间青铜器的形状及纹饰已脱离了对陶器的简单模仿,很多创新都体现了工匠们已深深理解了铜的特性。从细线浅浮雕到宽带深刻,再转换到深浅共现一器,以及铭文的从无到有都体现了铸造技术的提升。促使这种艺术与技术提高的原因是来自人们用青铜器随葬祭祖的要求。在这一时代,有社会地位的富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传统的石器玉器陶器等随葬品,所以青铜礼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哥窑瓷器
  白瓷婴儿枕
  服方尊
  中国的雕刻艺术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和四千年前的殷墟遗址,先后发现过象牙雕和木雕作品。不过,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真正发展是在明清时代。这一时期巧匠辈出,他们创造了许多传世佳作。嘉定的竹刻,浙江的黄杨木雕,青田石雕,广州的硬木家具,象牙雕刻都独具风格。故宫的雕刻藏品中有几件非常美妙的微雕,但最令人惊叹的是一个50多厘米高的传统中式饭盒。饭盒分四层,呈椭圆状,长端直径大约30多厘米。盒柄上描绘了八仙过海的故事,饭盒侧壁上也有细致精巧的花鸟人物浮雕。最妙的是这个饭盒是半透明的,因为工匠把每一片薄薄的象牙镂空没有浮雕的部分则为一根根细如发丝的象牙线。这样一来,饭盒侧壁就如同一片白纱,不凑近仔细看不可能相信它是由大片大片的象牙雕成的。
  随着青铜铸造技术的逐渐普及,青铜器到周代已被广泛应用在厨具酒具到以后的乐器及装饰品。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许多1949年以前出土的精品,按照制造年代的顺序向人们展示了中国青铜器的艺术发展史。早期的青铜器展品多出自中原的二里头安阳一带,后期的则来自华夏大地的四面八方。东抵鲁苏,西至甘陕, 南至两广,北至辽蒙,不同地区礼制习俗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地区的铜器风格各异,与中原共同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
  古时候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制造陶器,它们的制作工艺并不比古代的中国差。然而,真正用瓷土做胎、上釉,再高温烧成的瓷器是由中国首创并发扬光大的。瓷器和陶器的分别主要是使用原料不同,釉料不同,烧成温度不同,坚硬程度不同,透明度不同。我们的祖先发现瓷器无论在实用性还是艺术性上都比陶器更有优势,在唐朝时已开始大量生产,并形成了刑窑越窑这样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名窑。瓷器逐渐取代了汉朝之前陶器在陶瓷史上的主角地位,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民族艺术奇葩。
  茶圣陆羽有这样一句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用此诗来形容越窑的秘色青瓷大概最适当不过了。
  汝窑位于今河南临汝,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于北宋后期被官府选为宫廷烧御用瓷器。汝窑的特色是釉滋润,天青色,薄胎,并开创了人工的细密开片。开片,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不一致而产生的现象,把这种本来属于烧制中出现的缺陷变为有意识的装饰,则是从北宋汝窑开始的。宋人评青瓷以汝窑为首位,明清两代品评宋代五大名窑时,也列汝窑为第一。后人从明代宣德年间开始仿烧汝瓷,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年间也都有尝试,但从来没有达到宋代汝瓷的水平。
  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钧窑、哥窑、定窑,分别找到了当初生产的窑址或窑群,还出土了一些碎瓷,而唯独北宋官窑,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生产它的窑址,甚至碎片也没有找到。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有官瓷一片,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宋代官瓷的珍贵。
  钧窑位于河南禹县,其釉色以玫瑰紫,海棠红,天青,月白等釉色闻名于世。台北故宫去年曾办过钧窑特展,展出了几十件宋元年代的传世钧瓷,瓶盆碗盘炉枕无所不有,每一件都向人展示着钧瓷变幻无穷的釉彩,充分让观者体会到了天青霞紫的钧窑特色。
  龙泉窑在浙江龙泉,是在唐代越窑青瓷传统下发展起来的,在南宋达到青瓷技术的高峰。龙泉窑釉色多为粉青,翠青,而梅子青尤为佳品。
  元代的瓷器一改宋瓷典雅小巧的风格,胎骨厚重且外形硕大,从某种程度上展示了蒙古统治者和宋代皇室的不同,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了明初。明初,景德镇成立了御窑厂,宫廷瓷器也开始注明皇帝的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