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自荣在湖南绑架一案:引用《在网上烧香拜佛有用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50:00
2012-02-08 11:19:31|  分类:开悟篇 |字号 订阅

本文引用自澄明《在网上烧香拜佛有用吗》
作者:佚名  (摘选《佛教网》)
问:烧香拜佛是最常用的供佛方式,现在是网络时代,有些人选择在网上进行烧香拜佛。请教法师,在线烧香拜佛有用吗?
答:首先要明白烧香拜佛的意义。
明白了烧香拜佛的意义后,在线烧香拜佛也“有用”。
应该要明白“香”是表法,象征身口意香。所谓“身口意香”,是指身口意的正确的行为,简单说有“十善业”。
从这个意义上讲,因此,烧香需要早晚烧一次。早上烧一次提醒自己今天身口意行为要正确;晚上烧一次,反省一下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错则改,对则努力。烧这种香必定感召诸佛菩萨、龙天八部护助。
应该要明白拜佛的意义,一是去除我慢,二是向佛学习,三是向佛发露忏悔,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五是可获无量功德,等等。
素全法师:六道就在身边
佛说六道轮回,很多人曾经告诉我说:地狱看不到,饿鬼没见过,天神太幻觉,修罗无所知,畜生本来有,人死如灯灭。
人们总是用自己不能知之觉,来否认事物的存在。
其实,我们人的六根六识并不是所有生命物种中最好的。人的眼睛不如蜻蜓的眼睛;人的耳朵不如蝙蝠的耳朵;人的嗅觉更不如狗的嗅觉;所以,我们能听、能看、能感受的事物非常有限。
六道轮回的本质,是佛用六类有情生命本性之识来说明人生痛苦的根源。六道不用寻,就在你身边。
仔细观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那个又不可以用六道之类来对上号呢?
天道自逍遥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我们熟知的名字中,找到那些逍遥的神仙圣者。李白一生淡薄名利,寄情于山水草木,诗歌文字,号诗仙;陆羽煮茶论道,情与茶水相投,号茶仙;王羲之号书仙;吴道子为画仙。更有那么多无以留名,神游自在,与世无争的无数神仙活在尘世间,笑看红尘滚滚,坐拥烟云袅袅,不食人间烟火。神仙是快乐的,逍遥的,但因为过分的逍遥快活,所以终究不得解脱。神仙逍遥我不羡慕,只求痛与苦难生。
地狱苦难深
地狱鬼多,人间鬼难。鬼是恶入本性之人,所以我们身边常有鬼魅出没:赌鬼,卖儿卖女卖自己也要赌;色鬼,妻妾成群照样嫖;偷鬼,家财万贯还是贼;还有酒鬼;穷鬼;烟鬼;贪鬼。凡以恶为乐者都是鬼。所以鬼特别苦,他们的快乐如毒品上隐,痛苦不堪,难以自拔。所以,即便堕得什么都可以做,惟独千万一刻也不要做鬼。
修罗好战死
佛告诉我们阿修罗是好斗天神。修罗的快乐就是战斗,至死不停止的战斗、斗争。环顾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有些人真比修罗还好斗,无论多么和谐、安详的环境,只要他一出现,就是无休止的争斗。最可怕的是阿修罗的福报还很大,尽管每战每乱,但是成就他战斗的意志不会停止,成就他战斗的物质不会终结,直到在斗争中死去。所以尽管阿修罗大势如神,断灭情感,却不得解脱,斗得天翻地覆。
饿鬼怒火烧
饥饿的众生称饿鬼。其实,我以为,我自己就当过饿鬼,在哪个贫穷的年代,在曾经流浪的日子里,饥饿曾让我恨天恨地。饿鬼尤其是在看见别人吃东西时,那更是怒火中烧。记得小学一年级,学校组织看样板戏,身边一位女同学是部队干部的千金,拿了一个当时稀有无比的红橘子,一瓣瓣的吃得好不自在,我恨得一把就把剩下的抢过来,一口吞进肚子。后来母亲知道后,因为是嘴巴抢东西吃,所以用铁钎子打嘴,打得满脸流血,一个礼拜上不了课。饿鬼苦,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在午后饿鬼出现时候吃东西,即便不得以要吃东西,也不要把碗盆搞得响,饿鬼会怒火难忍,痛苦不堪。
畜生牢狱苦
畜生本性决定了其如牢狱般难以脱离,身无自由。畜生难以为善:鸡永远要啄虫吃,虎永远要吃肉,狗永远要食屎,苍蝇永远要趋腐烂,本性无法改变。我们身边有的人,亦如畜生,兽性难改,伤天害理。那些杀人放火的,那些强盗做奸的,不是畜生又是什么呢。中华民族的一部近代使,就是一部人与兽的斗争使。然而,兽再凶恶,毕竟也有被捆的那一天,因为畜生毕竟是畜生,最终会被囚入自己编制的牢狱中,难以动弹。
人终为情伤
庆幸六道天地苍生无数,自己今生却肤浅为人。人生难得,佛法难闻;一失人身,万却难回。人是一切有情中,唯一苦乐各半,亦苦亦乐之类。所以人有灵性、有勇气、有尊严、有道德、有宽容与慈悲;同时,人亦有爱别离,有贪嗔痴迷,有痛苦彷徨。尽管如此,我还是愿意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因为佛告诉我们:人成佛即成。
六道自己走,做人做鬼殊,迷时师来引,悟由自己行。
现在人学佛不得力的原因
第一、心外求法,遇事即求佛、求法、求僧,殊不知向外求皆属于依赖心,学佛必须要自学、自修、自证。
第二、误以为求佛可以消罪灭障得福报,而自己依然迷执事境为真,贪求不舍,以致烦恼如故。殊不知学佛是依照佛的教导,扫除自己的迷误,而明见自性,以脱出烦恼窠臼。而不是求佛消罪业、得福报的。
第三、于初下手时,不明学佛的究竟,没有正确的决定。因地不正,故不免流于盲从。我们应该知道,学佛第一须明心见性。
第四、依赖他人。为使修道能够速成,所以,一心想求得最高无上的法、最好的师父。于是就生起种种较量高低的分别之见,生起诸多门户纷争的见解,时时萦回于心中。尤其在分别挑选不定时,这个法修了一点点,又去修那个法,而不能一门深入地专修下去。结果往往是走回头路或走错了路,空耗时光,一事无成。
第五、因为空耗时光、久无消息,于是就疑人谤法,或者是退转不修了,半途而废。
第六、贪取于法,以多为胜,样样兼之,不能一门深入,结果是徒劳无益。
第七、终日向外驰求,不知痛切参究自心。想起来了或有了空闲时间,则在佛堂里修一下,念念佛、打打坐,或参参禅,一曝十寒,终不得益。有的人甚至把修法当做消遣之事,无关痛痒,结果毕竟是毫不相干,一事无成。
第八、不明“法无定法”之意。法法各有立场,不可强同,不依规矩而自生法见,妄自改基,以致修持不如法,而不得成就。
第九、以修行人善,为学佛之极致,不知究竟了义。以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学佛唯一的成就,却不明白如何往生之义,以致修到中途不能再进。
第十、纵然遇到善知识,但以耳为目,遇而不识,当面错过。
第十一、喜欢妄测他人的意境.而自成妄。如说:某人开悟了,某人没有开悟,却不晓得你要分别人家开悟与否,你自己须先开悟。你自己没有开悟,如何能断定人家是否开悟呢?人云亦云,妄自猜测,实在无意义,反而自心不清净。
第十二、由于贡高我慢,对他人生疑生嫉,且耻于下问,自己不明白的地方,不肯或不好意思去问,更或轻慢初学,而不知自障其道。
第十三、先入为主,于法不知圆通变化,真性现前,不敢承当。
第十四、误认无明为实,烦恼难除,菩提为佛独有,我辈此生无份,而不敢担当如来家业,不敢切实修证。
第十五、当行住坐卧、人事往来、种种习气发生之时,一点也不自觉,任其流连往返,决不回顾自心。结果往往是虽然学佛修道,但却不得受用。学人果真能将上述种种弊端弄明白,切实精进修行,对境不生爱憎取舍之心,知道这些都是自性的妙用、自性的显现,能透过现象而见其本质,这就是见性!再经过除习的锻炼,就是保养圣胎,让它发扬光大,即能圆证菩提,倘若对境心有粘着,更或念念不舍,那就不能自诩见性。要知道妄自尊大,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要下地狱、遭恶报的!不管是念佛、参禅,或者修密,均须妄念消融,内而身心、外而世界一起消殒不可得。连虚空粉碎也不可得,连不可得也不可得,那才是证悟!开悟后对境才有力量,不致为五花八门的物境所动摇。否则,说食不饱,遇境即失,不得真实受用。
所以,我们要时时反问自己,对境是否心还粘着?是否真的识得本来?假如对境为妄想所左右,产生爱憎取舍之心,那就生死不了,就须深自惭愧内疚,痛下苦功,好好地修行。
让你愉快的四种能力
一个能够处处放开心胸、放开耳目的人,也必然能够积渐而成地具备了使得“人间愉快”的四种能力,那就是担荷力、化解力、包容力、观赏力。
1、担荷力
一个能放开心眼的人,一定能了解人生在世,必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尽责任和义务,须先估量自己担荷的能力,须知站在什么岗位服什么务,只要衡心量力,都算担荷人生的责任。
孙中山先生说:“人生以服务为目的。”聪明才智足以造福十人者,就服十人之务;足以造福百人者,就服百人之务;足以造福千千万万人者,就服千千万万人之务。否则只能挑百斤的,却要挑千万斤,结果不是志大才疏,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便是尸位素餐,尸居余气,徒然废物。祸国殃民,莫此为甚。
古来读书君子,如果懂得“服务的人生”,不必人人以“澄清天下”、“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为己任,就很容易找出人生正确的路途,更不会一失意便牢骚满腹、怨天尤地,或故作清高、隐居山林。而如果一个人对其所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能够担荷得起,那么庶几可以无愧无憾了。
2、化解力
而一个能放开心眼的人,也一定能了解,在担荷人生义务和责任的旅程里,可能遭遇障碍、困顿,乃至灾难,也因此要为自己涵养能够化解障碍、困顿乃至灾难的能力,如此才能好好地把人生的担子挑到尽头。
而我认为“化解”的方法有三部曲:最好能像庄子所说的藐姑射山的神人那样,将“碍难”见于未萌,如此就很容易超越化解于无形;但这要有极高的智慧。其次要能转移境界,像苏东坡于沙湖道中那样“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像王摩诘游山玩水那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努力于趋吉避凶,尽管否极,也必会泰来。万一“碍难”直冲你而来,无可闪避,你只好奋足精神、鼓足力气,像《战国策》齐君王后以铁椎敲击秦王无端挑衅的“连环”那样地“突破”它。这三种“化解”的方法,前二者看似消极,其实更有积极的意义,因为如此可以使我们有限的生命力,省去许多无须的浪费,而能将义务和责任担荷得更多。至于最后一种“突破”的方法,那是最无可奈何的事,因为自我也要伤损不少。如果能养成这三种化解的能力,那么妨碍“人间愉快”的事,就会少之又少了。
3、包容力
而一个能放开心眼的人,由于不偏不执,通达无碍,必然也能涵养能包能容的能力。而随着岁月的开扩拓展,有朝一日定能成就“博大均衡”的襟抱和“真挚自然”的性情。性情自然真挚,定能不矫揉、不造作,对于万事万物致其精诚,其所塑造完成的自身,也定是有血有肉有骨有气、须眉毕张的真我。而襟抱博大均衡,有如沧海不择细流、泰山不厌土石,阳春流布其德泽、化两广被其滋润,则其以天地为心、为生民立命所跃动的脉息,也定能推动时代的巨轮。权位越高越重或文学艺术成就为不世出的人,越要有此涵养。
古来圣君贤相姑且不论,求诸中国文学:灵均之香草美人,渊明之采菊东篱,太白之飞扬跋扈,稼轩之郁勃豪纵,莫不真挚自然,各任其性,所以风调不同,独具可观。而若谓博大均衡,则子美、东坡盖可以当之:子美悲天悯人,以双肩尽挑世间愁苦;东坡光风霁月,以怀抱化开大千纷扰。而其博大均衡,莫不源自真挚自然。由学识、由品德,致力涵养,然后达成。所以子美为“圣”,东坡为“仙”;圣贤神仙,境界虽殊,而其古往今来,万民同仰则一。
不止如此,能包能容,也可以助长化解的能力,因为胸中在现实里所引发的窒碍,也往往在包容力中自然消释了;若此,其于“人间愉快”,是颇具推动之功的。
4、观赏力
如果“担荷”是挑起自家的责任,“化解”是排解遭遇的困难,“包容”是承受人间的纷歧,那么一个放开心眼的人,更能涵养丰富人性情味的“观赏力”。
因为担荷也好,化解也好,包容也好,所用的身心之力相当的多。如果心力之源的“心灵”,没有一分余裕让它汩汩然的滋生,那么必有衰竭和闭塞的时候。而鲜活的心灵源泉,莫不得自对宇宙万物的关爱和欣赏。首先将自家的生命之流,注入宇宙万物之中,于是宇宙万物也照样会焕发华彩,回映于自家心灵之上。也就是先要同一于宇宙万物,然后超然物外,才能观察万物所蕴涵的情趣。万物情趣入我胸中,则心灵的源泉汩汩生发,欣欣然的可以增添担荷,可以助长化解,可以丰沛包容,而人间愉快自在其中。
以文学为例:诗家词客,一些可欣可悦的句子,莫不从天地自然,用艺术家观赏的眼光攫得。“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上天如此垂布光彩。五色一何鲜明,便是曹丕“乘辇夜行游”所眼见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田园如此优美安闲,物物一何相得,便是王维“秋雨辋川庄”所领略的。而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物我两忘。此时此际,东篱之菊悠然,南山之境悠然,渊明之性悠然,所以不辨菊花、南山与渊明者,尽在悠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