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干机关办公室主任:张结海:参透“中国式心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23:09:52

张结海:参透“中国式心理”
来源:不详 发表日期:2010-9-15 0:15:32 浏览量:5019次

日期:2007-11-11 作者:蛐蛐 来源:新民晚报 张结海和儿子在一起 张结海担任凤凰卫视嘉宾 张结海和法国心理学专家贝纳丰博士

    广州、佛山,最后一站是东莞。东莞新建的图书馆报告大厅里座无虚席,连过道里都挤满了听众,一位老人甚至席地盘坐在演讲台的正下方,听得心无旁骛,连工作人员的劝阻都顾不上理会。而此时,来自上海社科院的心理学者张结海,正在做着关于“中国男人国际形象”的精彩报告,台上台下笑声和掌声一片。
    
1.国际心理学界的中国名字
    
    没认识张结海之前,上海社科院的同行就常跟我提起他,说这是个举重若轻做学问的人:他的名字能够在国际一流心理学期刊上找到,也会在互联网的娱乐头条里出现;有时候他研究“中国儿童的幸福感”,有时候他又研究“上海公交车上一个座位的心理价位”;他写的旅欧随笔获得过文化部中法年全国征文头一名;他分析点评的文化时事社会心理总位居新浪评论排行榜第一。
    
    张结海不人云亦云。我第一次见他,觉得他更像搞创意设计的,而不像做心理的。他反问我:“搞心理的长什么样?”让我想想。搞心理的应该戴个眼镜吧,老谋深算难以捉摸,目光锐利直指人心。
    
    他显然不是。张结海的眼神里有那种难得见到的清澈和执著,一如十多年前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里那个爱晚睡早起泡图书馆的年轻人。那时的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无意间的一个“惊人发现”,令他非常不是滋味:心理学教科书里的概念、理论或模型,竟然没有一个是中国人提出的!而中国自春秋起,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已经蔚然可观了。仗着年轻人的无知无畏,他暗自起誓要在国际心理学界留下中国人的名字。
    
    毕业时,张结海放弃了著名企业开出的天价高薪,选择了上海社会科学院。可是着手研究后,他才发现,“为中国人争气”的想法过于理想主义了:他需要的最新国际资料上海很难找到,孤军奋战没有后援;自己提出的课题过于超前,而经费的落实却总是遥遥无期,无奈只得1200元的工资里先抠钱出来做研究。“最可怜的时候连复印的钱都没有,”他说,“爱人就在她的单位帮我偷偷复印。”
    
    为了改变中国学者“原创性低”的软肋,他坚持做全世界范畴内的原创研究。法国、美国、英国、荷兰、爱尔兰、德国……他的足迹踏遍了欧美的心理学发达国家,与国际同行互通有无,互为启发,研究成果先后在国内外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杂志上发表。
    
    2005年10月18日,《解放日报》第二版最显著的位置以“全球社科领域闯入中国‘黑马’,首次刻下中国第一作者名字”为题,报道了张结海关于情绪测量的“共同参照点测量框架”,被国际学术权威《实验社会心理学》所发表,这是中国本土学者首次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出现在该杂志。
    
    他是上海市的曙光学者,还是英国科学院研究项目的获得者,更是受法国政府特邀的青年社会学精英,他的《外国人都喜欢中国的什么》入选高中生的语文读本,而他《“中国热”的冷思考》还被美国伯克利大学当代中国研究课程列为必读参考文献……这样的成绩,让心理界同行们都甚为佩服,难怪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让-弗朗索瓦·贝纳丰博士说“假如我只能记住一个中国学者的名字,那就是‘张结海’”。
    
2.中国人的心理手术刀
    
    去年10月,正当张结海和来自法国、美国、英国以及爱尔兰等国的十多位研究伙伴进行着那项颇受瞩目的“西方女人眼中的中国男人形象”大调查时,一个老外混混洋洋得意自曝的上海艳史和他对中国人的冷嘲热讽,引起了研究团队的注意。张结海以一个心理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发表了自己的评论,掀起了一场全国上下关于民族自尊心和自卑感的网络大讨论。
    
    那时就连在柬埔寨旅行的我,也通过当地的华人电视,感慨万千地看完了对张结海的访谈。能放下做学术的身段,发自内心地去关注大众们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对于一个搞社会心理学的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啊。他说:“许多人以为越晦涩艰深的东西才越科学,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科学研究中,如果能够达到同样的目的,越是简单的东西才越科学。”
    
    有一次法国女同行尕雅妮问他,为什么她去长城玩,会有很多中国小伙子主动要求同她合影呢?他们是不是认为她很漂亮?或者他们想用照片告诉自己的朋友:“嘿,哥们!我曾经有过个法国女朋友呢!”可拍完了照后,为什么他们就不再有任何表示了呢?
    
    看着尕雅妮满脸的雀斑,张结海没好意思直接扫她的兴,却请教她“一般法国女孩会有多少男友?”没想到这个简单的问题难倒了她,说“怎么界定男友?一夜情算不算?”他说当然不算,并提示地问她:“有过十个男友算不算多?”没想到她反问:“你是指一年吗?”我的天!
    
    这件有意思的小事,让张结海关于中国人心理状况的系列研究得到灵感,他发表了《中国男人精神问题白皮书》,并开始巧妙地从西方女人的视角出发,毫不手软地剖析出藏在中国男人自尊心背后的“小”来。研究在全世界范围内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和访谈,结果即将发表,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地方:比如中国男人一直将自我形象定位为“龙”,而在西方女性眼中他们的形象是什么呢?调查结果你一定猜不到。
    
3.好男人平常心
    
    林语堂说过,只有知道一个人怎样利用闲暇时光,才会真正了解这个人。只有当社会与公务的压力消失,金钱、名誉和野心的刺激离去,他的内心才会显露出来。
    
    张结海画得一手相当了得的水粉画,还打得一手好球,更是热爱摄影,他镜头里出现最多的主角当然是爱人和儿子。
    
    他和爱人的相遇比较传奇,据说第一次是在天黑问路时撞上的,她当时穿了件别致的连衣裙,低着头走路,冷不丁地被他上来问了一句,惊得二话没说转身就走。而第二次,他帮一哥们给他的“梦中情人”送梨,结果发现那姑娘就是被自己问路吓跑了的那个。至于他们是怎么相爱的,张结海的版本是:“直到有一天,她穿了和问路那天同样的连衣裙。”而他爱人的版本则是:“直到有一天傍晚,我从东往西走,望见张结海,感觉有些头晕心慌。直到今天才明白,那不是因为他,是因为他背后有太阳。”
    
    然后他们有了可爱的儿子。和别的爸爸不同,张结海喜欢用心理学的眼睛关注儿子的成长,记下了许多心理趣事。他甚至在儿子三四岁时假装迷路害怕,想看看他是否会像姜文的女儿那样过来安慰爸爸。结果儿子二话没说,直接拦了辆出租车。他写道:“这样看来,遇到问题时,男孩先寻找解决方案,女孩先诉诸情感支持……可当夫妻出现沟通问题,常常是因为男性觉得女性无谓地唠叨,而女性觉得男性根本不关心她……”
    
4.只做“张结海第一”
    
    广东的巡回演讲结束后,他又马不停蹄地飞赴西安,参加陕西卫视“和谐社会之社会心理”节目的录制。上海这边,还有数场讲座和几百听众等着他。手机响个不停,CNN、凤凰卫视、英国金融时报、南华早报一一连线采访……网络上,他的新作“请感谢《色|戒》,中国的男人们!”再一次成为大众热评的文章。
    
    随着张结海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圈外人所熟知,许多人都建议他走易中天的那条路,甚至还有电视台酝酿为他开一档类似百家讲坛式的“结海谈心理”栏目。作为一个学者,他强调工作重心该放在学术研究上,因为一个学者的立足之本除了研究还是研究,但一定得是原创研究。张结海玩笑道:“我不会成为易中天第二的。为什么?第一,我普通话讲得比他标准多了;第二,我长得比他帅多了;第三,我年龄比他轻多了……我还是想方设法成为张结海第一吧。”